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我与地坛900字读后感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确实可以让人们了解到不同读者对同一本书的感受和评价。我与地坛900字读后感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我与地坛900字读后感,本文为你提供我与地坛900字读后感写作技巧和示例!

我与地坛900字读后感篇1

喜欢作家史铁生,喜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字眼似乎都吸引着我。已经读过了三遍,每次重读感觉都会有些不意义昂,也一直想写一写读后感,这次终于有机会了。当然,我不是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只是从中选取一篇足矣。

先介绍一下作者吧,在作者自己来看,他是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吧。正值大好青春年华本有一腔热血去挥洒,谁知,命运就是如此残忍,他失去了双腿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他开始了写作。

纵览全书,令我感动不己的一篇——《秋天的怀念》。简短的600字,却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温柔。作者在失去双腿之后,脾气变得暴躁不堪,作者的母亲也是悲痛万分,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振作起来,好好活着。“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儿子的一句答应令母亲喜出望外。

母亲出去了,就再没回来了,作者不知道母亲的病以及到了那步田地了,临终前,母亲说着: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这篇短文使我泪流不止,作者在失去双腿后悲痛万分,他希望儿子可以对生活抱有信念,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活路。作为儿子的作者却没能了解到母亲的痛苦,可是当作者快要找到这条路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最终也没有见到儿子己的活路。这也是作者最为通信的,难以释怀的。难道母亲生来就是为了承担自己的痛苦的吗?作者呐喊着,想了很久,终于,算是找到了一个理由,也许上帝看她太累了,便召她回去了。这样想,作者或许可以释怀些吧!

作者懂母亲临终时未说完的话,他和妹妹要好好儿活。作者悔恨自己为什么不去理解理解母亲,让母亲看到自己对生活是有信心的,哪怕让母亲快乐一天也好。我想,如果再给作者一次机会,他一定会好好珍惜,不会让母亲为自己如此痛心。但是没有如果,本就该在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等失去之后一切就都来不及了,这是很多人都懂得的道理,可是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对待母亲,对待这位眼前人又是怎样呢?在我看来,作者写下这篇一是为了怀念母亲,二是告诉我们珍惜眼前人。

我与地坛900字读后感篇2

《我与地坛》,是我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散文。作者借北京的地坛,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思念。读完之后,给人一种沉重的沧桑感。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地坛,思索的却是人世和人生。

史铁生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作者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生命的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散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对母亲的回忆”。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但是她不在了,事与人违。

由此,我想到了母亲对我的爱。十几年前,一个炎热的夏日,是母亲,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我睁开惺忪的小眼睛,第一个看到的便是母亲的笑脸。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母亲牵着我的小手,我依着母亲的怀抱。给我讲故事,教我学古诗,陪我读英语,带我去旅游……我前进的每一步,成长的每一天,都和母亲的爱紧紧相连!

记得一年暑假,母亲带着我参观云南石林。我们在形同蛛网的石林中,时而平缓前行,时而艰难挺进,时而侧身贴过,时而钻入缝隙,就像走进了“迷宫”。我走得满头大汗,母亲累得筋疲力尽。我开始叫苦,母亲却鼓励我坚持。那天,我们在石林足足走了七、八个小时,见了那么多从未见过的奇石。晚上,我发现母亲的脚上磨起了很多血泡,而她却笑呵呵地说:“不光要读万卷书,还要走万里路。”

为了体会作者的心情,我特意去了一次北京地坛公园。走在院内,作者的话又响在我的耳边:“母亲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是的,母亲是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印记,对孩子的希望是毕生的寄托。《我与地坛》,充满了人生的哲理,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

我与地坛900字读后感篇3

每次都想提笔来描写母爱,但是却不知如何下笔。《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告诉了我:“母爱是无法描写,只能用心去感受。”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他人生最失落时,彷徨时所做的,他那时腿残废了,而地坛则是作者逃避现实的风港,而他那时却忽略一直为他沉默的母亲的感受。

我觉得全文的情感线索是围绕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是把地坛、母亲与“我”三者联系起来,作者的母亲是位平凡的母亲,但平凡中又显示着她的伟大。

