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
在写读后感时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一些语句或者段落,这样可以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要怎么写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供大家参考。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篇1
这个暑假,读完了《时间简史》,我才知道自己在这个物理学大师面前是有多么的渺小,斯蒂芬霍金。大师带给我们的,是物理学的精华,根据他的文字,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是书里面提到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物理学的进步有重大的意义,既将经典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结合。现代物理学近百年的发展史来看,许多人都在做类似的尝试,包括爱因斯坦他自己也在做与量子理论相和谐的相对论的延伸理论,不过他知难而退了,最后他把目光又放在了宇宙常数上,这是这个天才的失败之处。不少人为了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和谐,做了许多边缘学科,但我个人认为,都不如霍金大师做的那么彻底——量子引力论,量子是物质粒子的非连续运动,而所有的量子困惑都起源于这种非连续运动。量子理论与引力的结合,即量子引力理论,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这种理论的历史说来话长,着名的广义相对论家彭罗斯在昌德拉塞卡解出Dirac方程后,和霍金一道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随后霍金做出了黑洞热辐射定理,既从黑洞面积的非减性能让人自然而然的想起叫做熵的物理量,黑洞处也具有熵的特性。
从数学角度来看,不管量子引力论是不是大统一理论,但它有它的意义,对物理学有很好的影响。
霍金对于时间箭头的描述十分有趣,让我不禁想起曾经寻根究底的哲学与科学理论齐头并进的时代,但是现在科学对于哲学家来说,太具有数学化了,使得维特根斯坦都说:哲学只剩下了分析语言了。
时间箭头分为三种:
1、热力学箭头,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熵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反之时间随着熵的增加而推移。
2、心理学时间箭头,既我们认为时间的推移方向。
3、宇宙学时间箭头,宇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膨胀,反之时间随着宇宙膨胀而推移。
由于用数学方法建立稳态的宇宙模型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所以,我们规定,我们的世界中时间算是实时间,我们可以假设有一种虚时间,用虚数来计量时间,在虚时间的宇宙里没有奇点,所以,在虚时间里,不会有任何科学定律被违反,但是在实时间里,注定会有一个奇点,科学定律注定会在此处被违反,但我们的疑惑是我们生活在的世界里,是否一定是实时间?我们目前的发现不足以证明我们的宇宙中存不存在奇点,这种将是个谜。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篇2
《时间简史》这本书读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读过这本书的人就一定有这样一种感觉:窥探茫茫宇宙,人生的那些小事又何足让你筋疲力尽,何不到茫茫宇宙中畅游一番。这不就有了苏东坡的“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古人尚且如此,我辈何为小处而大伤脑筋。
《时间简史》所阐述的大部分内容都会牵动你的每一根神经,让你为之动容,为之感叹。茫茫宇宙在她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有那么多的故事,让你有读不完的精彩,读不完的快乐,更有读不完的追求。回首往日,生活让我辈容颜尽失,俨然失去了生活的无穷空间,在被填充满满的生活中,我还能找到什么呢?对,也许那是对的,当一个空间束缚你时,你需要做的不是逃离这个空间,而是在另一个高度去享受它。达到这个高度需要不是一本书的阅读,而是对一本书的感悟。
《时间简史》一本科学界的划时代著作,为何被冠以人生的礼赞。不有一位名人说的好吗:有一百个人读《红楼梦》,会有一百零一个观点去洞悉这部伟作。一部科学著作除去它身上的科学价值外,还有它那不可或缺的文学光环。科学留给理性的人,而文学留给的是感性的人。而具有的是理性的头脑感性的思维,因而我读《时间简史》就会有不同的思维火花碰撞出来,让我不禁一阵舒心,快感之意不言而语。
忽然间我发现平日里的那些琐事早已把我的生活搞的乱七八糟,让我浑浑噩噩,但终不知为何忙碌,为何心惊胆战。如今换个高度,你会有不同的感受,生活依然忙碌,但你却不会心碎,因为一切已变得那么淡定,那么从容;生活依旧残酷,压得喘不过气来,但你不会放弃,因为你早把一切尽收眼底。原因在于你站得高度不同,把生活的高度比作宇宙空间的长度,这种比喻不禁让人有些难以理解,但细究起来,还是颇有意味的。广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人生的宽度,宽度就是人的施展程度了。由此可以看出眼界之广可以反应出你的思维的广度。放弃思想包袱,做一个轻松的有心人,不要累坏了,才知道你在做无用功。
《时间简史》一部科学著作折射出不同的人生理论史,没想到此心里不易乐乎!跳出生活来观察生活,多静下来回头看看,不会累坏了,也不会没有方向。会生活的人就会驾驭生活,而不会让生活牵着鼻子走!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篇3
暑期期间,我经常看世界地理频道节目,我对浩瀚的宇宙,还有神秘的地球,充满了好奇。暑假机会难得,我决定在爸爸的辅导下,读一下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读完后,我对宇宙、对地球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感受颇多。
