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900字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人们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并从中获取宝贵的创作素材。灿烂千阳读后感900字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灿烂千阳读后感900字,供大家参考。
灿烂千阳读后感900字篇1
辛酸中蕴含的阳光
——读《灿烂千阳》有感
“真主呀,宽恕我,怜悯我,因为你是最慈悲的!”玛丽雅姆没有一丝恐惧,在付出了爱和行动,最后一次向真主诉求。
这是我在读这本书时影响最深刻的一句话,这是怎样的震撼人心呢?只有读过恐怕才能明白吧!
玛丽雅姆,一个出身在简陋小屋的私生子。她天真地向往着美好,崇拜自己的父亲,敬爱他,可这一切却在十五岁生日那天,一切都变了。母亲的自杀,父亲的疏远,旁人的同情……玛丽雅姆的内心是混乱的,自责的,是迷茫无助的。可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玩笑:父亲将她嫁给一个中年鞋匠拉希德。十五岁的她无力反抗,就这样地承受了命运的嘲弄。
可从未想过的是,十八年后,少女莱拉在在战乱中失去了家人,自己受了重伤却活了下来并且被拉希德从废墟中挖出,还被人告知深爱的恋人死了。无依无靠的她被迫嫁给了拉希德。于是,两个命运同样悲惨的女人相遇了。她们相互厌恶排斥,但共同承受拉希德的虐待和讽刺后,她们放下了偏见,惺惺相惜,如同母女一般。两人的人生从此交织在一起,一同与命运斗争……
这本书用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阿富汗这个国家女人悲惨的命运,却又在其中隐藏了希望。玛丽雅姆和莱拉是彼此的阳光,照亮了两人黑暗的人生,也点亮了未来的道路。这是一场心灵的救赎,是一本讲述了阿富汗妇女在绝望中寻找亲情、爱情以及友谊的艰难跋涉之旅。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被震撼,身为和平年代的我无法亲身体验,当通过这本书的描写,我感到自己的不足。我该如何改变?
在那个战乱、黑暗的社会,玛丽雅姆和莱拉没有那般自我毁灭下去,而是做出了反抗。她们坚信远方有阳光等着她们。在这种信念驱使下,她们即使不知道该怎么做,也努力探索。反观自己,处于一个安定、健康、和谐的社会中,我们比她们优越太多太多。但我们是怎么面对困难的呢?平时一丝丝的挫败就可能使我们止步不前,学习上的一次跌倒就可能使我们灰心沮丧。我们需要的是玛丽雅姆和莱拉的勇敢和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黑暗过后的不就是灿烂的阳光吗?就如同普希金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我们无法做到像她们那般逆境求生,当我们可以有对未来的信心和憧憬。
《灿烂千阳》为我们展示了阿富汗女性面对不幸时的坚强和勇气,她们的自我救赎的行为和拼搏向上的信念令我震撼,对我的影响也将延续一生。
灿烂千阳读后感900字篇2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_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能够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我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向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就应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述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杯具,两个女人的杯具,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杯具。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必须程度上,我们能够透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杯具,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杯具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向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我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我。
莱拉这个主角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就应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明白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但是是个杯具,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但是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期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但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状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就应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我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就应有自我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潜力,有一个尊重自我,尊重自我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灿烂千阳读后感900字篇3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00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能够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我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向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应当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述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杯具,两个女人的杯具,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杯具。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必须程度上,我们能够经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杯具,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杯具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向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终自我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我。
莱拉这个主角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应当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终,明白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可是是个杯具,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可是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期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可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情景,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应当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我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应当有自我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本事,有一个尊重自我,尊重自我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灿烂千阳读后感900字篇4
