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国留学的散文
出国留学是一段梦想与改变的历程,也是孤独与寂寞的篇章。关于出国留学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出国留学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出国留学的散文篇1:儿子的留学生活
我的儿子叫刘秋光,2005年从四川大学毕业后,考入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读研,2008年考入美国普渡大学读博,他学的是高能物理。儿媳妇叫伍敏,是儿子的大学同学,2008年8月陪我儿子去美国读书。
8月的某天半夜三点钟,他们拖着一百多公斤的行李来到北京机场。这是在新的航站楼里候机,航站楼是专为奥运修的,非常漂亮!敏儿一身短装,拖了一个小行李箱紧跟其后,在宽阔的候机大楼里,她迈着骄傲而轻盈的步伐,前面的路有多长多远,她不知道;美国这个国家如何,和我们中国有什么不同,她也不知道;她只知道要伴着丈夫远行,丈夫走到哪里,她就应该跟到哪里。世界是闯出来的,一个行李箱盛下自己的物品,一个钱包装下自己的证件和钱币,胸中却装着世界,装着遥远的美国,世界是阔大的,美国也是阔大的,但是,它们没有敏儿的胸怀大。经过十三个小时的航程,再加上两个小时的入关等待,他们走出了芝加哥的O'Hare机场,第一次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他们高兴地喊着:美利坚,我们来啦!
8月25日,他们来到了普渡大学。这是他们在普渡的房子。房子非常漂亮,但却没有家具----这点跟国内很不一样。他们从铁辉叔那拿了锅碗瓢盆和一个星期的食物。生活开始了。有了房子有了人,家的概念就形成了,它是一个小天地,也是一个温馨的爱巢。敏儿开始收拾起来,她是女主人,这里的一切就是她作主了,收捡用具,收拾房子,生火做饭······
买了电话,但还只能拨打当地的号码---他们还没支付长途电话费。但至少,他们有网络了,可以和外面的世界联系了。没有床,他们只能从办公室管理员那里借来两张简易床将就着先睡两个晚上,年轻人总是好对付的,旅途的奔波劳累可以让他们一着床就呼呼大睡,尽管它们是那样的简陋。本来是应该付2美元一晚上的,但他们还去的时候管理员并没收钱,这让他们很诧异,这种做法和国内也是不同的啊!他们制作了第一顿午餐。在外面吃饭每个人可能需要5-15美元,而在家里可能2美元就够两个人吃了。不过慢慢熟悉这边的生活后,他们还是会去把校园内的小店都吃一遍的,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味小吃。他们房子后面是片很大的草地,这里也称为松鼠公园 --- 动物在这里和人很融洽,房子周围或者是校园中心,松鼠和学生一样都在路上自由穿梭。有天早上他们家门口还上演了一出秃鹰追松鼠的游戏,要不是那只松鼠敏捷的躲到了汽车底下,他们就会目睹一出现场版的“生物链游戏”了。这就是美国,仁爱之心处处存在,他们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不是逮到什么就吃什么的饕餮社会。
早晨,他们在网上看到有人因为搬家免费赠送一些家具。因此,他们就有了沙发,有了书桌 --- 应该说这还只是个梳妆台。还有了一些小东西,以及满屋的地毯。太好了!所有这些他们只花了20美元。进入来普渡的第二个星期末了,学习很忙却也很轻松。忙是因为任务很重,轻松则是因为美国的课堂很开放,老师教的也非常好。他们的家也在这星期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些变化:床也有了,沙发也有了,地毯也有了,电视机也有了,互联网也有了。一年半以后,秋光就去费米实验室上班了,他们在那里有了一个新家,又过了一年半以后,敏儿怀孕了,她就要做妈妈了。
准爸爸准妈妈幸福地相依相偎,他们远在美国,父母亲不在身边,全靠自己照顾自己。
关于出国留学的散文篇2:儿子在法国留学的故事
2003年夏,儿子高中毕业,考上了浙江工业大学,但是放弃了,在川大的一个法语培训班学了半年,于2004年2月去了法国,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活。
儿子到了法国后,又在那边学了半年法语,然后就正式开始了大学阶段的留学学习。
