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的读后感300字
战火越烧越旺,莱拉父母也准备举家搬迁。就在搬运行李的时候,一枚火箭弹瞬间就让她父母双亡无家可归了。重伤中玛丽雅姆和拉希德救了她。拉希德垂涎她的美貌并无耻地买通了别人来告诉她塔里克已死的假消息,而她在发现自我有了身孕之后别无选取务必嫁给拉希德,那是塔里克的一部分。
就这样,两个不幸的女人生活在了同一个屋檐下,从一开始的水火不容,,到之后的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到最后玛丽雅姆为了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却毁灭了她一生的举动——杀死拉希德,而自我遭到塔利班的枪毙。
读完小说,真不敢想象在这天的世界上,还存在这样的角落,没有生活在那里,真是我们的幸运,当满大街的女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时候,阿富汗妇女出门还要穿着布卡(布卡由一件完整的外套组成,它在背后拖到地面,前面的长度到臀部或上面一点,眼睛的地方有一张网纱或格子,是一种盖住全身的面纱);我们随时能够出门,而阿富汗女人出门务必要男人陪伴,否则要被惩罚;我们自由恋爱,而阿富汗女孩十五六岁就会被嫁给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而且,她可能是他的第二个,第三个,甚至第四个老婆。我们在家能够当家作主,而阿富汗妇女在家承担所有家务,还要随时理解抡过来的拳头。这就是阿富汗,一个女性在其中苦苦挣扎的封闭民族,一个饱经战争之苦不能给人安全感的民族。平常,你可能会对现实产生种.种不满,但是读完《灿烂千阳》,你就会觉得我们此刻的生活是何等的幸福。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300字篇2
我的心萦绕着淡淡的忧伤。
我明白这是看了《灿烂千阳》后的影响。
很久没有这么迫不及待看书的感觉了。在书店看到简单的书评和介绍我就买了卡勒德·胡赛尼的这两本《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我很想了解阿富汗或者说伊拉克也行他们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女人们,那些可怜的女人。
昨晚早早洗了澡就坐在床上看了。我只看了两章。在刚看两页时我就深深地牵挂着那个叫玛利亚姆的小女孩的命运,看到她小时候和父亲一齐时的天真、单纯和极度的幸福,我在想象那童话般的场景时心里却是隐隐地痛,为她将来可能的悲惨命运。
果然,她的美丽的肥皂泡破裂了,她最最最崇敬的父亲是个胆小鬼、伪君子,她自我并不是父亲心里的小宝贝而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她勇敢地独自寻找父亲的行为导致视她为唯一支柱的母亲的自杀身亡;她在父亲家里短短地寄人篱下的生活没多久就被父亲和他的妻子们许配给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而她才十五岁;当妻子们张罗着说服她答应婚事时她还那么抱着一线期望,期望她伟大的父亲会挺身而出保护她反对婚事,可是坐在旁边的父亲除了痛苦的沉默没有任何表示,甚至最终应对眼泪汪汪的女儿的祈求,他只说了一句“你别逼我,亲爱的玛利亚姆”。高大的泰山轰然倒下,美丽的肥皂泡彻底破裂。
我舍不得往下看,就像拥有一件珍贵的宝贝一样想慢慢地欣赏;又迫不及待地想明白结果,忍不住往后翻了两页后又赶紧回来,生怕明白了结果会影响自我看书的情绪。
还有要说的话。
我一般不喜欢看中国的小说(我指的是小说,而不是故事。小说是有灵魂有思想的,而故事没有),以前并不明白原因。之后以为是因为自我从来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那种对人的禁锢,那种压抑;以为是因为此刻的中国人很少能静下心来写一些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东西。直到有一天,偶然在朋友桌上看到一本摩罗写的散文,其中提到中国的作家普遍缺乏一种人文关怀,一种悲天悯人的大爱,所以中国的很多小说不乏细致、刻骨、深刻,可是总是有一种骨子里的冷漠。于是我明白,我不喜欢中国小说的真实原因就是这个,那种刻骨的冷漠,那种刽子手般揭示阴暗的冷漠,让我每次看完都很不舒服。而俄罗斯的、欧洲的包括《灿烂千阳》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他们的作品虽然也有描述底层民众的苦难,可是我却能感受作者的那种发自心底的悲悯,那种情不自禁的对笔下主人公的温暖情怀。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300字篇3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_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能够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我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向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就应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述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杯具,两个女人的杯具,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杯具。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必须程度上,我们能够透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杯具,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杯具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向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我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我。
莱拉这个主角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就应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明白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但是是个杯具,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但是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期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但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状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就应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我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就应有自我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潜力,有一个尊重自我,尊重自我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300字篇4
“一个不可宽恕的时代,给一些人心灵上的重创,也造就了一代人的心灵美。”
火箭弹如图夏雨般密集而凌厉地散布在喀布尔。条条火箭弹呼啸地划过天际,那闪亮刺眼的白光想也是能照亮黑夜中凿壁偷光的匡衡了。而每每呼啸声的收场,只会又增添几片人们的哭喊呻吟和呛人的烟雾。这个美丽迷人的城市,上演着无数的战争与杀戮,浸泡着暗红色的血液。
可是,就算是在这纷乱的时代,女人的自尊难道就没有被政权的党羽们剥削吗?
