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热点资讯 >

今年夏至日与端午节相连

时间: 丽菲 热点资讯

据广州市五羊天象馆透露:今年夏至出现在6月21日,端午节发生在6月22日,两节相连,非常少见。今年夏至,出现在6月21日22时58分至7月7日16时31分,时间长达15.721天,时间长度为全年24节气之最。因此,今年端午节,属于在夏至中期的时间范畴内。

夏至又叫夏至节。端午节来源于夏至,端午节又叫“天中节”。夏至当天中午,太阳恰好运行到广州北回归线的上空(头顶),立竿无影。今年夏至和端午节这两天,广州可见立竿不见影的时间是中午12时28分。

夏至与端午节相连,在21世纪(2001~2100年)这100年中,仅出现4次。年份分别是2004年、2023年、2042年和2061年。它们的年份相差,都是19年或19年的倍数。这说明阳历和农历,有着一个大约19年的重合周期。此外,每次农历都有闰月,头3年是闰二月,最后1年是闰三月。

据介绍,夏至属于阳历范畴,每年都出现在阳历6月21日前后,不同年份的日期仅相差一两天。端午节属于农历范畴,它在阳历的日期里,每年都不一样,最长可相差1个月(30天)。在21世纪,端午节的阳历最早日期出现在5月27日,如2039年和2085年;最迟的日期发生在6月25日,如2001年、2020年和2058年。

夏至的节气特点是什么

1、梅雨季节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2、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3、高温桑拿

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从1951年~2006年的资料来看,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4、暴雨天气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夏至节气的由来是什么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源自夏至节。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午日节、龙舟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据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和爱国诗人,他为了救国,忠于自己的信仰,最终选择投江自尽,以示忠诚。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逐渐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其中,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食品之一。粽子是用糯米、肉、豆沙、蛋黄等食材包裹在竹叶或菰叶中蒸制而成的,形状像三角形,有着浓郁的香味和口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是模仿古代人民在江河中划龙舟寻找屈原的传说而来的。龙舟比赛是一项团体运动,需要队员们协作配合,划动龙舟前进,是一项既有竞技性又有文化内涵的活动。挂艾叶和饮雄黄酒则是端午节的另一种传统风俗,艾叶是一种草本植物,有驱邪、驱虫、祛湿等功效,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将艾叶挂在门口或悬挂在房间内,以祈求平安和健康。而饮雄黄酒则是一种传统的中药酒,有驱邪、祛病、提神等功效,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饮用,以祈求健康和长寿。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走亲访友

端午节又称“闺女节”,同中秋节一样,是一年之中娘家人看闺女的两个特定日子。相传,古时端午是看闺女家的夏粮收成,中秋是看闺女家的秋粮收成,娘家人担心闺女在夫家受苦,看闺女也就是看生活情况怎样,是否还需要帮助。节前,娘家人的爷们带着粽子看闺女。长辈看女儿,同辈看姊妹。还有侄子看姑的,一看老人健康状况,二看表兄弟们是否孝顺、厚待长辈。现在,人们的生活已不成问题了,走亲访友主要是联络感情,拉近亲情,增进友谊;其次是互相探讨过家的谱气,寻找致富生财门路,但看闺女作为一项传统习俗延续下来。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用锅煮熟,端午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的嫩芦苇叶或宽幅竹叶,安丘西南山区用的是一种叫“菠萝叶”的宽幅树叶子,这些都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里面包装的食料来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子。

祛病保健

(1)门边插艾蒿,祛病驱邪。艾蒿是一种草本药物,有香气,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端午节采挖的艾蒿成色最佳,一次采挖晾晒保存,可享用多年。古人用艾蒿煮鸡蛋吃,可以防病治病。心事是很难隐藏的,

把嘴巴捂住它就会从眼睛里冒出来。

(2)佩戴“五毒兜肚”,小儿免生疾病。就是端午节这一天,农村妇女为儿童缝制“五毒兜肚”,图案为蝎子、蜈蚣、蛇、壁虎和蜘蛛五种毒虫,将五种毒虫绣在兜肚上给小儿佩戴,可以免生疾病。婶婶、大娘还将这种兜肚作礼品送给小字辈。

(3)“躲午”避灾。古人认为五月初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这一天,未满周岁的孩子要到姥姥家过端午,称为“躲午”,意为有外公外婆保护,即躲开病魔恶鬼的侵害。

(4)带绣荷包,系五彩线。系五彩线亦称“缠五丝”。孩子的生母和姑姑给孩儿绣五彩荷包,系红黄蓝白黑五彩线,分别戴在颈、手臂和脚脖上。五彩线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共同抵御灾病。也有说五彩线系死五毒,以保康健。

等待第一场大雨发洪水时,将五彩物件抛入水中,意为让大水冲走瘟疫灾病。还有将五彩线抛入水中变蚯蚓的传说。据汉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又“五彩,辟五兵也。”又据清顾禄《清嘉录》记载:“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

6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