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醉翁亭记读后感300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需要你有良好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这可以帮助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增强你的书面表达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醉翁亭记读后感300字参考,希望对大家写醉翁亭记读后感300字有帮助。

醉翁亭记读后感300字篇1

至今阅古文已有百余篇,最喜欢的还是《醉翁亭记》。

这篇初二所学的古文,是值得反复看的,记得它与《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在一个单元里,上到这儿时,老师说:“这三篇中,《小石潭记》是最浅的,因为仅仅是以愁而写愁,《醉翁亭记》其次,因为他写出了与民同乐,而《岳阳楼记》为最高,他不仅写景,更抒发了自己心系天下的报负。”我当时点头称是。

但实则我并不同意,《小石潭记》主题虽然不高,但此文的写景是三篇中最细腻的,而《岳阳楼记》虽然主题高深,但“心系天下”,这东西实在是虚的很,而又是最无用的,设想:一个人心系了天下,别人依旧处在混沌中,一个人的呐喊必定是羸弱的社会精神所不能接受的,一个人的号召会招来更多的祸害。看来,那倒不如像欧阳修那样,心系永州,与民同乐,自己也落个痛快。

我们不妨看一看《醉翁亭记》的行文安排:按语文考纲的要求——第一段是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与名字由来,第二段写景致变化,第三段为永州人民的快乐登山之景,第四段点名身份和抒发淡淡愁绪。我看实则不然。这篇散文是用一种喝醉了的笔调写的——二十一个“也”,一句三叹,全文以一种超脱的基调所展开,那欧阳修好似凌于万人之上,成仙了。致使全文“仙气”很重。首节单“林壑尤美”四个字表层里层都有无比的超脱之感,而“渐闻”、“泻出”、“峰回路转”等词语可谓无一词可换,可见其用词之极致。“醉翁之意不在酒”以成千古名句,“得之心而寓之酒”——呵,多美好!

第二段大用对偶,这古文中的常见手法在欧阳修的手下又活灵活现了:他把对偶与对比相结合,使得第二节五光十色,明暗多端,香气扑面,乐亦无穷,仙气纵横。

第三段与民同乐便很有讲究了。永州人放下工作,前来跟随太守游玩。可见欧阳修在当地的声望还是很好的,号召力不错,更显出他统治方针的正确和当地民风的朴实。当地人和太守不分彼此地位的差异,共饮而乐,更见得其当官当到了极致——与民同乐。我以为便是如此,这一段有一些为自己歌功了。

而我最爱的第四段,从醉眼中看到的景象果然不同——声形兼备。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完此段的当天,在我骑车回家的路上,居然真的就有一幕醉了的夕阳景在等我。橘红的光撒在每一处,又好像随风动起来了。霎时,橘红,金黄和说不出的颜色交织在一起,似在流淌。我醉于期中了好久。

对于其中淡淡的愁绪,我总认为我是有的。欧阳修虽然快乐,但终是与永州人不同,这种格格不入的反差,也只能溶在酒里了,而我——与别人不同之感与日俱增。白天我与同学嬉笑怒骂,到了晚上却有说不出的孤寂,害怕面对自己。这种东西我不可能溶在酒里,呵!那就溶在成堆的作业中了,呵!

也许随着我阅读数量的增加,《醉翁亭记》的地位可能会被动摇甚至颠覆,但我只可会记着它给我带来的感受,因为这是我最初而最真实的心路历程。

醉翁亭记读后感300字篇2

今天,在古文老师的带领下,我欣赏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发现文学大师的写作技法很值得我们去参考借鉴。

作者在开篇第一段写出了亭子的周围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在写亭子环境时,作者的落笔很新颖:从远山起步,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望之尉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移步换景,景随步移:“山形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泉上的醉翁亭。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巧妙地介绍了周围环境。在看我们的游记:到了某某亭子,亭子两边树怎么样,山怎么样,水怎么样。这样的老套思路,和欧阳修比起来那可就大相径庭了。

