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著阅读 > 兰亭集序 >

兰亭集序的故事精选

时间: 如英2 兰亭集序

  你知道《兰亭集序》背后都有哪些故事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的故事,以供大家阅读。

  兰亭集序的故事一

  唐武德年间,李世民率唐军打下了洛阳城,令严查档案资料的下属注意寻找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李世民说,统一天下得民心难,寻找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帖,表面上看是为传承书法,实际上是为收拢江南读书人拥戴大唐之心。这是因为,江南学士都喜爱王羲之的字,当他们听到朝廷这样推崇王羲之,也就有了顺合之意。因而,李世民说:“得一字帖可得半壁江山。”

  李世民称帝以后,从未放松《兰亭集序》真迹的寻找。但连寻多年没有结果。后来,长孙无忌得到消息,说是《兰亭集序》真迹被王羲之家人视为传世之宝,代代相传,从未离开过王家一步。但传到了王羲之的七代孙王法吉手中,因其出家为僧,将真迹带到了江南的永欣寺,圆寂后因无继嗣,便将真迹传给了至亲弟子、法号为辩才的和尚手里。李世民自己也临摹王字,经常年习练,得王右军筋骨。得知此消息,即刻下令不惜重金收买这一书帖,并命长孙无忌赶快办这件事。长孙无忌因怕辩才和尚的字帖有假,就命谏议大夫禇遂良亲自赴江南甄别。

  禇遂良带着副手萧翼到了江南。车辇到了永欣寺附近停下,萧翼独往寺内打探虚实。二人约好,事后在驿馆碰头。

  萧翼赶到永欣寺,适逢下起大雨。他打坐在寺内大殿门前,佯装读书,以刚从外面赶回的辩才将斗篱上雨水滴到书页上为由,与该寺主持辩才相识。后在辩才答应将雨水染污的书重新抄写一遍的过程中,引辩才探讨书法。辩才看萧翼求学心切,态度虔诚,便打开书柜,将一着漆木匣取出。萧翼打开一看,正是《兰亭集序》帖。辩才看萧翼观帖激动不已,欣然答应借与他拿回住室仔细观赏。夜半更深,萧翼裹匣逃出寺外,不想在途中被几个蒙面人劫持,而劫持人不是别人,恰是禇遂良命当地县令安排的监视之人。萧翼被带回驿馆,禇遂良忙对字帖鉴别,大呼:“假的!”原因是字像,用的纸却是唐纸,不是晋纸。

  萧翼只好连夜赶回。辩才在与萧翼的交往中,喜欢上了这位年轻人。萧翼故作喜爱书帖深情状,敞开胸臆,虚心向辩才讨教《兰亭集序》何以能精妙绝伦。萧翼问:“听说王羲之写好了兰亭雅集之后,第二天想正式抄写一遍,可是无论怎样写,却再也写不出当时的妙处了?”辩才娓娓而谈,说道:“要知道,通篇勾连的笔法是最难写的,写之前要谋划好,所谓凭空画字,通篇勾连好了,写下去就是了。”萧翼进一步问:“难道书圣也是这样吗?”辩才说:“听我师傅说,写兰亭雅集的当天,有人赋诗,有人做文,有人饮酒,王羲之就是饮酒。他浮想联翩,感悟生死,文思泉涌,一发而不可收,微醺中写出了《兰亭集序》。”为引辩才道出藏有真迹实情,萧翼便询问他是否见过真迹。辩才坦然承认了自己藏宝。

  从辩才口里得知:王吉法的法号为智永,在永欣寺生活了三十多年。自传给辩才后,寺内一直将《兰亭集序》帖作为镇寺之宝,从不轻易示人,连辩才也是六年未观真迹了。

  萧翼试探地问,能不能让自己观赏一次?辩才有些为难,说观瞻须要沐浴焚香,要斋戒,做法事。萧翼遭拒绝,便起身告辞,可还没踏至门口,辩才叫他留步。辩才将收他为佛门弟子的心思透出,被萧翼婉言拒之。辩才说,从没见过你这样对王字心诚的人,好吧,就破例让你见一次《兰亭集序》吧。

  就这样,萧翼终于见到了《兰亭集序》真迹。但让萧翼做梦也没想到的是,辩才要为他破例晚收回真迹一天,并允许他当夜持帖临摹。

  当夜,禇遂良派人潜入寺内,从萧翼手中取走了《兰亭集序》真迹。

  第二天清晨,萧翼垂头跪拜在寺内大殿门前,等辩才出来询问“有何不妥”时,他抬起头,羞愧满面流泪说:“奉大唐皇帝陛下旨,永欣寺镇寺之宝,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子时,已快马送达长安太极宫,弟子萧翼不能亲自回去销差,留在这里,听凭师傅发落……陛下说过,若师傅出让《兰亭集序》真迹,为永欣寺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兰亭集序》真迹送到了皇宫,萧翼却出家为僧,永留永欣寺。