《时间简史》是一本科普读物,对我而言很难读。霍金先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每一句话的人,就能攻读物理博士了。我带着了解的态度去读,虽然只学了点皮毛,但自己的知识面还是有了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一些提高。
这本书主要讲了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空间与时间等等。宇宙的空间和时间是一个整体,有空间的地方就有时间,有时间的地方就有空间。空间和时间影响宇宙万物,同时宇宙万物也影响着时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前,宇宙是一个高度均匀恒温的原始火球,爆炸后产生了现在的宇宙,现在的宇宙还不断在膨胀中。宇宙一旦停止膨胀,将会收缩,宇宙又回到原点。
该书虽然难懂,但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让我们学会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应用到学习上。要制定好的学习计划,应用好的学习方法。一个好的学习计划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将来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这本著作中,我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带着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孜孜追求。在学习方面,我们也要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来求知问道。我们应该多多向老师求教,老师的知识和阅历是很丰富的,这对于我们而言是弥足珍贵的。要成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多读一些课外读物,多学一些知识。
《时间简史》是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我很佩服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他的生平富有传奇,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瘫坐在轮椅上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空前——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时间简史》真是一本好书。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篇4
一开始觉得这本书好无聊,可是深入进去,感慨甚多。
《时间简史》这本书读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读过这本书的人就必须有这样一种感觉:窥探茫茫宇宙,人生的那些小事又何足让你筋疲力尽,何不到茫茫宇宙中畅游一番。这不就有了苏东坡的“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古人尚且如此,我辈何为小处而大伤脑筋。
《时间简史》所阐述的大部分资料都会牵动你的每一根神经,让你为之动容,为之感叹。茫茫宇宙在她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有那么多的故事,让你有读不完的精彩,读不完的欢乐,更有读不完的追求。回首往日,生活让我辈容颜尽失,俨然失去了生活的无穷空间,在被填充满满的生活中,我还能找到什么呢?对,也许那是对的,当一个空间束缚你时,你需要做的不是逃离这个空间,而是在另一个高度去享受它。到达这个高度需要不是一本书的阅读,而是对一本书的感悟。
《时间简史》一本科学界的划时代著作,为何被冠以人生的礼赞。不有一位名人说的好吗:有一百个人读《红楼梦》,会有一百零一个观点去洞悉这部伟作。一部科学著作除去它身上的科学价值外,还有它那不可或缺的文学光环。科学留给理性的人,而文学留给的是感性的人。而具有的是理性的头脑感性的思维,因而我读《时间简史》就会有不一样的思维火花碰撞出来,让我不禁一阵舒心,快感之意不言而语。
忽然间我发现平日里的那些琐事早已把我的生活搞的乱七八糟,让我浑浑噩噩,但终不知为何忙碌,为何心惊胆战。如今换个高度,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生活依然忙碌,但你却不会心碎,因为一切已变得那么淡定,那么从容;生活依旧残酷,压得喘可是气来,但你不会放弃,因为你早把一切尽收眼底。原因在于你站得高度不一样,把生活的高度比作宇宙空间的长度,这种比喻不禁让人有些难以理解,高度决定人生的宽度,宽度就是人的施展程度了。由此能够看出眼界之广能够反应出你的思维的广度。放弃思想包袱,做一个简便的有心人,不要累坏了,才明白你在做无用功。
《时间简史》一部科学著作折射出不一样的人生理论史,没想到此心里不易乐乎!跳出生活来观察生活,多静下来回头看看,不会累坏了,也不会没有方向。会生活的人就会驾驭生活,而不会让生活牵着鼻子走!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篇5
这个寒假,我读了著名科学家史蒂夫霍金的《时间简史》。
读完了全书之后,我脑中一直萦绕着许多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会坍缩?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
可能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你或许现在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谁又能知道,你给出的答案或许就像是从比萨斜塔上落下的那两个不等重的铁球不同时落地的“真理”呢 可能仅仅在当时的情境下被人们所认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会有更多的哈勃望远镜向你展示,原来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此时你可能会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
