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
读后感通常是指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等阅读材料在阅读之后的感受和感想,是对阅读材料的一种直观和主观的反应。怎样写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里提供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分享,供大家参考。
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篇1
看了这部戏剧,很容易把它与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比较。大体内容均是在两个家族的阻碍下双双殉情。在我看来,两部爱情故事的不同之处更值得玩味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是在凯普莱特家的舞会上结识的,并且很快便坠入爱河,可谓一见钟情;而《梁祝》却严格遵守了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这可以从侧面映射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东方含蓄蕴藉,西方显得跳跃性强,更加直截了当。
如果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就有一支残破的独木桥。在劳伦斯神父的帮助下,朱丽叶本可通过假死药在墓中相会罗密欧,永不分开。可阴差阳错,罗密欧未得传信,不幸在墓前饮鸩而亡,朱丽叶也随夫而去。那独木桥本可使两人相会,却中途断裂,有情人难成眷属,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篇2
罗密欧死了,死于一杯毒药。
朱丽叶也死了,死于一把尖刀。
同时死掉的,还有他们的感情。他们再也不能一齐跳舞,罗密欧再也不会牵着朱丽叶的手甜言蜜语,朱丽叶再也不能趴在窗边对罗密欧朝思暮想。
但我们还总是愿意坚信他们死后还会在一齐。在一齐读书,在一齐看夕阳。正因他们有着至死不渝的真爱。
巴里斯是个彻头彻尾的傻瓜,他是整个杯具中最无辜的牺牲者,他甚至到死都不知道他所谓的“妻子”不仅仅不爱他,甚至厌恶他。他甚至到死都认为自己是个英雄,是为了保护未婚妻而死的。一个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的人还不叫傻瓜?他认为自己是亲王的近亲,他有权利,有金钱,他就能够亵渎感情,他忽略了感情,直接就想要婚姻,事实证明他这样做的结局非但不幸福,甚至还很悲惨。一个这样的人还不叫傻瓜?
好在蒙太古和凯普莱特化解了彼此的仇恨,这些可怜的人们,直到看到自己愚蠢的行为酿下了多大的恶果之后才肯放下彼此的“尊严”与仇恨,才肯心胸开阔平静地生活。但毕竟,他们醒悟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能够让人们心中得到些许安慰的结局。
我想,只有维洛那的那两座纯金雕塑能够告诉我答案——所有问题的答案。
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篇3
今天,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同学来说,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但是对三到五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可是他们这一学期最重要的日子,那就是——期末考试!
上午因为不要排练,我在家里睡了个大懒觉,到了中午才往学校里赶。吃了午饭后,还需等他们考完语文,我们才开始排练。
看书看的有些疲劳后,我便决定和那些语文免考的人一起去演播厅看电影。
语文考试的时间可真长,完全可看一部电影!动画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便是我有幸看到的好影片。
这部电影中,除了主角外还穿插了小矮人、福尔摩斯等人物。电影中的人物,全是用瓷器打造而成。电影情节设计精妙,通过一个一个的瓷器小人表达了电影中人物的心灵,有的空虚,有的一直追随着梦想,同时也融合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考。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迪士尼的另一部电影《疯狂动物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位人物福尔摩斯的心境和心情,与《疯狂动物城》中间的狐狸尼克的心态变化大相径庭。电影虽说全是用童话形式呈现的,人物也都是用橡皮糖或者是瓷器做的.,但影片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了孩子们,我想它也同样值得有心的成人们来观看。
整部电影,结局十分美满,每个人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值得大家一看。
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篇4
“清晨带来了凄凉的和解,太阳也惨淡的在云中躲闪。大家先回去发几声感慨,该恕的该怨的再听审判。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这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人们发现这对相爱的恋人死在了凯普莱脱佳的墓地里,一名主持大局的亲王发出的最后的感慨。合上书的我,一种莫名的悲伤和愤怒相互纠缠着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不禁想: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什么样的人心啊?