第三段是写作者在醉翁亭里宴请众宾的事件。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四幅图,可以依次归纳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和太守醉图四个部分。读完之后我就十分疑惑,欧阳修这样的文学大家怎么会犯这样的小错误:文章每个段落都有各自的中心,所有的文字都围绕这个中心来写,写作时更应惜墨如金,与中心无关的皆要舍去。那么,这段的中心便是欧阳修宴请众宾,还要写“滁人游图”干什么,这不是废话吗!难道是欧阳修喝醉了不成。我向老师请教,老师一语点破我的迷津“一切景语皆情语。”我恍然大悟。太守周围的景物无一不让他愉悦:驼背弯腰的老人,天真活泼的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祥和,他所治理的这一方水土,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他不仅沉醉于山水之乐,更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不但不是废话,而且为下文“太守醉也”埋下伏笔,真乃神来之笔啊,难怪为世代流传之绝唱。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读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也“乐意无亦也”!

醉翁亭记读后感300字篇3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提到他,总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记》,他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醉翁亭记》赏析。

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闲适快活的世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儿的山,没有嶙峋怪石,没有岩绝壁,这儿的水,不是惊心动魄之水。山,委纡起伏,布满了茂盛的绿荫,幽深秀丽,静静地绵延环绕;水,犹如一条回旋曲折的银色飘带,潺潺而下,泠泠悦耳;还有一亭,四角翘起,像鸟一般,悄然飞临在这细水旁,多么柔和寂静的景色啊。《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仁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若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

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看散文中人事的叙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不禁心旷神怡,宽辱皆忘,一切人世间的荣辱,烦恼都置之脑后,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尽兴畅饮。结果,周围歌声缭绕,人们起坐喧哗,而他却“颓然乎其间”,醉态可掬,欲起而不能了,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欧阳修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他的真挚的感情溶汇在景、事中,更使文章显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在仕途宦海中颠簸数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从天圣八年(1030),年仅23岁的欧阳修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尽心竭力,积极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终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贬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实现,而在贬于滁州之后,却有了可喜的政绩,这对于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来说,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这儿,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

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

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醉翁亭记读后感300字篇4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直以来人们称赞它风格欢快、意境优雅。前人大多评论该文连用21个“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叹的风韵。其实,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这篇四百余字的山水游记,除连用21个“也”字之外,还有10处之多连用“乐”字。

一、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基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以后写的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当时,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样,“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写道:“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诗中流露出遭贬后忧不成眠的心情。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并没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于出身贫困,努力仕进,曾经几起几落的磨难,成就了他的自强不息、乐观上进的处世态度。所以任职滁州期间,作者的心情是开朗的,“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所以,作者把个人的烦恼扔在一边,“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觉得“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丰乐亭记》)。故而欧阳修在《送张生》中高吟:“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愈新。”离开滁州三年以后,欧阳修还深情地怀念那段被贬生涯,“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尝思丰乐,魂梦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相归滁州》)。这种怀念当年,以苦为乐的处世心态十分罕见。由此观之,《醉翁事记》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这与欧阳修的经历和乐观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奠基了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思想根源。

二、滁州极富乐趣的优美景色,提供了作者”乐”此不疲的客观环境

滁州位于东南隅,这里地僻民淳、山高水秀。作者在《醉翁亭记》里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地描绘山光、水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从群山到诸峰到林壑,由远而近,尽收眼底,让读者沿途览胜,渐入佳境:“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里有山有水,幽深秀丽,树木茂盛,流水潺潺,亭榭翼然,给游人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道出了“乐”此不疲的缘故。然后,作者把景物放到变化的时间里描绘:“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天的朝暮变化,一年的春秋更替,各具特色,令人依依不舍。

作者面对四时更替,既不伤春,也不厌夏;秋天是高风洁霜,而非天边落日;冬天是水落石耸,而非寒风枯草。从对景色的描写中,可以流露出欧阳修的情绪:善于从大自然中领悟山光水色那纯真的美,从而排解了在政治上的失意。

三、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作者安“乐”陶醉的主要因素

行文至此,文章并未停止在游山玩水的“乐”上,《醉翁亭记》难得之处,在于滁州百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幅安乐太平盛世的美景,道出了作者安乐陶醉于山水间的重要因素。此处虽文字不多,却起到点睛作用,给我们深入了解作品‘乐”字的含义提供了最佳的解释。