最后,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提出的理论。首先我们应该庆幸自己赶上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有这样好的环境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来努力学习,在学习方面我们也不应该盲目听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应该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我们也应该多多向老师请教,毕竟老师的知识和阅历还更加丰富的。同时在校学习的期间我们也应该逐步的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这也能更真切地给我们有竞争的意识,培养自己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亦即创新思维的培养。
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这是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让我们记住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更让我们铭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篇6
宇宙是无限的,所以存在着许多的奥秘。《时间简史》这本书便向我们阐述了宇宙的奥秘。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许多深奥并令人生畏的主题。其实,要想读懂这本书,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明白了宇宙是怎样的,还让我明白了空间,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在爱因斯坦以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爱因斯坦所创立的相对论则告诉人们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他曾用最短且最通俗易懂的话解释过什么是相对论“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不知不觉,你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可你一个人在那里无聊,发呆,你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就是这样简短的话勾起了我对科学的兴趣。
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脑子里便有许多疑问。宇宙有没有大爆炸?宇宙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到底广义相对论准不准确?人类最远能达到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道光速真的是速度的极限以致黑洞是人们无法逾越的鸿沟?所有的问题都只能打上一个问号。但就是这些问号,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沉陷在想象的世界。或许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让这些都成为已知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
这本书的作者更是让我敬佩的人,就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霍金,可是命运对霍金却是那么残酷。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不幸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了,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3根手指能正常活动,就这样,他身残志不残,撰写了《时间简史》,让更多的人爱上了科学!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就没有不成功的事情。一定要相信自己啊,加油。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篇7
用了很长时间读完了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
这本书是霍金的非常著名的宇宙学著作,涉及了人类对宇宙研究的历史以及写作当时宇宙学最新的前沿性问题。它被翻译成了40多种语言,销了1000多万册,被称作是国际出版史的奇观。我想之所以这么火,那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么一部深奥难懂的科学著作,写得却极其通俗有趣,贴切生动,像我这种科盲都能读下去,且能读完。
当然,我不能说我完全读得懂,毕竟用于研究宇宙的理论和学说太过“专业性和数学化”。我只能说是读了,大概了解了人类对宇宙本质探索的历史和进程,粗略知道了人类历史上有哪些科学家对“宇宙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作出了哪些巨大贡献,并由衷地升华出了一种对这些引领人类理性精神的伟大科学家的膜拜之情。我想,有了这些,这书我就没白读。
读后,我有点儿感想:
其一,一部原本形而上的科学著作都可以被写得如此浅显(貌似,但这样的方法可以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易懂,接地气,为什么我们很多的文学文艺评论却搞得晦涩拗口,让人感到高深莫测,悬在空中?实际上,有些东西有那么玄吗?