“女人请注意。你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待在家里。禁止女孩上学。禁止所有的女人工作。禁止在没有男性亲属陪伴的情况下出门,否则就得挨打”种.种条例,在那个时代,阿富汗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甚至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变得理所当然了。
真是令人战栗。
试想一下,一个国家,一半的人口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干,一半的人口完全没有文化这个国家还会有希望,还会进步吗?
而阿富汗的妇女们,没有为此而停下生活的脚步。她们用她们的希望和爱来抚平这个残酷、绝望、苦难的世界。
玛丽雅姆,一个低贱的乡下人所生的的“哈拉米”,一件人们所鄙弃的东西。一颗杂草。她依然有释放爱的皈依莱拉和阿兹莎。可生活却总是喜欢揭穿谎言,莱拉和拉希德争吵、扭打。残暴的拉希德竟然欲掐死莱拉。千钧一发的时候,玛丽雅姆做出了改变了所有人生活轨迹的举动杀死拉希德。她甘愿自首,只为了心灵的救赎和另一个女人的幸福。
在这一个动荡的年代,家庭暴力,生活的阴影笼罩着玛丽雅姆。但她仍能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给予另一个妇女得以幸福平安。这种无私的精神,这种广博的境界,怎能不让人为之肃然起敬?怎能不让人为之热泪盈眶?
这,让我不仅想起了雪莲花。
她生在高山之巅,一袭银袍,绽放于厚雪之隅。你所享受阳光少之又少,你所吮吸的雨露冰凉刺骨,但是千年的光阴与磨难之中,她依然不该正义和善良本性,决意与纯净的雪峰为友,与皑皑白雪相依偎。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几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上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愿那如灿烂千阳的女性之光,在阿富汗,在全世界,都能释放出自己的美丽光辉!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300字篇5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_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能够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我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向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就应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述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杯具,两个女人的杯具,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杯具。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必须程度上,我们能够透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杯具,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杯具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向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我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我。
莱拉这个主角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就应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明白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但是是个杯具,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但是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期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但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状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就应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我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就应有自我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潜力,有一个尊重自我,尊重自我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300字篇6
《灿烂千阳》主要讲了私生女玛利亚姆的童年生活在她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生日时因定期探访的父亲没有来接她,她便乘出租车来到她父亲家前,谁知父亲却不给她开门,无奈之下,玛利亚姆只好再坐车回家。没想到她妈妈娜娜在自家门前-- 一座破破烂烂的小泥屋前的大树旁上吊自杀,灵魂归天。
安葬好她母亲之后,她就被她父亲接到他的宅邸住下。没过几天,她就被迫嫁给喀布尔市中年鞋匠拉希德。以后数年玛利亚姆一共怀了6,7胎,但每次都以流产告终。与此同时,玛利亚姆受到的待遇日益俱下,越来越多的家庭暴力在她的生活中出现。
十八年后,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和恋人,因形势所迫她亦被迫嫁给了拉希德。
两名阿富汗女性带着各自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一起经受着战乱的侵蚀,贫困和严重的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的悲痛与忍耐交织,曾经让她们相处得水火不容。后来又因为几件事让她们互相感动,重归于好,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相濡以泣。隐藏多年的骗局终于被揭穿,她们将做出如何的选择?她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他们又将归宿何方?
《灿烂千阳》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它,让我感动。
《灿烂千阳》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里面展现了半个世纪阿富汗妇女所要忍耐的种.种。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300字篇7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能够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我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向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就应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述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杯具,两个女人的杯具,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杯具。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必须程度上,我们能够透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杯具,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杯具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向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我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我。
莱拉这个主角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就应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明白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但是是个杯具,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但是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期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但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状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就应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我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就应有自我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潜力,有一个尊重自我,尊重自我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300字篇8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_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可以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己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直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应该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写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悲剧,两个女人的悲剧,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悲剧。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悲剧,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悲剧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直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己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己。
莱拉这个角色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应该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知道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不过是个悲剧,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不过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希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可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情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应该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己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能力,有一个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