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读后感600字
彭荆风《驿路梨花》中的哈尼小姑娘,她们无疑是受到了军人的感染,将雷锋精神放在了自己的身上,代替军人们照顾小茅屋。其实,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只不过意义上不同罢了。是雷锋精神让她们甘愿献出自己的时间来照顾小茅屋。
我们都是雷锋精神的传人,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在《驿路梨花》中大部分描写的是哈尼小姑娘身上的雷锋精神,却没看到真正让哈尼小姑娘继承雷锋精神的人——军人。《牛岔街》的作者也是彭荆风,但这篇写的人物不是哈尼小姑娘了,而且军人。
1950年秋天,老连长尚法和他的连队注入到一个荒凉的山岗。在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一个瑶族汉子突然拜访,他想要拿鹿茸去换盐巴。“一个非常珍贵的鹿茸只要换十斤盐巴,这也太珍贵了!”这是当时所有人心中产生的念想,但当老连长尚法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立刻决定分一半盐巴给瑶族汉子,然后立刻帮助瑶族汉子运盐巴。他本可以用十斤盐巴去换一个非常珍贵的鹿茸,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大家都不容易,而且民众的生活更不容易。这不也是传承了雷锋精神吗?
《第六个纪念章》里的佧佤人民同样传承了雷锋精神。1952年冬天,部队刚进佧佤山,由于他们对村子不够熟悉,封闭的也不够严密,所以使敌人逃走了,然后他们立刻开始了战斗。在战斗过程中,赵保才连长的小腿不幸挨了子弹,因为害怕打扰到佧佤人,他硬撑着在树下坐了一晚。但当时正在下雨,夜里又凉,雨水很快浸湿了棉衣,身上也越来越冷。后来,旁边竹楼里的佧佤人出来了,他们在确定赵保才连长是保护他们的军人后,才把赵保才连长接进竹楼里,他们还帮连长上了药,并且悉心照料连长,使连长及时得到医治,好了起来。佧佤人的做法不也是雷锋精神的传承吗?他们知道连长不是抢他们东西的坏人,便尽心尽力的去帮助连长,并且不求回报。
他们都传承了雷锋精神,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雷锋人物”,例如拾金不昧的人、团结一致的人、维护集体荣誉的人、热爱劳动的人、乐于助人的人等,这些不都是“雷锋人物”吗?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罢了。
雷锋他那流淌着无私奉献的血液将撒遍祖国各地,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在新世纪的建设中,我们也将谱写一曲曲壮丽的雷锋之歌!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驿路梨花》读后感600字精选篇2
大山深处,古驿道边,红红的笼火映着满天皎洁的梨花,那幽远的芬芳随风飘向天涯……每一朵花,都好像哈尼姑娘纯真的笑颜,那是从心底开出的最真最美的花。无论是谁,不由得你不陶醉在这真与美之中。
人们很少有不喜欢花的,因为无论大小,颜色如何变化,每一种花都有它美丽的地方,而没有一种花会引起人的恶感。所以,像蝴蝶一样,花成为人们心中普遍的美的象征。如果要形容一种事物的美丽,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像花一样。但美往往不能长久,花儿总要凋零,自然界中花的美丽总是在开谢中不断轮回,而不能成为心目中记忆的永恒。于是,我们常常为春去花落而叹息,对这自然的规律无可奈何。
在匆匆的一生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受到各种困难的搅扰,大到失去了信心希望,小到走错了路。在这种时候,茫然看着身边来去的人潮,仿佛天地间只剩下了自己,那一刻的孤独与仿徨,是任何痛苦都难以比拟的。在这个时刻,一声轻柔的问讯,一个理解的微笑,乃至一个关切的眼神,都会使心灵变得踏实,世界仿佛一下子明亮起来,就像有无数的鲜花在开放,这一雪中送炭的真诚的关怀,并不需要很多,只要有一丝来自心灵深处的温暖,就足以融化所有困难与凄凉的坚冰。
这才是世间最美的花朵。她化身为问讯、微笑和眼神,她开在每一颗至真至纯的心灵里,任凭风吹雨打,永不凋零。
《驿路梨花》读后感600字精选篇3
我们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些什么?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诠释了这个问题。
当年老师是怎么给我们讲解《驿路梨花》的呢?——“通过记叙我国云南省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关怀崇高的道德风尚。”
这样解释有错么?没错,但这决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我从小到大从来不是一个好学生,绝非那种在课堂上就能吸收老师微言大义的有心人,所以在当初语文老师讲《驿路梨花》时,少年懵懂的我对这文章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共鸣和感动,甚至我记不起当时是在偷偷看武侠小说还是在跟同位儿臭贫。在多年以后,我看了很多书、经历了许多事,思考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接受了很多宗教思想,突然有一天,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这篇课文,《驿路梨花》。天呐,我蓦然发现这篇散文把我逐渐成形的人生观阐释得太形象、太富于诗意了!