命运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让一对注定相爱的恋人却分别出生在一对仇人的家里。长大以后的它们一见钟情,可未满14岁的朱丽叶在建到罗密欧后仅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是要种下祸根。”这难道是一个年仅13岁的少女该说的话吗?我想那不是,从小被家人不断灌输着“蒙太玖家的人是我们世代的仇敌”如此可怕的想法,就不难理解本应十分单纯的少女心会变得如此忧郁和无奈。此时仇恨所带来的极大的恐惧已经远远超过了她与罗密欧的爱情……仇恨?仇恨!对了,就是仇恨!是仇恨使他们悲惨凄凉的殒灭,是仇恨使得两家原本善良的家仆们开始互相残杀,这该死的仇恨,甚至连无辜的小城人民也不肯放过:在他们圣洁的双手和心灵上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挥洒下了一个又一个无辜者的鲜血!这是一股强烈的邪恶力量,足以控制人的心智和理智。这该死的仇恨!
男主人公罗密欧在书中可谓是“一大堆鹅卵石中闪着光的蓝宝石”。罗密欧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却没有继承封建传统和思想,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脱离了封建家庭,成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他真诚、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颗博爱的心;他追求一种自由、自主、美好爱情生活,哪怕是“错爱”了仇人的女儿也毫不退缩;他没有门户之见,爱上了朱丽叶,就把凯普莱脱的家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心期望化解宿愿;他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爱情和爱人,他甘愿被放逐他乡,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杀,他的爱情面临“风险”的时候,他奋不顾身的为朋友报仇,却使自己的爱情遭遇了一场不小的劫难,显示了他高尚的品格。正是在家庭矛盾、爱情磨难和朋友青衣等一系列故事情节中,他那人文主义者的精神和气质才得以充分的展示。而女主人公朱丽叶只是一个未满14岁的贵族小姐,可她勇敢、坚强、智慧,冲破了大家族的重重束搏,大胆地爱上了罗密欧,这种但是在当时庸俗的上层社会的小姐们中是十分难得的。
可就是这一切的一切,在那种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中是绝不容原谅的,才促使他们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毁灭。可见封建的思想和传统,不仅仅会控制人的内心,在某种时候它更会成为一把杀人的利器啊!
真是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这个结局。如果它是个悲剧,可男女主角虽然死了,可他们的爱情却成为了永恒,并且因为他们的死亡化解了凯普莱脱何蒙太玖两家多年的恩怨;可如果这个完美的结局,但为了化解宿愿而牺牲一对恋人的生命,这又是否值得?但无论它是有缺憾的还是完美的,它早在400多年前就成为了传世的经典之作,人们在乎的不是它的结局如何,而是书中的男女主角追求理想、爱情、自由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这才是这部书的魅力所在!就让这份魅力,这份美好,永远地传递下去,永远……
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篇5
“清晨带来了凄凉的和解,太阳也惨淡的在云中躲闪。大家先回去发几声感慨,该恕的该怨的再听审判。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这 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人们发现这对相爱的恋人死在了凯普莱脱佳的墓地里,一名主持大局的亲王发出的最后的感慨。合上书的我,一种莫名 的悲伤和愤怒相互纠缠着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不禁想: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什么样的人心啊?
命运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让一对注定相爱的恋人却分别出生在一对仇人的家里。长大以后的它们一见钟情,可未满14岁的朱丽叶在建到罗密欧后仅说出了这 样一段话:“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是要种下祸根。”这难道是一个年仅13岁的少女该说的话 吗?
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篇6
罗密欧死了,死于一杯毒药。
朱丽叶也死了,死于一把尖刀。
同时死掉的,还有他们的感情。他们再也不能一齐跳舞,罗密欧再也不会牵着朱丽叶的手甜言蜜语,朱丽叶再也不能趴在窗边对罗密欧朝思暮想。
但咱们还总是愿意坚信他们死后还会在一齐。在一齐读书,在一齐看夕阳。正因他们有着至死不渝的真爱。
巴里斯是个彻头彻尾的傻瓜,他是整个杯具中最无辜的牺牲者,他甚至到死都不知道他所谓的`“妻子”不仅仅不爱他,甚至厌恶他。他甚至到死都认为自我是个英雄,是为了保护未婚妻而死的。一个不知道自我为什么会死的人还不叫傻瓜?他认为自我是亲王的近亲,他有权利,有金钱,他就能够亵渎感情,他忽略了感情,直接就想要婚姻,事实证明他这样做的结局非但不愉悦,甚至还很悲惨。一个这样的人还不叫傻瓜?
