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现代作家 > 贾平凹 >

老生贾平凹读后感

时间: 淑贤2 贾平凹

  贾平凹《老生》以唱师的视角,讲述了近百年来发生在中国乡间大地上的生命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老生贾平凹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老生贾平凹读后感篇1

  有位同学痴迷文学,常在课上伏案写稿,也四面八方的投稿,唯一有编辑回复的一次是“中华小小说大赛”,言“你的稿件已入围,请汇30元评审费”。把一个月的生活费汇了,却杳无音讯。同学不认为是受骗,只认为水平不够,转而更发奋,弄了本《废都》,手不释卷,有时指一两段略去的章节给我们看,很神秘。

  认识贾平凹是从语文教材里的一篇《我的小桃树》开始的,更多的理解是读过《白夜》《高兴》《古炉》以及部分散文之后。先是觉得这人的名字怪,或者说是有意思;乍一读他的小说觉得语言不那么顺嘴,或者说是古拙;然而,静心读完一部作品后必定感叹,磅礴处如“茫茫昆仑,浩浩黄河”,细腻处如“春蚕吐丝,纤月出云”,登堂入室后会有瘾。

  能写的作家很多,能写他这么多的作家不多,且不论新作旧作何者尽善尽美,单单是一部接一部的出新书的这股勇往直前的劲,就值得尊敬;不固步自封,不尸位素餐,始终保持前进的姿态。包括文学在内的任何一种事业,一如既往的保持前进的姿态都不易。面对这位年逾花甲的长者,年轻如我等者,奋斗拼搏的节奏如果稍微有点慢,该是惭愧到无地自容啊。

  年少时向往外面的世界,像书里读的,总认为风景在山的另一边,那时正鏖战考场,又甚贫,外出游历的机会是零。毕业后晃荡了几年,依然甚贫,想游山玩水也只能借出差之际,假公济私,公事潦草办了,游玩倒是用心。每到一个城市,甚至还未到一个城市,在去一个城市的火车上时,已经魂不守舍。

  望着火车窗外一晃而逝的远山近林,兴奋至极,浮想联翩,不知疲倦。华南、西南、华中、华东、东北、西北,虽是浮光掠影,却也都有涉足。逛了玩了,有收获吗?像走进影院看电影,落幕闭场,转身看一眼影院门前的如织男女,有收获吗?无以言说。

  最初到一个城市,愚到只逛一个城市的繁华处,哪楼高哪人多往哪钻,即便是一毛钱不消费;再是钟情于景点,首数公园,和公园里的景比起来,名山大川更是诱人,但是收费,有些地方确实去了,却被不菲的门票拒之门外;有遗憾,自我安慰“相见不如怀念”,有点“意淫”的意思。

  年齿渐长,心态也不似少年时候,厌恶着钢筋水泥,也不喜往人堆里扎,想静一点再静一点。反而爱去博物馆,博物馆是了解当地来龙去脉、风土人情、人物精华的好去处,到哪逛哪的博物馆,细细的逛,慢慢的逛,有益,亲们不妨试试。

  老生贾平凹读后感篇2

  老生长谈的过往?在远方,那青山秀水旁,晕红的往事,还存留着四季的渴望。含笑着,合拢肩头假装逞强。若老去,泪水淹滞了一地的慌张,是否会重拾勇气,触摸旧时的模样?然后,背转身,轻轻的擦去最后一抹斜阳。梦里,是不可及的远方,风声陨落处,已然是一片浑荒。记忆的潮汐,搁浅了目光,以及怀中,那文章的香。

  《老生》喜欢将浮躁的心情演变成文字,讲述了一个人一个村庄的四个故事,不同命运,但是又相互感激、相互仇恨,跨越百余年的乡村史,为读者展开一幅现代中国发展图景,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对中国古代典籍的领悟,总能寻找到可以让心安静的东西,这或许就是自己内心竭力渴慕的一份富饶。给人以无限的感喟和沉思。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感受到一种对生活、人生、家庭、故乡、国家的无限热爱,拒绝谎言、道德中立和涂脂抹粉,真实客观地表现出生存状态,全书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变迁,主人翁也经历了人生所有的痛苦与磨难,是一部很好的乡土题材作品,其实这个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忍,正是无数像老生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

  《老生》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狂傲不羁的呐喊,也不是来自凶残猛烈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绝望与痛苦的边缘继续活着,而且骄傲坚强地活着。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绝望和希望,在我们的命运里比比皆是,正如没有绝对的苦难,也没有永久的幸福。他们,只不过是形单影只的生活里的陪伴,只不过是我们和我们自己的命运之间友情的象征。而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我们相互感激,也相互仇恨。我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我们活着的时候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沙尘,最后,默默然消失在海角天边,也许,这就是幸福与灿烂。

  《老生》最大的亮点是,让人细细地品味到其中潜藏着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敬畏,还渗透着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领悟和回归,它就在提醒着,我们经过的那些岁月是如何的风风雨雨、道路泥泞,更说的是在风风雨雨的泥泞路上,人是走着,走过来了。

  正如古罗马著名学者塞涅卡所说的,“真正的伟大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句话完全适用于老生。

  老生贾平凹读后感篇3

  这段时间连续看了两本贾平凹的书《老生》《古炉》描写的都是中国农村里的故事,作者笔下的人和事记录了一个村的沧桑变化,虽然具有一些局限性,但就是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普遍缩影,那一个个故事也记录了那一代人的命运辗转和时代变迁。

  不懂怎样去评价__,但从历史课本上、故事流传中或是一些过来人的口诉中,大家都成了__判者,但又有谁能说清,这段浩劫是谁的责任,谁又该为负责而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一切的责怪,一切的愤懑,只好推给那个充满时代罪恶的词“__

  愿意说的人基本都在批判,更多的亲历者又不愿再去更多的去提及,作为后来者的小辈的我,只好通过文学作品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历史是胜利者的工具,文学作品是艺术化的历史。那段时期的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运动”他们也被迫的去习惯那些“运动”,久而久之有些人就有了“运动”的惯性。

  土改,一部分高呼平等的人为了他们所谓的平等而剥夺了另一部分人的平等,甚至是基本的人权。地主阶级不都是坏人,只是他们通过祖上的经营和努力有了一点钱和权,那些受地主阶级欺压的人,当“运动”来临时,借“运动”之风,不也是反过去欺压地主阶级吗?土地收回再分给贫下中农是财富再分配,可因为阶级问题剥夺了那一群人读书的权利,分粮的权利,甚至在街上行走的权利,这是为何?

  __,那些砸、毁、烧、就不说了。武斗却也让人感到心惊胆颤,个人认为这种“热血”“疯狂”的运动,就是打着政治的旗号进行者有组织,有预谋的黑社会行动。起先两个“联队”相互比拼组织实力,比拼对上的忠心,后来却变为了血淋淋的战斗,导致多少人惨死,又导致了社会法制瘫痪了多久。人们从起初为了一些心理上的升华,到后来发现可以靠“运动”干土匪的勾当。渐渐的有更多人主动或被动的参与残酷的战斗,这又是为何?

  这一切神奇的人民运动,群众行为,也许是因为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穷,更多是精神上的穷。物质上的穷会导致人们的自私,表面上和和睦睦,暗地里相互攻讦。而精神上的穷则会让人荒诞无稽,残忍无度病病恹恹,惊惊恐恐。

  我们身上除了仁、义、礼、智、信之外,同时也存在者恶魔,只有物质丰富,人人得意温饱,教育普及,人人的以智识才能够提升我们的自控能力,才能避免这些奇怪,可怕的事情发生,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看过“老生贾平凹读后感”

2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