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读书读后感
写读后感需要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梳理和表达,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写什么读书读后感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这里给大家带来什么读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读书读后感篇1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拼命的赚钱,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乱兵抢走了他的车;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委曲求全地娶了自己并不爱的虎妞、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信心,自甘堕落,变得懒惰狡猾、极端自私,最后禁不住夏太太的诱惑,得了一身脏病,成为一堆行尸走肉。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其实,祥子之所以会有如此下场,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书中说:“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空了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
祥子生活的年代是抗日战争前期,可见社会是多么的黑暗!然而,现在,我们的生活却是那么的幸福!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
什么读书读后感篇2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作的《昆虫记》,是我最欣赏的一本书之一。今天,当我再次合上这本书,感慨便不由地涌上心头…… 在科学的世界里,优秀的著作浩如烟海,为何只有这本书,这本单单给小虫子“立传”的书,受到了青少年的狂热追捧?我认为,这与它的诸多优点密切相关。
首先,它是一部蕴藏着丰富知识的科学宝典。不瞒你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还真不知道那些小巧可爱的虫子的存在呢!就拿舍腰蜂来说吧,这种“孤僻”而难以令人捉摸的蜜蜂,宁愿冒着被人类“追杀”的危险,也不肯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非要独自“闯荡江湖”;而找个宽敞干净的住所也就罢了,他们偏偏要窝在黑乎乎炉灶旁……我知道蜜蜂是不太可能有人类的“青春叛逆期”的,转念一想,才明白了真实原因——舍腰蜂喜欢炎热的地方,黑乎乎的炉灶就更是他们的“雅座”,这样,一切疑难就迎刃而解了。
不仅是“不走寻常路”的舍腰蜂,《昆虫记》里还有着许多个性各异的角色,“精通几何题”的蜘蛛、“貌美心恶毒”的螳螂、“尾上挂灯笼”的萤火虫、“穿衣赶时髦”的被管虫……都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扣人心弦。哦,说到“扣人心弦”,就不得不提《昆虫记》的文学价值了。
其实,看看我刚才说得眉飞色舞的样子,你就大概能感受到这本书语言的生动形象了。没错,的确如此,《昆虫记》这本书,按照法国著名戏剧家罗丹的话来说,是“像文学家一般地写”的,它的描写,细致入微;它的语言,趣味十足……如果你读过这本书,定会觉得,现今为止人们对它那文学成就的赞颂之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话说回来,我虽是个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又偶尔喜欢舞文弄墨的人,但我却是更热衷于哲学的,这也是我爱上《昆虫记》,而不喜欢读其他科学著作的原因。怎么说呢,书中虽没有明确点出什么“至理箴言”,但从字里行间,我却总能淡淡地品出一些颇富有哲理的“味道”。例如,从黄蜂不辞劳苦“白手起家”的行为,我明白了不应坐待成功、空耗流年,而应勤奋钻研,自力更生;从萤火虫巧妙捕食蜗牛的故事,我知道了做事要有针对性,找对方法、对症下药往往可以事半功倍甚至一劳永逸;从蝗虫缩身蜕皮的经历,我悟出了想要成功,要学会忍耐,学会从“弯曲”种聚集力量,来创造下一次“伸直”的辉煌。
什么读书读后感篇3
今天我闲着没事干,于是从我的书柜里请出了我的老朋友《格林童话》,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有一篇故事使我深受教育——《富人与孤儿》
故事讲述了官府要求一家富贵人家收养一个孤儿,富人很不情愿,于是把他当成仆人,什么活都让他干。而且做错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事,富人就把他打得死去活来。有一次孤儿去锄草,一不小心把放在草傍边的外衣锄碎了,孤儿很害怕,便自杀了······ 后来富人家里发生了一场火灾,富人从此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
这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因为自已有钱有势是个富贵人家,就看不起那些贫苦人及那些在街头要饭的人。以为自已很了不起,人们不要有这样的想法。正确的做法是要热心地去帮助那些人,帮助别人一定要怀着一棵温暖的心。我希望能用我的点点心语、滴滴鼓励来靠近他们的心胸,抚慰他们的心灵。对于一个贫穷的孩子来说也一样可以创造奇迹,甚至可以比富人做得更好。因为你们还有梦,相信自已,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我反而觉得富人更可怜。因为他的心永远残留着一道伤痕,很痛苦。
什么读书读后感篇4
读完张乐平写的《三毛解放记》之后,我被文中主人公-三毛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高贵品质深深感动了。
《三毛解放记》这本书,以三毛为主人公,写了早期的三毛滑稽幽默、调皮捣蛋,闹出种.种笑话的故事。三毛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还愿意帮助受苦受难的小朋友,之后迎来了新中国,他和无数小朋友一样,有衣穿、有饭吃、还可以上学。
什么读书读后感篇5
莫高窟,莫高哭
他开始动身了,余先生来不及阻止他,我也来不及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王道士到底是来了,他背对着历史,我看不到他的眼睛,揣测不出他作为一个凡人的内心。余先生说他穿着土布棉衣,畏畏缩缩,原是一个逃荒的农民。我说为什么要“畏畏缩缩”呢,有人要伤害他吗,还是正因为没人伤害他才使得他如此恐慌?
