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来历和风俗
夏至的习俗有哪些
夏至的习俗与传统因地域和民族而异。在中国,从唐代起,夏至成为全国的节日,民间人士会携带五谷杂粮、鸡鸭鱼肉等食物,在郊外举行祭祀、刈晒、献祭等庆祝活动;由于中国较早形成了农耕文化,所以夏至也被视为“摆脱饥饿,拥有富裕”的标志,人们会烹饪五谷丰收饭来庆祝。另外,在江南地区,有一种名为“吃咸”的习俗,据说在夏至这天吃咸,可以洗涤身体内外的寒毒,令人更加健康。此外,还有对长寿的祝愿:在夏至这一天吃一种叫做“嗑瓜子”的瓜子,被视为可以为人带来长寿福气。在外国,以西方为例,夏至被视为在夏季真正开始前祈求好彩头的重要日子,因为夏至标志着北半球晒太阳最长的一天,也代表夏日的到来。在北欧一些国家,人们会点燃大篝火来迎接夏至,同时在北部的几个城市里,还会举行长达三天的音乐节。
夏至节气的特点
夏至节气的特点:对流天气、暴雨天气、江淮梅雨、高温桑拿。
1、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2、暴雨天气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3、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4、高温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从1951年-2006年的资料来看,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夏至的现代意义
现代社会下,夏至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的重要节气,但是夏至的意义依然保留。夏至是一个新的时刻:夏季正式开始,天长地短也转换成为新纪元的开始,比如各种夏季娱乐活动开始筹备、家庭出游旅游计划开始筹备、入眼的美景和奇妙风景等等,都会在夏至之后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夏至可能会对人们的身体产生影响。据一项研究,夏至当天是因醉酒而死亡的人数最多的,这也是饮酒可带来副作用的一个警示。但是,人们也可以趁夏至的到来来进行各种安排,例如向朋友、亲戚致以问候、参加夏季活动、重温一日美好之事等等,以庆祝新的季节到来。
夏至的农事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但是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热仍比地面反辐射放出的热量多,气温继续升高,故夏至日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节。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至后进入伏天,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害虫迅速滋长漫延,需加强田间管理,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农事谚语:
“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玉米夏谷快播种,大豆再拖光长秧。早春作物细管理,追浇勤锄把虫防。夏播作物补定苗,行间株间勤松耪。棉花进入盛蕾期,常规措施都用上,一旦遭受雹子砸,田间会诊觅良方。一般不要来翻种,追治整修快松耪。高粱玉米制种田,严格管理保质量。田间杂株要拔除,母本玉米雄去光。起刨大蒜和地蛋,瓜菜管理要加强。久旱不雨浇果树,一定不能浇过量。麦糠青草水缸捞,牲口爱吃体健壮。二茬苜蓿好胀肚,多掺干草就无妨。藕苇蒲芡都管好,喂鱼定时又定量。青蛙捕虫功劳大,人人保护莫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