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00字
撒哈拉沙漠,它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存的地方之一。
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美好的地方,却在三毛的笔下充满了诗意。
所有的遇见起源于一场诗意的追寻,仅凭借着一张照片感应到的前世的乡愁,三毛走进“撒哈拉”,并对这荒芜的沙漠“一见钟情”。当她走进这片神秘的故土,她渐渐发现在这可怕干燥铺满黄沙的土地上,竟然有她幻想的温柔。
沙漠本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一个炎热的世界,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世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因为贫穷,跟世界文明是脱节的,土地贫瘠,文化落后,显得这里的居民愚昧而无知。可三毛在与异乡人的相处过程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芒,他们淳朴、善良、可爱、感恩。三毛在深入探索这片土地时,以自己的爱感化他人,以自己的能力影响周边的人。给孩子们上课,做医生,分享好物,与他们和睦相处。三毛的到来,就如一阵风,将文明带来了,她讲述着沙漠之外的缤纷世界。所以在当地居民眼里,三毛是神圣的。
然而沙漠的生活并不容易,在原始的一如天地洪荒的地方,三毛不得不去直面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困境。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荒山之夜》这篇,讲述荷西带领三毛在夜晚进军沙漠,去寻找古老的化石。不幸的是,在探寻中,荷西不幸踩入泥石流,慢慢陷下去。三毛像疯了似的到处转,想尽办法救荷西,不幸引来土匪,三毛凭借自己的机智成功逃脱。她回到荷西旁边,想尽办法救他。当时是零下几度,荷西几乎生命垂危。三毛便灵机一动,不顾自己安危,毅然脱下自己的长裙,套起备用轮胎,一头将荷西套住,另一头用汽车拉。荷西获救了,精疲力尽的俩人坐上车,就这样朝着小熊星座回家了。
三毛笔下的生活也是真实的,她记录下来的生活场景是有人间烟火的,我看着看着,就会对她笔下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幻想。撒哈拉沙漠距离我们是如此遥远,但是通过三毛的笔触,我似乎能闻到那里的气息。
面对撒哈拉的住所——似乎是一个坟墓区,天气酷热,屋顶玻璃,对面还是垃圾场。三毛竟然干起拾荒的老本行,用腐烂的羊皮制成坐垫,用托运棺材的大木箱制成桌子、衣柜和茶几,她将一切看似不可用的物品收入囊中,取出时已成为一切漂亮美丽的物品。在她的辛勤劳作下,一间破屋成了变沙漠里最浪漫的家。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人,看似在过着忙忙碌碌十分充实的生活,可生活的那潭水终究是死水;真正的生活,不是在忙碌中恍过,应该是滋润的,是热爱的。三毛,从小就立志成为拾荒者,她没有活在老师的期望中:成为医生、科学家,没有活在社会的热潮中,当大官,赚大钱,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用精神去拾荒,去拾起那些被他人、社会所障眼而迷失了路的美丽——被遗忘的美,她用心与自然交流,与这个世界对话,把最简单纯粹的生活,过出了无限美好。在忙碌纷繁的城市里,我们何曾想去遇水养花,遇土种草的生活,恐怕即使有过一丝对诗意的期待与幻想,也往往缺少行动与追寻的勇气。
书中三毛曾问荷西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撒哈拉人一样一辈子生在席子上?为什么要做家具?”何为入乡随俗,何为对生活的热爱,身旁便是。烦恼不仅仅只是生活中的困难那么简单。当你在尝遍这些苦时,当你一次次去克服,去跨越它时,你一定会感受到喜悦,这便是对你热爱生活中一个小句号中的一次小小的鼓励罢了,普希金曾经说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由日子一点点拼凑起的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不管你吃了多少神丹妙药,走过多少里程,即使活过百多岁也没用。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有没有真正的活出自己,只有你尝遍了世间的酸甜苦辣,经历过幸福与痛苦,才会大悟,才会懂得生命的真谛。也许活着,就是以喜欢的方式度过,生命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非遵守不可的规则。