道士,当了佛教圣地的家,在莫高窟,敦煌文物藏在那里,或是葬在那里。大漠孤烟,它们寂寞得如同守护他们的僧侣。直到有一天,等来了命中注定的“伯乐”—斯坦因。是的,一叠银元,成交,五箱经卷。余先生说他怕自己的笔会不沉稳,所以只能简略地说。说年份,说人物,说交易双方的“货物”,没有说盈损。他怕自己承受不住,更怕后人承受不住,这一刻不能沉稳的岂止只有笔!
吁—,车队出发了。余先生说斯坦因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但我不相信斯坦因会在乎那个流血的民族,在他看来那鲜血淋漓的伤口也许是咧开的艳唇,是在感谢上帝敦煌文物终于等来了“知音”,而他则是成全中华文明的英雄。不知那头拉牛车的黄牛是否因为这次的货物多了几分历史尘埃的重量而比以往走的缓慢些。
合上书卷,掩面沉思。这是一场文化的苦旅,那个苦旅的道士真的是个罪人吗?我听不到回答,这次连历史也犯了难。他只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农民,是来逃荒的,来时没有任何恶意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只是他的饥饿命令他走下去,走下去。或许正是莫高窟看到了他的苦难,也看到了自己在大漠中无望的未来,才自动裂开一条缝,将自己所有的宝物全赠予他,以便让它们逃离这寂寞荒凉的沙漠。而它们自己也宁愿漂洋过海,浪迹天涯,再不愿忍受这被遗弃冷落的日子。这原本只是一场可爱的赌气啊。
既然是赌气,那么气消后,哪怕再不羁的游子也会思念故土吧。敦煌文物此时一定在伦敦博物馆里焦急地等待着我们接它回家,可回家的路是如此的遥远,而我今生最怕的就是让人失望两次。只是于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只好站在泛起淡淡青苔的拐角处,抚摸着莫高窟古老的伤口,轻轻安慰道:莫高窟,莫高哭。
什么读书读后感篇6
自从学了《少年闰土》这一课,又听过老师的介绍后,我就一直想买《故乡》这本书看。放寒假了,有时间看书了,我就和妈妈一起到新华书店买下了这本书。
《故乡》的作者是鲁迅先生。这本书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散文篇、小说篇和杂文篇。这三部分中的文章都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名篇。虽然年代与我们似乎有些久远,然而今天读起来仍觉得鞭辟入里、生动幽默、深邃犀利。
在《故乡》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被编在了散文部分,旁边还附有一张真实的三味书屋图片。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我爱上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植物——覆盆子。文中描写的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多。我读了上面一段,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嘴里似乎有些酸甜味。如果我见到覆盆子,一定不会怕它的刺,摘下来就吃。
鲁迅先生的文章值得人细细咀嚼,也让我受益匪浅。我通过这本书打开了与鲁迅先生交流和沟通的一扇窗,走进了他的精彩人生。
什么读书读后感篇7
我所认识的穆桂英是一个潇洒豪迈的女孩巾帼。她是史上第一位女元帅。创建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神话。
她的事迹,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有知道,而我就是一个她的仰慕者。记得,第一次认识她的时候,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像以往一样的坐在自己的小书桌上,阅读家里人给我买的课外阅读书。或许是缘分,或许是巧合,一次不经意地阅读到了有关穆桂英挂帅的文章。这篇文章彻底的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和喜欢,然后通过查阅文献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传奇的女子。
