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采薇 >

诗经 采薇的诗意

时间: 如英2 采薇

  《小雅.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现在请欣赏小编带来的诗经 采薇的诗意。

  诗经 采薇的诗意一

  《采薇》一诗,共分六章,每章八句,四言,它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是周宣王时期出征豜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是一首描写士卒生活的诗。

  《诗经》是反映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部扣人心弦、丰富多彩的诗集,富于现实主义。它真实生动地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深刻地揭示出各个阶层、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鲜明地勾勒出当时社会的风貌。《诗经》中的作者,包括当时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人物,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无主名的诗。尤其是风诗;二是有主名的诗;三是对诗的作者有争议的诗篇。《采薇》虽是《雅》诗,但其风格颇像《国风》,抒写了久戍在外的士兵们既爱国家、勤王之急,又怀念家乡亲人的情怀,作者应该是士卒中的歌手,属于无主名的诗。关于它的时代背景,《毛诗序》中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豜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据此,则此诗应写于殷商的末年。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苦况,犹如电影中运用一连串的回忆镜头,再现从军生活的艰苦、悲伤,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层次地表达了行役之苦。

  诗的前三章均以“采薇采薇”开头,用一唱三叹的复沓形式,来反复吟咏,“以采薇起兴”(朱熹)。第一章描述一个久戍在外的士卒,吃不饱穿不暖,不得不采薇而食,如此的饥渴劳苦,让他渴望与家人团聚,说要回去说要回去,一年快过去了,还是没有回到家,有家归不得,等于无室无家。从军出征,疲于奔命,无暇休息,对此,难免产生怨嗟之情。但这位士卒是识大体的,他知道之所以离家远戍,是为了征伐豜狁的缘故。前人常说“小雅怨悱而不怒“,于次可见一斑。诗人将怨愤的感情归结到豜狁的入侵上,而不指责周天子和将帅,将满腹的怨,表达得委婉含蓄,反映了士卒们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叉的情况下的态度。在阶级矛盾中,奴隶主贵族阶级是奴隶阶级的直接冤头,而在民族矛盾中,经常犯边侵略的豜狁又是国家民族的死敌,因此这些士卒既有同仇敌忾、抵御外敌的爱国思想,又有恋念故园、自伤离乱的悲跄情绪。

  二、三章的写法,大体也与第一章相似。前四句有的用首章原句,有的或易一字,或该一句。后四句基本上是用不同的语言和形式,转而表现新的感情和新的生活场景。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反复吟咏复沓,有的虽然只换一字,却表现出多层次的递进。如“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作”、“作”、“刚”三字显示了薇生长期的三个不同的阶段,由刚破土而出,到幼苗的柔嫩,再到成熟期的粗硬,这在时间上是递进的,它象喻着士卒的久戍不归。同样,“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从“岁莫”到“岁阳”,时间的流逝,不知给征人带来多少痛苦。首章的“曰归曰归”,已有“岁亦莫止”的感慨;第二章在“曰归曰归”后加上“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表现士卒强烈的痛苦,倍感久戍无期,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难卜的痛苦,痛苦之状比首章更进一步,感情波澜更为强烈。

  第三章的描写更进一层,进一步描写士卒的痛苦,且有增无减。士卒远行在外,久而不归,而变得“忧心孔疚”了。

  四、五二章追述的的是从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彼尔维何?维何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四句自问自答。“尔”同“荋”,花盛开的意思。这两句话说:那开得很茂盛的是什么花啊?那是常僳的。这两句是“兴”,以引起下文的“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意思是:那高高大大的车子是谁大呀?那是主帅的兵车啊!“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两句,则写出了战斗的频繁奔波劳苦。

  第五章描写的战斗场面,主帅乘坐四匹雄马并驾着的马匹,步兵随在车后借以隐蔽身体,并准备随时出击。

  第六章写士卒在归途中抚今追昔,充满着痛定思痛的悲哀。回忆起昔日从军时,正值阳春三月,杨柳迎风飘摇;今日归来,却碰上雨雪霏霏的冬天,虽已踏上归途,归路漫漫,还要忍受“载饥载竭”的生活,想到战斗中的出生入死,和归途中的艰难困苦,忧念久未联系的家人的情况,忧伤的心情不由涌上心头,“莫知我哀”,形象的写出了歌者的忧伤。

  《采薇》体现了爱国思想,反映了周宣王时外患日急,表现了忧时忧国的心绪。此诗抒写了士兵能急国家之难,当豜狁入侵时,不顾安危,忍受了饥饿劳顿、背井离乡之苦,为国御侮。虽然辛苦艰难,达到了“不遑启齿”的程度,虽然对将帅有些不满,但士卒们却有着清楚的认识:防御外族之侵,责无旁贷。这是难能可贵的。

  《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它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但是这首诗能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还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

  它真切反映了当时豜狁犯边的危急局势,出征者的征战过程,以及他们在归途中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不愧为现实主义的伟大诗篇,这是其一。

  其二,是第六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佳句。“杨柳依依”四字,表现杨柳之态,情貌无遗,物中有我,景中含情。千百年来,人们常用折柳表示送别时的不舍,又常用“依依”二字,表示惜别之情。“杨柳依依”的意想,一经创造出来,就被人们广泛引用,流传千古,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正因这个原因,《采薇》一诗成为了《诗经》中的名篇。正如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

  其三,是善于运用景物的渲染烘托对比,突出其哀乐。出征时,杨柳依依,旋归时,阴雨霏霏。这不仅概括了漫长的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以“杨柳依依”的大好春光和“雨雪霏霏”的严寒隆冬分别映衬战士们出征时共赴国难的豪情壮志和凯归时自知重险困厄之中的殷忧深愁。天地之大,有谁同情社会地位卑微的士兵呢?!他们把犯边的豜狁驱平了,又要回到奴隶主的田地上流血流汗,再落入苦难的深渊。这些士兵们非但未因胜利的喜悦而激动,反而深味着无尽的空虚和悲凉。情景相生,情景相融,着实令人动容!

  诗经 采薇的诗意二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礹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我们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于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我们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的色调如此的华美,那密密层层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而在残酷战争之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从手法上说,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世界上最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我们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这一首诗与《诗经》中的其它篇章如《击鼓》《东山》《无衣》对读,可以读出更完整的故事,更真切的生命感受。如果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着昂扬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予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行”的士兵,同时还是那位在蒙蒙的细雨里唱着归乡的“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的士兵。那么,《采薇》的故事就更丰富了,事实上,这一首诗里的确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我们在后来的如陈陶《陇西行》,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等伟大的作品里,也能依稀地听到这首诗在时间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辽远而空旷的回音。

18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