如果按沙漠阿拉伯人的话来形容他们一生必需品的三道茶:其一苦若生命,其二甜似爱情,其三淡若微风。而三毛正是如此,她吃过了苦,品过了甜,也曾像微风一般自由,在这其中缺了任何,都不足以拼成“三毛”——永远的三毛,诗意的生命。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00字(精选篇2)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在20__年相遇的一本书,也是我第一次深入接触三毛这位作家,她的洒脱、纯真、执着深深吸引了我。
《撒哈拉的故事》讲的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作者三毛因为被一本地理杂志吸引,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种种奇遇引发了一个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洋溢着一种浪漫、浓郁的异国情调。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看完整本书让人有种想立马收拾行装,游走天下的感觉。一个女子,仅因为儿时的梦想,毅然背起行囊,踏上未知却又向往的神秘大漠。没有犹豫,没有迟疑,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那该是一个多么随性的女子。连她自己也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所以才会有《撒哈拉的故事》,所以才会有在她装点下异常美丽的沙漠。
三毛幸运地拥有荷西。在三毛不顾一切地去沙漠时,朋友都对此不解,但只有荷西默默地收拾着行李,在沙漠中找到了工作,与三毛开始爱的旅途。荷西与三毛的爱情并没有轰轰烈烈,但平凡且伟大。荷西默默地追随,只为实现三毛心中的梦想。对三毛,他矢志不渝,即使她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女孩,但也愿意随她在沙漠里受苦,这个倔强的女孩注定要跟这个人一辈子过下去,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荒山那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三毛面对不怀好意的几个撒哈拉威人,镇定地逃脱了危险。但她没有离去,而是想办法拼尽所有的力量营救她心爱的丈夫。在三毛受到死果的诅咒时,荷西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她,因担忧而变得慌乱。看着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去布置家的温馨画面,我心中总有一种不知如何形容的暖暖的感觉,也许真正的爱情就是像他们那样简单而幸福。
沙漠之间的一点一滴就在三毛那闲适的文笔下呈现出来。像泼墨画似的,一点一朵墨花盛开。她毫无目的诉说着生活的琐事,连惊天动地的爱情里,也夹杂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合成一锅浓浓的汤。没有生僻的词汇,没有冗杂华丽的铺述,没有旁征博引的宏大场面,甚至连贯穿故事的主线都乱糟糟的。但总会让人感觉她就坐在你对面,风尘仆仆,肩上带着月光,指甲里带着撒哈拉特有的细碎的黄沙,甚至一开口的声调都是沙哑的,正与你讲着她在撒哈拉的故事。她对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鲜与好奇,可能不知不觉会从一个故事又讲到另一个故事里去,的确,在三毛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故事里穿插着另一个故事,你永远也猜不透故事的开头,高潮,结尾,但这种神秘而有趣的探险活动,却会让你乐此不疲,让你牵肠挂肚,让你欲罢不能。谈到这里,不仅又让我拿起了这本书,忍不住又读了起来。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00字(精选篇3)
这一个多星期看完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看的是实体书,但是选择在这里写下读书笔记。本是收到三毛的全套作品,不知道怎么地选择读了这本作为第一本书。原本只听说三毛极高的人气以及偶尔一些经典的语录,但是直到今天看完这本书才算做是第一次真正的去读了三毛的文字。
像是走进了一个人的生活一样,我自己仿佛变成了三毛,去和荷西过日子,和撒哈拉威人相处,高兴生气孤独寂寞,感受早晚极高的温差,像是突然挨着沙漠,离沙漠中的人好近好近。
写下此书的三毛也仅仅才三十一岁,尚值正当好的年龄,既不幼稚,也不过于成熟,这让我看见一个独立自强的三毛,和一个内心火热拥有青春的三毛。书后三毛写到写作的原因以及对于所发表作品的态度,是比较让我吃惊的,一个人该有怎样的心态去看淡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例如名望,荣誉,以及别人的欣赏。我想换作我一定无法拥有如她一般的心态去看淡所谓作品,成就带来的财富,大概这也就是自己多年求而不得的人生态度与经历。