史料证明,欧阳修被贬滁州,正是宋朝开始衰退之时。就在这个封建皇帝的腐败统治鞭长莫及的东南一方,在这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开明太守的治理下,他自己本身在办理政事时,又“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因此,滁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完全是有可能的。百姓丰衣足食的太平生活,使得欧阳修完全忘却了仕途的苦恼和艰难,思想上得到一点安慰。处身这一情景,作者的“乐”已由之前的山水“乐”升华为分享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的“乐”。假若对自然界山光水色的感发,只是欧阳修乐趣的表面原因和初起的触动,那么,隐藏在深处的乐趣,就是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所以作者深感“乐亦无穷也”。使得作者的“乐”含有了百姓成分,使得《醉翁亭记》与那些一味地寄情山光水色、自得其乐的田园山水作品有了鲜明的区别。

四、妙不可言的快乐,出自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

跟随作品的演进,曾在“觥筹交错”中乐极而醉的欧阳修;对貌似相像而原因不同的“乐”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探究:从“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问中可知作者把“乐”划分三类;一是禽鸟,这是一种只知饱食没有思想的快乐;二是游人(指除太守之外的游人),他们虽懂得欣赏山水之美,也有七情六欲,但他们的乐不能与太守相媲美;唯独太守之乐,才是凡人俗鸟不能理解的最高境界的高妙之乐。这是因为,在欧阳修看来,鸟为饱食后投林而乐,百姓为丰衣足食安事太平而乐,而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乐”则是囊括山水、风物、人情的兼济天下之乐。不但为滁州风景而乐,而且为百姓丰衣足食而乐,也为自己治理有方而乐。这样一位居于乐之巅峰的太守,吸引大家对作者“乐”的思想归宿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范仲淹常常自夸:“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醉翁亭记》欢乐气氛中,大家也能够从欧阳修身上看到这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形。这正是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中寄托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使文章进一步得到升华,更加具备较深的思想意思。

醉翁亭记读后感300字篇5

欧阳修谪居滁州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千古传诵的散文佳作。综观全文,不难发现该文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且为“醉”中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正说明放情林木,醉意山水,以排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此是作者的真意所在。作者则是根据这样的“意”写出了美丽诱人的 “境”,并且达到乐情与景的完整结合,意与境的极度和谐的艺术高度,创造出渗透着作者主观感情的优美意境。这意境是:

一、美在景有层次

作者以“环滁皆山也”五个字鸟瞰全景,进而聚焦缩小视野,突出“蔚然而深秀”的狼牙山。再往下,视野推前,镜头由俯到仰,沿山路而上,直至推出两峰之间的“酿泉”。最后又是一个“峰回路转”,镜头搜视到“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是仰摄的特写镜头。作者就这样,用五层笔墨层层渲染,步步进逼,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俯到仰,从面到点,使得中心景物醉翁亭,五层景致,情景叠出,别有天地。

二、美在山水相映

作者以醉翁亭为主景,侧及远近,左右的山、泉、林,描画出一幅幽美的写意山水画。 “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丽,迤逦连绵,青翠欲滴。重峦叠翠的群山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纡徐,则有“翼然临于泉上。”这山泉赖于群山的映衬,愈益显得清朗,而亭又偏要居于泉上,更添情趣雅致。这样,无山,酿泉不美;无泉,青山孤峙;无亭,山泉失色;有亭,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使得这幅以亭子为中心的山水画,物物相谐,辉映生色,呈现出诗一般的意境。

三、美在朝暮变化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这里,作者根据山间朝暮不同的气氛,不同的色调,传神地写出朝暮的景致。早晨,呈宁静安谧之状,清新宜人之息,傍晚,又生昏暗模糊之象,薄暮朦胧之气。就这样,作者以敏锐的目光,细腻的笔触,发现并描写出山间朝暮的相异之境界。

四、美在四季变换

作者以醉翁亭为描画中心,不仅写出早晚的景象,而且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山间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作者用高度精炼简洁的语言,描画出山间带有季节特征的四季风光。你看,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叶茂枝繁是夏景,风声萧瑟,严霜铺地是秋色,水瘦山寒,溪石暴露是冬景。作者笔下的四季景物,各有特点,各具境界,变化有致,无时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四季景色相互映衬,春光如海映衬萧杀秋色,夏日繁阴映衬,冬景寒冽,相映成趣。