她的平凡在于她与所有的母亲一样都那么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是她选择的爱的方式不同,当自己子女因受到重大的打击,以致心灰意冷时,常常会选择一个宁静而荒芜的地方逃避现实,来抚慰自己心灵上的伤口,而大多数母亲会说你不要想不开,别忘了你还有母亲,别丢下我。而作者的母亲却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劝解自己的儿子,而是由着自己的儿子做任何决定,难道她不爱自己儿子。不,她爱。当她为儿子帮忙准备的时候,她多想问儿子你去那干什么,能不能让我陪你一起去,但是她没有,她从未求要过,她知道儿子做任何决定都会经过一番考虑,也得给儿子独处的时间,不想增重他的压力。

但是,她也会去地坛寻找儿子的身影。但是在她找到之后,却又悄悄的走了。在她母亲逝世了之后,作者才反省,最终醒悟了到底自己追寻着怎样的幸福之路。地坛很大,从而可想而知,有过儿子的车辙地方,必定有母亲的足迹。

当你真正悟懂一切的时候,往往会等到一切来不及补救的时候。有人会说:“作者的母亲伟大的超过了许多的母亲”。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我们了解我们的母亲吗?去问过她想要的是什么吗?有多少个人携过母亲的手上街,为母亲唱歌,记住母亲的生日,给她一个惊喜,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因为难为情,羞涩而不敢。这么简单的事,我们都做不到,听不到母亲的真心话,连自己母亲都不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去评论自己的母亲。母爱没有大小之分,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趁我们还年轻,母亲还身体硬朗,让母亲的人生路程里,并不是她一个人的足迹,而是有我与她共同走过的脚印。

我与地坛900字读后感篇4

这样的打击太大了,正活到人一生最猖狂的年纪,却再也无法站起来,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承受吧。地坛与作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作者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熬的时光。

《我与地坛》差不多是在写作者的回忆,在刚刚残疾的时候作者脑子里应该只有“生死”二字了吧。书中曾提到两棵树——老海棠树和合欢树,前者关于奶奶,后者则关于母亲,对于史铁生来说,他这一生最愧疚的应该就是母亲默默无闻的爱和奶奶四处张望的身影吧。这两棵树一直一直在史铁生心中矗立着,好像永不衰老。

在残疾了以后史铁生应该就一直在生与死之间徘徊吧,无论是自己还是亲人无时无刻都在面对死亡,所以究竟什么是生死呢?我们从“生”窗口中就已经看到“死”的大门,可以说生和死是并蒂莲,就好像“喜”与“恶”、“黑”与“白”,它们永远是对立的却又不可以少了其中一个,其实人最怕的不是“死”,而是“生死相隔”,因为“死”是归宿,我们都要接受死亡。知道人们为什么都不想死吗?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死亡的背后是什么,他们不愿意赌,也不敢赌,大家都是商人,没有十成十的把握谁敢下赌注,哪怕赌了也终是无果,阴阳两隔,倘若你能听见那才叫个吓人呢。

其实史铁生也很无望吧,他眼睁睁看着母亲去世却无能为力,而且他对母亲的态度也不太好,当他回忆那一天时,我们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愧疚和思念。看到老人时其实是有些尊敬的,从他的一言一行中都可以看见一身淡然,你会感到一种神秘,因为他们离生命结束不远了却依旧淡定自若。可以说这事死亡前的宁静,也可以说这是对生命即将结束的态度。

我很少体会亲人逝世的感觉,起码十岁前是的,这两年我已经连续走了三个亲人了,有是意外事故造成,也有是生命枯竭。刚开始只感到生命中再无此人,慢慢到后面,伤心、恐惧一涌脑海。人,很脆弱又很坚强,无论什么样我们都是同样的一个结局,重要的其实是生活的过程吧!谁也无法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每一个瞬间我们都可能在面对死亡,所以请珍惜你那脆弱的生命和短暂的“生”吧!

“死”离我们那么遥远又那么贴近,生如夏花,逝如冬雪,生命是自己的,你所做的一切都要你自己一个承担!

所以,陌生人,请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900字读后感篇5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感动到了多少人啊!

