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荷塘月色
写读后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随笔荷塘月色?这里给大家分享随笔荷塘月色供大家参考。
随笔荷塘月色篇1
早早听说过荷塘月色,但从未认真去欣赏,也借着这一寒假,慢慢品读了起来。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看着看着,我也不禁想象:“四周寂静无声,独自走在小路上,欣赏着晚间的荷塘。月光苍茫,即便是幽静的小路也美丽万分。“但随着作者的描述,我却隐约感到一股彷徨。
没有多想,紧随作者的脚步,进入了荷塘。田田的荷叶中点缀着灵星的白花,形态各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令人陶醉其中,难以自拔。
月光如流水一般,轻泻下来,为它们披上一层银霜。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上,形成一幅优美无比的风景画。月光并不明亮,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望望四周,满是重重叠叠的树木,这些树将荷塘团团围住,漏出稀稀点点的光,却没精打采,如瞌睡人的眼,一片安静。只有蝉儿与蛙儿仍不停地歌唱,仅此而已。
伴随着《采莲赋》、《西洲曲》,作者的心再次凉了下来,虽然我无法理解他的彷徨、无奈,但我的心也仿佛回到了当初的不平静。
文章看完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荷塘的美丽使人忘记忧愁,不难猜测,作者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我更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当时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仍不向“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斗争到底,令我万分佩服。而我们现在生活美满,那更加要努力学习,珍惜现在的生活。
随笔荷塘月色篇2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这开头就能够读出作者心绪不定,为外面的事情所烦恼,可能就会想方设法去发泄。“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情绪吧。”那就去赏月光下的荷塘。在那你就会发现一切。
在第三段里“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能够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从那里能够读出作者渴望一片宁静的吵杂而复杂的世界,渴望一片言行自由自在的天地。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段写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干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文中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少女的翩翩起舞。“微风过处,吹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有着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一开始读时觉得感官上有些矛盾,不合常理,缕缕清香本是嗅觉闻出来的,然而后面却说仿佛高楼上有着渺茫的歌声,歌声是听出来的,怎样会有呢,这也许就是文学艺术写作的艺术手法吧,把不同种类的感官功能沟通融合在一齐,微风过处,远处时隐时现的歌声也和在荷花的香味了,一齐让人神魂缥缈,有着仙境般的感觉!“叶子底下是哗哗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充分发挥了朱自清的想象力,因见叶子极美的风致,虽然叶遮住了荷塘,但仍能感受到底下的那动听的流水声,因有流水的滋养,荷塘才会开得旺盛。这段文章中有静态有动态,动静皆宜,把整个荷塘的景由静态写成动态,给人留下极美至神韵的景象!让你回味无穷!!
随笔荷塘月色篇3
今年暑假,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集。里面的篇篇散文就好似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而在这美丽的夜空中,尤以《荷塘月色》这颗最为璀璨夺目。文章开头,就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出了全文的基调。联想到作者所处的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我的心境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仿佛身临其境,随着朱自清来到了那荷塘边一般,让我沉醉于其中。随着月亮的渐渐升高,路上只有我一个人。“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顿时感到了丝丝凉意,深刻感受到作者在孤寂的氛围下内心的彷徨与不宁静。朱自清在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环境——荷塘月色。他着力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将荷叶比作亭亭舞女的裙子,从而突出了荷叶动态的美。伴随着徐徐微风,送来了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更是以歌声比作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这一通感的手法将荷香在文章体现的淋漓尽致。
读着读着,我被作者描写的诗情画意般的荷塘景色彻底征服了,记得也是同样一个夜晚,我和爸爸妈妈漫步在暨阳湖的荷花池边,月光洒在荷塘里照亮了满池的荷花,月光映衬着荷花,荷花点缀着月光。这月光、荷花和我们组成了完全不同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这是一种和谐的美。
同样美丽的荷塘月色,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我,对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
随笔荷塘月色篇4
夜,悄悄地归于寂静。天空中的月光均匀的洒在一片片碧绿的荷花中。我听着悠扬的歌曲,歌曲柔美动听,但乐曲却无比哀愁。我情不自禁的翻开《荷塘月色》。当美轮美奂,无可挑剔的文句又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不禁又沉醉其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朱自清。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追求高尚品格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挣扎心迹。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好似走进了这幽静的角落中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阴森森的小路在柔美高冷的月光下显得格外的不一样,它不在令人害怕。爱热闹,当然是想和人民一起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爱冷静,独处是在这种“白色恐怖”中想住所谓的世外桃源里。从文章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朱自清他内心中的不宁静和无比彷徨和惋惜,我的心境也随之波动起来。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的荷花,风中那飘扬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杂着淡淡的月光写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花上,简直就是月光与荷花一幅漂亮的&39;画,朱自清将月光和荷塘描写的真可谓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淋漓尽致。我尽情地赏花观月,流连忘返。突然,一切变得不一样了,《采莲剑舞》《西洲曲》两段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凉了下来,体会到了作者的无奈和彷徨。仿佛又回到了起初那个不宁静的原点......