五、美在动静对比

在文中,作者将事物的动静变化,组成多种对比。蔚然涤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这样山的苍郁悦目,与泉声的悦耳动听形成对比,倍增意趣。“森林阴翳,鸣声上下”, 这是山林之静与山鸟之鸣形成的对比,相得益彰。上述是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又形成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残阳一抹据山头是静景,人影散乱,纷纷暮归是动景。“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是人物于人物之间形成的动静对比。有动态的“歌”,有静态的“休”。还有“众宾欢”之动态与太守颓然酒醉之静态的对比。各有情趣。由于作者巧妙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使该文的意境绘形绘色,山光水色,人情,醉态骤现画面,情趣盎然。

醉翁亭记读后感300字篇6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

《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作为我个人十分喜爱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

醉翁亭记读后感300字篇7

至今阅古文已有百余篇,最喜欢的还是《醉翁亭记》,

这篇初二所学的古文,是值得反复看的,记得它与《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在一个单元里,上到这儿时,老师说:“这三篇中,《小石潭记》是最浅的,因为仅仅是以愁而写愁,《醉翁亭记》其次,因为他写出了与民同乐,而《岳阳楼记》为最高,他不仅仅写景,更抒发了自己心系天下的报负。”我当时点头称是。但实则我并不同意,《小石潭记》主题虽然不高,但此文的写景是三篇中最细腻的,而《岳阳楼记》虽然主题高深,但“心系天下”,这东西实在是虚的很,而又是最无用的,设想:一个人心系了天下,别人依旧处在混沌中,一个人的呐喊必定是羸弱的社会精神所不能理解的,一个人的号召会招来更多的祸害。看来,那倒不如像欧阳修那样,心系永州,与民同乐,自己也落个痛快。

我们不妨看一看《醉翁亭记》的行文安排:按语文考纲的要求——第一段是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与名字由来,第二段写景致变化,第三段为永州人民的快乐登山之景,第四段点名身份和抒发淡淡愁绪,我看实则不然。这篇散文是用一种喝醉了的笔调写的——二十一个“也”,一句三叹,全文以一种超脱的基调所展开,那欧阳修好似凌于万人之上,成仙了。致使全文“仙气”很重。首节单“林壑尤美”四个字表层里层都有无比的超脱之感,而“渐闻”、“泻出”、“峰回路转”等词语可谓无一词可换,可见其用词之极致。“醉翁之意不在酒”以成千古名句,“得之心而寓之酒”——呵,多完美!第二段大用对偶,这古文中的常见手法在欧阳修的手下又活灵活现了:他把对偶与比较相结合,使得第二节五光十色,明暗多端,香气扑面,乐亦无穷,仙气纵横。第三段与民同乐便很有讲究了。永州人放下工作,前来跟随太守游玩。

可见欧阳修在当地的声望还是很好的,号召力不错,更显出他统治方针的正确和当地民风的朴实。当地人和太守不分彼此地位的差异,共饮而乐,更见得其当官当到了极致——与民同乐。我以为便是如此,这一段有一些为自己歌功了。而我最爱的第四段,从醉眼中看到的景象果然不同——声形兼备。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完此段的当天,在我骑车回家的路上,居然真的就有一幕醉了的夕阳景在等我。橘红的光撒在每一处,又好像随风动起来了。霎时,橘红,金黄和说不出的颜色交织在一齐,似在流淌。我醉于期中了好久。对于其中淡淡的愁绪,我总认为我是有的。欧阳修虽然快乐,但终是与永州人不同,这种格格不入的反差,也只能溶在酒里了,而我——与别人不同之感与日俱增。

白天我与同学嬉笑怒骂,到了晚上却有说不出的孤寂,害怕应对自己。这种东西我不可能溶在酒里,呵!那就溶在成堆的作业中了,呵!也许随着我阅读数量的增加,《醉翁亭记》的地位可能会被动摇甚至颠覆,但我只可会记着它给我带来的感受,因为这是我最初而最真实的心路历程。

醉翁亭记读后感300字篇8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提到他,总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记》,他透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述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述,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述,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一个闲适快活的世界:“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儿的山,没有嶙峋怪石,没有岩绝壁,这儿的水,不是惊心动魄之水。山,委纡起伏,布满了茂盛的绿荫,幽深秀丽,静静地绵延环绕;水,犹如一条回旋曲折的银色飘带,潺潺而下,泠泠悦耳;还有一亭,四角翘起,像鸟一般,悄然飞临在这细水旁,多么柔和寂静的景色啊。

