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过年散文
一年中,最喜欢的节日就是春节,常常都盼着过年,因为那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优美过年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优美过年散文篇1:过年
都说人老了,越来越怀旧。我现在就经常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莫非我老了?
回想起儿时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过年了。先是一个盼啊!在东北一入隆冬便开始盼着过年了。尤其是孩子,对年的期盼三很具体的,盼望着过年吃好的、穿新衣、放鞭炮。更盼望着一种和谐与欢乐的气氛。还记得小时候那首儿歌:新年到,真热闹。穿新衣,戴新帽。噼里啪啦放鞭炮……
按中国的传统——从进入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甚至到二月二龙抬头都算是过年。这期间,谁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也不训斥孩子,即使孩子有了过错也不能打骂。过年时的父母与平时相比显得更宽容、大度,更和蔼可亲,更不拘小节。那时的孩子可以把父亲当“马”骑,可以向母亲提点“非分之想”,这对孩子来说可真是最最幸福的时光了。
快过年了,孩子们只管高兴,可大人们却要忙年。家家如此:父亲负责办“年嚼裹”,母亲忙着做新衣、蒸年糕。记得小时候,吃粮靠供应,分粗粮、细粮。因为要过年,细粮的供应会增加一点儿,大米、白面要从平时的每人每月二斤增加到四五斤;豆油从平时每人每月二、三两,根据情况再增加几两。此外,还会给每户极其珍贵的二两香油。鸡、鱼、肉、蛋也会凭票购买,有的按户,有的按人头。但那时过年想吃到新鲜的蔬菜很难很难。记得六岁的时候,父亲帮食堂干活,利用便利条件买回了两根黄瓜,一根家里做菜用,一根留给我吃,冬天里吃上黄瓜多稀罕呢,我抱着黄瓜一边闻味儿一边品尝,整整吃了两天呢!招待客人的烟、酒、瓜子、花生,小孩子们都不感兴趣,只对糖块儿情有独钟,那时的糖块儿大多是糖球,家家只舍得买一点儿,孩子多的家庭买了糖果都得藏起来,等到过年那天才能吃上,你说孩子们能不盼望过年吗?这“年嚼裹”还包括蒸些豆包,冻些饺子什么的,这是母亲的事儿了,除此之外,母亲还有件最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给孩子们准备新衣服,新鞋子,这一点几乎成了铁的定律,即使是有困难的家庭母亲也要采取一些变通的办法,或者拆旧翻新,或者漂染改色,总之要让孩子们在过年的时候穿得焕然一新。生活条件好一点儿的可以给孩子买一双胶皮靰鞡,囊中羞涩的就由母亲动手做鞋,巧手的母亲做出来的鞋子比胶皮靰鞡还好看呢!对女孩子来说,最高兴的事儿还有一件,那就是过年时能扎上一对鲜艳的头绫子了。对着镜子照呀照呀别提多美了。男孩子年前都得理发,那时根本不知道还有发型之说,只知道理发就是把头发剃短,因为正月不许剃头的,老一辈儿都说“正月剃头死舅舅”。等到二月二才可以剃头,那时剃头叫剃龙头。
到了除夕之夜,没有电视看,没有收音机听,为了坚持到12点吃饺子,放鞭炮,接财神,一家人围坐在炕头上一边嗑瓜子,吃花生一边轮番讲笑话,表演节目,不分大小,笑声不断。母亲常说:坚持到12点,可以精神一年。我听了信了、做了,至今深信不疑。
大年初一是拜年最兴旺的日子,拜年的人络绎不绝,家家都为拜年的人准备好烟、糖……、瓜子、茶水。大年初一直到大年初五、六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拜年大军,不论谁,不论在哪里遇见都会笑逐颜开地问句“过年好啊!”你会感觉到这是个非常重感情、重友谊的礼仪之邦。那时的拜年纯粹是一种礼节,没有一点儿拉关系、套近乎、谋私利的想法。绝对不会听到有谁到你家拜年,喝过茶、抽过烟之后说:“对了,我还有一件事情想求你。”绝对没有,拜年就是拜年。
过年期间最最盼望的就是队里放电影了。男女老少带着自家的板凳:高的、矮的,有坐的,有站的。聚在一起那叫一个热闹啊……总之,这个年过得很高兴、很幸福、很舍不得年这么快就过完了。
现在过年与过去相比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许许多多妙趣横生、意味无穷的年之程序都悄悄地消失了。比如:穿新衣,登门拜年、挤在一起看电影、对吃的那种渴望……都已被新时代、新生活、高科技取代了。
过去是盼过年,现在是怕过年。经常听到:“天呢!没两天就要过年啦,这年说来就来了,也太快了!”大年初一,走街串巷的拜年大军不再出现,拜年被一条短信,一个电话取代了。不过,给领导拜年的人越来越多了,像争头炷香似的争先恐后,早早地给领导拜上,更有甚者由于慌张送礼后竟忘了署上自己的名字。看电影、走亲戚已不是当今过年的主旋律,电脑、电视、麻将、聚餐搞得人疲惫不堪,一个字,那叫“累”呀!末了来一句“这年总算过完了!”
