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

时间: 小龙 读后感

当时大致看了一下译者的序,觉得不错,并且作者的名字也蛮有意思。买回家仔细一读,便发现又是一本完全贴合我胃口的好书。在我准备开始好好读书的时候,本着世界名著的标准,非经典不读,所以从红与黑到远大前程,再到此刻的忏悔录,没有一本不是世界文学璀璨的宝石,并且我也对这几本书的资料题材都异常喜欢。

“我此刻要做一件以前没有人做过,并且以后也不会有人敢做的事。我要把一个人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是忏悔录的经典开场白。卢梭晚年受到了无情的政治迫害,甚至文学界的朋友都还是背弃他。最终他最终决定把自我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写出来,让世人和读者来确定,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哲学家的智慧和作家流畅的文笔,所以最终他实现了他的目标。无论是他的卑鄙龌龊,还是他的品德高尚,他全部一笔笔真实地写入了《忏悔录》。如他第一句所言,以前没有人做过,即使过了两百多年的今日,也没有人敢做。而他把自我的丑恶一面写下来,并没有对他的形象有太多负面的影响,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他的伟人地位完全被《忏悔录》一书坚实地奠定下来。

我刚看完了《忏悔录》的青年部分,也就是和卢梭一齐重温了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很多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都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他有两面性,有时候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有时候会没有理由得变坏,幸运地是,他最终还是能够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而没有一向堕落。我觉得自我的童年和青年在这一点一样,我自我的本性也是十分善良,可是在高中时代也堕落过,做过很多坏事。最终也能自我改正过来。实际上还是因为环境,环境确实能够对人的行为构成极大的影响。卢梭也喜欢女孩子,并且对自我喜欢的女人显得感情异常丰富,容易动情。可是又十分拘谨,有一次很深刻的恋爱,即使最深的接触就是吻了那位小姐的手。但这次恋爱给他带来的欢乐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它人以吻手开始的恋爱。不能否认,这一点我也和他一样。我和他一样从内心里就完全没有其它的想法,而已经能在交往中享受到极大的精神欢乐了。卢梭有一段对女人的见解,一些自以为很聪明的女人喜欢用询问的方式来了解男人的内心,而实际上这会使男人产生本能的反抗,只会用谎话来欺骗她们。相反会对她们产生反感。

我完全赞成他的这个观点。他确实有极强的对人性的观察力。还有一点性格我也和卢梭及其相似,就是不喜欢别人来教自我。用卢梭的话来说,就是担心在别人教我的时候担心听不懂,而不懂又要装着听的懂。最终还是没懂,所以我们都喜欢自我看书学习。还有一点就是反应很慢,这一点很可爱,可是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缺点,我们对人都有很强和很敏锐的观察力,在某次谈话结束后很久后,谈话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每个人的神情都能准确的回忆起来。可惜在过程中我们都有很慢的反应。这让我们看起来比实际上要笨,真正的才能被隐藏起来了。他对金钱的看法也和我一样,我也从来没有对金钱苦恼过。我完全统一他的观点:金钱有两种,我们口袋里的金钱是让我们坚持独立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正在争取的金钱是让我们成为奴隶的一种工具。所以有时候他对自我的钱很控制,可是从来不羡慕不是自我的金钱。对待金钱上,我也和他完全一样,在能够保证生活下,我甚至要更大手大脚,也许来自于对自我的自信,从来不担心没有钱的生活。总而言之,从卢梭的青年时代,我看到了很多和我相似和相同的优缺点。很多很多那里都说不完。

他在青年时期也碰到过很多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给他供给过无私的帮忙。劳动阶层的人在他笔下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这也勾起了无数我小时候的回忆,有一次离家出走,走了很远,之后迷路了。一个捡垃圾的老头帮忙我,他帮忙联系家里人,我最终得以安全回家。另一次在火车上,因为我没有座位,有善良的老爷爷老奶奶给我零食吃,并且她们的孙女还主动给我在泡面时让座。这些微小的善举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卢梭问,为什么在我青年时代能够接触到那么多善良的人,而在我成年后接触到的确很少了呢?他明白,因为那是不一样的阶层。贵族阶层的人性要少了淳朴和热情,更多的是争夺利益时的卑鄙和无耻。

卢梭没有对自我的性格多做评价,他将这个权利留给了读者。我觉得他的青年形象十分真实,很多缺点大家也有,可是有很多性格特点和一般孩子不一样。这样也是他能够取得之后的成就的一个原因。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篇2

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他们永远也不相信,还有另一部分人,会以与他们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活着。

这种[不一样",导致了误解和迫害--于是卢梭一生向往自由的宁谧,却不得不一辈子过着从西躲到东、从东躲到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原本对任何人都抱着友好的温情,在人际交往中处处流露着真心--最终还是被磨砺成一个不得不对人充满戒心的饱经沧桑的学者。

于是,在看这本书的第一部时,我说:[啊,卢梭你多么可爱!"

