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公元前23世纪,中原地区发生了水灾,帝尧派鲧去治水。鲧死后,他的儿子禹——即大禹成功地治好了水,还教会了百姓种植庄稼,深得民心。后来,禹又和其他几个夏后氏的族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夏朝。由此可以发现,中华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会抗洪救灾,种植庄稼,还有了统一中国的野心。这一点,我引以为傲!
中国的历史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始了,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大臣换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历史就在这腥风血雨,强盛辉煌中不断成长:夏朝商朝,东周西周,春秋战国,楚汉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其中,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等荣华记录令我骄傲振奋;阴霾败落和悲凉杀戳等残酷烙印让我汗颜痛惜。就这样中国王朝在历史的检验下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到了民国晚期,中国人民终于忍受不了其他国家的压迫和羞辱,总算停止了内斗,开始一致对外。
《中国通史》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看这本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看完《中国通史》,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为国牺牲,报效国家,为民造福,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编成的,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也详细的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值得中国人一看!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2
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部容纳进取的一本书,读完后能不收获知识吗?它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
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
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个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看这篇文章的人,尤其是同学,因为它是在太经典,太值得读了。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希望你喜欢它。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3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览古今大事,方可展现华夏文明。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书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可以使我们了解历史上许多有意义的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间断的古国,因此我们的历史更加源远流长,更加有韵味。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描述了从上古到现代的社会文明,它通过描述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精彩社会文明的变迁。
最令我印象深刻和最有意思的是《衣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此书中,吕思勉便详细描述了古人的饮食习惯。从“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食草木之实。”到烹调方法的出现,再到茶与酒的兴起,展现了中国饮食的进步;再到后来外国饮食的输入,中国的饮食越来越丰富。其中,还提到了“家”一词的由来:猪是女子所蓄,猪即豕,无自卫能力,因而不得不造一间屋子给它住,这种屋子为女子专有,称为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饮食中可以体现出我国的许多精髓的东西。从《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大火便可看出人们对美食的看重,也可看出中国美食的多样化。外国人来到中国,也是最先被中国美食吸引。
食之后自然是衣,衣最重要的是两方面:一是材料,二是裁制的方法。古人著衣,大多是麻丝、羽皮、草,如今我们穿的大多是木棉。衣服的裁制方法是黻,此物在后来是著在裳之外,以为美观。古代著衣有“湘绮为下裳,紫绮为上襦”,亦有“衣不帛,繻袴”。衣服初兴,并非以蔽体为目的,直到后来著衣成了习惯才逐渐蔽体。中国衣服无论在什么朝代,都是大同小异,有同样的中国特色,不同的朝代特点。穿衣最大的压力来源于社交,服饰本有一种社会压力,不同场合、不同等级著衣自然也不同,穿衣看场合这一点直到今日仍是不变。中国服饰独具特色,虽至今日为了简单化,大多数的人已不著汉服,但是这一文化仍深入人心,汉服的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得上。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当今急速发展的社会当中,许多人可能丢掉了中华最本质、最美的东西。当我们被快餐文化包围的时候,是否能想起,有那么一本书,它能带你挖掘华夏最本质的东西、能让你慢下来,细细体会中华文化的美。能让我慢下来、静下心来、细品中华美的便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择一阳光午后,寻一静谧之地,品读《中国通史》乃人间美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