  李世民遂颁令,命禇遂良等人临摹《兰亭集序》真迹帖,并刻制模板,印发书帖,供天下人鉴赏摹写。这位营造了贞观盛世的皇帝,在离开人世前,将《兰亭集序》真迹紧紧抱在胸前,叮嘱说:“我死后就把它留在我身边吧。”

  兰亭集序的故事二

  东晋初年,宰相王导的兄弟王旷有个爱子,叫王羲之。他从小受到父亲舞文弄墨、爱好书法的熏陶,也喜欢上了书法。十几岁时,常在父亲书房里翻弄前人的书迹、碑帖。王旷见儿子如此心诚,就以一本《笔说》为教材,教他笔法、笔势、笔意。过不了多久,王羲之的书法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后来,王羲之的书法出了名,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字为荣,连京城里的大官、地方上的豪富都争相求他的墨宝。 ­

  王羲之也做过官,当过刺史、右军、会稽内史。当时人们爱称他为“王右军”。四十多岁时,因为和上司意见不合,辞去了会稽地方官的职务。从此他经常游山玩水、吟诗会友,并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潜心于书法艺术。这以后,王羲之书法的造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

  有一年春天,王羲之请了许多宾客,包括司徒谢安、司马孙绰以及附近几个县令,带上自己的几个儿子,来到会稽兰渚山麓的兰亭聚会。春暖花开,山清水秀,一行人踏着悠闲的脚步,在山径中行走。 ­

  这时,王羲之提议来一次传统的“曲水流觞(shāng)”助兴,得到了众人的赞同。于是,大伙来到一条弯曲的小溪边,每个人各自找到溪旁的石头坐下。王羲之命书童在小溪的上流将几只装满酒的觞(古代称酒杯为觞),放在一个木盘里,然后让盘子顺着小溪流向下游。当盘子流经哪个人身边时,那个人就得赶快作一首诗,作不出诗,就得罚酒三杯。这一场“曲水流觞”的游戏进行得十分尽兴,结果做出了二三十首好诗。 ­

  为纪念这次聚会,大家提议把这些诗编成一册集子,取名《兰亭集》,并公推王羲之写一个序。王羲之也不推辞,命书童在兰亭摆下笔墨。在众人的簇拥下,王羲之信步来到了兰亭,他环顾崇山峻岭、松林竹园、溪水瀑布,不由得心绪万千。过一会,序的腹稿已在胸中打好,王羲之在书案前盘腿坐下,拿起毛笔,在纸上飞笔一挥而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三百二十五个字的《兰亭集序》,就在这会稽群山中诞生了。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欣喜若狂,他将这件宝贝视若掌上明珠,爱不释手,朝夕不离。李世民病重去世前,还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恋恋不舍,再三叮嘱在床前服侍的太子李治,要他千万将这件墨宝与自己一起共葬昭陵。李治当然不负父皇临终心愿,将这件稀世珍宝放进了李世民的棺材。从那以后,《兰亭序》真迹就永远从世上消失了。 ­­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故宫博物院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与《兰亭集序》有关的传说故事

  【去尾无头的“兰亭”碑】

  兰亭碑亭建于康熙十四年(公元1685年),位于T字型道路的交点,亭子呈四方形,属于单檐歇山顶建筑(只有两个飞檐角,碑后有照壁),风格古朴典雅。“兰亭”石碑碑上的“兰亭”二字虽字体骨肉丰满,古意盎然,然而繁体的“兰”字缺了尾巴,“亭”字少了头。据说,亭中的康熙“兰亭”手迹碑,在__期间被砸成几块,在亭子背后的小池塘里沉睡了好些年,直至1980年重又修复,却还是令人遗憾地成了一块残碑。

  【东湖石父子碑】

  王羲之爱鹅、喜欢写“鹅”字,早被市人传为佳话。步入兰亭,沿着曲折小径穿过夹道而立的竹林,不远外,便是鹅池,与池边的父子碑倒是相映成趣,颇有些意境。池边立有一亭,式样比较奇怪,并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四角挺构造,而是偏偏生出了“三只角”,亭中安置的便是知名度仅次于“兰亭”碑的“鹅池”石碑。此碑立于清朝同治年间,碑高1.93米,宽0.86米,厚0.28米,石头采自绍兴的东湖。传说书“鹅池”两字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手笔,当时因王羲之刚写完“鹅”字,忽闻圣旨到,遂搁笔迎旨,而其子王献之便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写了“池”字,走近仔细端详,果真一碑两字,一肥一瘦。

  【千古帝王祖孙碑】

  集康熙、乾隆御书于一碑的御碑亭相比鹅池碑亭与兰亭碑亭,建筑风格显然气势恢弘了许多,八角重檐,堪称一座优雅别致的江南亭榭。亭内围栏中央,耸立着我国最大古碑之一的兰亭御碑。正面乃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全文,临摹的碑刻,文中每个“一”字的写法、风格都有所不同。背面为其孙乾隆帝游兰亭时写下的七律《兰亭即事》:“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胜名……”能诱得康熙帝提笔效仿、乾隆皇为其题诗,王羲之倘若有知,也会为自己的《兰亭集序》惹得千古帝王痴醉至如此地步而骄傲不已吧!

