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庄子读后感400字作文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可以锻炼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思维发展。怎么写好庄子读后感400字作文?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庄子读后感400字作文,方便大家学习。

庄子读后感400字作文篇1

人们说《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庄子,名周, 是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著有《逍遥游》《养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庄子》一书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吗?

而庄子最令我佩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认为人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又安静地回归了自然。庄子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子曾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只有在心灵倍感疲倦与束缚时,静下心来,做一个让人梦魂牵绕的庄周的“蝴蝶梦”,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庄子读后感400字作文篇2

今日我给妈妈讲庖丁解牛的故事,意思是:庖丁很熟悉牛的部位,一天,他蒙着眼睛哗哗啦啦的.把牛的肉割下来了,割完牛的骨头架子还站着那!别的人都惊呆了,爸爸表演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自豪的样貌,

很好笑,还有一个成语是《熟能生巧》也是我的成语故事里的成语那!妈妈也懂了!

我还明白了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这些成语,收获很大啊!

庄子读后感400字作文篇3

大概是在上高中的时候,我跟从老师学过这篇课文。那时候,读完文章后总感觉:一个写宰牛人的故事,还收取到课本里,又被老师说的好了又好。但是有什么可好的啊?还不如那些写古时候刺客的文章过瘾。

此刻,能有空闲时间偶尔翻阅了这篇文章。每每读过,却总能由衷的感到,文章传千古啊。有时竟然在临睡之时,这篇文章里的句子又一下一下的窜了出来。故意让我再三品味,而后才能昏昏睡去。在昏昏之际又仿佛时而能听到那种牛皮被刀子割开时的霍霍的声响,或是体会到手持牛刀,视为止,行为迟,的超出感官的解剖境界。或许每个人读后的感受不同。但这个小文章却能如此轻易的就向读者传达了庖丁解牛时的感受,而且感同身受。堪称生动。

自己总结了一下,这个文章比较有力的一点就是整个文章中拟声词的使用。开篇就使整个文章充满了音乐的动感。不仅仅在暗地用拟声词,更在文章明面上写出了合于桑林之舞。试想,如果真的有听过《桑林《这个曲子,那这篇文章阅读起来能听到的声音不是更丰富么。

而且,文章中每次语义的过渡时候,又采用拟近的联想手法,使整个文章浑然一体。也就是说,每次语意转移的时候,都承接上一个描述的现象,转移到人们最容易联想的另一个现象。比如,开篇描述动作,从手,肩到足,膝,都是从相近的位置间逐渐转化,而后再用触,倚,履,这些动词,把各个部位衔接在一齐。好像一个人的具体动作从最开始的一部分一部分的被观察到,到最后再将这些动作连贯起来给你一个动画般的印象。而后的说理部分更是这样,从牛的身体结构写到刀,再从刀又写回到牛的身体结构。这些都是最容易联想到的想象过程。也就是说,透过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之间的交叉转换,完成了文章各个部分的过渡。更进一步,如果这些想像中的事物如果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那么,就会出现动画般的连贯想像效果。让人难以忘记。

而更为高的一招,就是把整个文章的说理过程都隐藏起来了。在文章的最后一句,突然来了个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使人从沉醉在具体的感官感受中猛然醒悟,原先这是个说理的文章。于是,又重新从另一个高度,再次的进行阅读,而后挖掘到其中深刻的道理。

这样的文章,或者是笔法,或者是道理,都会深深的留在读者的脑海里。所以,《庖丁解牛》无论从描述手法,到说理形式,都很值得把玩。

庄子读后感400字作文篇4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地读,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读《庄子》时,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还让心态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泽。我决定沉下心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一天只读那么两三页,三十三个章节,共四百多页,分付几个月时间。这期间里,多写读书笔记,加深认识和记忆。

这两天我读的只是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到庄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遥地逃开名利的束缚,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荡在宇宙天地间。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较之老子,更加热衷于无所羁绊的自由。他可以做到无视世俗的一切偏见或者只是意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世人如何赞誉还是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个性的坚持。这一点真的很难得。一个人生活于世,就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能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或者不过是傀儡。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比如功业、名利等,要活得洒脱、坦荡与无比自由。