我就纳闷儿了,过去生活条件差时过年是快乐的,而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喝玩乐应有尽有,为什么过年却成了遭罪了呢?!
优美过年散文篇2:过年
我家乡的人们把过春节叫过年,过年也就成了农家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年是越过滋味越淡了。而都市人离年就更远了,反而过洋节却越来越流行,越来越火爆,什么圣诞节、情人节,仿佛一夜之间中国人都成了洋鬼子,街上行走的人们手里不是捧着情人节的红玫瑰,就是肩上扛着一棵圣诞树,给都市平添了一些异域风情。不过,年在我的记忆中却永远是那么的美好。
记忆中,过年最快乐的就是有新衣穿,有好吃的。那时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名俗语“大人望攒钱,小孩望过年”,因此那时总觉得过年要等好久好久。所以过年不仅有了快乐,还有一份期盼。一到腊月也到了年关,家家户户也就开始了过年的准备工作。当腊月八的腊八粥摆上桌的时候,年也就到了,腊月二十三敬过灶神,全村人就开始为年三十的年夜饭忙起来,对于大人们来说,过年最重要的似乎就是那顿年夜饭了。说来也是,那时物资短缺,买什么都要凭票排队,所以一顿年夜饭的材料要准备好几天,用大人们的话来说就是一年到头就为了这顿饭,岂有不认真对待的道理,即使是再穷的家庭,也要准备一顿像样的年夜饭,因而是一家比着一家,看谁家吃得更好,准备的食物更丰富,更有特色。所以,三十那天的中午,家家户户打杂的人就来到村中的小河边,一边洗菜一边聊天,顺便说说年夜饭吃些什么。
其实,除夕前还有一件事是每家都要做的。那时农村没有多少好吃的东西招待亲朋,煮一锅豆腐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当时村中只有一户人家有石磨,因而每到年前,村中五十多户人家都要到那里去磨豆浆,那几天石磨总是不分白天黑夜地转动,农家人一年的快乐和幸福似乎都在那吱吱呢呢的碾声中得到了满觉。不过,大人们磨着豆浆,小孩子围着石磨玩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童年的小伙伴们已都做了父亲母亲,那石磨也不知了去向,农家餐桌上的食品也越来越丰富,过去要用票买的东西现在是随时都有,所以年饭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玩却成了主角。回过来再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那时村中大多数家庭三十晚上都有吃素而不吃肉的习惯,当地叫吃斋,至于为什么我确实不清楚。菜全是些油炸的,豆腐、瓜果、蔬菜叶子都可入菜,菜是香酥可口,与其说是菜还不如说是小孩眼中最好的零食,我就常常用纸包一包拿到外面去吃。当然现代人吃素是为了健康和时尚,但那时村中的人家决不是。由于许多食品都要油炸,所以大人们都很忙,年饭大多吃得很晚,个别家庭还兴吃守岁饭,因而不到半夜是不开饭的,家中小儿不是等不到吃饭就睡着了,就是手中还拿着食物,人已经爬在了桌子上。对于吃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公婆舍不得把好吃的给儿媳吃,因为儿媳都要在初二回娘家,初一那天又是早上元霄,晚上挂面,累了一年到头的儿媳最后是连肉都吃不上一顿的,说来也真有些让人无法理解。还有一种说法是家中老人信佛,吃素是对神的敬意,不过我更相信是前一种。我父亲是入赘到我家的,所以常常与母亲开玩笑,说幸好母亲没有做别人的儿媳,否则也吃不上肉。吃过年饭,家中堂屋的火坛就会升起大火,一家人都围着火坛守岁,小孩子忙着吃糖,大人们则天南海北的闲谈。那时过年的气氛比现在浓多了,不管是走得多远的孩子,在三十的这一天都要回到家中,回到父母的身边,因为三十晚上是一家人团员的日子。