  【萧翼智赚辨才】

  智永(据说是王羲之的后代,在永欣寺出家,智永是他的法号)的弟子辨才,在房梁上凿了个暗洞,用来保存《兰亭序》,比老师在世时还要珍惜。

  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处理政务的余暇之时,喜爱书法,临摹王羲之的真草书,王羲之的真草字帖,几乎被搜购已尽,只是没有得到《兰亭序》。太宗四处寻找《兰亭序》,得知在辨才处,就将他调入内道场供奉起来,待遇赏赐很优厚。数日后,说到《兰亭序》,想法设法诱导他献出书法,方法都用尽了。辨才说先师在时,确实见过《兰亭序》,自师傅去世后,又经战乱,不知流落到什么地方去了。

  辨才不献书贴,只得仍让回越中去住。后来一查调查,知《兰亭序》确在辨才处,又下令调他入内道场,重问《兰亭序》,如此三次,辨才就是不肯献上书帖。

  太宗对侍臣说:“王羲之的书法,我非常喜爱,王羲之遗留下来的其他手迹,都不如《兰亭序》,为了求见此书,甚至梦中也不得安宁。辨才已经老了,放此书无用,若能得之智慧之士,用计谋一定能取得此书。”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现住魏州莘县,以才艺自负,精于计谋,可派他担当此任。”

  太宗召见萧翼,萧翼说:“如果以官府的身份去,一定不能得到,我请求以个人的身份去,但需要王羲之父子的杂贴二三件。”太宗给了他所要的书帖。

  萧翼换了帽,穿了便服,到了洛谭,随商人的船到了越州。又穿上黄衫,又宽又大,像个潦倒的山东先生。傍晚进了永欣寺,在长廊走动观看壁画。经过辨才住处时,在门前停了下来。辨才远远地见了萧翼,就问:“施主从哪里来?”

  萧翼上前施礼说:“弟子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来卖,经过此寺,尽情观赏,今有幸遇禅师。”

  喧了几句,二人颇觉投机,辨才就请萧翼入房内,当即下棋抚琴,谈论文史,意趣相合。

  辨才说:“朋友之间,有的到年老了还像刚认识那样生疏,有的一见如故,今后不必扬礼了。”夜里,萧翼留下,摆上了缸面、药酒、水果招待他,江东称缸面,犹如河北称瓮头,即新酿的好酒。

  酒喝得美了,辨才就请客人赋诗。两人彼此咏诗,恨相见之晚,通霄尽欢。第二天,萧翼带酒离去,辨才说:“施主有空就再来。”如此往来三四次,二人饮酒赋诗,感情就更深了。

  又过了十天半月,萧民办拿出梁元帝亲笔书写的《职员图》给辨才看,辨才赞赏不已。谈起书法绘画,萧翼说:“弟子以前经人传授学过二王的楷书。弟子自动酷爱二王书法,如今也有数帖带在身边。”

  辨才高兴地说:“明天带来看看。”萧翼又来到永欣寺,拿出王羲之的书帖让辨才看。辨才详细地看了又看,他说:“真迹倒是真迹,但不是最好的。贫道有一真迹,和一般大不相同。”

  萧翼说:“什么贴?”

  辨才说:“《兰亭序》”

  萧翼说:“经这么长时间的离乱,真迹怎么还会存在,必是复制的伪品罢了。”

  辨才说:“师傅在的时候珍存的,临终时才交给我,交付与接受都有正式的程序,哪会是伪品呢?你明日可来看。”

  第二天,萧又到永欣寺,辨才从梁上取出《兰亭序》,萧翼看了,故意挑毛病,说是伪品,二人争论不休。

  自此,辨才不再把书帖放在梁上,而是在和萧翼的二王书帖,一并放在桌上,辨才已年迈80,每日临摹。

  此后,萧翼来了多次,辨才的弟子对他不再怀疑,一日,辨才外出赴邑记桥南严迁家,萧翼就来到辨才房前,对童子说自己的手绢掉在床上了,童子为萧开门,萧从书案上取来《兰亭序》和二王的书帖,到了永安驿,告知驿长陵诉道:“我是御史,奉诏来这里,现有皇帝亲笔写的识令,尽快通知你们都督知道。”

  都督齐善行听说后,驱车前来,萧翼出于皇帝的识书,说明情况。善行命人去叫辨才,辨才还在严家未回寺庙,听说御史要见,匆匆赶来,见是萧翼,萧翼说:“我奉敕来取《兰亭序》,现在已到了,同您告别。”

  辨才一听就昏了过去,好久才苏醒过来。

  萧翼回到长安,向皇上报告,太宗很高兴,因房玄龄推荐人才得当,奖赏锦彩手段。升萧翼为员外郎,加五品。

  贞观23年(公元649年),太宗去世时,令《兰亭序》陪葬,如今人们见到的只是赵模等人所复制的拓本。

17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