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那里的百姓一直生活在战乱中,那里的妇女一直生活在压迫中。他们生活在黑暗之中。但是,在阴影之下,缕缕阳光透过云层直射入人心,点亮阿富汗人民黯淡已久的内心。《灿烂千阳》就是讲了在阿富汗的人民,主要是妇女的忍耐与爆发的故事。
玛利雅姆一直在忍耐,她渴望得到父爱,却在被父亲辜负后,在母亲自杀后默默忍耐了;她无奈嫁给四十多岁的男人后默默忍耐了;她在遭受丈夫的毒打虐待后默默忍耐了;在发现丈夫要娶另一个女人并折辱自己后默默忍耐了;莱拉也在忍耐,为了找到出路她忍受了可笑的命运;为了保护自己和喜欢的人的孩子她选择了忍耐;阿富汗,这个国家,也在忍耐,她要忍耐与苏联美国的战争,忍耐塔利班的暴政,忍耐饥饿与贫穷。一个国家的隐忍,两个女人的隐忍,在《灿烂千阳》中尤显沉重与辛酸。
生活对于玛丽雅姆来说是苛刻的。她是私生女,被母亲嘲笑父亲欺骗,远嫁他乡饱受欺凌,被迫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家庭,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她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没有希望没有未来,面对生活她早已麻痹。只是当得知自己的家庭要被共享的时候,她也有愤怒,她恨莱拉,恨她破坏了自己的家庭,只是那愤怒与怨恨如大海中的一丝涟漪,很快又归于平静。可是后来,她面对莱拉的苦求,孩子的亲近,她变了。当一个人有了做母亲的感觉之后她是无私的,她帮助莱拉出逃,杀了自己的丈夫。不在沉默在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玛丽雅姆的爆发让我们看到母性的光辉,看见了阿富汗妇女之间的情谊,看见了人性的伟大。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在玛丽雅姆身上,光线万千,阳光灿烂。虽然最后玛丽雅姆遭到了审判,但是她实现了一个人的意义。而她童年时期的信仰,她的父亲也在生命弥留之际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与愧疚。最终,玛丽雅姆是快乐的,是灿烂的。为了他人的幸福她的奉献,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被压抑久了自然会反抗,一个民族被压抑久了自然会变革。无尽的苦难的背后蕴藏了无限的希望。莱拉如此,阿富汗也如此。莱拉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阿富汗也会走向灿烂的未来。没有战乱,没有离苦,没有饥饿,没有贫穷,没有不公与压迫。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心有千阳,自然灿烂。阿富汗,值得灿烂美好的未来,那里的人民也值得光明与自由的人生。
灿烂千阳读后感900字篇5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_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可以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己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直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应该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写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悲剧,两个女人的悲剧,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悲剧。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悲剧,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悲剧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直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己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己。
莱拉这个角色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应该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知道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不过是个悲剧,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不过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希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可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情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应该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己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能力,有一个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灿烂千阳读后感900字篇6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_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能够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我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向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就应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述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杯具,两个女人的杯具,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杯具。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必须程度上,我们能够透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杯具,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杯具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向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我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我。
