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散文有感
散文是季羡林先生心灵的一面镜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季羡林散文有感,以供大家阅读。
读季羡林散文有感一
季羡林散文深深吸引着我,他的用词用句,没有一样不值得我学习。季羡林的写的文章,语言生动、感情浓郁,始我一看就深深爱上了这本书。
比如这篇《老猫》吧,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讲述了他家一只老猫与小猫的感情,小猫不是老猫生的,可是却像妈妈一样对待小猫。这只老猫与主人的感情也很深,老猫知道自己快死了,就离家了,为的就是不让主人看见它死了而伤心。在季羡林的语句中,我处处看见了真情。使人感动。
比如写《寂寞》这篇吧,季羡林又把寂寞比作了石头屋,和毒蛇,让我们感到了,当时的寂寞。使我们身临其境,感觉自己也很寂寞,快乐都被这寂寞给带走了……
又比如这篇《月是故乡明》吧,写了:长大了以后,到了他乡,想起了故乡时晚上在月亮下玩耍,很怀念过去的时光。他写这篇文章语言柔婉,写的这种感觉让人不由得泛起一丝乡愁,回忆起过去。
《听诗》这篇,又写出了一个老人念的诗。老人念的先是轻如细水,后来又是高昂如潮,这是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啊!把声音轻比作细水,把声音响又比作大潮!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语句!
读季羡林散文有感二
去年,很用心地读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和张晓风的散文。恬淡自然、蕴含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张晓风的散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这几天,有幸读了学贯中西的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这些散文,纯朴,隽永,平易,深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季老是一个率真的人,在《老猫》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他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他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地别扭。这段话令我感受颇深,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世,怎能怡然,坦然,安然,欣然地生活呢?我希望人像动物一样,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随心所欲地生活。我希望在世态炎凉中,还有不炎凉者在。
季老是一个淡定的人,他饲养的小咪咪八九岁时露出了下世的光景,常常到处小便。桌子上,椅子上,沙发上,无处不便。最让他心烦的是,咪咪偏偏看上了他桌子上的稿纸。他正写着什么文章,然而它却根本不管这一套,屁股往下一蹲,一泡猫尿流在上面,还闪着微弱的光。说他不急,那不是真的,他心里真急。但季老谨遵他的一条戒律,绝不打小猫一掌,在任何情况之下,也不打它。我读到这儿时,告诉自己也要谨遵一条戒律:绝不打学生一次,在任何情况之下,也不打学生。
季老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在他的《下瀛洲》一文中,他对日本人评价颇高。日本人都是彬彬有礼的。“谢谢!”“对不起!”经常挂在嘴边。日本人民九十度的鞠躬是闻名全世界的。日本人走路、办事都是急急忙忙精神高度集中的,连穿着高跟鞋走路的女士们,也都像赶路似的,脊背挺直,精神抖擞,“得、得、得,一路小跑。好像前面有什么东西吸引着,后面有什么东西追赶着。有的外国人把日本人描绘为“只知道工作的蜜蜂”、“工作中毒”。读了此文,我不由地想到我们学校一些惰性十足的老师。新校长九月份上任后,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有一条要求班主任七点半之前到校,一部分班主任总是姗姗来迟。有的签到后在操场上溜溜达达,或者坐在办公室喝茶聊天,直到上课铃响起才踱着方步进入教室。和日本人重视工作、重视工作效率、重视时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日本飞速发展,又有什么可吃惊的呢?
季老是一个孝顺的人,在他的散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赋得永久的悔》,他的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季老六岁离开母亲去济南求学,以后有两次和母亲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最后一次是分离八年以后回家奔母亲的丧。在我的心头,也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永久的悔就是:父亲病逝前没有把他送到省市医院治疗。父亲聪明能干,脾气暴躁,一生操劳,常年的气管炎和胃病使他老人家不到五十背就驮了,但我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大病。2003年的冬天似乎特别冷,父亲的背更弯了,喘得更厉害了。如果父亲感冒后不在乡村医院打七天消炎针,如果父亲在县医院治疗注意保护心脏,如果父亲一不舒服就去济宁求医,说不定他现在还健健康康地活着。农历腊月二十七,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距今已有七年,从那以后,我只能频频梦到面目不清的父亲,哭着醒来。每年春节将至时,我的心就会莫名地疼痛,。为了纪念父亲,二姐写了《记忆中的防震棚》,四妹写了《父亲的店铺》,我在去年《闯关东》热映时写了《闯关东》。但是阴阳两隔,子欲孝而亲不待,我们姐弟五个成了没有父亲的可怜的人,奈之何哉,奈只何哉!