好在蒙太古和凯普莱特化解了彼此的仇恨,这些可怜的人们,直到看到自我愚蠢的行为酿下了多大的恶果之后才肯放下彼此的“尊严”与仇恨,才肯心胸开阔平静地生活。但毕竟,他们醒悟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能够让人们心中得到些许安慰的结局。
我想,只有维洛那的那两座纯金雕塑能够告诉我答案——所有问题的答案。
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篇7
看了这部戏剧,很容易把它与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比较。大体内容均是在2个家族的阻碍下双双殉情。在我看来,两部爱情故事的不同之处更值得玩味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是在凯普莱特家的舞会上结识的,并且很快便坠入爱河,可谓一见钟情;而《梁祝》却严格遵守了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这可以从侧面映射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东方含蓄蕴藉,西方显得跳跃性强,更加直截了当。
如果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就有一支残破的独木桥。在劳伦斯神父的帮助下,朱丽叶本可通过假死药在墓中相会罗密欧,永不分开。可阴差阳错,罗密欧未得传信,不幸在墓前饮鸩而亡,朱丽叶也随夫而去。那独木桥本可使两人相会,却中途断裂,有情人难成眷属,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在《罗朱》中,戏剧冲突描写得也十分到位。当朱丽叶得知哥哥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后,庆夫之生、悲兄之死的感情同时而来,让她不知是喜是悲。“滴滴细流本是悲哀倾注却呈献给喜悦”,这分明是朱丽叶内心的哀号。不过最终罗密欧被放逐的痛苦仍占了上风,进1步表现了朱丽叶对罗密欧的爱。
看书并不是单纯地看书中人物的卿卿我我,或打打杀杀。这是1种很不成熟的阅读方式。一部书籍之所以能够万古流芳,不只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它的历史意义。莎翁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因而他的作品中常常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凯普莱特夫人对帕里斯的赞美,罗密欧对放逐的感慨称,可以充分地看出莎翁对人性与人的价值的肯定,这在当时对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是极有价值的。而我想罗朱的死,也是莎翁对封建势力的代表—蒙太古与凯普莱特2大家族扼杀人性扼杀爱情的控诉吧!
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篇8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重要代表作品,也是莎翁爱情悲剧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分属维罗纳的蒙太古与凯普莱特这互相敌视两大家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因此而历尽艰辛。他们一位是家中的少爷,另一位是深闺的小姐。命运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让一对注定相爱的恋人却分别出生在一对仇人的家里。长大以后的它们一见钟情,可未满14岁的朱丽叶在建到罗密欧后仅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是要种下祸根。”这难道是一个年仅13岁的少女该说的话吗?我想那不是,从小被家人不断灌输着“蒙太玖家的人是我们世代的仇敌”如此可怕的想法,就不难理解本应十分单纯的少女心会变得如此忧郁和无奈。此时仇恨所带来的极大的恐惧已经远远超过了她与罗密欧的爱情……仇恨?仇恨!对了,就是仇恨!是仇恨使他们悲惨凄凉的殒灭,是仇恨使得两家原本善良的家仆们开始互相残杀,这该死的仇恨,甚至连无辜的小城人民也不肯放过:在他们圣洁的双手和心灵上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挥洒下了一个又一个无辜者的鲜血!这是一股强烈的邪恶力量,足以控制人的心智和理智。这该死的仇恨。
罗密欧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却没有继承封建传统和思想,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脱离了封建家庭,成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他真诚、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颗博爱的心;他追求一种自由、自主、美好爱情生活,哪怕是“错爱”了仇人的女儿也毫不退缩;他没有门户之见,爱上了朱丽叶,就把凯普莱脱的家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心期望化解宿愿;他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爱情和爱人,他甘愿被放逐他乡,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杀,他的爱情面临“风险”的时候,他奋不顾身的为朋友报仇,却使自己的爱情遭遇了一场不小的劫难,显示了他高尚的品格。正是在家庭矛盾、爱情磨难和朋友青衣等一系列故事情节中,他那人文主义者的精神和气质才得以充分的展示。