说了饭,该说穿了。说到穿,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似乎每年只有两件新衣,白衬衣是为儿童节准备的,为的是配红领巾,另一件就是新年的,用外婆的话说就是初一一天新全年都是新。那时我父亲虽说是在外工作,可家中的日子也不好过,平时的油、盐钱都是母亲和外婆利用晚上的时间打草鞋卖了以后才能买,更不用说有余钱了,但好强的母亲每年过年都要给我们兄妹四人做新衣服,由于外婆不会针线,小姑还小,做衣服自然就成了母亲的事。我总记得母亲在灯下缝衣服的情景,往往是一觉醒来还看见母亲正低着头在穿针走线,但不管再忙,初一早上起来首先看见的就是母亲为我们做的新衣已经放在了枕边,那时我们还不能体会做父母的辛苦,初一早上兄妹四人闹成一团,看谁的衣服漂亮却忘了给母亲说一声“谢谢”。
过年,敬神是与吃饭同等重要的事。腊月二十三敬灶神,三十晚上敬祖先,直到正月初三把祖先送走,天天一日三餐都要烧香敬神,敬神是家中男主人的专利,丧偶的女性是万万不可的,除非她是家中最年长的,这使我想起了《祝福》中的祥林嫂。敬神时很有些讲究,烧香前一定要洗干净手,先是摆上供品,然后才点上香和蜡,等一切准备好了,家中的主妇才将煮好的饭菜一样样端到供桌上敬神,放一挂鞭炮,敬神就完了,这时家人才能吃饭。在小孩的眼里,祭神的程序确实有些繁锁,好多时候都等不到敬神了就开始抓供品吃了,常常被大人骂。说到敬神不得不提起农家的神榜。堂屋是农家的主屋,神榜就贴在堂屋的上方,一进门就能看见,上书“天地君亲师位”,旁边是“某某门中历代高祖之灵位。”父亲在村中算得上是文化人,因而只要是他写的神榜都会配上一幅对联,内容大多是尊老爱幼之类,使得整个神榜看上去既气派又很有文化味,不过我们家从来没有写过神榜,父亲说敬神只要心到就行了。
过年对大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事,而对孩子们来说当压岁钱变成手中的食物或玩具时,年也就过完了。所以初一一过我们就又盼着下一个年,并在一年一年的盼望中长大,这使我想起那句诗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作者:王平方)
优美过年散文篇3:过年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已经经历了42个春节。眼望12年的春节已过,我善感的心更是思潮起伏,难以平静。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农村娃在那个时候的最大的企盼就是过年。
小时候老盼过年,那是因为贪嘴。桌上的菜肴是丰盛的,喷香肥腻的鸡鸭鱼肉奢侈地安慰着我们一直寡淡的胃肠。那时,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大鱼大肉,大人们在过年时,尽管内心充满着酸楚与无奈,充满着希冀与渴盼,家家无论再穷,都要割上几斤猪肉或杀几只鸡子来庆祝过新年。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家里三天两头有老亲旧卷走访,一有客人就有肉吃,我们自然能搭上嘴福,小孩子哪个不喜欢呢?我们姊妹四人,只有小傻弟最贪吃,于是,一到年末,我们懂事的三姐妹总是缠着母亲少割点肉,正月初一包饺子让母亲包豆腐素饺子,这样,家里来客人时,免得父亲下厨作难。母亲总是在父亲煮完大锅菜后,给我们一人夹一块猪肉吃,并一个劲地说以后会让我们吃个够。
小时候老盼过年,那是因为我们可以野着性子玩耍。过年的时候,学校放假,大人们不像平时那样逼着我们干农活,我们可以野着性子玩。最难忘的是玩冰溜。虽然我是个女孩,却比男孩子还要胆大、调皮。位于深山的我们,冬天特别寒冷,门前的小河总是结着厚厚的冰。于是,我总是吆喝上小伙伴们去小河比赛扔砖头,看谁扔的远,看谁砸开的冰窟窿多。房檐上会有冰串挂着,拿竹杆横着打过去,齐刷刷落下来,然后捡起来玩,直到化成水滴流尽。偶尔会有雪,那时候,笑声会如雪花在场院里纷扬,滚着雪球,垒着雪人,冻红了小脸,冻僵了小手,头上的帽子脖下的围巾往往转移到了雪人身上,如果不是大人们一个个强行拖回家,是可以陪着雪人过夜的。