2007夏天,儿子在法国南锡一大本科毕业,综合考试成绩是4/102。(分母是全系参考人数,分子是成绩排名。这是儿子法国留学六年唯一的一次排名。)毕业后,按规定必须实习。儿子自己联系了巴黎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在那里实习。实习期间,公司中午不提供工作餐,儿子每天早上做好饭菜,带到公司,中午微波炉加热即吃。
儿子很会做菜,微波炉加热后的饭菜拿岀来,香气四溢,惹得那些法国同事馋涎欲滴。几天后,那些法国同事终于忍不住了,向儿子提岀要求,要儿子多做一些饭菜带来到公司,他们岀钱买,一定要享受一下儿子的厨艺。儿子不能不滿足他们的愿望,精心准备了几天后,一天带去了一大锅大米饭,两个拿手菜。到了中午,十几个法国同事围在一起,兴高采烈地吃着儿子做的饭菜,大快朵颐,赞美不已,有的说:太好吃了!比中国餐馆做的饭菜更好吃!有的一边用手扇着嘴,一边呵着气说:真是太好吃了,这一生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饭菜!就是太辣了!(其实就是我们四川人吃的微辣吧?)公司老板是个“妻管严”,每天中午必须回家陪妻子吃饭,那天却破例留下来,吃了一碗饭,吃了一些菜。老板以前看过儿子申请实习的资料,知道儿子专科毕业(在法国大学学习两年即专科毕业,然后凭专科毕业成绩申请读本科,淘汰率60/100以上。) 后在比利时一所大学的实习情况,也了解儿子本科毕业的学习成绩。吃饭时又问起儿子在学习期间的打工情况,以及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等。儿子一一回答,并说自己已经拿到了申请的高级工程师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老板听了后非常感慨,说儿子太优秀了!太全面了!真是不可理解。然后十分诚恳地对儿子说,留学结束后,不要回中国去了,就在法国找工作,如果有什么困难,一定告诉他,他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儿子。儿子对老板表达了深切的谢意,又对老板说,他有一个下一届的中国同学,各方面比自己更优秀,推荐他明年到老板这里来实习。老板说,比你还更优秀?真是不可思议!明年再联系吧。你们中国青年都那么优秀,为什么国家又并不是很先进很发达呢?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儿子在法国留学时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却折射岀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中国的家长、老师会怎么看待儿子会做饭菜?会不会认为是不务正业?是不是认为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去?拿个第一名为中国人争光岂不更好?看看国内把那些高考状元捧上了天,哪所中学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那是必须拉大横幅的,更有甚者要为同学塑像的,反正是学校脸上有光,老师脸上有光,非得吹得个天花乱坠不可。学校、家长、学生、全社会都围着分数转,有分数有一切,其它一概不需要。高分低能、高分无能全社会熟视无睹。那些上北大清华的考试精英在以后的事业中究竟有多大的作为?儿子在国内的高考就连上一本线都差十几分,法国南锡一大来中国初选儿子时,儿子也只是“勉强”合格。但是就是这样在中国很不起眼的儿子,在法国却成为让法国人感叹不已优秀人材!法国的教育是怎样搞的?儿子又是怎样学习的?法国老板为什么那么看重儿子会做饭菜?为此感概不已?法国人的教育理念与中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那么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儿子确实很优秀。儿子在法国留学期间,除了学习勤奋努力学习成绩优秀以外,先后在比利时、法国、德国、美国实习过五次,每次实习成绩都是高分。儿子还在暑期和课余时间打过工,那真是在火炉中煅烧,真正煅炼人。
关于出国留学的散文篇3:我在慕尼黑的留学感悟
在一个陌生的国家生活可以给人一个深刻的国际化视野。这个视野可以开启新的思考问题的视角和引发思想的碰撞。外国的经历会塑造并丰富一个人的人格。
