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礼记读后感700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你积累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经验和知识可以成为你日后学习和工作的宝贵财富。好的礼记读后感700字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礼记读后感700字,供大家参考。

礼记读后感700字篇1

偶读《礼记》遇到了下面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慢慢体会。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古代的教育,没有德智体美劳,却有仁义礼智信。没有说让学生毕业后成才,做一番大事业,只是要求学生能够人格健全,学识通达,能够成为榜样。成为榜样后,他人自然能够信服,也即是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反观我们此刻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分数、证书、学位,然后再作为出人头地的工具加以利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很敬业,但不得不提出疑问,我们乐群吗

如今的高校,老师给学生打分打的试卷的分,学生给老师绩效分。对于这一点我十分反感,并不是因为学生给我的分数低,而是对于这种事情很不能理解。某些人为了讨好学生,甚至放下了师者的尊严,对学生容忍放纵,奴颜婢膝。还有,有些学生因为考不好,甚至在网上骂老师,呜呼哀哉,今日之‘博习亲师’也。

论学取友,我们能够理解为有论学的潜力和择友的原则。但我更愿意把这四个字曲解为以文会友。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没有知音。而最易成为知音的,则是同学和同行。期望难忘同学情,同行非冤家。把酒言欢、坐而论道比刀光剑影要幸福的多。能做到上面三点,就可达小成,其实并不难。

大成叫做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原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要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诚实的决定。这样说可能太大众化了,很多人不会觉得这一点有多么重要。举个我经常给人下套的例子吧。

我经常这样问别人:你认为八股文好不好?

上面的例中的答者就是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对一个事物做价值决定时,务必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否则一切都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大成无上限,独立思想,诚实做人,而已。

礼记读后感700字篇2

今天我们来看《学记》中的一段话: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段话谈的是正业与居学的关系,即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教学按时令进行,在学校学习正式课业,而回家或放假时也有家庭作业。难能可贵的是,《学记》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都看得很重要,而且两者密切相关。课外学习可以培养兴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也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巩固和强化。

比如,在课外自行练习“操缦”(弹奏杂乐),课堂上就能很好地学习弹琴;在课外学习“博依”(比喻修辞),课堂上就能很很顺利地学习《诗经》;在课外学习“杂服”(洒扫应对之事),在课堂上就能很好地学习礼仪。总而言之,课外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杂艺,既可发展自己的潜能,又可激发学习正业的兴趣,大大促进了课堂的学习。

对于这种教学思想,一般论家称之为“藏息相辅”原则。在学校,在课堂上,就要专心研修主业;在家里,在课堂外,就要按自己的兴趣自由学习。

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是一种很大气、很前沿的教育思想。反思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反思现在有些学校的“监狱式生活”,反思现在中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数理化”的现状,我们深深地感到羞赧和不安。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学校在抓好日常教学的同时,已经开展了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我们已有各种社团30多个。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的展开,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而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喜欢学校,热爱生活,乐于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成绩.

礼记读后感700字篇3

我这个人不喜欢看书,特别是那种很厚的书,看几页就不想看了。可是,现在在大学就靠自己给自己充电,所以,只能强逼着自己看。最近老师要求我们看一些古代蒙学的教材,我看了《大学》,我觉得看过之后我整个人都变得有知识的气质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书不仅对古代的学者影响深远,而且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很高的价值。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今单独抽出印行,说明它们有独特的价值。《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题就深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称赞;“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论述,反映了作者先进的经济思想,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体会。所以命名为《大学》者,正如郑玄所说,“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下面就介绍我读《大学》的感想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礼记读后感700字篇4

儒、道、阴阳、法、名、墨、杂、农、小说家九家为中国最早的九个学派,其中儒家和道家出现的最早。儒家的礼仪在周朝时就已经开始实行了,道家的八卦早在伏羲时就出现了。但《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所以,我觉得还是儒家更主张中道。

我认为《儒行》这篇文章就是写君子(儒士)的各种行为的。我体悟最深的一段是: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有人会把它翻译为:儒士拿忠信做甲胄,礼义做盾牌;头戴仁而行,怀抱义而居。这就是自立。可我更愿意把它译为:儒士用忠信捍卫自己的思考,用礼义来保护自己那颗纯洁的心;脑子里有一种意念是要怀着仁爱去行动,心中怀着义来处事。虽然有暴政,但也无法改变我的想法。这就叫做自立。

举两个例子吧!

周朝时,西伯(周文王)不喜欢纣王荒淫无道的统治,所以就以自己的仁政来治理国家。这可惹怒了纣王,于是纣王便囚禁了西伯。但西伯仍然依他的正道而行,最终还是打败了纣王(只不过是把他的大道传给了他的儿子武王)。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犹太人摩西的。

犹太人在埃及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埃及人便开始排斥犹太人,后来又要把所有刚出生的犹太男孩都杀掉,只有一个叫摩西的小男孩获救了。他支持犹太人信仰上帝,而不信仰多神教,最后带领大家搬到了耶路撒冷(后来的以色列),自称以色列人。

所以,如果你光会独立做饭、扫地,这不叫自立,必须有了这颗心才叫自立。

礼记读后感700字篇5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呻,朗读。占,音(chān),同“觇”,注视。毕,竹简,这里指书。“呻其占毕”意为“盯着课文大声朗诵”。讯,告知,告诫。“多其讯言”意为“一味地灌输”。

及,急迫。数,音(shuò),多次。“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意为“一味赶进度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悖,违背教学原则。佛,音(fú),佛戾,违背,违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是说教师在施教中违背教学规律,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实际。

隐,痛恶。疾,怨恨。“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意思是,由于教师教学不当,使学生痛恶自己的学业,并怨恨自己的老师。

刑,成功。

这一段列述教学上的种.种失误,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警示。

失误一,教学形式单一,死记硬背,满堂灌,使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缺少独立思考,不能融会贯通。

失误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不研究学生的学情,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失误三,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不能从学习中体验收获和快乐,使学生产生厌学、厌师情绪。

《学记》很早就注意到教学中的弊端,并明确提出警示,但是,时至今日,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根深蒂固。

2008年12月我们在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实地参观了杜郎口中学,并根据我校实际,实行了“新课堂”。新课堂的宗旨是: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评价者;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最大进步。如今,新课堂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新课堂已开出灿烂的花朵,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礼记读后感700字(素材下载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73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