庄子的逍遥的人生价值观,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极避世,不值得赞同。但我们要承认的是,人各有志,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积极追求建功立业扬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极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难的人生。庄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庄子思想诞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庄子睿智、豁达、富有远见卓识的个性,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年如新,正因为它能够引起广大人们的共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热爱自由、无所顾忌的品性,只不过是有的由于种.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被社会规范、人生准则、忠于名利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想代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最无华的价值观念,可以企及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触动软肋。

我们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顿的时候,或是感觉到人生劳累的时候,汲取庄子逍遥自在的思想观念,让心灵保有一份难得的安静与沁凉,以便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更可以依从于庄子,实践体会他的逍遥思想,在其中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愉悦和无所担忧的人生体验。

在我的眼里,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并没有什么缺陷,被所谓的正统思想观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议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谁是谁非,本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应该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层的,后人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而不单一的思想养料。人生、国家和社会,需要博采众长,才能实现优质,否则就会朝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一边孔子,一边庄子,我认为是必须的。

庄子读后感400字作文篇5

北冥有鱼,其名为鹍,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天池也。

语出庄子《逍遥游》。何为逍遥?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者逍遥。”但凡人无法得到逍遥因为会有所凭借有所限制,做人无论如何也会受到寿命的限制。如此怎样也不得逍遥。庄子因此说:“此之悲矣。”于是,与其说是鹏的逍遥游,不如说是庄子的逍遥叹吧?

庄子说,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旋向上直冲九万星高空,背负青天,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鷃却因此讥笑他。此则小大之辩矣。

是啊,鹏鸟之志,斥鷃又岂知哉?因此那此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顺应一方群众才能可以取信一国的人,追逐到了功名利禄他们自己很得意,其事如斥鷃一样所见甚小。

是啊!昔日绕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说:“天下已经治理好了,我接替你岂不是为名而来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难道我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可是不去追求地位,不去追求名利,不去追求成就,能同大鹏版超然,也只有庄周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周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他的妻子死了,他竟还能“鼓盁而歌,送妻升遐”可见他参透了生死,只是剩的逍遥了。

仿佛和那庄周相比,你我的人生真是太可笑,追求高分,追求容貌姣好,追求事业的成功,比起至人,神人,圣人如何?我们都是斥鷃罢了。可即使如此,和庄周一般无为,又对了吗?宿命论强加在我们身上,只有庄周才能看的开吧?因此,大小之辩也无法言对错。

如是命运早有安排,谁还会击打破既定的命运?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比起庄周,我无法理解他的超然却渴望宋荣子般的不屑,我不向往无为,却追求鲲鹏般的高飞,我尚未参透生死,却追求庄周般的逍遥。

庄子无疑是伟大的,他教会我看破眼前的一切——责骂,否定,夸耀,嘲笑,崇拜…苏轼的眼光往往会阻扰人的进步。说到这,我想到了现实中的生活……

我无法像庄周版逍遥。但我会树立目标,在中考来的白日里,有一些“不能去在乎”的'东西,而我愿向《逍遥游》中的那只鲲鹏,藐视这一切。看看我们的生活——他人的肯定,物质的条件,成绩的好坏,其实这些又有什么可在意的呢?学会去忘记他们吧…

成长路上的烦恼,总归是有许多的,委屈与哭泣更是少不了,别再垂头丧气,何不像庄周版释然,少年何必叹逍遥?

少年谈,叹逍遥,又是几度年华空度日?

逍遥叹,游逍遥,又是一个逍遥少年郎!

或许,那只《逍遥叹》里从北冥飞到南冥的鹏才是我心中的逍遥之祖吧!

庄子读后感400字作文篇6

不是《庄子》里所有的文章都一定是庄子本人所做,大家要正确看待,读《庄子》要用心去领会,考别人教的话,顶多是他人消化过的看法,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理解,再结合各种观点去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奥妙。再说这本书又要翻译,《庄子》原文内容又多,怎么可能是全本呢,选的时候自然要注意。很多人喜欢拿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来诟病他们,切不可如此,试想再过20__年有谁能保证后人不拿我们的局限性来诟病我们呢?……