等看到第二部,我开始同情:[卢梭,你真的很可怜。"

卢梭是一个很值得女性去爱的男人--这不得不让我想到洪君彦写的那本《不堪回首--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

虽然经历过几次让人心碎的未果感情,卢梭却依旧坚持着对那几位女性的敬意。

华伦夫人的移情,乌德托夫人的无意--这些理由搁在某些男人身上或许能让他们产生出谩骂谴责的激愤--然而卢梭没有,虽然有抱怨,但他对她们更多的是感激,甚至为她们的缺点开脱。

他眼中看到的,都是他的情人、或者女性知交的优点。他笔下述说的,全是她们的优雅和美德。

华伦夫人这个人我不喜欢,我觉得她就是一个习惯于[老牛吃嫩草"的调教型御姐。可到了卢梭嘴里,她变得多么温柔,多么善良,以至于我原谅了她竟能够继卢梭之后,找了第三个青年作为自我的新欢。

乌德托夫人,看得出来他喜欢和卢梭玩感情游戏--玩啊玩,却始终不让卢梭尝到甜头。之后卢梭承担了这段感情的全部恶果,即使如此,他也没有责怪乌德托夫人--他把原因归结为女方对达郎贝的忠诚,并且克制自我的欲望,从此只把乌德托夫人看成自我的朋友。

世界上有洪君彦这种男人,他习惯在离婚后回忆对自我前妻的恨,并且在这种恨意里既伤害自我,也伤害他人。

自然,也会存在有卢梭这样的男人。他坦承自我的感情,赞美它们--即使它们并不完美,他也只记住了那些完美的东西。

这样的卢梭,是值得女人去爱的。

卢梭的人生,始终是在不安定中度过。他被无数次背叛欺骗搅扰得头昏眼花,同时,又要让财政的琐事、家庭的杯具折磨他本就柔弱敏感的心灵。

他写下了教育学名著《爱弥尔》,这本书直到今日,仍是师范学校学生的必读读物。

然而他却有五个孩子,一生下来就被送到育婴堂,之后便不知生活在哪里凋落于何方。

卢梭一辈子都被这种对子女的内疚折磨,尽管他在书中一再说他不在乎不在乎--可字里行间皆是血泪,读者自会听到一位父亲的呜咽。

卢梭写作生活中最大的矛盾就是:

他的性格和职业经历(尤其是做威尼斯大使秘书的那次事件),令他憎恶特权阶级的傲慢与卑鄙;可同时,他又不得不疲于应对上流社会对他忽冷忽热的追捧,甚至某些时候,必须仰人鼻息。

退隐庐,蒙莫朗西--这几个卢梭生命中重要的居住地点,无不是贵族们供给给他的--所以阅读卢梭,我们就必须在他对这个阶层人物的不一样感情中来回穿梭。

一方面,卢梭对很多贵族人物的友谊抱有感激和期盼;可同时,他却仍旧能诚实地说出自我对贵族阶级施政纲领的不满--这是卢梭本人良知的体现,更是他人生中杯具的根源。

与伏尔泰不一样,卢梭的处境是困窘不堪的--伏尔泰在最困顿的日子里,那些上流社会的绅士名嫒依旧将他追捧不已。卢梭不一样,他被上流社会抛弃,同时,也成了市民群中群体无意识的受害者。

感觉上,卢梭本人是认为自我为性格所累的。晚年的他觉得自我不宜于再写书了--祸从口出,这是他性格率直的证明。

可是他也是单纯的,一旦有人需要他站在正义一边去著述,卢梭立刻动笔--所以他才最终又祸事不断。

他有过朋友,然而敌人更多。正因为如此,卢梭才分外珍惜同卢森堡公爵以及吉斯勋爵的友谊--然而他同样也从内心中感激一个平凡书商对他的信任和坦诚,感激他在所有人都背叛那个名叫卢梭的臭名昭著的写书人时,仍旧对被背叛者施以援手。