----陈川留学心得
我是2010年来德国留学的。2009年我在北京建筑大学(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上学准备考研时,曾应一位德国导师的邀请来欧洲旅行过,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空气、盛放的鲜花、悠闲的生活节奏以及老师家人的热情好客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决定要到欧洲完成我的硕博连读的。
我大学的专业是建筑学,但第二外语是德语,从大二到大四共学了三年,毕业后到清华大学留德预备部学了一年强化课程,所以刚到德国就通过了DSH,正式注册上学了。学校所在地是德国的第二大城市慕尼黑,这个学校享有盛誉,在该校学习或者工作过的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共有四十一人,小城的街道大多以著名人士的名字命名,而每一个名字都反映了这座城市和这所大学的一段历史,也反映了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一段历史。能在这样一所学校读书,那时我颇有些踌躇满志的。但是做学生在德国生活和做游客在德国走马观花毕竟有天渊之别,而我那时却完全没有想到这一点。
我开始时住在一所私人的宿舍里,宿舍有十几层楼高,每层住十来人,厨房公用。我那时想,很快就可以认识很多人了。但在那里住了两个月,我没认识什么人,甚至很少见到他们。白天上课我基本不用怎么说话,晚上回家就对着四堵墙,很是郁闷。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遇到一个邻居,她告诉我,住在我旁边的那个邻居死了,警察刚刚把他的尸体抬出去,而且,警察还说,他已经死了一个月了。我目瞪口呆,冷汗直冒。那邻居我见过一次,还跟他说了几句话,他是个德国慕尼黑人,看上去不算年轻,也不知道是不是学生,怎么突然就死了呢?我虽然一直觉得走廊上、房间里有异味,可是从来没想过他死了!我跟死人隔着一堵墙住了一个月,太恶心了!
我在国内时可没想过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邻里之间的关系冷漠到如此地步,邻居死了一个月我还不知道。他的亲人朋友呢?难道他整整一个月没有音讯,他的亲人朋友也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抑或是他根本就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自己一个人孤伶伶,失意抑郁,终于厌世而去?原来德国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空气、盛放的鲜花、悠闲的生活节奏……还有那样冷冰冰的人际关系,那样失落的人生。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自己的房间,呆呆地在窗前坐了几小时,想着怎样尽快搬出这个宿舍。当时是11月,正是学期中,不容易找到房子,我找了三个星期也没找到合适的。到第四个星期的时候,找到一所私人学生宿舍,一个德国女生急着搬出去,要找Nachmieter(续租人)。我看过房间后觉得挺满意,就跟她约定第二天去签合同。为了保险起见,我特意问她:“我是外国人,并且还是男生,可以住在这里吗?”她说:“没问题,这里住了不少外国学生,而且我已经告诉房东你是外国人了。”
第二天下午,我们一起到房东家里去签合同。房东是一个老太太,她打开门,德国女生先进去,我还在门外,老太太看见我,表情很意外,问:“您从哪里来?”我说我从中国来。她立刻说:“请您离开,我的房子不租给中国人!”我很震惊,反应不过来,那个德国女生大概是想问为什么,刚张开口,话还没说出来,老太太居然把她推出门外,很大声地说:“您要找Nachmieter(续租人)必须征得我的同意!我说不租给中国人就是不租给中国人!”
德国女生当场就哭了起来,或许是觉得很尴尬也很委屈的缘故。我象个傻子一样站在那里,完全懵了。印象中我总以为欧洲人相对来说比较有风度,可是老太太竟对那女生推推搡搡,比骂街的泼妇还凶。紧接着门内又窜出一条狗来,那个德国女生说她天生怕狗,我就赶紧拉着德国女生跑了。她还在哭,我已经够难受的了,还得安慰她说:“这也不是你的错,可能老太太以前跟中国房客有过不愉快的经历……”