古来谈哲学以老、庄并称,谈文学以庄屈并称。”同时,闻一多认为,庄子具备了一个杰出文学家和诗人的基本素质:“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怅,圣睿的憧憬,无边无际的企慕,无崖际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其次,庄子是一个文学家,那么《庄子》的文学性何在?闻一多说:“南华的文辞是千真万确的文学,人人都承认。可是《庄子》的文学价值还不只是在文辞上。实在连他的哲学都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子的东西;他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这里闻一多以诗人特有的多情与灵敏,体悟到了《庄子》文章中诗性特征:一是其抒情性,庄子“是一个抒情的天才”。闻氏引述了明人吴世尚对《庄子·则阳》中“旧国旧都,望之怅然”的评论:“庄子妙得于诗”,并补充道:“这里果然是一首妙绝的诗——外形同本质都是诗。”闻一多不仅于庄子情感外露的地方看到了诗意,而且在玄妙莫测的哲理中悟出了庄子的深情。如他对“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理解:“庄子仿佛说:那‘无’处便是我们真正的故乡。他苦的是不能忘情于他的故乡。”闻一多在庄子哲学中探究到的情感趋向,让人感到庄子对生活体验的深刻和情感的浓烈,并进……

庄子读后感400字作文篇7

记不清是第几次读到《庖丁解牛》了,只知道每翻阅一次,记忆里凝固完好的某些东西就会被那些古朴简约的文字轻轻击碎,抖落出许许多多零碎细密的沉思,或惨烈,或疑虑,或轻俏。

这是记载于《庄子养生主》里的一个>故事,一个名唤丁的厨师为梁惠王现场解剖了一头牛。教科书有针对性地想向读者兜售两个基本思想:一是可劲夸赞庖丁的解牛技术出神入化;二是曝光了他技艺高超的秘诀乃掌握了牛体生理结构和运刀规律。说实话,虽也遇到过几次杀猪宰牛的事件,但皆因胆小,从未敢亲眼目睹过一次。每当读到《庖丁解牛》,童年的一段记忆便会硬生生地被连根拔起,裸弃在现实的土壤里。

那时差不多就七八岁,家乡人在过大年时,往往会几家合伙杀头猪,分剩下的就拿去卖钱。那个冬日的午后,坐在热炕上的我,透过窗户看见几个体格健壮的男子拿着绳子和棍子,关上院门屋门,围逮一头肥猪。一向被贴上愚笨标签的猪,关键时候却聪明起来了,它大概是从众人狰狞的眼神里预感到情势不妙,就撒开腿左奔右突,试图躲开人们的追捕。但几分钟后,它还是被那伙人死死地按住,五花大绑,之后我就听见了它

声嘶力竭地嚎叫,可能还伴随着不甘被俘的垂死挣扎,惨不忍闻。正是这声声激烈的惨叫,和那围捕的暴力场面,让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我吓得躲在被窝里,用被子捂住头,浑身发抖,隐约感觉到有种陌生的死亡在慢慢逼__。

不知过了多久,猪的嚎叫声停止了,儿童的好奇心驱使我钻出被窝,想去一探究竟。等我走到院子时,冷不丁地正撞上迎面而来的一副惨景:几盆鲜红鲜红的血,地上还有混着泥土的污血,濡湿了一大片;另几个盆子里堆着内脏、肠子什么的,也都血淋淋的;旁边一个热气渐消的大木桶,腥臊恶臭;案板上放着几把血渍未干的刀,明晃晃的,很锋利;猪已经被分作两扇挂在钩子上了,猪头被卸在一边。

面对突如其来的鲜血,还有那些疙疙瘩瘩的内脏肝肠,我来不及做任何心理准备,突然就一阵恶心。那应该是我迄今为止,看到过的最多的血,那种刺眼的腥红,让年幼的我双腿发软,喉间反涌,吓得转身就跑,又一次躲到炕上去了。直至许多年后,我都不能直视鲜血,尤其稍微多点的血,就条件反射性地恶心,眩晕,胸闷气短,有种想逃离的感觉。包括我在体检抽血时,都没勇气看医生到底抽了我多少血,以及我的血抽到针管里是什么颜色的。

