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工作感悟心得散文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朱自清散文集》——是伴我走过这个暑假的“好朋友”,我非常喜爱读它。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散文集,朱自清先生的情感凭着文字在书中流淌,让我觉得散文就像是一篇篇情感的记录,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点滴感受。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看《匆匆》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燕子飞走了有飞回来的时候。但是,只有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一但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了。“今天、明天和昨天”,时间在慢慢的流逝,可见它是多么的匆匆啊。看着文章里时间从饭桌上溜走,在洗手的时候,从水盆里流逝,让我想到自己的时间也在不经意间流逝,这多么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在学校里课间休息和同学玩闹、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时候、在家里偶尔会拿起平板电脑玩游戏消磨时间的时候,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不知不觉的过去了。时间走得那样的悄无声息,又是那样的如箭如梭。时间都去哪里了?我知道,时间犹如生命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利用好每一分钟,珍惜每一天,做好时间的小主人。

《背影》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感激,这是一篇记事的回忆散文,叙述了:朱自清先生离开南京到北京读大学,父亲送他去火车站照顾他上车并给他买橘子,在火车站月台爬上爬下时的动作和背影,此时的儿子感觉到了父亲的伟大,

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来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付出,同时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敬佩和怀念。读完后我想想自己,每天清晨做好早饭的妈妈来到我床前叫醒我的时候,我总是那么的无奈和抱怨,每天晚上在灯下、在桌前陪伴在我身旁还是我那和蔼可亲的妈妈,我却感觉不到什么,难道要等父母离去的时候,才明白他们那份无私、伟大的爱吗?

书中的字里行间中,我体会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真情实感,更让我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明白生活中的道理。这本书是我永远的朋友,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细细品味!

工作感悟心得散文篇2

读着《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书里更有人间百态,有爱恨情仇让人们去品味,去欣赏,从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初次接触他的文章,是语文课本上那一篇《信客》。读毕,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却描绘得如此生动,令我不经心生敬佩。专业点说,就是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赏《苏东坡突围》。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然后苏轼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判,甚至贬损。八百多年前苏东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然而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对曾经攻击过苏东坡先生的人经行强烈的反驳。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之中尽显铺张。恣意_的文采、率真自信的个性、乐观豁达的气质,都是我们对这位大才子苏东坡的认识。几百年来,其诗词文赋吟诵不绝,相传至今。

工作感悟心得散文篇3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自先秦以来,在散文史上有突出贡献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篇,将中国的散文史理出了脉络,总体能够一目了然。

散文有着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传统,散文的开始,始于文字记事。春秋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应为孔子依鲁史而修订的《春秋》,以及孔门子弟们编纂的《论语》等,此时的散文仍有说教的文字,不过大多为先贤们的教诲之言。此时文字也极富文采。

汉朝时期,司马迁的《史记》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虽为史学巨著,但是《史记》的文学价值也不可小觑。《史记》继承了《离骚》的传统,与先秦以及后世皆不相同,于是,便成为这本书的独有特色。书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信念本来来自于孔子以及老子,但是其中作者又产生了疑问,理论与实际相差很大,使作者愤愤不平不得其解,致使他的文章也颇具杂文色彩。

唐朝开元末期,产生了一批忧世诗人,张九龄为其中一个代表人物,诗人为人老实醇厚,在自己身遭贬窜之时,仍写一些牢骚之言,对当时的政治朝政等都发出忧心。

散文发展至清代,在当时君王的思想统治之下,便产生了桐城派的文学,为盛世之文,清末,由于时代巨变,桐城之文开始日渐衰息,经过曾国藩姚崇等人的推崇,却又有了复兴之势。此时的文章大多为救世之文,康有为的文章大多反映了他的君主立宪思想,他反对革命,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与他相对的革命派人士却期望建立真正的共和制国家,他们的文章也大多体现这类思想。

工作感悟心得散文篇4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说清命是什么,但我们能够打个比方。有人把生命比作一条河,比作一首歌或一台戏,而作家史铁生却用一个看似荒诞却充满哲思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若琴弦。

故事的开端这样写道:“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那里的老少两个瞎子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老瞎子是师傅,几十年来他一向没有忘记他自我的师傅的叮嘱: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够把琴槽打开,取出里面治眼瞎的药方,然后重见光明。为了这个平生夙愿,老瞎子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路,说不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地方就是前面的野羊坳。而作为徒弟的小瞎子就没有师傅那耐性了,他一会儿追野兔,一会儿听电匣子里的广播,异常是到了野羊坳后还被小姑娘兰秀二吸引住了,心思根本不用在说书弹琴上。最终随着最终一声琴响,老瞎子的第一千根琴弦断了。他迫不及待地拿出药方去抓药,却被告知所谓的药方竟是一张白纸。失魂落魄的老瞎子在雪地里找到了因兰秀儿出嫁而悲痛欲绝的小瞎子,告诉他要弹够一千二百根弦才能抓药,是自我记错了。于是故事又回到开始。

这是史铁生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含义比较浅白的一篇,或许是因为文中所揭示的哲理是我们早已明白,并且需要的。人活在世上,有梦想,有目标是无比重要的,梦想是人生的航标,有梦想,人就有向前的动力,又振作的勇气。对于瞎子来说,重见光明正是最大的梦想。老瞎子正是怀着重见光明的梦想,才会心无外物地弹到最终。即使当他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时,凭着一个做师傅的对徒弟的无尽的爱护与职责,他也能鼓起勇气,编造出一个善意的谎言,让小瞎子也能朝着目标前行。

这个故事没有拮据,激昂的琴声会永远载着一个接一个的目标响下去。瞎子们不必须能重见光明,当最要紧的是必须记住:人的命就像这根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所以只须“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15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