小时候老盼过年,那是因为我们有新衣服穿。三十晚上,父亲早早地烧上一大锅热水,让我们一个个洗澡、洗脚。临睡觉前,母亲便把做好的新衣服给我们套好,让我们穿上新鞋在她面前试一试,望着我们高兴的样子,母亲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所谓新衣服,就是用母亲自己织的花棉布做的,新鞋也是母亲做的布鞋子。第二天,盼望许久的新衣裳穿上了身,辫梢鲜艳的红绸在跳橡皮筋时如蝴蝶般翩飞于耳畔肩头。我们小孩子们在一起,便比着谁的衣服漂亮。手巧的母亲尽管用的同样是棉布,可裁剪时用不同的图样,因此做好的衣服格外美观,使得小伙伴们总是围着我们看,一个个那羡慕的眼神至今仍历历在目。
小时候老盼过年,那是因为喜欢那时农村过年的氛围。过年的时候,房间里总是窗明几净的,床上的被褥散发着阳光的味道。父母一改往日的来厉,和善着面容叮嘱我们不许吵架。口袋里一定会有糖果的,去亲戚家拜年时,甜甜的叫声会换来一个个小红包。母亲总是大方地让你收着。然后,就在你一个个拆着红包,计算着压岁钱的数额(最多是一元钱)快乐而满足时,开学的日子到了,母亲伸手问:你的压岁钱呢?这个时候,你遗憾地明白:年,过去了。
小时候老盼过年,那是因为喜欢那象征着喜庆的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仅象征着喜庆,也预示着新春的到来。农村的孩子们,无论女孩还是男孩,一年到头儿除了上学之外,就是帮着家里干各种农活儿。挖猪菜、放牛、割草、拾麦穗儿、搂柴火、积肥、锄地……都少不了我们,甚至我们假期也是与农村的节气相呼应的,如我们比城里的孩子们多的麦收假,秋收假等等。在一样样农活中,在我们付出辛劳的同时,也埋没了多少童真与乐趣。所以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释放出属于自己的欢乐。而燃放鞭炮则成了这种释放不可缺少的载体。过年时的大人们,会到集市上大大方方掏一次腰包,从热闹非凡的市场上买回二踢脚、机械小鞭炮、大鞭炮等等爆竹,供我们过年时玩耍。那时的农村,没有城里人燃放的五颜六色的花炮,什么彩灯、礼花、震天雷等等我们闻所未闻,更不用说是见过了。尽管如此,大人们给我们购买的那些有限的几种花样鞭炮,对于我们来说就足够叫我们爱不释手的了。我们深知,我们手中的花炮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们格外的珍惜。大挂鞭也好,小挂鞭也好,有的100头一卦,有的则是300头一卦,可我们为了能在整个正月里得到那片刻的喜庆,我们会小心翼翼地把他们拆开来,由挂鞭变成一个个小炮,然会再一个个地去燃放,目的就是想慢慢地享受这不同凡响的代表着春的信息的鞭炮声。明明是挂鞭,我们却要把他们拆开来人为地弄成绿伞的小炮。之后,我们左手攥着几个小炮,右手拿着一截香头,一点一放。当小炮点燃后,需要掌握好燃放的时间,早扔出去就会掉在地上,炮捻由于受到震动而熄灭,变成哑炮,所以必须在小炮即将爆炸的一瞬间扔到天空中去,这样才会换来小炮在夜空中释放出来的片刻的灿烂光芒,这片刻的火花,足可使我们兴奋不已的了。过年留给我的记忆,只有年三十的时候村村相互呼应而连成一片的鞭炮声所织成的欢乐气氛和浓浓的年味儿。
三十年多年过去了,我早已远离了曾经给我带来欢乐的家乡,可每当春节,听到窗外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望着窗外腾空而起的缤纷的节日礼花所绽放出来的夺目的色彩,我还是时不时地想起家乡过年的景象。时常想起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小炮和“刺花”……。