女主人公朱丽叶只是一个未满14岁的贵族小姐,可她勇敢、坚强、智慧,冲破了大家族的重重束搏,大胆地爱上了罗密欧,这种但是在当时庸俗的上层社会的小姐们中是十分难得的。可就是这一切的一切,在那种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中是绝不容原谅的,才促使他们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毁灭。可见封建的思想和传统,不仅仅会控制人的内心,在某种时候它更会成为一把杀人的利罗密欧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却没有继承封建传统和思想,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脱离了封建家庭,成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他真诚、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颗博爱的心;他追求一种自由、自主、美好爱情生活,哪怕是“错爱”了仇人的女儿也毫不退缩;他没有门户之见,爱上了朱丽叶,就把凯普莱脱的家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心期望化解宿愿;他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爱情和爱人,他甘愿被放逐他乡,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杀,他的爱情面临“风险”的时候,他奋不顾身的为朋友报仇,却使自己的爱情遭遇了一场不小的劫难,显示了他高尚的品格。正是在家庭矛盾、爱情磨难和朋友青衣等一系列故事情节中,他那人文主义者的精神和气质才得以充分的展示。而女主人公朱丽叶只是一个未满14岁的贵族小姐,可她勇敢、坚强、智慧,冲破了大家族的重重束搏,大胆地爱上了罗密欧,这种但是在当时庸俗的上层社会的小姐们中是十分难得的。可就是这一切的一切,在那种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中是绝不容原谅的,才促使他们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毁灭。可见封建的思想和传统,不仅仅会控制人的内心,在某种时候它更会成为一把杀人的利器。
小说毕竟是小说,它可以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它绝不可能会是现实生活的复制。现实生活毕竟是现实生活,没有书中的故事那么动人与甜蜜,也没有书中的世界那么地温馨和可怕,生活中能够说得出这种肉麻的甜言蜜语来的会让人感到是那么的可怕,蜜里藏刀让人躲闪不及在无形中、不知不觉中成为爱的奴隶,成为爱的牺牲品。我们可以想象甜言蜜语,可以享受书中、电视剧中、电影中的甜言蜜语,可以和主人公们共同分享他们甜蜜的爱情生活,可是现实中并不让我们拥有着太多的甜蜜生活,只会让我们在刚尝到甜头的时候,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再加上酸甜苦辣或其他的味道,让你不知所措,甚至是迷失在爱的港湾,成为一只孤独飘泊的小舟,也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混杂的味道才能让我们更加地感受到爱的甜美吧!
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篇9
对于这本由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悲剧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早有耳闻,故事故事也略知一二,但真正的阅读还是在这个寒假中完成的,带着一点好奇与不耐烦阅读这本书后,不耐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对于这对恋人的敬佩和同情,这份凄凉传承了四百多年,令人也深受感染。
书中的故事应该都听过了吧,讲述的是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存在宿仇的家族。蒙太古家族的儿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家族的女儿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两在聚会上一见钟情,都明白了对方是我想要的人,于是在劳伦斯神父的见证下秘密的举行了婚礼,后来罗密欧为了帮朋友报仇,杀死了朱丽叶的堂哥,结果被驱赶了出去。后来朱丽叶被强迫嫁出去,劳伦斯神父出谋划策,让朱丽叶假死躲过婚礼,结果罗密欧信以为真,在朱丽叶的坟墓前殉了情,朱丽叶假死之后,看到了殉情的罗密欧,也跟随所爱的人的脚步,走了。最后两个世仇家族放下了恩怨,和好了。
爱情,在这个稚嫩的年龄,我读不懂,但借用元好问的一句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话正符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纯洁的,是不朽的,是恒古不灭的。
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篇10
以前,我曾读过不少触动人心的书籍,但它们无法跟《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本能震撼心灵的图书。
自从那一次狂欢节舞会,上帝很顽皮地让罗密欧和朱丽叶相遇,还让爱情之剑不知不觉射中他们。命运总是那么那么残酷,他们的家族竟是仇家,这种爱是不能允许的。最后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起牵手永远离开了这世间。
我觉得罗密欧是一个痴呆的人,痴痴爱着朱丽叶,痴痴地忘记自己家族和她的家族是仇敌……可为了她,自己不顾杀生之危险去看她。为了她,自己不怕被驱逐而杀了想要把自己和朱丽叶剥离的'朱丽叶哥哥……
而朱丽叶确是一个傻人,傻傻喜欢罗密欧,傻傻的答应罗密欧与她秘密结婚……但为了他,自己时时刻刻担心他会不会招来杀生之祸。当罗密欧被驱逐之时,自己却被逼婚,朱丽叶为了他,不怕那一瓶“假死药”是神父给的毒药喝了下去……
可付出那么多都是没有用的,在朱丽叶假死这一段时间,罗密欧悲痛无比,生不如死。他来到她的坟茔中,服下毒药,倒在了朱丽叶的身旁。当朱丽叶醒后,赶来的神父告诉她了一切,朱丽叶临终前的一句遗言是感人的:与其让我活在这个没有罗密欧的世界,还不如直接去那一个世界吧,死便是上天的恩赐,罗密欧,我来了!
