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时间: 如英2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是多数一线教师喜欢选择展示的课文之一。接下来请欣赏小编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目及答案

  1.本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___________,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漫步。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乐观、豁达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承天寺

  人物: 我和张怀民 事件: 夜游承天寺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B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月色入户,近然起行。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D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