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情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情感,以供大家阅读。
春江花月夜情感一
一路上走来,一路上吟唱,昨天的情景到今天才写下来,唯恐写出来的不是那么的淋漓尽致。
一切很突然的,饭后校园散步,感觉跟平常不太一样,后来才发下周围却是柔和了很多。再看看才知道整个校园路灯都不亮了。此刻皎洁的月亮和闪烁的星星撒下一片乳白色的宁静和安逸。
在这安逸的乳白中,我们好像就是在沐浴,沐浴着圣洁,沐浴着不知道该怎样表达的心情......
一个人,两个人...........
漫步在这静谧而又深幽的林荫道上,看着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的夜景,都有着不同的心情和感慨。
每个人都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事情,我们做着为自己、为他人的事情;他人做着为他人为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和追求,同样的面对这同样的夜月,都有着不同的心境。
昨夜的风虽没有吹来大海的气息,但是有的人却拥有容纳大海般的心——月涌大江流;而有的人心却连一只乌雀都容不下——乌鹊南飞,绕树三扎,无枝可依。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下,有如此大的迥异呢?
春江花月夜,这样的景色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再有,即使下次再有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你还会是现在的你吗?我不知道这月亮等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这这月亮要照什么;就像我们不知道我们活着的意义那样——我们为什么活着?
当然,我们都要去做些什么来证明些什么,我都会为了一些不知道结果的事去等待,去守候........就像这月亮一样不知道守候了多少岁月了,有时候人还不如月亮,我们会坚持不了的。
相信谁也不愿意说:我甘心这辈子。至少我会说:我甘心这辈子.....我不甘心这辈子。
多少人甘心也罢,不甘心也算。人生有几回这样的情与景?
反正不管怎么说,昨天夜里我是不敢有自己的感情了,望着它们,感觉自己就可以消失了。还是、也只能和好友一起吟《春江花月夜》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帖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情感二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