读完《我与地坛》的第一遍,我回想着,我读懂了什么?好像什么也没有,再读,我也开始思考了。在母亲面前,他因残废了双腿,对着母亲大喊大叫,他是多么的倔强啊!他从来没有想过在母亲离开人世后,他该如何生活呢?母亲不在了,他才一点一点地意识到自己的不对,意识到自己的冷酷,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无情啊!他被双腿残废的命运,被击昏了头脑,他一直以为,自己一定是世上最不幸的那一个,可他哪里想过,他的母亲因为自己儿子的双腿残疾而有多痛苦呢?他的母亲多么希望残疾的双腿是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可是不行啊,史铁生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导致了母亲也十分痛苦,母亲也是不幸的人啊!直到母亲去世后,他才理解到母亲的痛苦,可就算理解了又怎样呢?母亲不在了,再怎么做母亲都回不来了。

我想了想自己以前是怎样对母亲的,母亲在同学面前说我的不好,我觉得十分没面子,便吼了母亲一声。当时的妈妈一定十分伤心,我那样对她,妈妈却也像史铁生的母亲一样深爱自己的孩子,天下所有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充满爱,这种爱无私伟大,这种爱柔情似水。当我生病时妈妈一直守在我身边,当我遇到挫折时,妈妈给我安慰,当我犯了错误时,妈妈严厉批评,当我乖巧听话时,妈妈又给我温暖的微笑,我错了,我不应该对母亲发火,我应该孝顺母亲,她那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我也要报答母亲,因为我离不开母亲,我不想留下遗憾。

《我与地坛》中的母亲是那么得爱着自己的儿子,尽管儿子对她发火,对她喜乐无常,对她只有无情,可是史铁生的母亲却还是一点儿也不隐藏的将自己对儿子深沉的爱体现出来,如果以母亲的爱来形容夏天与秋天,我想夏天是母亲对儿子热烈的爱,秋天是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我与地坛》中的许多事件感动了我,但最令我感动的却是母亲热烈而深沉的爱。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将故事与自己的生命同构在了一起使多少人为之感动啊!

我与地坛900字读后感篇6

读完这篇震撼人心的文章的第二天,心中难以平复的感情督促着我去书店寻找这本《我与地坛》。然而未及我出门,便从当日的报纸头条上得知了一个令我惊愕不已的消息——20__年12月31日,史铁生先生因脑溢血去世。一位伟大而朴实的作者,就这样在我刚准备伸手触及他用文字构筑起的世界的时候悄然陨落了,留我继续在这奔腾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探寻、思索。如英国诗人济慈所言,“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与叹息的静默”,我不知该怎样言明,只觉世界忽然静寂。那天我还是去了书店,但却空手而归。在书店里我看到史铁生先生的作品被单独展示出来,并张贴者各种纪念他的海报,展示柜前人头攒动,这幅场面在我看来无论如何都与那些躺在书柜里的书格格不入,而我也没有了挤进去买书的冲动。又过了半年,一个晴朗的午后,我再次踏进了那家书店,与上次不同,那些书已经回到原位,安静的躺在书架上。我一眼便看见了那本《我与地坛》——封面简简单单写着书名,既无作者简介也无多余介绍,显得清新素雅,一如史铁生先生的文风,清新素雅却绝不堆砌累赘。书的背面更是简朴,唯一印的一句话显得动人心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一次,仿佛遇着一位故人,我会心一笑,坚定的把它买下。

此时的我已迈过高考,所有的重压仿佛随着夏日的到来一起烟消云散,心境亦有不同,本该欢喜,可是生活忽然没了追求,没了目标,心里时时失落。未来真的到来了,我却慌乱而手足无措,惴惴不安的想象着未来。

买回《我与地坛》后,我迫不及待的将它通读了一遍,感慨许多。最令我敬佩的是史铁生先生以坚定的信仰支撑起的乐观、豁达与淡泊。接受残缺、接受苦难,却仍愿以更昂扬的姿态活下去。面对这喧嚷的世界,他轻轻叹息“我们走了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地坛有它的悠远,有它的浑厚,有它的深邃,它不曾喧哗亦不曾回答,它就在那里,那就是最好的回答。在千百年如一日的地坛中,没有喧嚣,没有招摇,他在这里找到了信仰,找到了生命的归属。西方一位哲人曾说过:“别走的太快,等等灵魂。”没有信仰的前行正如没有灵魂的躯体,而对于我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要带上的是不是迷茫与慌乱,而是信仰与灵魂。

