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过年散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过的春节,你是否在心里还留有那些关于过年的美好的回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优美过年散文,希望对你有用!
优美过年散文篇1:难忘今宵
春晚看过,年味犹在,难忘的年夜,难忘的年。
---题记
除夕,我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8点的到来,我每年都看春晚,每次都有期盼,只是这次,我的期盼多了几分。“又到了看春晚的时间了。”我暗道。
“唉,被我妹缠了一天,终于可以歇歇了。”我心里想着。
春晚是什么
春晚是什么?老人和孩子们说:“春晚就是喜庆、热闹,春晚就是红火、吉祥、团圆。”工作的人认为春晚就是歇,因为一年到头,就这会儿能踏踏实实看会电视,青年们觉得看春晚最大的乐趣就是吐槽;而成龙说:“春晚是全世界华人的年夜饭。”姚明说:“贴春联,放鞭炮,一年必须热闹一次。”冯骥才认为它已是新的民俗,离不开了。陈道明却认为它只是年夜的一个伴随,有它不多,没它不少......
再看看开场短片中游子回家的场景,我心头不觉一酸。在外的游子辛苦打拼了一年,累了,没想到回家的路也如此的艰辛;家中的亲人们辛苦盼望了一年,此时站在家门口望眼欲穿。团聚后,过年的喜悦,与久别后的心酸汇到了一起,最终融为热泪,打湿了每个人的心,也许,这就是年的感觉,这才是家的羁绊。“春晚,应是每个人心中家的感觉。”我心中浮起了这个想法。
难眠的时刻
晚会已经开播,我发现我越看越愿意看,越看越爱看,心想:“今年的春晚可比前年、去年的春晚好看多了。一定要好好看。”
不知不觉间,已经过了不少节目了,我还真没找到不喜欢的节目。
外面天刚黑不久,我已听到了外面放烟花的声音,虽然还很稀疏,但已透过了一丝年味,迎接新一年的节奏才刚刚开始,就有了一股喜庆的气息,我透过阳台玻璃看了看外面,深青色的天幕还是闪着烟花的光,我把视线移回到电视上,拿起遥控器,把音量稍稍调大了一些。
我看得有些入迷,所以显得时间有些快,春节联欢晚会渐渐也播了四个小时。
一曲《天耀中华》过后,已是零点倒计时,外面烟花阵阵,已是喧闹不已,想来外面早已是一片欢腾。
零点钟声响后,外面烟花更是响亮几分,春节到来,欢度春节的气息无比浓厚。
春节联欢晚会很快步入尾声。在清雅静谧的钢琴曲前奏中,舞台上显现出幽蓝色的背景,还有如雨如幕的动态帘幕,闭上眼,回味起来,我似乎已经置身于一片朦胧的细雨中,面前细密的珠帘,细雨轻轻打在珠帘之上......
我睁开眼,听着电视中一身白衣的霍尊演唱着《卷珠帘》:“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画间透过思量,沾染了,墨色淌,千家文,都泛黄,夜静谧,窗纱微微亮......”宛如天籁的声音飘进我的心中,清新淡雅的中国风已超越我听过的任何一首歌,我再一次沉醉其中......
两分钟多的时间,一曲《卷珠帘》演唱完毕,《难忘今宵》宣告着晚会的结束。我站起身,走到厨房,看着窗外,夜空中还有稀疏的星星,听着熟悉的旋律,看着小区里闪烁的小彩灯,回味着这春晚,此刻难眠......
深刻的印象
回味着刚刚播完的春晚,难眠之际,我站在阳台上,回想起来,许多节目已刻入脑海。
此次的春晚,插了几个公益广告,关于筷子的那一个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双筷子,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融入启迪、传承、明礼、关爱、睦邻等人间真情。一双筷子,承载了中国人千万年的情感。
喜迎新春,喜庆的是那曲《张灯结彩》,喜庆的背景,喜庆的旋律,喜庆的气氛,大屏幕上红色的剪纸透过了喜迎春节的年味。
其实,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仅有的四个小品以及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四个小品,每个都令人反思,理想,显示,人情,道德,扶不扶,人到礼到......每个都透着当今现实的问题,杨培安的《我相信》以及小品中那“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也扶不起来了。”“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心凉。”“钱越挣越多,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礼越来越重,感情却越来越淡。”......这些都回荡在了我的脑海里......
