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200字桃花源记读后感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需要多角度思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书籍中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优秀的200字桃花源记读后感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200字桃花源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200字桃花源记读后感篇1

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美丽无比的地方。

人间最美是田园,桃花源是我向往的地方,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足,相处和谐,是一块人间的乐土。

陶渊明的写作很艺术。开头“忽逢桃花林”中的“忽”,给人一种身处梦境的感觉。第二段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这句话很奇妙,仿佛隔绝外界和桃花源的就是一座小小的山。是不是说,桃花源距离我们并不远,只要跨过那座小山,我们都可以拥抱桃花源。

桃花源是个理想的地方。他们热情好客,看见渔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这是丰年待客之道。桃花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真实可信的——“先世避秦时乱”。如果当时的人找得到这么一个地方,谁都会这么想。

尾声用真实历史人物作证,故事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浓郁。

网上有谣言说:桃花源是个鬼地方。此话怎讲?说什么桃花是避邪所用。他们喝的酒吃的肉,都是活人祭奠的;他们几百年不换衣裳,衣裳也是活人烧给他们的……简直是“鬼话”连篇。

学习历史的我们知道,陶渊明当时战乱贫穷的现实很是不满,他就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至于有人觉得从秦朝到东晋,历史过去了好几百年,怎么可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已经有学者指出,这只不过是陶渊明著文时的疏误,我们不必太较真。

现代人,都一窝蜂地往城里钻,城里有什么好?精神紧张白天黑夜忙得不可开交。孰不知,人间最美是田园。你看那桃花源风景美如画,你看那田间地头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人人夸,你看那桃花源家家户户有余粮有酒喝有肉呷,你看那桃花源老人小孩都乐呵呵……

读着《桃花源》,走进桃花源,人间最美是田园。

200字桃花源记读后感篇2

这篇文章与去年暑假的《小石潭记》非常类似,都描写了一个在繁杂的闹市之外的“世外桃源”,不同的是,陶渊明是描写一个人是误入桃花源,首先他是虚构的,其次作者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内心的想法,而且故事中的人物并非作者本身;反之,小石潭记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柳宗元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所以我认为,在所要表达的情感方面,《桃花源记》要略胜一筹。

或许这一种区别,也是陶渊明与柳宗元性格的差异吧。陶渊明,五仕五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所以用《桃花源记》寄托自己的内心,而柳宗元不一样,他一直为朝廷官员,再加上他生活的时代还比较和平,所以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没有太多感情,只是表达了个人的一些感情。

陶渊明希望社会能像桃花源里的那个村庄一样,和谐、好客、单纯,可是愿望毕竟是愿望,无奈世间“渔人”太多,大家宁愿像渔人那样背信弃义,从而得到文中“太守”的赏识,也不愿像桃花源内生活的人们那样平平安安地过好一辈子。如果是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200字桃花源记读后感篇3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然而陶渊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那是一个花繁叶茂的地方,那里没有阶级之分,每一个人的收获都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切,虽是浓郁的鱼乡之气,却也饱含人情味。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或许我这样说太偏激了,毕竟我的社交圈只有这么点,我看到的只有这么多,其他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我小的时候我自认为自己是个竞争欲和占有欲都很强的孩子。从来都是想什么就要什么,从和哥哥抢玩具到与同桌抢橡皮,从和老师争答案正确与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红耳赤。似乎从来都没委屈过自己。然而那时候的对手都是那么地和善、友好,过去就算了,又恢复原有的平静。随着年龄渐长,这种竞争欲日渐减少,显得与世无争一般,而也正是这样的日子更让我清楚地看到那些丑恶的欲望。原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情况也是会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那些表面友好,背地里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马大就欺强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为有钱

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面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可以眼不见为净。虽然我知道这是种软弱的行为,但是当我要触及它们的时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大义凛然地撕毁来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会只是我做的一个恶梦,梦醒了,窗外依旧是生机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没有任何奢望,只是请求:“主啊,让我的梦快醒来吧。”

200字桃花源记读后感篇4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资料并不知晓。只是对那完美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梦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完美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之后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此刻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梦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经过形象地描述,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活力,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终,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梦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欢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200字桃花源记读后感篇5

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适值当时正在热播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200字桃花源记读后感篇6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200字桃花源记读后感篇7

文章的作者陶渊明,关于他,应当说是历史上的一个名人,不仅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美丽的诗文,最重要的是他的品行,“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贫乐道”这已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心中的高风亮节。其实作为陶渊明来讲,何尝不想“兼济天下”,只是因为晋朝时的黑暗,司马兄弟视正直的知识分子如洪水猛兽,一再地镇压打击。这才使陶渊明走上了“老庄之路”正是他弃官为民的这段时间,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流传至今的诗歌,散文,这些已经成为我们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一个是不为世人所知的“桃花源”,另一个则是不为桃花源中的人所知的“汉与魏晋”作者没有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如一幅白描的画卷,展示给读者,孰优孰劣,全在读文章的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迹可寻。