音乐声渐渐散去,我也翻到了末尾,但我却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美丽是我感到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但文中我却体会到了作者对现实生命的厌恶。在那个年代,朱自清却不屈服。而我生活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中,更应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慢慢的将书合拢,慢慢回想着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慢慢的,我闭上双眼,沉沉地睡去,但愿梦中我能与荷塘相见。
随笔荷塘月色篇5
文中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的月色,而是说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虽然当时语文老师也曾跟我们分析了作者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处境。可能就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时仍然没有着笔写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触。“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才是真实的原本的&39;他。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虚伪,只“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在当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实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因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趁着“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这个时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从荷塘写到月光,再从月光写到荷塘的四面,层层开展层层推进。虽然作者对荷塘四周的杨柳、远山、还有灯光,甚至蝉声蛙声都没有详细的描写,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为从作者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当中看出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了“采莲”的事来结束。从荷塘想起采莲,再而想起《采莲赋》和《西洲曲》来: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就这样,整篇文章在如诗如歌如画般的音调中落下了帷幕。
随笔荷塘月色篇6
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
情绪的不同使平时的荷塘看上去别有韵味。淡淡的月色织成带有清冷气息的轻纱,覆盖住整个荷塘。在这个属于作者自己的世界中,他与荷塘产生了共鸣。
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能够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最美的是微风将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缕缕微风夹杂着荷花的清香扑鼻而来,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杨柳的倩影,在光与影的旋律中翩翩起舞,仙境大概也只但是如此吧,月色清淡,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情绪渐渐变的平静,但渐渐涌上的喜悦又终究难以排遣淡淡的哀愁。但想想也是就应的,就算作者再怎样留恋荷塘如世外桃源的景色,最后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等到时间到了,也就该回家了……
随笔荷塘月色篇7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篇佳作。不仅如此,它的情感自然流露,艺术手法匠心独运,使它成为炉火纯清、浑然天成的艺术瑰宝。
文章一开头就将我载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他想借游荷塘排解苦闷,于是他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些许淡淡的悲哀。
从《荷塘月色》中,我感受到了作者那内心的不平静与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作者在先述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且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让我独自一人在夜深下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朱自清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受用这里的无边的荷香月色了!"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与花儿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描绘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郁郁葱葱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无精打采,这时的主人公似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作者什么也不是,虽然我很难体会作者当时无奈与彷徨,但我的'心仿佛也回到了“起初的不平静”……
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夜色的美景可以让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和憎恨。作者在这样的厌恶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 “白色恐怖”做斗争,令我万分敬佩。
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去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那清清的荷塘,悠悠的月色将永远停留在我的脑海中,围绕着我久久不散……
随笔荷塘月色篇8
今年的中秋夜,我是在河北省的白洋淀度过的。
宁静的夜晚,纺织娘的歌声始终在耳畔回响,漫步在岸边,白天争奇斗艳,姿态万千的荷花早已隐没在月色中,微风迎面拂过,从中夹杂着荷花的清香。此时的荷塘脱下了白天喧闹的外衣,恢复了夜的宁静。
划着小舟,我们荡漾在平静的湖面上,抬眼望去,皎洁的月亮挂在黑色的天幕中,向四周挥洒着幽幽的月光,为荷塘中的的荷花,荷叶披上了一件银披风。一阵微风拂过,明月周围立刻蒙上了一层薄雾,好似一位绝色美女戴着洁白的面纱。此时,嫦娥仙子也正在深情凝视着人间,那温柔的月光是否正是仙子凝视人间的眼神吗?
湖面上映出了月亮的影子,仿佛伸手可得离我们那样近,可是,当我小心翼翼地将手伸入湖中时,那月影散了,碎成了千万块,只感到不甘心,再试——一次次尝试,都是眼睁睁地望着刚才还完好无损而现在却是破碎成一块又一块的,随着微波一点一点的散开,向四周慢慢扩散,扩散,然后再组成一个新的影子。湖面上,被月光映的.那么洁白……
累了,我仰卧在小舟上,凝视着月亮——洁白的月光仍被孤独的仙子向人间挥洒着,当年,词人苏轼是否观赏的这轮明月也如今这么明亮,这么显得凄凉吗?——是的,他望着空中明亮的那轮婵娟,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弟弟,才写出了那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朗诵着这首词,心里想象着苏轼当年月下独自一人饮酒,思念亲人的孤独,那是一种境遇……
我把脚伸入湖中,湖水凉凉的,不时会觉得脚背有点痒——唔,那是淘气的小鱼在我的脚上吹泡泡呢!银白的湖面上,不时有只小鱼吹着泡泡,好奇的将头探出水面——它们或许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将它们的水下家园照的如此明亮吧!