我与地坛900字读后感篇7

《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从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老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接受长时间的辐射都是为了我。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900字读后感篇8

一座四百多年前就坐落在北京的古老园林——地坛,一个突遭劫难而双腿瘫痪的青年,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牵绊。史铁生在他的作品《我与地坛》中,用质朴的文笔向我们娓娓道来。

史铁生正当青春的美好年纪却因病而双腿瘫痪,这让他的人生瞬间跌入了谷底。突来的不幸让他变得暴怒无常,常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竟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此时的他已经对未来完全丧失了信心,更没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是地坛的出现成功地拯救了这样一个濒临绝望的灵魂。

地坛的出现仿佛在冥冥中早有了安排,以至于史铁生在以后的人生岁月中常常觉得地坛与他自己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他,而历尽沧桑在那等了四百多年。它等待他出生,然后又等待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它等待他在黑暗中苦苦挣扎而找不到出口的时候,又引领着他到达了灵魂的深处,让他顿悟了生死,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也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于是,史铁生在爱他且懂他的母亲的鼓励和陪伴下,走进了地坛,并在地坛中获得了新生的力量和勇气。

这个世间实在太复杂了,活在这世间又真的有点累。无论是他自身的不幸,还是母亲艰难的命运,甚至是文中那个有着美丽外表的弱智小女孩,都让史铁生明白活着的艰难和不易。但是,有了地坛,他便能看破幸与不幸、生与死。更为神奇的是这种看破,不仅不会让史铁生感到颓败,反而会使他因为不甘而倔强地与不幸的命运硬碰硬,最终在苦难中碰出一条新生的路来,从而让几近枯萎的生命焕发出无穷无尽的活力。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朴实的语言、动人的真情道出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让我受益匪浅。史铁生在作品中对自己的人生际遇及与地坛的相处的描绘中,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修饰的文笔,却显得更加真实,耐人寻味。

地坛之于史铁生是一个特别而重要的存在,他将一切的喜怒哀乐都倾泻于它,从不拘束。史铁生说过:“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的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他,我会怎样想念而梦也梦不到他。”但是地坛,它到底是什么呢?它也许是我们挚爱的亲人、亲密的伙伴,或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亦或是一景一物……我们也应该去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地坛”。

我与地坛900字读后感篇9

人活着的时候总会想几个问题:1、为什么活着。2、为什么要死。

按照史铁生先生的话来说,前者思考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当人出生的那一刻起,活着就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无法改变。至于后者,父母赋予了生命,死亡又是一个必然结果,这趟通往生命尽头的列车既然还得再开那么一会儿,何必着急下车,好好活着呗,沿途还能欣赏一下风景。

思考为什么活着虽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思考怎么样活着却还是有点价值的,史铁生先生的看法是人活着就是欲望二字,这与我认为的人活着的苦,其本质就是欲望的无法满足或者延迟满足的想法是一致的。人活着总是为了得到点什么,也许是名,也许是利,也许是爱情,也许是快乐,人惧怕死亡的本质也是害怕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办法得到了。

现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说众生皆苦,但为什么苦,无非就是欲望难以得到满足,按照这个逻辑,那如果没有了欲望,是不是就没有了苦?于是我想起了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有提到这个问题,关于人能不能选择自己的欲望,答案是不能。赫拉利的观点是人不能选择欲望,人的意识其实是受欲望驱使的。科学家做过实验,可以根据大脑成像图,就能提前知道人想干什么。人无法克制的拥有了自己的欲望,而残忍的是并不是所有欲望都能通通被满足,面对那些绝对不可能被满足的欲望,只能饱受煎熬,所以众生皆苦才是一个无法规避的无奈。

如此看来,留给我们的剩下两种选择,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迎面而上。前段时间我听了一位老师在课上讲,他说,“人应该学会和自己和解。”我想了一阵子,后来发现其实和自己和解就是一个接受自己平庸的过程,并且接受自身欲望无法被满足这一事实的过程。想明白了之后突然就释然了,不是不想得到那些渴望已久的东西了,而是无所谓了,随它去吧,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仅此而已。另一种的选择迎面而上就比较正能量,坚持不懈,对所有阻碍着自己的那些困难说不,努力努力再努力,不屈服,不放弃,特别感人。