我把《驿路梨花》原文附在后边,详细内容请你自己细看吧。文中的山路就是这个世界,赶路的旅人就是我们。我们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只是匆匆的过客。我们从降生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价值之前,一直在享受其他人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这就如同《驿路梨花》中享受茅屋中的免费食宿的“我们”。在向社会索取之后,我们还有责任回报,补充茅屋中的粮食、水、干草,对茅屋进行修葺,使以后的过路行人能都享受到方便。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驿路梨花》读后感600字精选篇4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生读后感1500字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读《驿路梨花》读的是一股清新之气,似梨花的淡淡幽香飘到了现实中一般,渺茫却又非常吸引人。作者试图通过梨花来表达两方面的意思,现实的梨花奉献了袅袅的幽香,而象征的梨花更是让人在大山之中感受到了沁人心脾的关怀。这两方面的结合启发读者在生活中寻找梨花,并且去充当一朵梨花。文章很像散文,其实却是小说,这也说明了作者在梨花飘香的生活之中一种明快的心情,并且试图让读者去感受这种心情,让每一个人都想做小屋子的照料者。
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生活是一个大家庭,个人在这个大家庭里只是一个很小的分子。同样的一个小分子,但是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轻比鸿毛,为什么呢?关键是看自己如何把握自己。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即要努力做一个重于泰山的人,就要在生活中争取做一朵飘香的梨花,那样的社会才能真正的像作者所说的那样―骡路梨花处处开。
助人为乐在我们华夏族中有着优秀的传统,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教育她的儿女不要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方便别人也就方一便厂自己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如此,对待别人同样也要如此;对同民族的'要如此,对待兄弟民族更要如此。大山里的哈尼族乐于助人,我们的解放军乐于主人,老猎人也乐于助人。这里边诉说的是人的品质,是优良作风的表现。毛泽东说过:“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提出了一贯的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努力约束自己,告诫自己,要在生活中给人方便,要在生活中多一分爱心。如果别人给了我方便,那么我就要用同样的方式来回报给社会。
作者在优美的文字和特殊的梨花山林里讲述了一种美德,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梨花,歌颂了热情洋洋的哈尼族梨花小姑娘的优良品质。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做一朵梨花,当然我们这梨花和现实的梨花是不同的,因为现实的梨花只能在春天开放,只能在泥土里开放,我们要做永远都不凋谢的、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开放的梨花。那样的话,梨花就不仅仅只在驿路开放了,而是“祖国梨花处处开”了。做一朵梨花吧,帮助别人,充实自己。
《驿路梨花》读后感600字精选篇5
当历史的车轮滚过,当人生的幕拉下,人世间永恒不变的还是善良。
——题记
在这个与往年一样异常多的雨水季节里,都是大雨隔三差五地光临一下;中雨与小雨像是交换值日似的驻扎在这个六月!一天夜里,风雨交加。一对年老的夫妇走了过了,他们想要一房间,前台待者用温柔地声音回答:“对不起,我们已经客满了,一间房也没有剩下了!”听到这话,老夫妇转身走了,带着满脸的沮丧。这时,刚刚下班的我经过前台听到他们的对话,扭头看了们一眼,这一眼就让我无法从他们身上转走。他们眼中的那种疲惫和失望是那样熟识,在哪里,我也曾拥有过?那年高三毕业,同学们为了纪念这三年来所有的甜或苦,大家想约在风和日丽的日子去爬山。用甜做结果。用苦做过程,用汗水做努力。
在山下,为了纪念这最后一个风狂的日子,做了个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爬上山顶的游戏,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往上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也是这个游戏的缺点,可是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天公不作美,再他们到达山顶时,天空已在飘丝了。
“真爽,在我们汉流夹背后,再来个自然洗浴!”