卢梭的友谊是纯粹的,是不分阶级的。

卢梭也不是没有缺点,他的缺点就在于他太在乎[自由"了。

他需要朋友来接近他的心灵,可同时却又不允许朋友靠他靠得太近:他会因为霍尔巴赫太有钱而拒绝和对方更亲密;他也会因为埃皮奈夫人让他屡屡拜访而心生烦闷;崇拜者频繁登门的日子,我们更是能从他的文字中看出,这简直让他厌倦得发狂。

所以,卢梭的心灵仍旧是孤独的--但或许正因为他保留了这种心灵的独立,才令他成为启蒙运动中与伏尔泰并肩而立的伟大思想家。

一说卢梭,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社会契约论》,爱看书的则会明白《忏悔录》、《爱弥尔》,记性不好的爱看书的人在别人提醒后,会突然恍然大悟地说:[哦对了,《论人类不平等起源》也是他写的--"

与之比较,伏尔泰和狄德罗的具体著作又分别是什么呢大家能切实记住多少呢

这就是卢梭的人生:

羞怯、善良、轻信--但却有着潜在的坚强的性格、敏感的自尊、以及强烈的正义感。

于是,便注定了他半生的漂泊。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最终,来说一下特蕾莎--或许她不美丽,身上并没有以往卢梭青年时代所yy出来的女子的风貌--然而她才是最懂得卢梭的人。

她用她平和无争的性格赢得了卢梭这个哲人的友谊--尽管卢梭自我说那里面并没有感情,可谁明白呢有的时候,亲情反而是比感情更值得人珍惜的东西。

有了特蕾莎的包容,哲人的一生才能找到那难得的几丝温暖--卢梭不必有百年孤独,因为他有了特蕾莎。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篇3

我拿到的这个版本没有附录书中提到的,卢梭本人供给的很多书信和文献资料,即使如此,读这本书是个困难的过程,从头至尾,我几乎处处感受阅读过程中进行着与一个诡异头脑的较量。这种较量很难称之为愉悦。在读到第二百页的时候我本来想扔了它,幸亏又咬了咬牙,才没错过对我十分有用的第一部的结束部分,和第二部的开头部分。

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资料、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经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革命的开始,卢梭本人说“这是一幅仅有的,也许是永远不会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实形象及其全部事实确切无误的描绘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我觉得卢梭所说的真诚,只是对于自我辩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诚。并不是出于对真实的真诚。甚至不是对内心的真诚。其实我也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应当是离大革命前的法国太遥远了,不了解其历史面貌和社会阶层,读这本书没有多少带入感。《忏悔录》的上下两部,我完全能够当成两部不一样的书,上部要稍微趣味一些,讲述了卢梭从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到流浪汉,四处寻求贵族保护和生计,后受华伦夫人的庇护。读到其中一些游历四方、接触各阶层人士的经历令人兴奋。但深受后现代文学艺术影响的人对其中的文学意味实在没什么兴趣,事实上,为了叙述上的平均,卢梭压缩了其优雅的文笔,或者文字中那种遥远的贵族腔调和我的气质没什么共同之处,读起来没劲儿。还有描述自我对华伦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充沛的情欲,情感太过泛滥。

下半部分出现的众多例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泰斗,但由于是自传,卢梭只是依据自身立场确定他人。并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似乎也没有复杂的人性。甚至也没有进行什么描述,基本上是事件的记录,所以汉译本中要是去掉书信往来的附件,是太大的损失。与百科全书派的决裂。卢梭反复讲述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产生芥蒂的事件经过。但整个读完还是能感觉到他们本质还存在着重大原则的分歧。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明白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我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之后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之后,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

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那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我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向认为根本没有感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经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我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我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可是经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本事。这一段十分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当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忙。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当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构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可是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篇4