由于“武陵打鱼人”的进入,使得桃花源里的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那麽,他们是羡慕那还是想往,其中有一句话可以表明他们的态度:“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由此可见,他们并不想让外面的人知道他们,实际上就是表明:他们并不愿意走出去。由此,作者的立场显现了出来。

“比较”或许是人们普遍的心态,正是从有了这篇文章开始,不知有多少人把他们生活中的世界与“桃花源”相比,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将“桃花源”看做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更有甚者,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与马克思描写的“共产主义”相差无几,只是“物质”贫乏了一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者描写桃花源的本意,实际上是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社会进行了鞭笞。而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中,也可以得出“汉朝”尽管创立了一个强大的封建社会,但是有多少无辜的百姓死于战乱中,多少英雄豪杰死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规则里;魏晋更是充满了权利的争夺,以至于“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与其生活在一个这样的乱世,真不如终老在桃花源里。

常见有的朋友,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提将出来,做一比喻,来讽刺那些“孤陋寡闻”“不知道外面还有更美好的事物”的人。细细想来,这种比喻实在是与原文作者的主旨不符。作者之所以写出这篇文章,并不是讽刺“桃花源里的人是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它告诉人们,汉朝与魏晋的人们没有福气生活在“桃花源”里实在是一种遗憾啊。

200字桃花源记读后感篇8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晚年所写的《桃花源诗》之序言,该序描写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人们过着安宁、和睦、自给自足的淳朴生活。这虽然是一个空想的社会,但它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社会的向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摆脱剥削压迫和频繁的战乱、追求幸福和安宁生活的愿望。这当然是对黑暗腐朽社会的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批判。

正因为如此,“世外桃源”在千百年的封建社会中,成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文章笔调流畅,描写逼真,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桃源仅只晓秦朝,魏晋当然领汉标。断代隔山观世变?同时聚首写神交。抨击黑暗题材妙,向往光明理想高。否定君权砭世弊,陶潜绝唱续“离骚”。

200字桃花源记读后感篇9

但后来也就理解了他,任何人在进入桃花源之前,已被赋予了各种社会角色,被种种情感责任束缚捆绑,不能做到全然放下忘我。果然,后来作者写道“既出,得其船”。美景再留恋,可总不能忘了回家的路,远方一家老小一直在翘首等待着回家,他出了桃花源,看到了搁浅多日的小船,落满了俗世的浮尘。他想起家人,于是奋力拨动摇撸,船儿箭般地飞快地载着他走远,他又恢复了本来的职业——武陵渔人,也恢复他本来的角色。只是,他也是留恋的,想鱼与熊掌兼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甚至回来后,“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么美丽的景色谁不想去一饱眼福,亲自去看一下呢!果然,太守兴奋得心花怒放,“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一路上“寻向所志”,可是“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就这样,再也不会出现了。

这使我想起了一对相爱四年最后却终因各种琐事而分手的恋人。他们大学同学,郎才女貌,毕业后,女方义无反顾地跟着男生来到他老家,在他家乡同一企业先上着班,两人计划着考公务员。两人同时复习,互相鼓励,男孩父母对女生也非常地关心照顾。可是,一年一度地考试,结果是男生考上了县城质监局上班,而女生以二分之差没有进入面试,女生暗下决心再努力学习。只是没想到的是,男生上班后,很快地爱上了同单位的一个女孩子,家庭尚好,而男生父母非常支持儿子找个工作稳定的当地女孩子谈恋爱。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那女生也慢慢发现了,灰心绝望,一怒之下搬出男孩家,继续刻苦备考,幸运的是,女孩竟考到了省机关单位。男孩得知消息后,痛悔,想着那温馨的往事,可是,女孩去意已决,覆水难收。寻觅所得,不是一路坦途,坚持着,总有豁然的光亮。也许,这个男生少的就是这个,他走进了自己的桃花源,却以为是一篇乱草地,实在让人叹惋。

最后作者以“遂无问津者”结束全文,让人怅然,也许每人心中都有自己向往的桃花源,美好的景色可遇不可求,遇到了,一定要珍惜。别等到一切都难以寻觅,再费心探索,桃花源已消失在滚滚红尘中。

《桃花源记》给与我们的不仅仅是世外桃源的痴想,还有吟诵千遍而不厌不倦的精神享受。我喜欢《桃花源记》。

200字桃花源记读后感篇10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此刻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这事立刻传开了。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花源。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99.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期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7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