这篇小说在我心中已经不再是小说了,它是我保留在记忆里的珍藏回忆。
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篇11
看了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感想颇深。在我的定义里,这篇戏剧自始至终都围绕着两大主题——情与仇,爱与恨。
“我们第一次见面,却好像认识了一万年之久。”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这样,虽然两人眼睛与眼睛的对视的那一瞬间,那一刹那,是如此的短暂,但心与心的触动却是永远。
“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如果你愿成为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朱丽叶的黑夜表白,虽然朴实但却真挚。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纯洁的心,伴随着热焰的波涛在爱的名义下汹涌澎湃。
尼采说过:爱和死,永恒一致,求爱的意志,也就是甘愿赴死。
当朱丽叶得知自己心爱的罗密欧杀死了亲哥哥后,她是痛不欲生,但她的泪不是为哥哥,而是为了爱人而流。看到这里,我真的很喜欢,很欣赏朱丽叶,或许我们不应为了爱人而抛弃亲情。但就我个人理解,亲人中有好但也有坏的,可爱人是始终如一爱你的人,世间歌颂爱情的诗歌远多与亲情。然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正是所有爱的精髓,他们的爱是真爱。且他们的真爱也超越了个体的存在,与所爱对象融为一体,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本身。他们的爱表示了一份忠贞。当罗密欧得知自己心爱的朱丽叶的死讯后,义无反顾地奔向墓地与爱人同归于尽。“死在自己心爱的人身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我敬佩罗密欧。而当朱丽叶醒来,发现罗密欧为了自己而死,也带着微笑扑向了罗密欧那开壳的匕首的怀中——死了。她的微笑也许是欣慰——自己的爱人为了与自己永恒,服毒自杀,就在自己的身旁;也许是安详,终于,终于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永远的在一起了!
虽然他们的情化解了仇,但他们也随爱而死。爱与死的内在统一是世间永恒的主题:只有死亡的毁灭中才体会得到令人颤栗的极度之爱!也正是在爱的狂潮中,才深切感受到死亡阴影的逼近。死赋予爱以深刻的内涵,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中,如果没有死,爱会变得苍白,肤浅。也正是他们的死亡提升了他俩爱的无比珍贵的价值。
或许他们在爱中的死亡,在死亡中的爱,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篇12
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的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咽喉的苦味,吃不到嘴的蜜糖。
梦本来是痴人脑中的胡思乱行,它的本质像空气一样稀薄。
它变幻莫测,就像一阵风,刚才还在向着冰雪的北方求爱。
忽然发起恼来,一转身又到雨露的南方来了。
凡事三思而行,跑的太快是会滑倒的。
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富丽,只有乞儿才能够计数他的家私。
适当的悲哀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以证明智慧的欠缺。
没有受过伤的人,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伤疤!
我唯一的爱来自我唯一的恨。
不要指着月亮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
在命运之书里,我们同在一行字之间。
我们耽误时光,好比白昼点灯一样。
太快和太慢,结果都不会美满。
在悲哀里度过的时间似乎是格外长的。
玫瑰不叫玫瑰,亦无报其芳香。
浓烈而又悲惨的爱情
——[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可能是喜剧的原因,文章的感情特别的充沛,一上来男女主就一见倾心,整体感情爆发的很快,虽然不符合现实,但更多地突出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结局无疑是悲惨的,虽然最后两大世家放弃了世仇,却是以血的代价换取的。
世事的发生都是由很多的凑巧和不凑巧所叠加的。作为故事的一部分,不论主角亦或是配角都是没有上帝视角的,这就注定没有人可以预判结局,站在高处统筹全局。时间的推进各自安排着每个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