这算是我童年比较惨烈的记忆。它像一道丑陋的伤疤,凹凸不__地附着在我心灵的拐角处,让我一直强烈地抵触着任何形式的屠宰活动。

因着这段恐怖的经历,当我在上学时,正好教材里有《庖丁解牛》这篇课文,我便打心眼里不喜欢。老师神采飞扬地模仿着庖丁的每一个动作,“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又生情并茂地讲授着“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尽管他讲的很卖力,边讲边对庖丁的解牛技艺佩服得五体投地,赞不绝口,但我趴在桌上,脑子里超链接的始终是若干年前那个众人杀猪的混乱场面,没有合乎音乐的节奏感,没有舞蹈一样的韵律美,有的就只是血腥、暴力、野蛮和残忍,还有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惨叫。

不得不承认,对《庖丁解牛》是有几分忌惮的。总也没搞明白,明明是一个残酷血腥的宰牛场面,为什么要假借那么多美好的修辞把它秀成一种美到极致的行为艺术,这是要向世人宣称,屠宰也是一种值得炫耀的技法吗?或许还真是,只是我又想起前朝那些身穿红衣的刽子手,他们依法取人性命该也讲究手起刀落滴血不沾的精妙绝伦吧。没有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便不会轻易接纳文字传递的正面信息,也便少了一些学__的虔诚之意。就像我曾一度质疑,一个厨师,不是该安居厨房,专心研究食品菜肴吗?为什么又要去宰牛,抢了屠夫的生意?屠夫和厨师,原为两个职业,怎么就暗通款曲,合二为一了呢?莫不是厨师对肉的品质要求太高,非要深入一线,亲自宰杀妥当才放心搬到厨房烹饪加工,以求菜品一鸣惊人。如果这样,倒不如做的更绝些,干脆从牛的祖上三代开始考察,物色上好佳的牛犊子,打小精心喂养,耐心等待它膘肥体壮了,再亲自动手做完美解剖,然后放心地请入厨房,做后期的剪辑处理。如此推论,一个好厨师,是不是首先应该是一个好屠夫,而一个好屠夫,是不是也应该力争拓宽专业渠道,向好厨师奋进。为此,我一直有个不大恭敬的念头,想为课文重新注册,更名为《屠丁解牛》。另有结尾处,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敢情庖丁忙前忙后地表演了半天,本想当众炫技,大秀一把得道之姿,最后却被梁惠王一语歪打出一个养生之道来?由此可见,自古君王的思维方式固不同于常人矣。这意思好像是说,从杀生里能悟出养生来,多么高深的奇谈怪论。虽说杀生有道,养生亦有道,但理与理相仿,道与道却不见得相似也。

不过,念在庄子他老人家的面上,全篇我就只认一句话“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就这种勇于把“道”凌驾于“技”之上的真知灼见,在我看来是英明睿智的。同时,也让我从一个侧面脑补了一下生活常识,比如衡量厨师的良莠,不再是以前鼓吹的

“好厨师一把盐”,而是标准更加简单化,一把刀就可以做到。正所谓“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那么,衡量一个老师的好坏,是不是可以通过一副书法作品?衡量一个母亲的好坏,是不是可以直接通过卵子?标准不在多,有一个就成。

又见《庖丁解牛》,往事历历在目,思绪奔腾翻涌。

记忆如果是倔强的,那比记忆更不屈不挠的,或许正是彼时彼刻入心入肺的情感体验吧。也许,记忆终会随时光消逝,但体验却难以抹除。就像一朝被蛇咬,咬你的蛇什么样你可能都忘了,但被咬的感觉绝对清晰如昨,以至于十年之后再见井绳都心有余悸。

庄子读后感400字作文篇8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偏爱于道家代表人物庄周,也喜欢看他的代表作《庄子》,其中最让我身临其境的,就是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第一句一出,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韵味。文章描述的都是虚无缥缈,并非真实存在的。但在脑海中,却能意外浮现出深海中一条大鱼的情景。深黑的海,衬托着大鱼更加的醒目。

“而化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那名为鲲的大鱼游着游着就飞起了,从深黑的海洋到湛蓝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是那样的轻巧。闭起双眼,就仿佛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着微风,领略着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诗仙李白那样,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遥自在了。

逍遥游,至始至终,语言简洁,读起来却让人深陷其中的意境,无法自拔。从文章的第一句开始,就陷入了章子创造的,只有在梦境李才会出现的画面。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无欲无求,逍遥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驰骋。