《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述,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述,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仁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若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那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

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述,我们再看散文中人事的叙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它所描述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散文中描述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不禁心旷神怡,宽辱皆忘,一切人世间的荣辱,烦恼都置之脑后,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尽兴畅饮。结果,周围歌声缭绕,人们起坐喧哗,而他却“颓然乎其间”,醉态可掬,欲起而不能了,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欧阳修透过景物的描述,人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他的真挚的感情溶汇在景、事中,更使文章显得情意盎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必而寓之酒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在仕途宦海中颠簸数十年的人的欣慰的情绪。从天圣八年(1030),年仅23岁的欧阳修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尽心竭力,用心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最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贬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实现,而在贬于滁州之后,却有了可喜的政绩,这对于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来说,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这儿,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醉翁亭记读后感300字篇9

读完《醉翁亭记》,任谁都得发出一声惊叹吧!近千字的一篇古代散文,却勾勒出如此美景,怎叫人不惊叹呢

文中,浓墨重彩地渲染出一个山间清妙,小溪傍山,珍禽飞鸟,无不令人咋舌。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让人倍感逍遥。

文末,又详写了众人玩乐的场景,设想,倘若没有这众人,这《醉翁亭记》不就少了一份热闹,而在这醉翁在乎山水之间,不也少了份亦师亦友的情义在弥漫了吗

再完美的事物也永远及不上人间的真情呀!

让我们走出醉翁亭。小学将要毕业,在班主任的生日会上,同学们干了许多的搞笑事,到最后都忘了吃生日蛋糕,这生日蛋糕可不一般,三层奶油,一层黑巧克力,各色水果,光是看,就让人垂涎三尺。

因为我住得和老师比较近,所以由我送老师回家,但是,在路上,一辆摩托车如公牛般发疯地朝我冲来,一下就把我手中的蛋糕撞倒在地,蛋糕“血涌不止”,喷挤出来的奶油四处飞溅,我不幸中了几弹,可我哪还顾得了这些,则要去把蛋糕端起,突然耳边响起了老师的声音:“别动!”我以为老师会批评我,看着老师脸上焦急的神色,手中因急得发颤而抖的纸巾,我明白:我错了。老师之后说:“你都脏成这样了,还碰它干嘛再好的蛋糕,我也不要了!”那烂了的蛋糕,变了,变成了和老师一样美的花。

再想想,还是生日,不是别人的,而是我的。那天,我被罚打扫卫生,本来想和同学开个party的,但是这样还怎样开呀!这时,我看见另一人拿起了扫帚,是我的好朋友,我笑着问他:“我被罚,你打扫卫生干嘛,不回家吗”“有难同当!”灰尘也变成了花,和朋友一样美的花。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人间真情中!

让我们走出醉翁亭吧。

醉翁亭记读后感300字篇10

若把欧阳修的思想融入到《醉翁亭记》中,大概有另一般风味。大家都在说欧阳修传承了范仲淹的高尚思想,把“后天下之乐而乐”贯穿一直。我也颇有感触,在如此美好的山水风景下,如此热情欢腾的气氛里,欧阳修竟首先感到的是苍生之乐,其次才是本人寄情于山水的乐趣。其实有段时间不大白他的乐究竟如何?但这些天不竭领略文章,不竭在手中潇洒挥舞着“乐”字,才一点一滴地看到欧阳修的笑,为苍生之乐而乐。已经以为官吏决不会领会苍生真正的幸福,但从《醉翁亭记》里,看出一位封建王朝官吏超前的政治认识。从欧阳修个人来讲,他总是坚持着本人的抱负,永久地含笑面对人生曲折。欧阳修的文字告诉我,或忧或喜,只在选择。面对如此美好的生活,能实现本人的一丝丝抱负,为何不选择喜呢?

欧阳修,一个我极为欣赏的人。虽然我不是什么名家,大概没有资历去评论古时伟大的文学家,但还是不住地喜爱他,爱他的文,爱他的人。

漂亮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漂亮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湿着作者客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良的散文该当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顺眼而致赏心。

177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