原来德国不仅有冷冰冰的人际关系,失落的人生,还有委屈和尴尬,歧视与白眼。我满腹冤屈无处发泄,正巧在回宿舍的路上遇到一个中国同学,就跟她发起牢骚来,才讲了没几句,一个高大的年轻人忽然朝我们走过来,说:“DasistnichteuerLand!(这是不是你的土地)”他剃光头,穿黑色皮夹克,高筒黑皮靴,我想他大概是新纳粹,我跟我的同学确实是在大街上讲中文,可是谁也没规定在德国不允许在大街上讲中文啊,他干嘛要提醒我们这里不是我们的国家?我当时已经因为老太太的蛮横无理很生气了,又被他如此一激,就大声回了一句:“SiesindMüll”(德语:你是垃圾)或许是当时在大街上的缘故,他也没把我怎么样,扔下一句“Ausl?ndersindSchei?e(外国人都是狗屎)!”就扬长而去了。
唉,原来德国不仅有委屈和尴尬,歧视与白眼,还有对外国人的侮辱和排挤。我跟另一个同学讲起这件事,她跟我说她在东德念德语的时候,曾在大街上被两个德国小孩跟着在后面叫“中国猪!中国猪!”我唯有苦笑。
几经曲折,我终于在一所教会宿舍里,遇到了需要合租房的中国女孩琪琪,逃也似地搬出了那个恶梦般的宿舍。可是新宿舍离学校很远,琪琪建议我们买一辆自行车。她说AStA有修理过的旧自行车卖,我们约好了一起去买。知道AStA卖旧自行车的人可能不多,我们去的那天车库里没有别的顾客。娶琪指着一辆车问卖车的人:“这辆多少钱?”那人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说:“这辆车你们买不起的,中国人那么穷!”我和琪琪的脸煞时就变了颜色,想拉琪琪走人了事,但琪琪不甘心白来一趟,还是想买一辆车,就指了另一辆问价钱,卖车的人说:“这辆便宜,可是那么高,你骑不了的!中国人的腿太短了!只有象我们德国人那样有那么长的腿的人才能骑!”
之后我写了一封Email给我仍在北京的一位德国导师,告诉他,德国在这三个月里给我很坏的印象。他回信说,那是因为我在国内时对德国的期望太高了,在德国旅游时那点浮光略影式的印象又太好了,以为德国=歌德、席勒、海涅、托马斯8226;曼+贝多芬、巴赫、舒曼、门德尔松+马克思、康德、尼采、莱布尼茨+明媚的阳光、神秘的古堡、盛开的鲜花,与眼前的现状一比,高下立判,自然容易沮丧。其实这不能说明德国不好,每一个国家都有它阴暗的角落,但这些阴暗的角落毕竟不是主流。
我带着太多美好的想法而来,没想到却先看见那些阴暗的角落。至于现状不佳的原因,归结于经济的不景气,失业的人多了,对待外国人的宽容度就降低,认为外国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而德国一直都是单一民族国家,绝大多数德国人没有“文化德国人”而只有“血缘德国人”的概念,哪怕外国人对德国文化风俗了解得再深入,德语讲得再好,学位拿得再高,工作再出色,只要长着外国人的面孔,就不会被认同为德国人。他的一位好友,尽管在德国出生,读了医学博士,还是常被人问什么时候回土尔其。
读了老师的回信之后我的心情稍稍平复了一些。那三个月象噩梦,但之后我却再也没有遇到过敌视和恶意了,或许是否极泰来,运气好转了。在学校里我渐渐地认识了一些同学,在宿舍里跟邻居的关系也还可以。但总的来说,跟德国人的接触不算多,根本谈不上“溶入德国社会”。不少中国同学跟我的情况大同小异,有些同学因为不是住在学生宿舍里,甚至来了德国几年而跟德国人完全没有接触,因为上课时同学之间交流很少,下课回家就更不用说了,把门一关就与世隔绝。我想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来是德国同学没有主动去认识留学生的热情,他们一般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而总是跟“圈内人”一起活动;二来中国学生或多或少有一点内向,又觉得自己德语不太好,因而羞于主动接触德国同学;三来是德国大学的学制的问题,即使是同一个系同一个专业的同学,也少有选修完全相同的课而可以经常见面的。
幸运的是,学习慢慢走上轨道之后,我申请了三次实习都被接受了,因而得以了解了一些学校以外的情况。通过实习认识的同事基本上都给我良好的印象,温和有礼、认真守时、态度严谨,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同事间没有什么勾心斗角,彼此倾轧,但也少有友谊,下了班之后就各走各路了,公事和私生活界限很明显。