今日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激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我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能够打她。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可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可是也卑微,他坦诚可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暴保密”,一些之后的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谈不上是个哲人。而我却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我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从气质上讲,罗素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活力向来不以为然。其实罗素本人也不是一个冷静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三番五次闹离婚,不会提倡性解放,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禁止讲学,不会相信社会主义,不会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弄到要坐牢。活力是每个人都有的,罗素也认为活力与理智相比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更主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个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代长期处于奴仆地位。罗素这样的贵族子弟当然不会去偷钮扣,罗素的子女当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一个地位低贱的女侍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卢梭仅有在下贱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种完全的自信。我对罗素一向敬仰,但这一次我觉得罗素讲话未免刻薄了一点。在法国大革命前,逆向等级的婚姻是不被允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系不可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许可。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我们一双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审视内心的智慧之眼则是这颗忏悔的心。如果说读蒙田让我心灵安详闲适,读卢梭则使我悲天悯人。卢梭觉得前辈作家蒙田还坦白得不够,他说蒙田虽然也讲了自我的缺点,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看起来像是自责,可是却是自赞。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在忏悔录里,他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他说的谎行的骗。

谈到卢梭不能不提到华伦夫人。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她逃到法国,法王便把华伦夫人收留在他的庇护之下,并且给她一千五百银币的年金。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教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从一件小事上我们能够看到卢梭是如何痴恋这个可爱的女人的:一天吃饭的时候,华伦夫人刚把一片肉送进嘴里,卢梭便说上头有一根头发,华伦夫人将肉吐到盘子里,卢梭用叉子叉起来,飞快地吞下肚去。因为这是一场超越肉欲的情感,所以卢梭、华伦夫人及夫人的男管家阿奈之间的三人恋情也充满了柔情蜜意。

卢梭的晚年孤独不幸。由于《爱弥尔》一书的出版,被当局者视为异教邪说,所以最高法院判决将已出版的《爱弥尔》全部烧毁,并立即通缉卢梭。再加上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不如意,令卢梭在精神上的状态近乎疯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宁――水果商减价卖给他蔬菜,以施舍来羞辱他;马车转弯时差点撞死他;人们卖给他的墨水是无色的,让他写不了辩护词;甚至到处都有人在跟踪和监视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卢梭的思想光芒没有因岁月而黯淡。卢梭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资料、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曾有一位法国批评家说: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卢梭这本书里走出来的。

卢梭在地下应当瞑目了,起码他在死后的,有我这样一个读者在崇敬他,捧读他的作品。纵横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样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写自传呢?没有,一个也没有。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篇5

《忏悔录》是卢梭在晚年为了回击[敌人"们的攻击而写下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无与伦比的真实。在书中完整的暴露了自我的一生。正是由于这种真实,它能够作为一个十分好的心理分析的材料,正如卢梭所说[它能够作为关于人的研究--这门学问无疑尚有待于创立--的第一份参考材料"。

本文是基于这个假设:《忏悔录》中记载的都是真实的想法以及真实的事件,如卢梭宣称的那般:[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

《直面内心的恐惧》一书中对人格进行了分类,分别是分裂、忧郁、强迫和歇斯底里。按照卢梭的行为来看,他属于严重的歇斯底里人格的人。歇斯底里人格特征有这些:追求自由,不愿受到约束,;无法抵抗诱惑,随时向诱惑屈服,及时行乐;不愿意承担职责,用自我的逻辑去解释所犯的错误或者将之归罪于别人;强烈的追求感情,可是喜欢的只是恋爱这个事情而不是人;自恋,不断的寻求别人的肯定;敏感,不愿意理解别人的批评,一旦被攻击就奋力反抗;喜欢和同样歇斯底里的人做朋友;喜欢幻想,沉迷于其中而忘记了现实;喜欢冒险,做事冲动莽撞不顾后果;喜欢暴露自我。

下头,我将逐条进行说明和分析。

1。追求自由,不愿受到约束。

卢梭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宣称[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约束、屈从都是我不能忍受的",在《爱弥儿》中也鼓吹对孩童的教育中要放任自由。

