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关于读三字经感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的重要内容是要密切联系实际。具体来说,要根据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使感想有据可依。优秀的关于读三字经感受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读三字经感受,供大家参考。

关于读三字经感受篇1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珍贵遗产,它易读、易记、易理解。《三字经》里面包含了自然常识、历史故事、道理常规。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还教会了我们要勤奋学习。

里面的故事都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告诉我们人就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我们必须得活到老学到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得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学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小时候,父母、老师的教育十分重要。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就是说人在小时候,性格本来是善良的,他们的性格十分相近,长大后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性格便相差甚远。这就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前途一半是靠自己,另一半就是靠亲人的悉心教导,这才能使孩子步入正轨。这些都是教育的功劳,所以教育是很有必有的!

《三字经》的前一部分包含了论理道德。谦让就是这数不胜数的道德中的一种。只有四岁的孔融懂得让梨,知道自己的岁数最小,就把最小的梨留给自己,这就是一种美德。比如黄香温席的故事就流传千古,妇孺皆知,每个人都被黄香的孝顺感动了。

《三字经》中包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里出现的国家有:夏、商、周、秦、楚、齐、燕、赵、魏等国家,这些国家中,出现了许多贤明的君主,如一代明君——李世民,他深得民心,把唐朝治理地井井有条,虽然在五千年的历史上有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明君,可昏君也有不少,如隋炀帝——杨广。他和李世民的做法迥然不同,他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顾老百姓是死是活,只有自己开心就好,他的做法是可耻的,恶人有恶报,最终,隋朝毁在了他的手里,是他把父亲建立起来的隋朝断送了。有一位贤明的君主在治理国家,这个国家有朝一日一定会兴起。但是国家如果国家由昏君接手,这个国家就处于逐渐衰败的状态,最后灭亡。这就是国家为什么有兴也有衰的原因。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叙述完后,接着就是那些勤学苦读的人。孙康、车胤他们俩一个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一个是靠萤火虫的光亮来读书,他们虽然家贫,但是他们人穷志不穷,这就是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共同的特点,他们能如此的勤奋刻苦里我敬佩!

讲完了所有的故事,我选一句语句来巩固巩固,比如说:曰仁义,理智信。此五常,不容稳。就是说仁义理智信这五常是不允许混乱的。书中说仁义礼智信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但在现代社会上,能做到的人屈指可数,所以我们要有礼貌,做新时代的少年。

《三字经》里面包含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要学好《三字经》,传承优秀的中华精神,并发扬光大!

关于读三字经感受篇2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三字经》,这本书,一开始爸爸教我读,看着三字经我觉得很有趣,但却扳着脸,当我会读三字经时,爸爸便教我理解每一句的含义,”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刚开始时,天性原本是善良的,性格脾气也很接近……

我开始对三字经感兴趣,慢慢的我开始背三字经了,一边背一边想它的含义,三字经教会了我很多哲理。我受益终身。

关于读三字经感受篇3

这几天我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告诉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这几句讲的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关于读三字经感受篇4

人们常说:“一本好的经典就是一个好朋友。”经典对人成长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好的经典往往能改变人得一生,而执着于看书和爱书的我,到今天读过的经典已经不计其数了,使我受益无穷。

盛夏我坐在院子里,微风轻轻地吹着,朦胧的月色,手中捧着《唐诗三百首》惬意的渐渐沉入梦乡。小时候我怀着激动地心情,从妈妈手中接过我的第一本书《三字经》,他打破了我沉睡的心灵,让圣洁的阳光照进来,于是我每天吟唱着:“人之初,性本善”,敲开了知识的大门,走进了经典的世界。从此,嬉戏的地方少了一个顽皮的身影,怀着一份不舍我迈出了年幼。如今,《三字经》已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于是,我便向更高的境界探求。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使我心旷神怡,一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对大自然充满向往,对瀑布溢满的憧憬。

我带着对李白的崇拜,对杜少陵的向往……去更深的了解经典,也对它更多了一份期望。我深深的沉入了经典里,畅游在这知识里,其乐无穷。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会更深的挖掘你,去享受更多的乐趣,贮藏更多的智慧……与经典作伴,与圣贤为友,做龙的传人。

读经典就是读人生哲理,经典与我有约。经典是我成长的好朋友,它不断的孕育着我的心灵。

关于读三字经感受篇5

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很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它会教我们知识,也会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三字经》开篇就讲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很清楚,每个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小时候,这种天性人人都很相近,但长大后,受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影响,人的性情才有了差别。我觉得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在和谐社会环境,良好的教育氛围,做一个善良的人。“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意思是做人首先要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多见识天下事理,懂得计算、计量,这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我觉得这句话告诉我要做一个尊老爱幼,懂礼数的好孩子。