我欣赏三毛的文字,欣赏她本人,也同样,欣赏她火热特立独行的性格,而这恰是我们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当然,同时也关乎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等等。关于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三毛在沙漠的家,温馨而精致,仿佛是处于滚滚沙浪中的一抹独立而坚强的嫩芽,骄傲、自信,同时却包容,大度。其次便是撒哈拉威人,我为那一片荒漠中的落后、无知甚至愚昧而感到心酸和无奈,在“娃娃新娘”“沙漠观浴记”中尤为突出。除过少数真诚善良与三毛为友的朴实撒哈拉居民,其余人似乎都是自私、爱占便宜的,小孩,男人,女人。
整本书也有部分是我读不懂的,因我历史和地理较差,所以读不懂书中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等等的纠纷争斗,以及关于民族的宗教自由的问题,这些问题,待我第二遍回头阅读的时候,一一解决。看过一遍书,再回翻目录,会发现本书所述的知识、风土人情,以及智慧、善良的力量是一份多么沉甸甸的礼物,在三毛的世界里,有爱,有希望,更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即使是在那荒凉的沙漠里。
感想太多,无法一次说完,还有更多日的触动需要一一道完,今日停笔,晚安。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00字(精选篇4)
就觉得吧,一个社会,不论是贫苦不发达的还是昌盛富裕的,都有一些温暖人心的地方和一些抵达人性的阴暗面。
远离城市喧嚣和与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脱节的撒哈拉,那里的人们淳朴活泼,不虚伪隐藏,勤劳不做作,在那里生活自由随性,让人向往。但也不可否认,在那里,原始的资源的匮乏带给人们的小心谨慎,对物质的斤斤计较,以及所予所求毫不顾及别人感受。我印象最深的,在三毛花心思把租屋装修齐全,富有艺术气息,得到远近旅客和居民的赞美后,房屋的主人要求她多交房租,看到这里不禁觉得租主可恶,人家把房屋装修好,得到赞美凭什么分你一杯羹?还有邻居对物件的有借不还,得到赠予后的毫不感激;以及落后的奴隶制度,勤劳善良的奴隶被剥削,得不到解放,没有自由,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都让我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感到愤慨。在指责人们的贪婪,止步不前的同时,也无法不去思考,在这样贫穷的土地上,你没法用所谓的诗化的品质去要求他们,况且在大多数地方,人们也是如此,只能说,你必须给一个文明足够的成长时间。
还有就是很羡慕三毛自由勇敢的个性和她与荷西之间对一种生活状态热情的共同的追求,知道自己想要的,在柴米油盐里把生活过得冒险有趣。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00字(精选篇5)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三毛
当热爱流浪的三毛决定到撒哈拉沙漠生活时,支持她这个疯狂决定的人,除了她的父亲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荷西。他甚至在三毛去撒哈拉之前,便提前在那面的磷矿公司找到了工作,租好了房子,并且打点好一切,等待着她。
三毛的文字直白,清爽,朴实,灵动。不做太多粉饰,没有生硬的哲理,只是自然地向人展现沙漠生活的原貌和趣味。读《撒哈拉的故事》,就好像听朋友讲他动人的生活经历,仿佛身临其境。
其实上世纪70年代的西属撒哈拉,并不是像照片上看上去那么美。那里黄沙滚滚,物资奇缺,落后肮脏,交通闭塞,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但即便如此,三毛还是义无反顾的留下来,经营着他们的小家。一是源于三毛对沙漠的执着和热爱,二是她被这里的风情以及当地人乐观开朗的个性所感染,吸引。
这是三毛初到撒哈拉的感受,无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辛,总会有人甘之如饴,这对于三毛接下来的生活给予了莫大的鼓励。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自由不羁,热爱生活,不为艰辛所困的三毛,以及她笔下流淌出的绮丽的风土人情,满满的异域情调。当一个人真的热爱生活时,再贫穷,再乏味的生活也会过的有声有色,富有诗意。三毛便是如此,她有一颗向善向美,玲珑剔透的心,在这凡尘俗世中自由进出。当她诗意的种子散落在平淡的日子里,就能让时光开出明艳的花儿。
三毛将撒哈拉视为“前世的乡愁”,“梦中的情人”,她觉得自己前世或许是荒漠中的一粒沙,或许是沙漠泉水里的一滴水,抑或是高空中的一只飞鸟,撒哈拉是她的梦,她的情感寄托,是她魂牵梦萦的思念与牵挂,是她心之所系,命之所在。
她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于是,她停下了流浪的脚步,把心留在了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