为了不受到约束,卢梭选择了离开城市,去退隐庐居住;在自我的歌剧《乡村卜师》大获成功,要觐见国王的时候,卢梭不想被年金的枷锁束缚,就逃跑了。

2。无法抵抗诱惑,随时向诱惑屈服,及时行乐。

结识了巴克勒以后,短短的六周时间内,卢梭就抛弃了自我的保护人。对卢梭来说,[唾手可得的一点小小欢乐对我比天堂的永久幸福的诱惑力还要大"。

卢梭自我声称[对娼妓具有一种永难磨灭的痛恨",可是在威尼斯的时候还是有一次嫖妓的经历。

3。不愿意承担职责,用自我的逻辑去解释所犯的错误或者将之归罪于别人。

在照料麦特尔先生的路途上,卢梭遇到了麦特尔先生发病,就抛下他一个人跑了。

在作学徒的时候,卢梭偷了师傅的东西,所以挨打。卢梭给自我的解释是:挨打是[抵消偷窃罪行的一种方式",挨打以后[有了继续偷窃的权利了",既然按小偷来给卢梭治罪,那就等于认可他做小偷。卢梭说,[偷东西与挨揍是相辅而行的事情,因而构成了一种交易,作为交易的一方,我只要履行我所承担的义务就行了"。

诬陷了无辜的女仆玛丽恩以后,卢梭给自我的解释是:[为如果罗克先生把我单独叫到一边,对我说:`不要陷害这个可怜的姑娘,如果是你做错了的话,就老老实实告诉我吧。`我必须会立刻跪到他的脚下。可是,正当我需要鼓励的时候,人们却一味地恫吓我。再说,年龄问题也是应当注意的,我的童年刚刚结束,甚至能够说我还是个孩子。"总之,卢梭犯下的这个错误是[有情可原的"。

卢梭认为自我无力抚养孩子,就把自我的五个孩子全部送到了育婴堂,逃避了自我作为父亲的职责,同时却认为这种做法[太好、太合理、太合法了",卢梭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们托付给这样一个没有教育的家庭,结果会教得更坏,心里便发抖。育婴堂的教育,危险性要小得多"。卢梭这样为自我辩解难免高估了法国当时的福利制度。可是,他的这种行为之后被朋友泄露出去了,这个时候卢梭却说[出卖朋友的信任,违背最神圣的许诺,把我们胸中的秘密公开出去,恣意败坏一个受过我们欺骗而在离开我们的时候依然尊重我们的朋友的名誉,这一切就不是过失,而是灵魂的卑污和丑恶了"。在卢梭的心中,把5个孩子送进育婴堂可是是小错,而朋友泄露他的秘密确实不可饶恕的罪过。

4。强烈的追求感情,可是喜欢的只是恋爱这个事情而不是人。

陪伴卢梭最久的戴莱丝是卢梭最忠诚的伴侣,给卢梭生下了五个孩子(都被送到了育婴堂),在和卢梭相伴25年之后最终和卢梭结婚了,但事实上卢梭一生都没有爱过她。

卢梭和戴莱丝在一齐是因为他[需要恋爱",[我最初的用意还只是想给自我找一种消遣。之后我发现我找到的超过了愿望,我给自我找到了一个伴侣。--说到底吧,我需要有人来接替妈妈:既然我不能再跟她一同生活了,我就需要有个人来跟她的学生一同生活,并且我能在这人身上发现她曾在我身上发现的那种心灵的质朴与柔顺。--当我单身独处的时候,我的心灵是空虚的,需要有另外一颗心来充实它。--我在戴莱丝身上找到了我所需要的替代者;由于她,我得到了情景所许的最大的幸福"。

用直白的话说,卢梭原本只是想游戏人间,玩玩而已,没想到之后发现这个女人还不错,能够作为一个伴侣。注意,那里戴莱丝只是一个[伴侣",而不是妻子。戴莱丝在卢梭心中的位置并不高,因为卢梭需要的是[贵族小姐",而戴莱丝只是一个女工,和她在一齐卢梭甚至会感到羞耻!卢梭[从来没有对她产生过一点感情的火星",在戴莱丝身上[得到的肉体的满足纯粹是性的需要,而并不是整个身心的交融"。

卢梭说[我的第一个需要,最大、最强、最不能扑灭的需要,完全是在我的心里;这个需要就是一种亲密的结合,被亲密之可能的结合;异常是由于这一点,所以我才需要一个女人而不是需要一个男人,需要一个女友而不是需要一个男友。这种离奇的需要是这样的:肉体上最紧密的结合还不够,我恨不得把两个灵魂放在同一个身子里,否则我就老是感到空虚"。