其二,我的数理化基础太差,以至影响到我阅读这类书的效果。不错,我喜欢读书,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我能读懂每个句子,但却不能保证我通晓了全篇语义。这真是很遗憾!在阅读中,我甚至想是否有必要系统地学习一下数理化知识,把小时候学过的捡拾起来,把那个年代没机会学的补充完备起来。我知道这难以实现。
其三,小时候养成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向会影响到人一生的阅读兴趣。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项目,读书就是最大的乐趣;那个时候书又少,所以抓到带字的就看一看。家里的书,包括哥哥们的语文课本(我的课本已全然是另一副样子),借来的书,得着就翻翻。记得家里当时有一本《辞海》分册,好像是天文地理方面的,已没有了封面,是我最常翻看的一本书。那时候小,爱幻想,对地上的事儿觉得没什么意思,对天上的事儿却觉得很有兴趣。这兴趣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涉及到这方面的书喜欢看,涉及到这方面的影像更喜欢看。
可惜,我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太差了!再说一遍:这真的很遗憾!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篇8
小学的时候就听说了,史蒂芬?霍金所著的《时间简史》,虽早想一窥究竟,但终究功力浅薄而没有为难自己。我对于自然科学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三四岁的时候,至今还记得,夜晚美丽而浩瀚的星空,使我第一次对自然发出了质问与感慨。
如今,历经十年数理化的修炼,功力激增,虽尚无浑厚殷实之沉淀,却已能了解少许,但有力余,便欲牛刀小试,有幸于书店中觅得此珍贵之书,便买诸家中,悉心运气以观。
此书虽销量达1000万册,创科普著作之奇迹,引无数观者摘镜立目,但仍因其内容之艰深,专业知识之涉域甚广,使文人墨客欲其书者尽折腰而视之为“天书”。
霍金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史以及当代物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其中的波粒二相性,宇宙不守恒,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反物质理论,黑洞引力论等等,皆为大学理工科专业内容,常人想以此书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用具,实非明智之举。
全为此书而费尽心思,虽尚不可彻悟其内之深涵,却也略悉端倪,了明大意,知作者之用心。于此,便欲粗评一二,倾我心之领悟,流我思之感慨。
一、对霍金——终为大师也
自幼患异症,身不由己,却意志刚毅,才思敏捷,为此浩瀚之文,足可见其气之深广而奥绝也。此书绝非仅以理科专著自居,更溢人文情怀并与机智修辞。此举,实深刻记于我心,令我无能忘之。
二、对内容——回味中带着思考,思考后更是回味
读书使人明智,此言非虚。《时间简史》一书就是把读者引向宇宙的起点和万物的本源,从而引发我们对个人、对同伴、对事件、对社会、对生命、对世界、对意识等等的思考,进而使我们在自身寻找本质。无意中便提高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此书从宇宙图像说起,系统地介绍了时间、空间、量子、自然力、黑洞、虫洞等内容。我们在与作者一同思索中,堕入了科学的迷幻之网,似乎时而看见一丝亮光,也许那就是未来的可以认识的世界。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篇9
一本好书,不仅可以教给我们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史蒂芬?霍金写的这本《时间简史》正是这样一本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斟酌,才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本书的作者霍金是一位身残志坚的伟大科学家,二十多岁时就得了当时罕见的卢伽雷氏病,被禁锢在了轮椅上。到后来他又得了肺炎,冒着生命危险做了穿气管手术,虽没有最坏的可能那么严重,但死神并没有怜悯他,依旧残忍地剥夺了他说话的能力,并且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更加振作了起来,他虽然身体被禁锢在了轮椅上,但他却用自己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胆提出了现在世界上最伟大宇宙学说,解决了许多科学家用一生都未解出来的宇宙之谜。初读此书,不得不赞叹史蒂芬教授那如丝般缜密的逻辑性,你会发现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他过人的才智,他可以把相对论当作孩子手中的乒乓球来形象地描述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是无法分离的这一物理规则。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明白了许多关于宇宙的奥妙,也明白了许多有关生命的思考;在地球上,我们每一个人就如一粒沙子那样渺小,地球在太阳系中也是万千星球中的一个,而太阳系在宇宙中也只不过是渺小的一个。
这样看来,我们人类在浩瀚的宇宙中又算什么呢?在地区万物中,不管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有被取而代之的时刻,随着时间的流逝,也终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宇宙是不完美的,正因为宇宙是不完美的,才注定了我们人类不是十全十美的。在这浩瀚的穹顶之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粒微尘,一粒各有缺陷的尘土,所以,无论是面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错误时,都应该一颗微尘谦卑的心,给予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责备创新是后车轮,发展是前车轮,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推动发展。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篇10