莱拉这个主角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就应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明白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但是是个杯具,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但是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期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但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状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就应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我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就应有自我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潜力,有一个尊重自我,尊重自我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灿烂千阳读后感900字篇7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能够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我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向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就应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述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杯具,两个女人的杯具,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杯具。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必须程度上,我们能够透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杯具,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杯具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向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我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我。
莱拉这个主角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就应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明白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但是是个杯具,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但是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期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但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状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就应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我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就应有自我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潜力,有一个尊重自我,尊重自我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灿烂千阳读后感900字篇8
我的心萦绕着淡淡的忧伤。
我明白这是看了《灿烂千阳》后的影响。
很久没有这么迫不及待看书的感觉了。在书店看到简单的书评和介绍我就买了卡勒德·胡赛尼的这两本《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我很想了解阿富汗或者说伊拉克也行他们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女人们,那些可怜的女人。
昨晚早早洗了澡就坐在床上看了。我只看了两章。在刚看两页时我就深深地牵挂着那个叫玛利亚姆的小女孩的命运,看到她小时候和父亲一齐时的天真、单纯和极度的幸福,我在想象那童话般的场景时心里却是隐隐地痛,为她将来可能的悲惨命运。
果然,她的美丽的肥皂泡破裂了,她最最最崇敬的父亲是个胆小鬼、伪君子,她自我并不是父亲心里的小宝贝而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她勇敢地独自寻找父亲的行为导致视她为唯一支柱的母亲的自杀身亡;她在父亲家里短短地寄人篱下的生活没多久就被父亲和他的妻子们许配给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而她才十五岁;当妻子们张罗着说服她答应婚事时她还那么抱着一线期望,期望她伟大的父亲会挺身而出保护她反对婚事,可是坐在旁边的父亲除了痛苦的沉默没有任何表示,甚至最终应对眼泪汪汪的女儿的祈求,他只说了一句“你别逼我,亲爱的玛利亚姆”。高大的泰山轰然倒下,美丽的肥皂泡彻底破裂。
我舍不得往下看,就像拥有一件珍贵的宝贝一样想慢慢地欣赏;又迫不及待地想明白结果,忍不住往后翻了两页后又赶紧回来,生怕明白了结果会影响自我看书的情绪。
还有要说的话。
我一般不喜欢看中国的小说(我指的是小说,而不是故事。小说是有灵魂有思想的,而故事没有),以前并不明白原因。之后以为是因为自我从来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那种对人的禁锢,那种压抑;以为是因为此刻的中国人很少能静下心来写一些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东西。直到有一天,偶然在朋友桌上看到一本摩罗写的散文,其中提到中国的作家普遍缺乏一种人文关怀,一种悲天悯人的大爱,所以中国的很多小说不乏细致、刻骨、深刻,可是总是有一种骨子里的冷漠。于是我明白,我不喜欢中国小说的真实原因就是这个,那种刻骨的冷漠,那种刽子手般揭示阴暗的冷漠,让我每次看完都很不舒服。而俄罗斯的、欧洲的包括《灿烂千阳》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他们的作品虽然也有描述底层民众的苦难,可是我却能感受作者的那种发自心底的悲悯,那种情不自禁的对笔下主人公的温暖情怀。
灿烂千阳读后感900字篇9
“真主呀,宽恕我,怜悯我,因为你是最慈悲的!”玛丽雅姆没有一丝恐惧,在付出了爱和行动,最后一次向真主诉求。
这是我在读这本书时影响最深刻的一句话,这是怎样的震撼人心呢?只有读过恐怕才能明白吧!
玛丽雅姆,一个出身在简陋小屋的私生子。她天真地向往着美好,崇拜自己的父亲,敬爱他,可这一切却在十五岁生日那天,一切都变了。母亲的自杀,父亲的疏远,旁人的同情……玛丽雅姆的内心是混乱的,自责的,是迷茫无助的。可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玩笑:父亲将她嫁给一个中年鞋匠拉希德。十五岁的她无力反抗,就这样地承受了命运的嘲弄。
可从未想过的是,十八年后,少女莱拉在在战乱中失去了家人,自己受了重伤却活了下来并且被拉希德从废墟中挖出,还被人告知深爱的恋人死了。无依无靠的她被迫嫁给了拉希德。于是,两个命运同样悲惨的女人相遇了。她们相互厌恶排斥,但共同承受拉希德的虐待和讽刺后,她们放下了偏见,惺惺相惜,如同母女一般。两人的人生从此交织在一起,一同与命运斗争……
这本书用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阿富汗这个国家女人悲惨的命运,却又在其中隐藏了希望。玛丽雅姆和莱拉是彼此的阳光,照亮了两人黑暗的人生,也点亮了未来的道路。这是一场心灵的救赎,是一本讲述了阿富汗妇女在绝望中寻找亲情、爱情以及友谊的艰难跋涉之旅。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被震撼,身为和平年代的我无法亲身体验,当通过这本书的描写,我感到自己的不足。我该如何改变?
在那个战乱、黑暗的社会,玛丽雅姆和莱拉没有那般自我毁灭下去,而是做出了反抗。她们坚信远方有阳光等着她们。在这种信念驱使下,她们即使不知道该怎么做,也努力探索。反观自己,处于一个安定、健康、和谐的社会中,我们比她们优越太多太多。但我们是怎么面对困难的呢?平时一丝丝的挫败就可能使我们止步不前,学习上的一次跌倒就可能使我们灰心沮丧。我们需要的是玛丽雅姆和莱拉的勇敢和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黑暗过后的不就是灿烂的阳光吗?就如同普希金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我们无法做到像她们那般逆境求生,当我们可以有对未来的信心和憧憬。
《灿烂千阳》为我们展示了阿富汗女性面对不幸时的坚强和勇气,她们的自我救赎的行为和拼搏向上的信念令我震撼,对我的影响也将延续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