时间都去哪儿了?回味到这首歌,心头感触万千,大屏幕上是大萌子和她父亲的照片,随着旋律,那照片渐渐翻过,照片上的大萌子从小孩子慢慢长大,而她的父亲却从一个健壮的小伙子逐渐成了一个满是沧桑的老人,听着这首歌,看着照片,我们是不是该问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看看自己身边的父母,看看他们的白发,看看他们脸上的皱纹,再想想自己心中,记忆中父母的样子,我们的父母不也如此吗?珍惜他们,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
一个个画面从眼前飘过,一个个想法从心头闪过,深刻的印象,难忘的年夜。
春晚迎春节,留存年味;春节忆春晚,难忘今宵。
---后记
优美过年散文篇2:春节的来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篇四:春节那些日子
那些年,我们一起过的春节,你是否在心里还留有美好的回忆?小时候,我们是多么盼望过春节,因为有好吃好玩的,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放鞭炮,一家人乐呵呵地吃年夜饭,然后看春晚,再串门拜年。。。只是,现在人越长大,却越觉得不想过春节。团圆桌上的年夜饭不再是热闹乐呵呵的,已然,你所亲近的姐妹或兄弟已经出嫁或者结婚了,串门走亲戚后,饭桌上的话题或许不是你感兴趣的,包含很多生活与工作的责任。或许,不是年变,而是我们变了。的确,每年的春节或许都大致,但还是值得总结记录一下。
2012年的春节,该做该玩的依旧,同时也在变化更新,春节那些不同的日子,于我而言,有欢喜也有伤感,有值得回忆也需要忘却的。对于这个一个喜欢用文字记录的我,还是用手下的键盘敲出那些日子发生的事、见过的人。。。
2012.01.23
正月初一,一年的开始,应该放下手头的事,好好休息放松,好好出去游玩的。也是,对于这样一个喜欢玩的我,也很想外出游玩,可是因为交通不便和天阴着下雨的原因,只是和老同学聚聚,侃侃有关工作、生活的话题。一桌十个人热聊着,有人提议打牌,大家赞同,于是在打牌声与欢笑声度过。许久没享受这样的生活,体会这样温暖的感觉。也是,现在大家的关系还保持这么的友好,都还未成家,时间上也允许,要是等以后各自成家之后或许就不会这样热闹自在了。饭桌其中有同学说,我们不约而同来到老地方相聚,是心有灵犀的。我相信,也喜欢这个说法。
一大圆桌围坐得很完满,像是吃团圆饭。我们夹着菜,喝着果汁,吃着热腾腾的火锅,说话声、欢笑声紧接不断。也许,只有此刻我才能忘记曾经的不快。
饭毕,继续打牌,因为情绪高涨,又玩了好几个小时的纸牌,直到晚22点半大家才各自散去。虽然自己手气或者运气很差一直输,也是输最多的。不过有人输,有人赢,期间的快乐是值得怀念的,这份友谊也是值得珍惜的。
也许,新年的第一天,应该是充满快乐的,这是很对的。
晚23点30分
2012.01.24
天气继续阴着,雨忽下忽停,昨晚雨也是忽下忽停,温度骤降,被窝里的我时醒时睡。清晨后,我比以往起得早,因为有事情要做。正月初二初三,按照习俗,要串门走亲戚拜年,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给父母拜年。或许是因为年龄增长,不再喜欢跟着妈去外婆那边拜年,只好呆在家里。
中午,和弟弟被叫去大伯家吃饭,也是因为好久没见堂姐堂妹及其家人了,所以才欣然前往。亲戚是要多走走,多问候关系才能持久。饭桌上一桌人很热闹,谈论最多的也是弟弟的婚姻。望着年迈高龄的奶奶和众亲戚的殷切盼望表情,我也欣然帮说客,但是主动权还是当局者。其实,我也理解,在农村,婚姻是头等问题,也理解是先成家后立业。孝敬也是重要的问题,我也希望奶奶儿孙满堂,幸福享受生活。期间,哥哥提议说等所有的孙子孙女们都成家后,咱们这个大家族合照一张全家福,一百多人口一起坐在一起那会是多么壮观多么温鑫的画面,期待那天的到来。
几杯红酒下肚,头有点晕,回家之后昏睡了几个小时。许久没喝红酒了,也许是因为红酒的后劲比较大,不过高兴的时候喝几杯也应该的。就像堂姐说的,她一高兴喝酒就会红,或许看着这么温馨的氛围,也是幸福的,也值得多喝点。
外面的雨又下着,显得很冷,饭桌上却是热腾腾的、温暖的。今天,也是值得记录的。
明天,会是怎样的生活呢?