在喜马拉雅听了《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系统自动给推荐了霍金的《时间简史》。试着听了三章,出乎意料地发现该书写得深入浅出,对原来觉得很玄妙的话题给出了非常简明扼要的叙述,让人脑洞大开。说完全能够听懂那是自欺欺人,但确实让人长了不少见识,了解到现代物理学的一些经典学说。后面一些难懂的章节只是跳着听,特别是基本粒子夸克部分,如同听天书,但终于还是囫囵吞枣听完了。
想起来未来简史作者的一个观点,即未来的宗教一定是来源于科学,其实在在《时间简史》这本书里很多关于宇宙起源时间的讨论都可以说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探索的是我们的世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基本的哲学命题,当然这里没有任何关于意识的讨论,仅仅是从物理的宇宙宏观到粒子微观的讨论,也涉及到了很多科学史的内容。
本质上这还是一本科普读物,向人们介绍物理学前沿的一些理论,但并没有任何数学推演(如果有,那就真成天书了)。而且书中内容也大部分限于作者的研究领域,向美剧《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研究的弦理论,书中就没有提到(弦理论应该是在时间简史之后诞生的)。
说个书中的小细节:大爆炸理论的重要依据就是天文学家观察到几乎所有星球都在加速离开我们,那这是怎么观测到的呢?其实就是基于很简单的波源在运动中频率的变化(火车由远而近向你驶来时汽笛的声音会变尖),又叫多普勒效应来判断的。既然星球都在加速离开我们,那是不是说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了呢?作者给了一个很形象比喻:一个正在充气膨胀的气球,在气球上每一个点上看,其他点都在远离自己。
霍金的后半生只能坐在轮椅上靠着机器合成的声音向人们发表些他的见解和预言,比如警告人们不要以向外太空发射电波的方式试图跟外星人联络(中国科幻作家获奖作品《三体》就描述了类似宇宙丛林法则和这样做的后果);还警告机器人的进化远远超出了生物进化的节奏,可能会最终取代人类。。。。
而今,霍金走了,大概上帝怕他泄漏太多天机。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篇11
拿到这本书已经两个月了,说实话,我不太愿意翻开它,虽说是普及版,但过于深奥的内容,作为一位科学专职的我来说,实在有点惭愧。
本书的作者是史蒂芬·霍金,我们知道霍金他一生的经历和他的科学贡献同样是一个奇迹,他20岁时即被诊断出患有渐冻症,医生甚至预言他当时还只有两年的寿命,然而他却创造了奇迹。(据了解“渐冻症”是一组运动神经元疾病(简称M.N.D.)的俗称,主要类型是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简称A.L.S.),因为特征性表现是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故俗称“渐冻症”。由于目前没有特效药,而与癌症、艾滋病等疾病并列为世界五大顽症。)
正如霍金所说,这是一本不仅让青少年,而且让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书。他删去了《时间简史》中过于高深的部分,重写了相对论和弯曲空间这两章(它们分别讨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本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科学著作,看了这本书后,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的看待这个世界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情。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邪说。我们要把霍金的这种精神用到自己工作学习上,作为一名不到三年的新教师,更加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在平时的教书工作中,我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法,因为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工作时间的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上课。更重要的是,如果我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我将来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霍金,这样一位终年坐在轮椅上的人,依靠一个电脑发声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与人“交谈”,但他却同其他科学家一样,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人:执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动力。在我心中,除了这本著作所带来的洗涤与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崇拜与敬仰!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篇12
这个寒假,我读了著名科学家史蒂夫霍金的《时间简史》。
读完了全书之后,我脑中一向萦绕着许多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以往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终会坍缩?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
可能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你或许此刻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谁又能明白,你给出的答案或许就像是从比萨斜塔上落下的那两个不等重的铁球不一样时落地的“真理”呢。可能仅仅在当时的情境下被人们所认可,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会有更多的哈勃望远镜向你展示,原先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此时你可能会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