读完《三字经》,让我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于读三字经感受篇6

小时候,我就会背三字经,不认识一个字儿,更不知道其中蕴含的意义。

这个寒假,我妈给我买了一本注音版的《三字经》,我自豪地发现,里边的字绝大多数我已经认识了,即便不认识,我通过拼音也能轻而易举地把它读出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读得正起劲儿时,我妈突然问了我一句话:“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我妈一句话就把我问懵了,我连连摇头。我妈轻轻地在我身边坐下,耐心地帮我解释其中的意思,还给我讲起了其中的故事,如《孟母三迁》,讲完故事我妈还告诉我,她为我选择慈吉小学,就是希望这个好环境,能让我好好学习。我特别喜欢我们的慈吉小学,心里真的很感谢我妈的良苦用心。

春节联欢晚会上,我还听到了赵文卓叔叔和一群少林小子一起表演武术《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我在《三字经》里也读到过,我妈又告诉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我真喜欢看《三字经》,它让我懂得了好多好多的道理。

关于读三字经感受篇7

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就搬了三次大家。有一次还不到放学的时候,孟子就回来了,孟母知道是他又逃学了,就生气地把织布的梭子折断了。并且告诉孟子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没有了梭子还能织成布吗?学习也是一样道理,半途而废什么时候才能成才啊呢?孟子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她为了我的学习花费了很多的心思,不仅给我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还在每个假期专门给我补了课,。以前我不理解他们的做法,以为这都是父母应该做的,所以不知道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妈妈唠叨我几句我就会满脸不高兴,有时还要顶撞几句,学了国学书籍《三字经》后,我终于明白他们的苦心,妈妈是希望我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讲的是九岁的黄香就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冬天把被窝暖热后才让父亲去入睡。读了这些故事,我也有了学习的榜样,知道了要为父母多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国学书籍《三字经》里的故事很多,每一个都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告诉了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真是让我受益无穷啊!

关于读三字经感受篇8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大家也许知道,乌鸦是被人厌恶的生物,代表着倒霉,而其实乌鸦另外还有外号,叫“孝鸟”。据说乌鸦是很孝敬父母的,大乌鸦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就天天飞来飞去,四处寻找食物,食物找到了,自己一般都舍不得吃,而将食物喂给父母。因为乌鸦特别讲究孝敬父母,所以古人就把它叫做“孝鸟”,而且对它这种行为”称作“乌鸦反哺。

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思情最深的绝对是父母,因为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辛勤地将我们哺育成人,我们的成长中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每一个人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和辛苦抚养下慢慢成长,并且逐渐变得成熟的。一个人,如果对给予自己生命的辛勤哺育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道报答,不知孝敬,那就丧失了人生来就有良心,那是没有道德可言的。某些成功人士认为,给父母亲吃的、穿的、喝的,并且每个月往家里寄几个钱就是孝敬父母的话,那你再看看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与亲,所当执。”意思是在冬天的时候黄香为父亲温暖床被,他自己很冷,但父亲每个冬天的夜晚都很暖和,这种孝顺的品质,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效法的。

给父母捶一次背,揉揉肩膀,给父母洗一次脚,跟他们谈谈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用好的成绩回报他们,就是我们对他们的孝敬,我们要用尽全力去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我也要更好地努力学习,长大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当我也成为成功人士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将是父母、是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将我抚养成人,我要做的就是用行动孝敬他们,用最真挚的爱去报答他们。

关于读三字经感受篇9

一本好书能改变以人的一生,能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巨大的冲击,书中的奥秘值得我们去仔细探究、斟酌。

我读过许多课外书,其中我影响最深的当数《三字经》。书中的一字一句所还有的深刻哲理让我受益匪浅。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表现吃了古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这与西犯法国家认为人的天性是邪恶的思想有着天壤之别。仔细想一想,的确古人的智慧是多么高深。试想一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人生还是一片空白,根本不懂得去算计别人,哪来的肮脏邪念,更不会有违法犯罪的念头。但后天的环境改变了人性也会随之改变。在不一样的环境中便会出现人们所谓的善人与恶人、好人与坏人。从中国古代与西方国家的比较之中不难看出古代中国人与西方人思想、文化的差异,凸显出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与博大精深。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折射出古人提倡尊幼爱幼的优秀品德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境界。每当读到那里,我就有种想起了孟子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于是那许多诸如此类的文章便在我的脑还里浮动,我便产生了对古人的敬畏之心。

在生活中让我做事父母感动的事我真的很不好意思,但如果让我做一些微不足道但又有一点有意义的事,我心里又有一点难过与不舍。可是生活告诉我,头时候让父母开心又是异常有意义。于是我做了,父母真的很开心。看到父母开心的样貌,我也异常开心、高兴。当把自我的东西让给别人,看到别人开心,自我也暗暗高兴。

短短数百字的《三字经》,作为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儿童的启蒙教科书,蕴含的深刻哲理实在是够我们去深入探究的。而他所包含的博大爱心,更值得我们去领会、去发扬光大。