上了岸,我凝望着月亮,风起了,荷花香味不时地扑在我的脸上,风儿啐乱了柳枝,将湖面上的月影弄碎,将云吹到了月亮的一旁,遮住了月亮的半个脸,云雾隐隐约约地围绕在月亮四周——应该是哪位仙子在天上游玩,不小心飘落在月儿的旁边吧!
夜深了……
好一个迷人的中秋之夜啊!在皎洁的月亮陪伴下划着小舟,享受湖与月交辉的浪漫,感悟与月影交流的快感,体味云遮月的朦胧……小作者笔下是如此让人神往的景象,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文章语言清新典雅,给人飘逸缠绵之感。
随笔荷塘月色篇9
文中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的月色,而是说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虽然当时语文老师也曾跟我们分析了作者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处境。可能就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时仍然没有着笔写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触。“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才是真实的原本的他。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虚伪,只“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在当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实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因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趁着“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这个时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从荷塘写到月光,再从月光写到荷塘的四面,层层开展层层推进。虽然作者对荷塘四周的杨柳、远山、还有灯光,甚至蝉声蛙声都没有详细的描写,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为从作者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当中看出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了“采莲”的事来结束。从荷塘想起采莲,再而想起《采莲赋》和《西洲曲》来: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就这样,整篇文章在如诗如歌如画般的音调中落下了帷幕。
随笔荷塘月色篇10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每每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心中不禁荡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
从古到今,有无数诗人用诗词歌斌赞赏过那“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花却让人难以不为之动容。
月光清幽,荷塘迷人;满月似水,莲花多姿。望着那片“荷塘月色”,仿佛自己化为一位莲花仙子,在夏夜翩翩起舞,风儿拉着我的手,跳着激情的探戈;同伴拉着我的手,共舞典雅的华尔兹。
“嘘,有人来了!”我们嘎然而止。那个身影越走越近,是他,是朱自清先生,他穿着朴实的中山装,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样貌。他望着我们,写下了《荷塘月色》,而我们望出了朱自清先生内心禀然的正气风骨。
夜已至,合上书本,眼前仍是那满塘荷花,满夜月色,包括那个不肯吃嗟来之食,作品洋溢着自然和人情的至美的朱自清先生。
随笔荷塘月色篇11
今天,我又一次捧起《美文集》,品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那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
老师说:经典文章必有隽永之处。但尽管老师点点滴滴讲得很透,自己字字句句背得烂熟,那也是“组团游古迹”——知道名胜典故的多,顿悟美景佳处的少。不“咂摸”、“细嚼”、“慢咽”是绝难体味到它那舌底生津、齿颊留香滋味的。其实无需再谈作者如何以景色描写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也不必赘述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更不用感叹于文章比比皆是的比喻、通感、叠字等文法典范。我读《荷塘月色》,品出最多的是文中“三气”——厚重的“气韵”、摄神的“气度”和难忘的是“节”。
比如读到: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而蝉声与蛙声虽然热闹,但却与“我”无缘;接着又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惦起江南,感慨颇多。如此等等,文中的月色既不像江南的清新婉约,又不是塞外的萧杀悲凉,这样的韵味、这样的手笔,“写的”一波三折、“读的”一咏三叹。
再读到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月色,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从情到景,复又归情,是记游,又是抒情。作者却写出了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的感情经历。心绪不宁地散个步、又融于平平静静的一段景。这般以静饰闹,正是举重若轻的气度。读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的美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以听觉、嗅觉、视觉相互通感穿杂,令人思维跳跃,联想翩翩。这般以闹饰静,又是种举轻若重的气度。虽不是史家的如椽巨笔,但也如金石家的从容调度,无论阳雕阴刻,纵横捭阖间大师气度跃然文中。
而文章读来最为难忘的是气节。在中国人眼中,月亮寓意着思乡、团圆、慰藉、温柔等等,温馨而纯洁。荷花更是以“出污泥而不染”的节操成为名士气节的象征。由此想到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可以想到作者心绪不宁下的走走,却为何对“荷塘”、“月色”情有独钟,这与骨子里的宁折不弯的风骨是有渊源的。
所以,品味《荷塘月色》,就要品出个中的三气滋味。如果把它比作画,切勿浓墨重彩,还是淡笔轻勾,水墨淋漓的好,比作书法呢?碑隶太拙重,行草太张扬,最好是蝇头小楷才显得精致,如是词曲,琴瑟喧闹了些,二胡幽怨了些,最贴切的还是雨中那一缕笛音。
随笔荷塘月色篇12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读着读着我也似乎也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这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从中我感悟到了作者内心的彷徨与迷惘,而我的心情也随着波动起来。
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清冷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人静时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完全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要做的事,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走着走着,我仿佛看见了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零星地点缀些白花......”风中的花香,肯定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之上,简直就是月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而我便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深深陶醉......
看着看着,突然如水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是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的心凉了下来,虽然我很难体会作者当时的无奈和彷徨,但我的心仿佛也随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文章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这篇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工作,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随笔荷塘月色(模板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