最终,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我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提出的理论。首先我们应当庆幸自我赶上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有这样好的环境来学习,拓展自我的知识,开阔自我的眼界,培养自我的本事。其次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来努力学习,在学习方面我们也不应当盲目听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应当带着自我的思想,自我的见解。我们也应当多多向教师请教,毕竟教师的知识和阅历还更加丰富的。同时在校学习的期间我们也应当逐步的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这也能更真切地给我们有竞争的意识,培养自我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本事,亦即创新思维的培养。
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我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这是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我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让我们记住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更让我们铭记自我内心深处的感悟。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篇13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霍金的一部巨著——《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是由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撰写的一本有关宇宙学的著作。主要向人们介绍了什么是宇宙论,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宇宙中的各个星体及宇宙现象。开始我还以为这部书一定非常难懂,必须有很强的科学素养和很多的天文知识才能读懂。都随着我阅读的渐渐深入,我发现这本书通篇没有一个刁钻的数学、物理公式,用的都是普通读者读得懂的语句,举的都是人人皆知的例子。用浅显的道理解释了深奥的宇宙奥秘,对一些最古老的问题做了阐述。《时间简史》是上个世纪的科学无与伦比的著作。值得大家好好地阅读,可以增长大家的知识与才干。
在读完这部书后我的感受颇深,并熟悉了一些基本的宇宙学知识。并且我甚至对宇宙的将来做了大胆地推测。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时间和宇宙都是有开始的。霍金提出时间开始的第一年第一月就有了宇宙大爆炸即形成了宇宙。并且时间开始于150到200亿年前,再加上有科学家说我们正处于宇宙的中年时期。于是,我便开始了大胆的推测。宇宙的年龄应该在300到400一年,且宇宙距离毁灭还有150到200亿年。我还认为宇宙在毁灭时还会以爆炸的形式,并最终回到一个点的状态,与此同时时间也将结束。但是宇宙在毁灭之后仍然会重新诞生,也就是说人类也将重新发展并照此规律一直轮回下去。在书中,霍金还提出宇宙是一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有限大的物体。通过物理的学习,我知道密度=质量除以体积,既然其中密度无限大,体积有限大。那么,由此我推断:宇宙的质量为无限大。并且在宇宙外应该还有物体,宇宙仅仅是它们的一部分。
其实这些仅仅是我在看完本书后的一些感受和推断,在真正的物理、天文学家眼里恐怕只是一些茶余饭后的的笑话。但这本书不但让我长了有关宇宙的知识,还增加了我的想象力,结论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人类只有拥有不断猜想和探索的精神,科学才能一步一步向前发展,不断超越现在,迈向更高的水平。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篇14
其实关注和阅读《时间简史》这本书,是一种从众心理的推动。该书自出版始,一直都在中文图书的畅销榜上。特别是去年霍金去世,人们又一次热议了《时间简史》。前些时候,首张黑洞照片公布于世,轰动一时,仿佛当下追逐科宙的科学奥秘是一种潮流。在这股潮流之下,自己也跟着在京东上拍下了这本《时间简史》,不然OUT了。但实际上,谁真正关心时间或其简史呢?可是人们总要致以关心,否则显得太落伍了。于是我们能够在各大书店的排行榜上看到《时间简史》总是排在畅销书的前几名,还是一些大众必读书单里的常客。如果《时间简史》的阅读率确实如此之高,那么量子力学或者广义相对论岂不是应该成为大众街谈巷议的基础议题了吗?然而事实上,好像是在阅读《时间简史》,却甚少进入到其中的真正议题,包括笔者本人,比较懵懂。
《时间简史》成为了一个时尚名词的集中领域,能成为个人所涉猎的篇目,那就足够了,这其实也是当下一种“急功近利”浮躁社会心理的折射,无形之中的时尚黑洞。言归正传,《时间简史》这本书中,霍金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阐述,使读者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书中讲述,时间起始点是宇宙大爆炸起点。宇宙是不断膨胀着的,它在最初应该收缩为一点,这一时刻被称为宇宙大爆炸时刻。宇宙在这一点的密度无穷大,这一点即为数学上所称的奇点。时间终结是黑洞。恒星由于引力作用会不断收缩,会形成一个“黑洞”。黑洞表面引力很强,时间会在此终止。没有了解过时间的历史,何以走向时间的未来呢?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思考,过去与未来的认知,《时间简史》给出的更像是关于人类对超越自身思想束缚的突破史,毕竟如书中序言所说,对宇宙的认识,从古至今人类究竟有多确定呢?当我看完此书的最后一页,合上书,打开窗户遥望浩瀚的夜空——可以说的是,此书的每一个字我都懂,但其他就有点看懵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汇总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