两种选择哪一种更好其实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里最后一句这样写着:“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我与地坛900字读后感篇10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当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这行深蓝色细若蚊足的字时,仿佛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简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里的真切。于是,我轻轻翻开,带着那句话给我的亲切感走进地坛,走近史铁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史铁生失去了他的双腿。这惨痛的事实让他“曾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于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观察,去深思,去体味人生,去寻找希望......在地坛中看一对老夫妇走在夕阳的余晖下,听那热血的青年永不间断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栾树下,听长跑运动员坎坷曲折的人生......园中的这些人和这些事,创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给予了史铁生无限的感动和鼓励,唤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坚定地向前。

在史铁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人,永远扮演着执灯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亲,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力量。让我感叹于默默的、无私的母爱,它永远像涓涓细流,想隐于丛中,却着实躺在了我的心间。

于是我想到了我的母亲。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书包摔在床上,对于开门后的一声问候,只是转身后留下的背影。“妈,能不能给我接到下学期的书啊。”带着生硬的语气却是说着恳求的话。“语、数、英、物、化都要么?”她却还是温柔地回答着,我便有些歉意,转头“嗯”了一声。“我去问问吧。”

第二天,当我拔开锁孔中的钥匙,就十分惊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叠书。虽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层次不齐卷起的书角,但是我却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抱在怀中,视之为珍宝。开门,静坐,台灯的微黄色的光照着老旧的书页,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亲为了这几本书而奔波了身影:她走过一级级的楼梯,问过几个陌生的人,打过几通电话,才凑齐了这么几本书。于是昨日的事又将我拉进深深的歉疚当中。细思,曾经一句“早点睡吧”,就让她感动,为她剥开糖纸就让她觉得甜蜜,为她煮一碗面,就会升腾出满满的幸福......

我读《我与地坛》,读平静,读坦然,读对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无私,感涓涓细流般的爱

我与地坛900字读后感篇11

岁月的花需要追求中的挫折以磨炼、更需要挫折中的坚持。《我与地坛》这本书所作者史铁生,他的一生就是起伏的群山,在风华正茂的年龄双腿瘫痪跌入低谷。而又在母亲的谆谆的开导下,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走进了文学的殿堂,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通过开始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我们知道。这本书是史铁生步入中年后,回忆以前,怀念母亲所感而作的。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很难接受这个事实,常常去家旁边的地坛里,度过一个又一个的白天、黑夜。因为那里是“可以逃避另一个世界的一个世界”。因为失去了双腿而脾气暴躁无常,使母亲受了不少苦不少的气,母亲将心思全放在了作者身上,到了最后自己却油尽灯枯了。

可知这世界对你最好的人莫过于母亲了。生我们,养我们,还再去无条件的接受我们的一点一滴。好的、坏的,都是自己孩子,都要接受。现在的我们不像小宝宝一样,天天跟着妈妈。了自己的空间,妈妈善意的问候。或是批评都很抵触,甚至是厌烦,但是这不会到摔东西的程度,而当真正缺少了妈妈的啰嗦,才会发现少了什么。妈妈的批评、责怪都是为我们好的,因为只有关心你的人才会去讲你。作者也是,当自己的母亲永远的离开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无知所以很愧疚。

或许岁月是把小刀,它悄悄地把母亲的脸上刻上了皱纹;或许岁月是根画笔,它悄悄地把母亲的青丝染成了白发;或许岁月是个魔术师,它悄悄地变走了母亲以前的风华正茂。

想想妈妈在生下我们之前是那样的青春蓬勃,但是什么都经不住岁月的推残啊。妈妈现在经常对我说,我现在已经开始衰老啦,马上就变成了“黄脸婆”了。我很惭愧,因为如果少和妈妈少绊一次嘴,那头白发也许会少一根。如果少和妈妈生一次气,那脸上皱纹也许会少一些。我们不说要多孝顺,听话那是必须的啊!我们就像未开的一朵花,妈妈将她们的精力一点一滴化成雨落下。每当妈妈不在我们身边时,我们记起妈妈对我的爱。

妈妈对我的爱或许深沉,或许默默无间,我都永远将那份爱永远的保存。就像地坛里承载了母亲对作者的爱,满满的回忆。

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