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对于高温天气的防范
3、适时开展人工降雨。有关部门应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开展人工降雨作业,以缓解高温热浪。
哪些人最容易中暑?
与普通人相比,一些身体素质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中暑,所以他们和家人在炎热的天气里应该更加注意。
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下降,老年人身体散热不畅。
孕妇由于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停留在通风不良、温度高的室内,很容易中暑。
婴幼儿各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较多,不利于散热。
炎热的天气会刺激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增加心血管的负荷。特别是心脏功能不全,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和积累,容易中暑。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缓慢。虽然体内热量已经积累,但患者的自觉症状出现较晚,容易引起中暑。
患有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感染会使人体产生内源性加热原,加速人体产生热量。炎症还能使身体释放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容易中暑。
营养不良的人会因为缺乏营养而降低血压,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它们也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和中暑。
服用抗组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产生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出现障碍,容易中暑。
大暑历史渊源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逸周书》曰:“土润溽暑(溽暑,指潮湿而闷热)。又五日,大雨时行”;又曰:“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大暑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大暑节气,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是万物狂长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说:“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大暑的养生妙招
1、巧用芳香植物消暑化湿。
比如新鲜的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用来煮汤或熬粥。但要注意不能过度,也不能将其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
2、趁暑化湿解冬病
不是所有慢性病都能利用暑天来治疗,还得依个人体质。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等阳虚症疾病,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可以利用好大暑这个时节治病,若是一些体质热的慢性病人就不适合用这种方式来治疗了。
3、多饮暖水益消暑
需要提醒的是,为了解渴有人一次性饮水过多,殊不知这样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所以,炎热季节,渴极了应先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
4、药食同粥补气清暑
在大暑节气,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选择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这些食材都具有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的功效,可以帮助市民安度盛夏。
5、消暑切莫动“肝火”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应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6、“桑拿天”健身宜散步
大暑养生首先要避开“桑拿天”,闷热天气尽量少出门、少活动,即使出门也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露天环境中。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应尽量在早晚温度稍低时进行散步等强度不大的活动。
导致中暑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原因
在温度超过35摄氏度时进行户外作业或活动,而又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还有是气温虽然没有超过35摄氏度,但是空气中的湿度较高或是通风不良,使得身体散热减慢,也可以导致中暑。
主观原因
经常不锻炼身体素质差、肥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容易发生中暑。极度疲劳的情况下、睡眠不足、失水、失盐、穿不透气衣服、饥饿等因素,也可使健康的人发生中暑。长期生活在空调房间里的人,体温调节能力薄弱,对户外的适应能力就相对差。较少接触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或在烈日下活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