晚23点20分
2012.01.25
正月初三,按照家乡的习俗,还是属于女儿回娘家的日子,马路上新婚及已婚很久的夫妇或结伴或带着小孩搭着车,或者骑摩托车前往娘家拜年,路上甚是堵车。天还是继续阴着,甚至阴冷得很。家里此时也是热闹,因为出嫁的姐姐一家三口人来给爸妈拜年。一家人吃着热腾腾的火锅,感觉不到外面的寒冷。清静的家里因为多了几个人,显得有气氛又热闹。
虽说正月初五没过,很多工作及事情不能做,但是对于家里而言,一年总是忙碌是习以为常的。冬天收获之后,又开始春耕了。借着这几天下着小雨,土地比较松软,也比较好播种,所以下午一家人(包括姐姐)就开始种植新的蔬菜苗子——小白菜,一人负责松土,一人负责从外边运蔬菜苗子、一人负责放菜苗子,还有人负责把菜苗子种好。分工明确,花了三个小时多就种植好了一块几亩的地。看来毛主席说的“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真是没错,看着这么大片的空白土地在几个小时之后种上了整齐的小白菜,真是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舒服,风吹着凉凉的,有点冷,可是看着一家人的劳动成果,挺舒服的。
看着刚种植好的小白菜在风中整齐地摇曳着,突然想起小时候一家人也是分工明确地干农活,或种植蔬菜,或给果树喷洒农药,或收获庄稼等,那时候的自己总是抱怨,劳动很累很苦,所以有时候很不想干活但是也很无奈。但是,此刻时间催人老,看着老爸老妈被岁月刻下的皱痕,他们已经变老了,可是还是为这个家努力奋斗着,心感内疚。也许现在我能做的是努力回家,常回家看看,回家之后能帮忙的话就尽量帮忙。你的出生背景你不能改变,但是你能改变的是你的生活。
世上没什么可抱怨的,能做的是尽量去做,努力去做。
2012.01.26
正月初四,和几个同学约好聚聚。
去年的今天,也是约好相聚,这像是不变的约定。一年后的我们,大家彼此都会发生变化。天气还是阴冷得很,站在风中等候汽车的我,心想着,要是有车的话也许就不用再此风吹挨冻了,那该多好。几个同学在县城聚了聚,吃了个午饭,然后打了桌球,玩的还是比较愉快的。吃饭中畅谈着最近一年的工作及生活及以后的工作,发现各人其追求的目标。
时间,会使人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发生变化,毕业前以为自己要去外面去闯一闯,好好奋斗,可是工作一年半发现自己不想再跑到远地方工作,而是求一份离家乡较近和比较稳定的工作。甚至当初那份追求那份热情已然没有,很多同学也同我一样的观点。现在好多人追求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公务员是首选的工作。在谈话中,许多同学也是热衷于公务员考试。生活会使人变了模样,时间也会使人内内外外地发生了改变,这是好事吗?
2012.01.27
正月初五,大部分在车上度过的日子,一路上经过好几个地方,认识的不认识的,对于这个有点路痴的我,也算是对自己的县城的一些乡镇有了更好的了解。
事先电话告知,房东一家三口人要驾车来家里坐坐,虽说龙海离老家不是很远,不过由于本人给他们指错了路标,结果害他们多开了几公里的路程,不过最后在电话的解释中,倒是顺利到达我家,对于我们家的位置及所从事的,还真是让他们大开眼界。呵呵,吃午饭中,我说,这些食物都是我们家自己种植的自己养的(补充一句:呵呵,除了蘑菇),你们比较少吃到,要多吃点。他们笑着说,这些蔬菜都是天然的,还有你们自给自足,很方便,在日常吃方面开销很少,可以省很多钱,真的很好,也是。
吃完饭,他们还要其他地方逛逛。,因为考虑到明天要回龙海上班自己又要拿着行李坐车,而且中途还要转车,所以就坐他们的便车回龙海了,一路上也逛了不少地方。
自己虽为漳浦人,但是对漳浦的一些乡镇倒是了解很少。今日坐在车上,转了不少地方,深土-赤湖-湖西赵家堡-佛潭-前亭-隆教-普照寺-漳州港-浮宫-海澄-石码,对于这个有点路痴的我,算是有点了解了。对于家乡的景点之一——湖西赵家堡,虽看着是几个破楼(土楼),但是却有渊源历史,对于赵家堡的历史也是有点大致了解了,还有普照寺,有着新加坡设计风格的建筑,还有那个一直行善、默默帮助百姓们的已圆寂的师父,也有新的认识。
坐在车里,看着人行稀少的道路,有点疑问。也许是春节还没结束的原因,大部分的道路上很冷清,很多店面也是紧闭着,感谢一路相伴的这一家人。
重新收拾心情,准备新的上路。
优美过年散文篇3:春节记忆
现在过春节,觉得没有一点意思。