我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她的热血与豪迈,她的一身正气,她的古灵精怪、她的英姿飒爽。越读下去就越对她着迷,感觉无法从她的故事里自拔。
看到她看着国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愁的坐立不安,而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高举战旗,金甲披身,跨坐而高大的站马上,威风凛凛。
我还记得她挂帅出征时说了一句话:“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这句话里充满了她骨子里的傲性与霸气,让在场的战士们鼓起了舞士气,斗志昂扬的走向了战场,奋勇杀敌,也令我不得不折服在她的威严之下。
她上阵对抗敌军时,用的站术以出其不意而取胜,将敌人迷惑得团团转,然后一举拿下。她是奇才,是站场上的主宰。
她男女之间有着平等观念,不在意身份之差,与战士们一起饮酒作乐,一起比武切磋,有着新世纪现代女性的观点,不在意男女之别。
时代在不断的变化,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后来又出了一部电视剧版的穆桂英挂帅。里面的穆桂英和我所期待已久的穆桂英一样。一样的机灵鬼巧、一样的傲气凛然、一样的英姿飒爽、所以我特别喜欢她,不止是她这个人而是她整个人散发的精神魅力所在令我深深的着迷。
我喜欢这样的她,我认为她是女性的代表,而我们新世纪的女性更应该是这样的。
我想,如果到了古代,我虽然没有做将军的才能,但如果国家有难,我会有‘他日马革裹尸还,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心境和勇气,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想体验一下热血洒战场的感觉,保卫国家。我相信那种感觉一定很崇高,死也无所畏惧,因为我们守护的脚下的这一片土地,这是我的国家,叫做信仰,不会丢弃,用尽一切也要守护。
其实在这个故事后还有很多出色人。其中有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也是女子。“徐太君”,与穆桂英有着一样的性格品使。也是一位出色的将军。与穆桂英是婆媳也是忘年交的好友。“杨宗保”穆桂英的夫君,青年俊杰、骁勇善战。杨家每个儿媳,个个都是优秀的战士。可以温柔娴淑,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更可以杀敌卫国。
这是个好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继承她们的精神,女子巾帼。做个敢爱敢恨的现代女性。
什么读书读后感篇8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论语》经历了两多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
什么读书读后感篇9
读《如果远方有奇迹》有感
《如果远方有奇迹》这一本书见证了一个刚开始内心孤独无助的女孩慢慢的蜕变到活泼,开朗的过程。孤独是一块绊脚石,是生活中的羁绊,它的到来往往伴随着不良的情绪,这种消极的情绪发展下去却只能令人更加的意志消沉而不能让人进步。《如果远方有奇迹》这本书当中的女主角就是这么一个孤独的人。书中的女主角裴心瑜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但是,她的父母却因为工作太忙的缘故无法抽出时间照顾她,甚至在学习上也无法过问,于是便雇了一个保姆去照顾她。所以在裴心瑜眼中,父母是根本就不会真正不关心她,只会让一个保姆去照顾她,然后则由工作忙的理由离开!