细细品味《三字经》,我们能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到古人智慧的无穷与爱心的博大,领略大国学的精妙。

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弘扬中国人民的博爱之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于读三字经感受篇10

朋友们,你们听过“三百千”吗?它是三本中华第一启蒙读物,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而《三字经》又位居其首,自然是最重要的了。令人发笑的是我第一次见识这本伟大的书,既不是在学校,也不是在家里,而是在暑假的英语夏令营中接触的。老师告诉我们《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了广大人民,这不止是因为它有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四句一组。读起来琅琅上口。 它的词藻朴实无华,并能够深入浅出地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礼仪。

在文学讲座课上,我们拜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其中一些句子的印象特别深刻,比如说 “首孝弟,次见闻。”,它的意思是: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我认为,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大写的人,而是一个外表是人,内心冷酷的冷血动物。还有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包含的意义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我想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就像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在告诉我们蚕吐丝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给人们吃。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那就连小动物也不如了。

《三字经》告诉我们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和风、雷、雨、电,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这个世界。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掌握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并以此来开拓更深、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不断地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了解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浓郁的文化底韵.在同时也让我结识了五千年来的名人。《三字经》包罗万象,真不愧为中华儿童第一启蒙读物!

朋友们,如果你还没有拜读过这本著作的话,赶快到书店解解眼馋吧!

关于读三字经感受篇11

我小心翼翼地翻开这本《三字经的故事》,映入眼帘的是几句琅琅上口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九龄,能温席这个故事讲的是,黄香出生在一户贫苦人家,父亲和母亲都是农民,他们早出晚归,常常天没亮就起床干活,到深夜才回家。因此黄香十分心疼父母,从而更加孝敬父母。有一年的冬天,天异样寒冷,但黄香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得起私塾,依然努力耕作。很晚了,父母还没回来,九岁的黄香为了让父母回家后多点温暖,躲进父母冰冷的被褥里,用自己的体温为父母温席。这个故事成就了一个千古佳谈,黄香这个名字在民间妇孺皆知。

读完这个故事,我对孝敬父母的黄香肃然起敬。是啊,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义务。父母毫无怨言、不辞劳苦地支撑着一个家,我们作为子女的难道不该孝敬、顺从、回报他们吗?你想想,黄香当时的年龄比我们还小,却懂得孝敬父母,我们可以说是他的大哥哥、大姐姐了,却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反而让他们操心,担忧,成为他们的负担。

我们在家也是个实实在在的“小公主”小皇帝,平时几乎不干家务活,甚至自己的事都要父亲母亲代劳,简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现在读了有关黄香的故事,对比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感到无比内疚。比起黄香,我不但不能为父母分忧,反而给父母增添麻烦。所以,我要以黄香为典范,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关于读三字经感受篇12

从幼儿园开始,妈妈、爸爸和老师就让我不断地接触了不少国学经典,如:《三字经》、《论语》、《增广贤文》、《弟子规》、《三十六计》……

到现在我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这些经典的中华文化就像是最好的货币,陆续存入我这个大脑银行,伴随着我健康成长,从中受益。在所接触的国学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三字经》了。第一次见到它应该是从三岁多开始的,那时候我还小,什么也不懂,但是很乐意参加每天睡觉前的“亲子活动”——全家诵唱《三字经》!妈妈读一句,我就跟着读一句,爸爸背上句,我就接下句,只觉得像在读顺口溜一样,朗朗上口。有时我们读着读着,居然还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

那时我还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把《三字经》作为我的“训蒙”读本,只是有一天清早吃早餐的时候,我若有所悟地向全家宣布:“我会写‘曰’字啦!就是把‘日’字写胖一点就变成了‘曰’!”全家人先是一愣,过了一会儿,不禁一起哈哈大笑。再次拿起它是在小学的第一个寒假,班主任李老师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寒假作业——背诵《三字经》。因为脑海中有似曾相识的模糊印象,加上又学了拼音,所以我只利用二十几天的时间就全部背完了。

这一次,我的收获可真不小,不但比别人认识的生字多,还阅读了“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献之练字”等许多励志的故事,懂得了孝敬长辈、勤奋学习、从小立志的重要。到了今年三年级假期的一个傍晚,因为不满妈妈的严厉批评而闷闷不乐的我,不由自主地又在书柜里找到了它——我的良师益友《三字经》。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些亲切的字眼映入我的眼帘时,心里变得十分沉静,回想起自己的过错和长辈们为我付出的一切,终于体会到了妈妈的用心良苦。

现在,国学诵读已经成为了我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畅游在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海洋里,融入到古圣先贤仁义礼信的心灵中,我明白了这些经典就像春天的种子,播种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始终伴随着我的成长,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关于读三字经感受(12篇通用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9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