季老不愧为国学大师。他的每一篇散文语言都是那么清新流畅,言简意赅,引经据典,恰到好处。由季老不知怎么就想到了钱学森老人,他们的成就和人品都堪称楷模,谁不会感动和得到激励呢?
读季羡林散文有感三
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散文集中收集了季羡林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羡林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普普通通,没有华丽的词语,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
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季羡林还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他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读季羡林散文有感四
人们几乎都喜欢笑,因为有时候用语言表达不出来时,一笑,说不定就能表达一切。我们应该经常多笑笑。季羡林《爽朗的笑声》正给我留下了此感受。
“我”认识一位参加革命几十年的老干部。虽然他资格老,然而从来不摆架子。我一直对老干部有着敬佩之情。因此,我有空时就与老干部谈话。在与他谈话时,他的笑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不是会心的微笑,而是发自肺腑的爽朗的笑声。这笑声悠扬而清脆,温和而热情。使人听了永生难忘。
笑是一种很平常见的表情。但是有些人常常笑,有些人却很不喜欢笑。一个人如果失掉了笑,那就意味着同时失掉了希望,失掉了生趣,失掉了一切。有时候一笑,就会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有时候一笑,就会表达了一切你想说的话;有时候一笑,就会给别人一些安慰。多笑一笑吧,会有很多好处的。
时常把笑挂在嘴边吧!但愿人常笑,千里共婵娟。
读季羡林散文有感五
今年暑假,我买了一本简装版的《季羡林作品集》,浅青色的封面,颇具古色古香的淡黄纸张,一行行用小楷书成的文段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书很普通,但每当我阅读时总觉得季老那双慈祥但又深邃的双眸正静静注视着我。
正所谓,文如其人,季老先生的文章就像他本人一样,读一遍,看似平凡,无华无采;读两番,方觉文中个中词句用得精妙,描写细致入微;读再三,才能领悟出文中所深藏着的哲学内涵,才会钦佩于季老的良苦用心了。
季老曾长期致力于梵文和佛典研究,因此读他的文章你会感觉仿佛在于智者对话,你会情不自禁地静下心来,抛弃忧乐,纵身到季老营造的大化意境中去了。
若说《季羡林作品集》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哪几篇文章?我想非《听雨》和《清塘荷韵》莫属,这两篇季先生后期的代表作品,饱含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
“听雨”这个题材,古今中外写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季老先生的文章却因为其深刻的立意卓尔不群。听雨是抽象的,是很难在文章里重现的,但季老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将它描绘了出来“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骸起。”短短的一百字左右的描写,打通了我全身感官,让我身临其境。还有文章那深刻的立意,一位身处城中居室,潜心研究学术的人当他听到雨声叮咚,竟能神驰千里,为田地里的农民而喜悦,那种心系天下的胸襟不正是大师独有的吗?
若说《听雨》彰显了季老广博的胸襟,那么《清塘荷韵》就表现了季老的精神魅力。
《清塘荷韵》一篇可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相媲美的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是在季老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作者讲述了几颗洪湖莲子是如何由几片绿叶繁茂成成片荷花池的故事。作者在文中写有这样一句话“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可见作者不只是在写莲了,而是再咏叹万物的生命,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可见莲不就是季老人生的一个写照吗?莲用了四年从渺小的莲子长成满池的莲花是张扬生命的强者,而老季用了九十几个春秋使自己成为了彻悟生命的智者,莲与季老可以说是知己了。结尾作者将残荷之事一笔带过,说残荷正做着春天的梦,并引用了“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可见季老是悟出了人生真谛的,那种乐观与豁达正是季老如今仍笔耕不辍的原因。
读季老的散文,你不仅能感受到他胸襟博大,达观睿智,还能学到“谦虚”这弥足珍贵的品质。记得《听雨》中季老时不时称自己为俗人,一个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大师称自己为俗人其谦逊由此可见。这不免令我想起“感动中国”颁发给季老奖项时,他反复念叨着“不敢当”,那种季老独有的谦虚令我感动不已。
季羡林的书就像一面镜子,当你面对它时,总会发现自己情操上的不足,但当你虚心求教时,镜的那一头季老也总会循循善诱地向你传授人生之道。
读季羡林散文有感六
对于季羡林先生,我一直是十分敬仰的。近日,读了《季羡林散文》,对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季老一生,真可谓是历经坎坷了。生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长于战火纷飞的人世间,而唯一有希望能显得美好些所谓的留学生涯,也因法西斯的炮火充塞着二战的硝烟。辗转回国,也没有过几年安生日子便遭遇了十年__。晚年的许多时光,却也只能在病榻上熬过。所幸,人生的苦难往往与成就成正比。
季羡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师生爱戴的一代宗师,又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像季先生这样学识博大精深,被称为中国学界的“人间国宝”的人物,却十分亲切自然。其实人的伟大,更多时候不完全是源于事业上的成就,而是人格上的高山仰止。