令我非常惊讶的是,在第一次实习的时候,我跟我的主管同一间办公室,有一天她突然大哭了起来,说她的先生变了心,爱上另一个女人,要跟她离婚,而她父母都卧病在床需要照顾,儿子还小,同时工作上的压力很大,令她难以承受等等。我手足无措地看着原本端庄淑丽的她好象崩溃一样,不知道怎么样安慰她才好。大概她也是因为我只是个实习生,很快就要离开公司,才敢这样哭的,不然的话让其他同事知道了岂非很难堪?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来德国的职业女性很不容易,表面上看上去很坚强很能干,其实背后有很多眼泪很多痛苦。难怪我一位教授的夫人尽管是博士,毕业后也甘愿呆在家当家庭主妇。
第二、三次实习时间都比较长,工作也相对复杂,但同事们都相当耐心地教我,并没有因为我是实习生,又是外国人,就只给我不重要的事情做,这跟我在国内实习的经历有很大不同。我跟第二次实习时认识的一些同事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留学的这些年,头两年我曾经责备自己实在没有学到什么。如今回头想想,我在德国的生活是慢火炖老汤,滋味慢慢出来。在学校所得知识虽然有限,事后想来竟然能助我轻车熟路触类旁通。而我对德国的敏锐感知,又是一个更广阔的宝贵资源。如果你有一颗舒缓留恋的心,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在漫漫人间烟火中化蝶。
先说时间观念。当初去德国有几个朋友是极力赞成的,因为我在小事上一向太飘摇散漫。他们说我早该学些德国式的守时严谨,一丝不苟。去了之后,却发现身边的德国朋友大多爱迟到,年轻人更是不拘小节。但在正式社交场合必定还是着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教授有固定的受访时间,看病要提前预约,公共汽车发车与到每一站都有确切时间表。我觉得我的生活像一块蛋糕被分割,也开始学着安排日程表,一切都如德国人一样的井然有序。这种习惯能让我受益终生。
德国人外表冷漠,但社交礼仪作得到位。在德国四年,我未曾见过有人当街吵架。上下车彼此礼让三先,不是因为车上有的是空位,不用争,而是出于教养与习惯。出入推拉门,走在前面的都会为身后的人撑着门,递到手里才放开,而身后的人也会说声谢谢。拖拉着大包小包出商场的时候腾不出手推门,曾经有陌生人跑过来为我打开,于是在别人这样的时候我也会跑上前开门。
记得有一次,在学校上厕所更遇到一德国小绅士。在门口和他撞个满怀,大家彼此连说对不起又后退相让。他侧身为我撑着门微笑着说,我已经解决了,还是你先请进吧!于是我笑纳了,心想上个厕所也这么盛情。等到回国和朋友聚餐,我连连对服务员说谢谢,被朋友骂作假正经,假洋鬼子。罢了出门时给后面的人撑着门,一顺儿的陌生人不知道伸手接一下,大摇大摆鱼贯而出,扬长而去。于是我只好撑到等大群人都出尽。朋友笑道,这些人以为你是饭店雇来拉门的呢。我想古人也说礼多人不怪,可惜现今国人多失了礼数。我不是在盲目崇洋媚外,我想我在分析比较,三人行必有我师嘛。
还记得初到德国的时候,去德国人家里做客,我总是拘谨的要命,问我吃什么喝什么,我都说不用不用。德国人直接,也不懂国人如此虚礼,竟然不再相让,诧异一下,就尊重了我的意见。几次教训下来,再和他们打交道的时候,该吃就吃,该喝就喝毫不客气,从此倒宾主尽欢。德国人很重视诚实,我的德国朋友们大多死心眼,直来直去不加掩饰,和他们混在一起,我竟也慢慢痴呆起来,每每直言不讳,实话实说。国人花在应付人际关系上的时间和精力实在太多。
归国之后,身边总有人问我,留学德国是否值得,是否含金量高。我想我们应当问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洋文凭固然重要,也还有个勉强及格毕业和成绩优异毕业的巨大区别。学习成绩固然重要,对异文化的吸收与反视也是留学成功必要的因素。我认为留学最大的益处是文化的移步换景。如果没有这种慕求,不如留在国内,毕竟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而我在德国的留学生活,有的只是漫漫人间烟火,也许有一天,终能青衫一袭,袖底连香,缓步行来,步步生莲花。
看了“关于出国留学的散文"的人还看过:
1.采访留学生文章3篇
2.关于出国学习的英语作文
3.名人写的青春励志的散文
4.有关母语的散文
5.青春励志名家短篇散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