“是啊!而且这个自然洗浴不用排队了!”
“‘六月天,胜过脸,说变就变,’这话儿是真理!”
……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句,全把这种好天气给抛到天边了,直到玲的晕倒!
“不好了,玲晕倒了!”
“她可能犯病了!”
“她的药!”
……
同学们书忙开了,我们都忘了玲有心脏病,所以同在必须尽快找到一个避雨之处,给玲做紧急医治,可问题是,在这个遍山草木的地方会有吗?除非有奇迹!我们风狂地寻找,想要在玲的生命之前找到。几乎找遍方圆十里地也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让我们休息的地方。我要等的也有奇迹了!在我们都心灰意冷要放弃的时候,隐隐约约看到了一个路标,顺着它指给我们的路线,我们找到一个又一个路标,直到一所房子的发现,班长扣了扣门。1秒、2秒、3秒…我们的心都提到嗓子了。
门开了,是一个老人家,大约五十多岁吧!我们每个人都睁大眼睛,盯着老人,好害怕他拒绝。也许天无绝人之路,也许是被我们眼神中的真诚感动了,我们在此住了一宿。老人提供了一个房间给我们,给玲吃了药睡了,有几个女生留在房里照顾她,其他人到外面客厅。这时,才有时间看清了房子,一室一厅,没有家居在客厅,也没有什么装饰品在那雪白的墙上,显得非常冷清,同时它的宽敞也好像是为我们这大团体准备的。
“你们还没吃饭吧,我已让我老伴做了些家常饭给你们。”老人走过来且和谒地说。
“咕噜!”不说还好,一说饿,就都唱起“空城计”。“谢谢您,在我们危难之时愿意给我们帮助。”这时老太太走过,还端了些饭菜。有眼明手快的同学,已经在帮老太太摆桌布菜了,也有的同学已经抛开形象开始狼吞虎咽了。“那你们先吃饭,吃完就休息吧!”老人家看了我们的吃相,便与老伴相扶着回房了。
吃完饭,女生则负责洗碗,男生则负责摆地铺,躺在“大床”上,向着美好的明天出发。第二天,雨停了,玲也醒了,我们便向老人辞行回去,但老人没有同意。“这个小女孩有心脏病,刚醒,不易做太剧烈的活动,应该让她多多休息,明天大概就可以离开了!”老人看看玲,又看看我们大家,眼睛流露出来的全是关爱与真诚。
我们也考虑到玲刚刚好,所以留下来了,和老人家在屋里聊天。说历史,聊现在,谈将来。在无意中我们了解到,老人家之前是医生,退了休,便来山买了块一和老伴居住。有一次老人从山顶下,发现有人迷路了,他就把他来了回来并提供他饮食。后来,老人发现有很多人容易迷路,于是他做了路标,给来旅游的人们指路,给困在山中的人提供饮食,大概有三年之久了吧。
第三天,我们离开了,在路的两边有很多路标,像一棵棵开满希望的梨树,同时也让我想起了那句“骆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这对老人问我为什么会他们带到家里来,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了他们,看着他们那带着微笑的睡容,我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