这位慈爱长寿的老人,将那数年的心酸甜蜜,以那最优雅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状景,或言志,或怀人,动之以情地表现他内心深处的天地。那平淡无味的黑字,略带俏皮的言语,真真切切的情感,无不充斥着我的内心,这大概便是季羡林的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吧。
《留德十年》的灰暗岁月听他一一道来娓娓动听,《牛棚杂忆》将莫大的愤懑写得似乎不值一提。并不圆满的人生轨迹,在季老看来不过是宇宙间的沧海一粟,尤其是在一个常人已无法企及的年龄上。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清塘荷韵》是季先生于1998年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得意之作,写出了荷之生命令人振奋不已,读这篇文章,眼前总浮现出一池亭亭玉立,生命力极强的荷花和一位身穿蓝色中山装的老人,慈祥的双目谦和地微笑着,睿智博学的头顶飘动着银丝,漫步在曲径通幽,荷花盛放的荷塘之畔……《神奇的丝瓜》处处透着童真,俨然一个懵懂孩子对新鲜世界的憧憬之作。心中有佛,才能看到佛;心中有美,才能发现美;也只有纯洁的灵魂所支配的躯体,才能写下这样一份纯真。《九十述怀》步趋期颐之年尚笔耕散文不辍,寄托着无限的生命情绪,表达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情。
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身处校园,却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他在《九十述怀》中写道:“如果把我的足迹画成一条长线的话,这条长线能绕地球几周。”既住过总统府之类的豪华宾馆,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的历史,季先生的散文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读着它,能亲近领悟到老人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他那“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季先生的散文,是他在一生的拼搏中,从心灵里流出的潺潺清泉,字里行间饱含着真实情感,在朴实文笔中蕴含着优美。
就是这样一位长者,有一天竟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带给人们的感动,是润物细无声的,正如高雅的音乐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静静地翻阅着这本《季羡林散文》,如水一样清澈。
对于季羡林先生,我一直是十分敬仰的。近日,读了《季羡林散文》,对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季老一生,真可谓是历经坎坷了。生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长于战火纷飞的人世间,而唯一有希望能显得美好些所谓的留学生涯,也因法西斯的炮火充塞着二战的硝烟。辗转回国,也没有过几年安生日子便遭遇了十年__。晚年的许多时光,却也只能在病榻上熬过。所幸,人生的苦难往往与成就成正比。
季羡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师生爱戴的一代宗师,又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像季先生这样学识博大精深,被称为中国学界的“人间国宝”的人物,却十分亲切自然。其实人的伟大,更多时候不完全是源于事业上的成就,而是人格上的高山仰止。
这位慈爱长寿的老人,将那数年的心酸甜蜜,以那最优雅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状景,或言志,或怀人,动之以情地表现他内心深处的天地。那平淡无味的黑字,略带俏皮的言语,真真切切的情感,无不充斥着我的内心,这大概便是季羡林的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吧。
《留德十年》的灰暗岁月听他一一道来娓娓动听,《牛棚杂忆》将莫大的愤懑写得似乎不值一提。并不圆满的人生轨迹,在季老看来不过是宇宙间的沧海一粟,尤其是在一个常人已无法企及的年龄上。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清塘荷韵》是季先生于1998年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得意之作,写出了荷之生命令人振奋不已,读这篇文章,眼前总浮现出一池亭亭玉立,生命力极强的荷花和一位身穿蓝色中山装的老人,慈祥的双目谦和地微笑着,睿智博学的头顶飘动着银丝,漫步在曲径通幽,荷花盛放的荷塘之畔……《神奇的丝瓜》处处透着童真,俨然一个懵懂孩子对新鲜世界的憧憬之作。心中有佛,才能看到佛;心中有美,才能发现美;也只有纯洁的灵魂所支配的躯体,才能写下这样一份纯真。《九十述怀》步趋期颐之年尚笔耕散文不辍,寄托着无限的生命情绪,表达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情。
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身处校园,却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他在《九十述怀》中写道:“如果把我的足迹画成一条长线的话,这条长线能绕地球几周。”既住过总统府之类的豪华宾馆,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的历史,季先生的散文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读着它,能亲近领悟到老人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他那“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季先生的散文,是他在一生的拼搏中,从心灵里流出的潺潺清泉,字里行间饱含着真实情感,在朴实文笔中蕴含着优美。
就是这样一位长者,有一天竟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带给人们的感动,是润物细无声的,正如高雅的音乐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静静地翻阅着这本《季羡林散文》,如水一样清澈。
看过“读季羡林散文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