从戴莱丝身上卢梭无法得到感情,于是去想象之中寻找,直到他遇到乌德托夫人,他才有了第一次的感情。

5。自恋,不断的寻求别人的肯定。

卢梭选择戴莱丝作为伴侣,不是因为感情,是因为一种被肯定、被依靠的满足感。[我看到她一心一意地爱着我,这就更增加了我对她的温情。对我来说,这种甜蜜的亲密生活就是一切:我不再关心前途,只期望它是现状的延续,我别无他愿,但愿现状能持续下去。"卢梭看到的,是一种依靠,感到自我被需要。

卢梭期望有一个对自我全身心的信任的女人,一个需要自我的保护的女人,戴莱丝以一个弱女子的形象出此刻卢梭的面前,恰好满足了卢梭的这种心理。

6。敏感,不愿意理解别人的批评,一旦被攻击就奋力反抗。

卢梭发明了简谱以后,带着发财梦来到了巴黎,学院的学者们认为卢梭的发明[没有新意"并且[没有用处"。学者们的评价是中肯的,事实也证明了简谱确实没有在欧洲流行。卢梭无法理解这种批评,认为学者们这样说是因为他们是不懂音乐的外行人。

在《忏悔录》的后面几章里,记载了几封书信,这些书信的资料充分体现了卢梭对他人批评的敏感,对他人的攻击猛烈回应。

7。喜欢和同样歇斯底里的人做朋友。

巴克勒,华伦夫人都是歇斯底里类型的人。那里,有必要对华伦夫人单独进行讨论。

华伦夫人很多地方和卢梭很相像: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受的教育十分杂乱,有什么学什么,长相出众,做事轻率,脑海中总是有无数的计划和幻想,有着不一样于常人的道德观点和逻辑。华伦夫人也是一个歇斯底里人格的典型代表。

华伦夫人对卢梭的喜爱很有可能只是出于情欲的,而不是出自爱。卢梭在年轻的时候长得很不错,放在此刻就是一个美型男。卢梭自我说:[我虽然不能说是一个美少年,可是我那小小的身材却很匀称,腿脚纤小玲珑,神态洒脱,容貌清秀,嘴小而可爱,乌黑的眉毛和头发,一双小而微陷的眼睛有力地放射出热血中烧的光芒。"因为卢梭的美貌,不仅仅惹得女人们喜欢,甚至有同性恋倾向的人也喜欢他。在《忏悔录》中,有三处记载了卢梭遇到疑似同性恋的人。歇斯底里的华伦夫人喜欢同样歇斯底里的美少男卢梭毫不奇怪。

歇斯底里的人喜欢用性来作为手段控制自我喜欢的人,这一点在华伦夫人身上表现的十分突出。卢梭也说华伦夫人[始终相信,没有任何力量比[占有"更能使一个男人依恋一个女人的了--她用她所掌握的一切手段。使他们更紧紧地依恋她"。20岁的卢梭开始受到了各种妇女的喜爱,在这种情景使华伦夫人感到自我受到了威胁,就献身自荐,利用了性来作为手段使卢梭对自我更加的依恋。

和卢梭类似,华伦夫人对卢梭的爱也是只享受爱的过程而并不爱这个人。卢梭离开以后不久,华伦夫人就另有新欢,让一个理发师投入了自我的怀抱。对歇斯底里的人来说,忠诚这种东西是不重要的,关键的是要使自我欢乐。

8。喜欢幻想,沉迷于其中而忘记了现实。

想象力丰富是作家需要拥有的品质,但滥用自我丰富的想象力则使作家陷入自我的幻想之中。在卢梭强烈的渴望感情的时候,在脑海中想象出了《朱丽》中的男女主角,然后就日复一日的沉浸在自我的幻想之中难以自拔。

卢梭说,[我不能求得实在的人物,便把自我投进了虚幻之乡;我既看不出一点现存的东西值得作我的狂热的对象,我就跑进一个梦想世界里去培养我的狂热,而我那富于创造力的想象不久就把这梦想世界配上了恰如我意的人物"。

9。喜欢冒险,做事冲动莽撞不顾后果。

作学徒的时候沉迷于读书,被师傅打;认识了巴克勒以后,活力澎湃,[毫不惋惜地抛弃了我的保护人、我的教师、我的学业、我的前途"。

认为自我有作音乐的天赋,就沉迷于音乐中,为此辞掉了土地管理员的工作。

10。喜欢暴露自我。

卢梭写下本书就是他喜欢暴露自我的最真实体现。在卢梭少年时期,有过对陌生的女子暴露臀部的癖好,这也是暴露自我的一种表现。

144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