因此,她觉得自己非常的孤单,甚至在人群当中她也会觉得自卑。她住的虽然是那么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可是在她眼中,家根本就是一个昏暗狭窄的牢笼,因为它远比不上外面的世界宽敞,自由和明亮,自己就像是囚禁在这牢笼里的一只孤独的鸟。因为他每天只能呆呆地望着窗外那些行驶在快速干道上来来往往的车辆或是那些一块接着一块厚厚的隔音板。只是裴心瑜不知道,他的父母其实是关心她,是爱她的。只是因为他们工作忙无暇顾及到他所以心存愧疚,自然也没有这份勇气当面去关心她,只是通过她身边的人去了解她的一些情况。可能是因为期末考试不好被老师数落了一顿,有可能是害怕漫长假期无人陪伴,裴心瑜便决定寒假从沈阳来到表姐工作的深圳。在这里,她认识了一个阳光,开朗的男孩周一。还认识了许多热心的人:陈阿姨,周一奶奶,管婆婆。这些人始终都帮助裴心瑜改掉他的坏毛病而从不计较。裴心瑜与这些人接触的过程中,内心的孤单慢慢变成了自信,开朗,不稳定的情绪也一天一天地平静了下来。
他忽然觉得周围的世界突然变得那么的美好,她忽然发现,当现在的她看向别人时,人们的脸上都是和谐的笑容!是啊!他们是为了想让她快乐,有了快乐,就不会觉得孤单。只是这个时候,裴心瑜还是不愿意原谅妈妈当初对自己的不管不顾。后来表姐告诉裴心瑜,其实她妈妈还是关心她的。表姐说在她的记忆里,那个时候裴心瑜家里是比不上现在的。表姐还记得那个时候裴心瑜妈妈还向自己家借过钱——只为了给小裴心瑜买奶粉。后来,因为家里困难,裴心瑜妈妈便把老房子卖了,并开了一家鞋店。在开鞋店的过程中因为太忙,裴心瑜妈妈甚至夜里直接睡在店里,而裴心瑜爸爸则带着小裴心瑜在亲戚家轮流住。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两三年,裴心瑜妈妈打拼出一点成绩买了一栋两居室的房子之后。表姐告诉裴心瑜,任何东西都不是凭空就有的,总要有人为了这样东西去打拼。裴心瑜听后,一下子懂了父母的苦心,她打心里原谅了妈妈,并且,他决定回到沈阳,回到那个温暖的家。其实,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你或许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没有用心去观察它,而当你真正明白这其中的真谛时,你就可能真的变成熟了。
其实,世界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它一直都那么美好,只不过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什么读书读后感篇10
单行街读后感
“咣当、咣当……”一只空了的铁罐头,在小街深处的石头路上滚跳蹦跶着,发出单调、枯燥而空洞的声响。
聪儿,一个脸色苍黄的男孩失去了他应有的稚气和欢笑。他的母亲认为既然聪儿作为她唯一的亲人就应该被她呵护着。她不让聪儿与那些草坪上愉快玩耍的男孩子们为伍,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总会伤害到她的宝贝聪儿。聪儿想跳,在家跳;聪儿想跑,就在家跑。总而言之,聪儿就像一只渴望蓝天的小鸟,却被关在了生了锈的铁笼里。而且在这个束缚自由的笼子里还有一条铁链束着这只小鸟的脚。聪儿的妈妈认为聪儿是多动症患者,还带他去医院,当医生告诫她要还给聪儿自由时,她才允许聪儿去草坪玩耍。但事实上,聪儿身上仍有一根无形的绳子拽着他,告诉他,球在这里,快跑!或是,球来了,蹲下。甚至当聪儿自己不小心摔倒时,她会斥责其他孩子。所以说,这,也是伟大的母爱吗?
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后竟不自禁把自己对号入座到聪儿的位置上。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身生子女,所以父母总会溺爱孩子,但这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是伤害呀!当父母过分地保护孩子时,这只会使那孩子的身心受到束缚,失去他应有的自由、稚气还有悦耳的欢笑声。在父母不断溺爱下,孩子便得不到成长啊!
在我们家也经常出现像聪儿那样的情况,还记得我八岁的时候渴望能自己独自一人去超市买东西。母亲自然是不乐意的,她总是说:“你呀,还太小,做不成事。再说,万一遇见坏人怎么办?你就再也见不到妈妈咯!”我却没有像妈妈那样忧心忡忡,“坏人又不是专门捉我的,怕什么?再说,我可以报警呀!”妈妈见也说不过我了,便只得说:“唉,那你去吧。出小区大门要看车,不要老低头走路,快去快回!”瞧,妈妈还是一副担心的样子,好像我要上战场似的。但事实上,和我同龄的孩子中许多都能自己回家了呀!
就这样,我拥有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八岁,独自去超市;九岁,独立睡觉;十岁,独自呆在家;十一岁,学会过马路;十二岁,离开家人到外地游学。是啊,我知道我的成长之路走得很慢,但这成长之路使我一步一步走来的呀!溺爱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爱,放手才是真正的爱呀!
所以,聪儿的母亲想必也领略到这一点了吧!那个曾经脸色枯黄的男孩早已不复存在了吧!那愉悦的欢笑声也增添了几分吧!聪儿终于回到了草坪上,也重新得到了他应有的自由。这个故事就以这样一个美好的结局结束了。我缓缓合上书,闭上眼睛,不由得想着:这就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美好的自由吧!
低沉空洞的“咣当”生早已消失在小街尽头,而从不远处传来的不正是那悦耳而又象征着自由的欢笑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