后来渐渐长大了,我盼过年的心情也就不那么迫切了。
成年后就怕过年,忙碌了一年本应该歇歇了。辞旧迎新,中国人讲究过年。作为从深山里飞出来的我,更是惦记着娘家、婆家、亲戚……于是,大小商场逛遍,大包小包提回家。
自从87年母亲去世以后,我和姐姐相继离开家后,父亲总是盼望我们能回家过团圆年。那时,我和姐姐总是给一个失望的答复:要看门确实脱离不开。
年轻时,还没有更深地理解心里那份深深的牵挂。随着年龄的增长,直到自己作了母亲,心里那份牵挂我渐渐体验到了,也深深地理解了作父亲那份永远剪不断的长长的思念。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以后,77岁的父亲总是拄着拐棍站在村头天天在村口等待,盼望着我们回家。当我和姐姐在腊月二十五(六)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看见父亲那份由衷的惊喜,那份真实的高兴,看见脸上堆满的笑容变成了五线谱……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突然酸酸的,眼泪不听话的滚落下来,父亲却安慰我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多高兴啊!”
父亲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勤劳、善良,知书达理,他的一生是劳碌的一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把我们抚养大,他累得早早的衰老了,头发白了,手粗粗,腰也弯了,满脸皱纹。当他把我们养大了,我们又一个个离她远去,他的晚年只剩下了一份孤独,一份希望,一份永远的牵挂……当我们回到他的身边这一刻,我觉得真的很对不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天的心都在拉出思念的长纤,那长纤的另一头栓在我们身上。他说:他每天都在不停地想着我们这个在干什么,那个在干什么,累不累?冷不冷?想着想着,眼前就会出现我们小时候的活泼可爱的影子,他的嘴角会露出笑容。
在回家的日子里,父亲也忙这儿忙那儿,忙着让妹妹给我们做好吃的,每天乐得嘴都合不拢了。那几天,在享受着亲子之情。每当看见父亲那高兴的神情我的心都在隐隐作痛,我害怕时间很快过去,我把每一分钟都当两分钟过,我真想为地球制作一个定时器,在我和在一起过年的时候,能把时间定格在年假这段时间里,多给一份快乐,多给我一份享受,希望有一天我的理想能实现。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亲人的爱在一分一秒的凝聚着,离开的时间在一点一点的逼近,我的心在一点一滴的颤抖着。终于在不知不觉中,在亲亲热热中,在不想过完的情况下瞬间就过完了,我们又该返回工作岗位了。在要走的那天,我们回来时那份高兴和急切没有了,有的只是难舍难分,父亲说:“工作重要,到时就该回去,放假再回来。”说时显得特别轻松,但我知道的心此时的感受,他多么不希望我们离开呀。我们离开家时总是要送我们上车,在小车开动的瞬间,我看见在向我们招手,他的身影在我的视线里模糊了,此刻我给留下的是一份加倍的思念和孤独。
06年8月份,我可怜的傻弟又走失了,至今杳无音信。每当刮风下雨,我们的心像刀割一样疼痛。我们深知,年迈的父亲更是度日如年。尽管在我们面前,父亲尽量装出一幅轻松的样子,但我们何尝不知他那滴血的心。
过年,体现着浓浓的亲情,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过年的氛围更浓,情更真,谊更切!
看过“优美过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