《逍遥游》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肆意,却又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一篇文章读下来,哪怕并不了解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发出来的浪漫气息和自由逍遥的气息所感染。

其实,文中不论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还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这篇文章借此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成为真正的“逍遥”。里面的大道理,对于我来说或许很难一时去理解,但我能体会到,文章中每一词,每一句所散发出来的自由和逍遥的感觉。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境界,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能是真正的“逍遥者”。

我很向往那种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遥、什么是忘我。在如今这个诱惑极多、十分嘈杂的世界里,有谁能够进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个现代的“逍遥者”,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我对追求逍遥的理解就是减少对物质上的需求,我们需要提高在精神上的享受,做真正逍遥的人。

庄子读后感400字作文篇9

庄子的比喻,用得美妙,用得恰切,用得超凡脱俗。读庄子的文章,每每读到这些比喻时,总会令人神清气爽,有醍醐灌顶之感,甚至让人拍案叫绝,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人们争利于市,争名于朝。钱财唯恐不积,声名唯恐不盛。面对苦苦争名夺利的世人,善喻的庄子这样劝喻我们:“鹪(jiāo)鹩(liáo)巢于森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钱财再多,声名再大,吃也不过那么多,喝也不过那么多。而对那些不择手段争名夺利的人,庄子又送其一个极有讽刺意味的比喻:“子独不见狸乎?卑身而伏,以候遨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庄子·逍遥游》)把那些上窜下跳、不顾一切去争名夺利之人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权势不盛而夸者悲。”很多人喜欢夸耀自己的权势,以地位不够高、权势不够大而遗憾。而对高官厚禄,庄子早已冷眼看穿,不屑一顾。有一次,楚威王派人请庄子做自己的国相,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他拿着钓竿,没说去,也没说不去,只是头也不回地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回答:“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庄子·秋水》)意思是对一个乌龟来说,是在高贵的庙堂之上做一个巾包箱藏用来占卜的枯死的神龟好呢?还是做一只拖着尾巴自由自在地活在泥水中的乌龟好呢?

还有一次,庄子去拜见梁惠王的国相惠施,有人对惠施说,像庄子这样有才能的人来到梁国,一定会代替你做梁国国相。惠施听了非常害怕,在国中搜找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得知这一情况后,径直找到惠施,也用一个比喻回击他:“南方有鸟,其名,子知之乎?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意思是说我一个高傲的凤凰哪能把你那猫头鹰爪下腐臭的老鼠放在眼里?

在庄子这冷峻而高贵的`心灵世界里,即使国相这样的高官也无非是枯朽的死龟、腐臭的老鼠罢了。这样出人意料的比喻,也只有庄子这样超凡脱俗的人才想得出。真是辛辣到极致,深刻到极致。

开疆拓土、称王称霸是古代帝王梦寐以求的,当时魏国与齐国就为争夺土地而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庄子规劝道:“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争战不休。”(《庄子·则阳》)庄子用这个比喻说,你们这样为争夺土地而进行血腥的战争,太可悲了。因为你们争夺的这点土地对于无限的宇宙来说是多么的渺小啊,就像两只蜗牛角在争斗一样令人可笑,还是放弃战争吧。其比喻真是出人意外,生动到极致,风趣到极致。

此外,庄子在论及要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应该“绝圣弃智”、不要有更多的人生追求这些道家学说时,也用了很多精妙的比喻,如“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庄子·知北游》)、“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庄子·列御寇》)等,有些思想虽不免消极,但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庄子的文章中,美妙绝伦的比喻俯拾皆是,对人世间种.种的荒.唐和丑陋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挖苦,看似谬悠之说,无端涯之辞,实则充满了对人生的无限关怀和悲悯,显示了一个古代哲人的大智慧。

庄子读后感400字作文篇10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逐一个梦想——自由。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声从古一直绵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实现自由?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

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一个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两岸青山徐徐向身后远去。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诗人一样自由”。但读完并深入学习《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里百万里。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诗人学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与我,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之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庄子所讲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不是相对的自由。庄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做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提炼。《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钩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他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得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他,去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庄子读后感400字作文(10篇万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88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