而儿时的春节留在记忆里却永远忘不了的。
我对过春节有印象大概是六、七岁时吧,记得过了腊八,妈妈就开始忙活了,先要蒸很多的馒头,当然和现在城里买的或圆或方的馒头不一样了。家乡 的馒头其实不叫馒头,而且平时是不这样做的,只有在重大节日和走亲戚的时候才会这样做。妈妈蒸的叫枣花,另一种叫糕。每到蒸糕的时候,妈妈早早就忙起来了,先天晚上发上面,第二天起的很早,还要和几个关系好的邻居一起蒸。在邻居家被灶火熏的黢黑的灶间里,男人们压面,女人们捏枣花,我和一帮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一会到屋里看看,一会又跑的没有了踪影,总之这一天家长是不管孩子的,也许是顾不上管吧。妈妈蒸的糕主要是用来祭祖的,记得我小的时候,每逢遇到重大的升学考试,妈妈都要蒸个糕祭奠一下,而且故意不把糕蒸熟了,妈妈说是为了让儿子“高升”啊。
枣花和糕,妈妈现在还是年年蒸,但是有一种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家乡人叫“黄蒸”,具体是哪两个字我也说不准,姑且就用这两个字吧。它其实就是用玉米面做的,只是在里面包了点陷,有白菜,也有白萝卜什么的,但是我小时候特别不喜欢吃,在我离开家到县城上学以前,我们家平时的主食就是玉米面窝头和玉米面粥,吃的我经常胃酸。在天津工作的那些年,有时候和朋友一起到饭店吃饭,有人特别爱点贴饽饽熬小鱼,我看着玉米面做的饽饽从来也不吃一口。天津的杨村镇有一家贴饽饽熬小鱼特别有名,市里有人开车跑到那儿去吃,有一年我和朋友从承德回天津,他们要去吃杨村的贴饽饽熬小鱼,那个饽饽贴的真好,但是我也没有吃一口。童年的记忆里对玉米面特别的抵触,这种抵触持续了很多年。
到了大年三十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候,我小的时候没有电视看,更没有春节晚会了,只是等着三十晚上的饺子熟了,就该我放炮了。但是头锅煮熟的饺子是不让吃的,要先祭奠神仙和祖先,妈妈在每个碗里盛两个饺子和一点汤,我和弟弟妹妹端着放在妈妈烧香的地方,有的在门口,有的在院子里,也有的在堂屋的正中,然后就该放炮了,我是家里的老大,又是男孩,放炮的事当然由我来,小我七岁的弟弟一直想接替我放炮重担,但是我从来没有让过,直到我对放炮没有了兴趣。小时候祭奠的事情我一直记得,但又不知道祭奠的是谁,很多年以后我问妈妈,她笑笑说,其实她也不清楚祭奠的都是谁,只是从老人哪儿学来的,为了祈求来年一家人平安幸福才这样做的。只到现在妈妈每年还在重复着这样的活动,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觉得心理安生。
三十晚上还有一件事情是我期待的,那就是穿新衣服,小的时候家里穷,小孩子过年的时候才能做件新衣服,而且不让年前穿,要等到三十晚上才给拿出来。睡觉前,妈妈把新衣服给拿出来,把旧的衣服换下来,我闻着新衣服那淡淡的棉布的香味才入睡的。
儿时的大年初一起的特别早,听到炮声就起来了,穿着妈妈换好的新衣服跑了出去,和几个同龄的孩子去给长辈们拜年了。小时候拜年我们叫磕头,那是真的跪在地上磕头的,大人有时候故意逗我们,不把头磕响了不给礼物的,说是礼物,其实就是一颗糖或者一把花生什么的,但是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特别的礼物了。农村拜年很讲究的,先给自己最近的亲属拜年,然后是一姓的其他亲属,最后的外姓的邻居,但是不给辈分比自己低的人拜年。我小的时候对邻居的辈分老是分不太明白,经常和同伴们去比自己辈分低的邻居家拜年,惹得大人们笑话。初一这一天孩子们都是解放的,几乎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人不干涉的,我经常是和同伴们去做我们之间的游戏了。
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姥姥家离的很近,我又是姥姥带大的,所以一早就去老老家了,在那里又是无拘无束的一天,一直到过了初五,大人们该上班了,我们也快开学了,年才渐渐离我们远去了。
看了“优美过年散文”的人还看过:
1.春节优美散文3篇
2.春节名家散文
3.有关春节的散文
4.春节团圆散文
5.2016年新年励志文章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