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结局是什么
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风格独特的一个,《边城》是他最负盛名的中篇小说,接下来请欣赏小编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边城的结局。
边城的结局:淳朴之美
《边城》所应有的结局沈从文对于自己如何写作曾经表示过,自己写东西是想到哪就写到哪,思想在哪里停下了,作品也就结束了。我们很欣赏他的这种写作态度,随性、洒脱,也许也就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写出如此淳朴、自然、敦厚的文字。
正是这一份随性之情,给予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很多自由与空间;但也正是这一份自然性的处处显露,一定程度上又成了一种束缚或是一个前提:即作者所希冀的一个好的结尾不是传统的大团圆,是要叫读者有所思,有所感的结尾,叫人心悬主角、
猜测结果、悲伤感时,就是,既不给人希望,也不给人失望,一切在预料之中,又在刻意之外的结果。而此结尾,我们认为就是上述所说明的那一种。也许我们刚看到对翠翠外貌及生平进行描写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一种“不好”的预感,觉得翠翠的结局不会像一开始那样平静下去,总觉得她的生命中必定有波折在等着她。也许这就是我们读小说所养成的惯有情绪吧,主人公总是要接受磨砺的。的确,翠翠的经历可真谓是磨难重重,虽然都是生活中难免会有的体验,可这个结局却是我们千想万想都不曾考虑过的,这就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与散文不同于小说的特性。最后,作者还留下一个悬念,将思考留给了读者,令人记忆深刻应了一切在预料之中,又在刻意之外的结果。
大老的出走而死、二老的责怪与离开、翠翠选择的等待… …都是“边城”里的人们所应做的事,每个人的做法都绕开了人间的计较,抛开了对欲望的迷恋,每一个人只是随着古老的节奏,按照着自己的善良和德行,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掺杂任何的虚伪与牵强,一切都是那样平静、舒缓、淡然,好像他们本就应该那样做似的。他们从容面对变故的态度被作者描绘的是那样的理所当然,让读者难以提出质疑:“这不像是他们应该做的!”
对,《边城》所应有的结局就是这样;“边城’人所应做的事就应是这样。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是对未来的不确定。不管怎样那未了的感叹号是充满生气的,给人以希望的。换一个方面想,经过在外历年的磨砺,往年那个浪漫淳朴的茶桐青年还是那样吗?也许他在外娶妻、生子、扎根、淹没于生活的洪流;也许他即使回来也不再是那个人了。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结尾是无奈的,但却是沈从文为人性写的最后一首抒情诗。
边城的结局:残缺之美
维纳斯之所以令天下人倾倒,就在于她的断臂给人无穷的想象;彩云遮月之所以美,就因它半遮半露,既不能一睹为快,又不忍弃之的矛盾美。而《边城》恰恰因为这种充满遗憾的结尾使它锦上添花,更显风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天下谁不想有情人终成眷属呢?翠翠既然与傩送两情相悦,理当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倘若如此,似乎又落入言情小说的俗套了,怎会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呢?
试想,傩送不去流浪,他们真的会幸福?傩送既有对哥哥之死的愧疚,又有对翠翠的依恋,左右两难,如何能以笑颜面对翠翠呢?而纯情的少女翠翠,不谙世事,自然无法了解傩送的复杂心理,岂不是空添愁怨?长此以往,怎会不心存芥蒂,亲极反疏呢?
既然天保之死的阴影会压倒两个纯情之人,那么又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呢?本来的圆满,幸福的记忆为何要画上一个不完满的句号呢?
等到海枯石烂,或许那个人不可能回来,流浪到沧海桑田,或许那心结也不可能打开。那痛一寸一寸地,蚀心刻骨,难道这算美吗?
是的,一件古董放在那里,绝对只是看看而已。倘若有裂缝,自然心痛,但更多是遗憾与欣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难道残缺不是一种美吗?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边城》独爱残缺一种。
边城的结局:收获之美
翠翠那浑然天成的美丽与纯净给二老流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傩送的歌声让翠翠在睡梦中都能感觉到甜蜜,于是,一份同样的感情便明明白白地存在于两人的心底了,并且,一旦存在,就不可动摇了。大老出事之后,二老的心中充满了对祖父的怨恨,但对翠翠的爱却又是不能割舍的,所以他仍然对别人说出自己想要渡船而非碾坊的念头。这种复杂的感情让他远远地避开了自己的家乡。而翠翠,不谙世事的她,一开始无法了解傩送的心理,但在祖父去世后终于从旁人口中得知了二老的想法,亦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事情。于是,就心定气闲地一日日等待下去了。不曾有过承诺,也不知道归期,但翠翠不在乎,她只是等,等待那个“明天”就会回来的人。不是翠翠倔强,而是她甚至此生心中再也放不进另外的人了,知道自己追求的爱情究竟是什么。
两人对爱情都坚定而决绝,淳朴、单纯、明了…在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我们只是想,爱情到底会不会真的永远永远不改变,永远永远都只等一个人...
不去猜想结局,这个已经不重要。翠翠明白了她的想要的爱情,得到或则得不到只不过是我们想要关心的一个结局。
边城的结局:悲情美
古龙在白玉老虎仓促结尾后给自己开脱,说:现在赵无忌的心中打了一个结。
雪山飞狐最后胡斐面对苗人凤,那一刀究竟劈还是不劈? 胡斐的心中也打了一个结。
与其说故事的主角心中打了结,不如说是作者的心结。
按照剧情的发展,二老应该是不会回来的。因为他早已认定大老是翠翠的爷爷间接害死的。尽管他曾经宁可不要碾坊而要渡船。但他大哥的死,变成了他永远无法跨越的心理障碍。而且他和翠翠自从两年前的端阳节说过几句话后,好像就再也没说过话了。
如果二老不回来, 那这个故事就变成十足的悲剧了。 翠翠她妈妈至少和军官还有过一段爱情,翠翠呢?
爷爷死后,陪伴她的就只有杨马兵和那条大黄狗了。
看来沈从文也不忍把这个故事写下去了。
所谓悲剧,就是要要写美的毁灭,使人们越发觉得美的珍贵,他于是制造了美,并将这美置于惆怅的场景中。作者先描写翠翠是一个多么明镜、单纯的浑然天成的”精灵“,她是多么的讨人喜爱…可翠翠对于刚刚萌发的情愫而言,实在是一次次地与之失之交臂:”一切要来的都得来”,质朴的人们便是用这样简单的字眼,扛过生命中的一个个坎。于是这样一个少女只得用江水一次次冲淡浓浓的思念,平静地等一个可能永远不会有的答案。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静静的,凄凉中带点美丽,配合着那个浮想联联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悲的意味油然而出。
故此,《边城》体现了美学上所讲的的悲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