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边城 >

《边城》人物介绍和鉴赏

时间: 适佳2 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边城》人物介绍和鉴赏,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目录▼▼
《边城》人物介绍
《边城》鉴赏
《边城》为什么会是悲剧
《边城》对后世的影响
《边城》创作背景

《边城》人物介绍

翠翠

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爷爷

爷爷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他也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天保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傩送

傩送有着他母亲的美好品格,细腻。傩送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顺顺(配角)

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

返回目录>>>

《边城》鉴赏

主题思想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艺术特色

《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本文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二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让人感受到翠翠对爷爷的无比依恋之情。听着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则让人感受到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甜美爱情的神往。

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返回目录>>>

《边城》为什么会是悲剧

一、翠翠自然纯真的未被激活的爱情导致的悲剧

“翠翠在风里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1]

小说对于翠翠的叙述强调她是个自然之子,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非常透彻、清澈,没有一丝邪念。大自然给她生命,天真活泼,不发愁不动气,俨然像一只小兽物。大自然也长养她,她的整个生命长养不是靠我们今天的家庭、父爱母爱,没上过学,不识字,没看过电视,没会唱流行歌曲,没收到过写有各种妙言的贺卡,也不了解三皇五帝,唐宗宋祖。她的生长是一种自然的生长,而不是文化在她身上的生长,翠翠是一种生命现象,是跟风,跟日,跟树,跟绿水青山一样的一种生命。也就是说她是没有沾染人世间的一切功利事非思想、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含渣滓、纯净透明。这样一个妙龄少女,在她经历爱情成长时会是怎样的结局?小说从她与二老的三个端午节的四次见面机会书写翠翠的生长。当她第一次和傩送接触时心里留下一件属于自己的不关祖父的事,使她沉默了一个夜晚。作品用沉默表示翠翠有了心事,同时她不知道这叫什么,怎么说,也找不到言语来诉说,所以她沉默。 第二年的端午节,二老去了下游六百里外的青浪滩,翠翠念念不忘心中惦记着二老,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爷爷对二老留在翠翠心中的那粒种子无从了解,却问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你答应不答应?“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2]爷爷感觉翠翠并不以家庭经济状况,也不以人的好坏作为“做媳妇”的条件。这说明翠翠对世俗的东西一无所知,一尘不染,守护着她内心当中的沉默不言,沉默不是说翠翠明白而不想说,而是说她对自己弄不清楚,无从说起。

可是,翠翠会忽然想到二老所在地方有关的事情,如白鸡关出老虎,行船在上水走风时涨起的大篷等。翠对二老幻想了许多,有意思的是翠翠面对二老的模样时有些模糊:眼睛里像是个熟人,却不明白在什么地方见过面。这正是幻想中的少女的心态吧:“对象的美原来在自己的心里,留在心灵上的是感觉与情绪。”[3]就在这一次二老约翠翠和祖父到他们家看龙舟赛,并给翠翠留了一个好位置,翠翠从人们的言谈中得知二老在摆渡与碾坊之间,偏向于摆渡的选择。她红着脸找黄狗去,却刚好与落水的二老,两人肘趁肘插肩而过。黄狗从水里泅过来,把水抖着且跳跃着,翠翠便说:“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4]翠小小的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她仿佛在生谁的气,又像在生自己的气,借着黄狗落水说出了对二老翻船又心疼又可气的郁结。

二、傩送诗人气质的浪漫导致爱情悲剧

傩送对翠翠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明确的追求,他向老船夫说,“伯伯,你翠翠像个大人了,长的很好看。”但是傩送与翠翠对爱情自由追求在客观现实中一错再错,阴差阳错,形成悲剧。

先是一座碾坊横在他与翠翠之间,是要摆渡还是在碾坊?这在实质上,是要爱情还要金钱的选择。当顺顺要他与团总女儿的婚事上最后表态时,他说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

但是在情感上相对翠翠成熟的二老没有激活翠翠的感情,反而让终成眷属的情感走向了反面。事情出在二老的身上。沈从文说弟弟是个诗人,有诗人气质,很浪漫。这个具有诗人气质浪漫的傩送,发现大老不仅爱上了翠翠,而且向翠翠提了亲,傩送二老也让哥哥知道了在两年前比哥哥还早一年就爱上翠翠的心事。为了公平竞争,两个人商量用唱情歌的滑稽办法打动翠翠的心。哥哥觉得嗓子不好,所以要弟弟代唱,弟弟一首代表自己,一首代表哥哥。这样本来是求爱的严肃事情却变成一场追爱的游戏,因为弟弟帮哥哥在唱,他对翠翠爱的信息传递过程发生了障碍,一个人代表两个人的声音,歌声必须错落有致,有所分别,同一种爱,不同分别地表达,代表两颗不同的心,一心怎能二用?所以傩送得不到翠翠的回应,使心有灵犀的爱无法达到,无法沟通。翠翠感觉到了一种甜美的歌声,但是她一直在做梦,没有相应地去唱,翠翠对傩送的爱未被激活,傩送对翠翠的爱没有直面明朗化。傩送希望小姑娘来给他摆渡,可是这时小姑娘略有感知,却羞涩难当看到他以后惊慌失措地逃走了。二老误以为翠翠不爱他,他对翠翠明朗化的爱未明朗化地表达,却借助诗人浪漫的游戏二分法方式表达,翠翠又是一个懵懂未受爱情文化熏陶的自然人,两个人的爱就阴差阳错地错开了。哥哥的离去使一场追爱游戏变成生死离别。

返回目录>>>

《边城》对后世的影响

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延伸影视作品:1985年,凌子风执导《边城》同名电影。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返回目录>>>

《边城》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4年4月,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作品中女主人公翠翠的原型,是一个绒线铺的姑娘。沈从文在行军的途中,有一个叫赵开明的好友,在泸溪县城一家绒线铺遇到了一个叫翠翠的少女,她长得俊秀。赵开明发誓要娶她为妻。17年后,沈从文乘坐的小船又停靠在泸溪。他站在船头上,回忆到翠翠的美丽形象,便朝绒线铺走去,在门前意外地看到了一个和翠翠长得十分相似的少女,熟悉的眼睛、鼻子、薄薄的小嘴。沈从文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翠翠的女儿小翠。当年的翠翠嫁给了追求她的赵开明。这时她已死去,留下父女两个。为了不打扰赵开明,沈从文没有跟他打招呼,但感情上的震撼却久久不能平复。翠翠,这个美丽、朴实的少女,他怎么也无法忘怀。1934年,他坐在院子里,在阳光下的枣树和槐树枝叶阴影间写《边城》时,翠翠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沈从文在《湘行散记·老伴》中提到:“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子女孩脱胎而来。”

返回目录>>>

1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