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东北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东北地广人稀,有丰富的资源。关于它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东北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东北的散文篇1:走近东北

  我是南方人。一直觉得东北,是个很寒冷,又很遥远的名词。那时,它除了与我隔着千山万水,与我的内心,亦隔了千山万水。 我甚至于认为,东北就是林海雪原中,那一大片苍茫,寒凉而延绵的雪白。

  直到,认识了郑旭东老师。

  记得亦是这样一个阳光温暖的冬日。我坐在电脑前,觉得应该找一些美好的文字,陪我一起,度过如此美好的周末。于是,我遇到了郑老师。确切地说,是我与郑老师的文字,不期而遇。

  世上的缘份,真是十分奇妙。我点开了一个叫中国散文网的网站,正好就看到了郑老师的散文。其实,网站里还有许多其他的文章。看完,完全可以和以前无数次在网上看文的态度一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可是,这一次,我没有离开。而是找到了作者的号,并在好友验证栏中填下:“喜欢您的文字。” 就这样,我成了郑老师众多粉丝中的一员。郑旭东老师,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的会员。作为一位部门的领导,一位业余的作家,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长年笔耕不辍。至今已出版了散文集《陋室闲语》和长篇小说《火浴》。并在各类媒体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和剧本,获得的各种荣誉,更是难以计数,令人敬佩。

  更让人敬佩的,却是郑老师的为人。

  郑老师粉丝众多,除了因为文章写得好,更多源于他自身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东北的汉子,从照片上看,郑老师其貌不扬,可是为人谦和爽朗,不做作。我是一名初学的写作者,常常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要请教,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不辞辛苦帮我修改过许多文章。有一回,我写了个短篇小说。晚上发给他看,他那时正忙,告诉我明日再看。可第二日清晨,一打开,就意外地看到了老师的留言。条,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建议。足有几百字,占满了的整个窗口!让人特别感动。又记得一回,我看到一本杂志上,有个类似于读者来信的征文。那杂志根本没怎么看过,但为了应征,我于是杜撰故事,粉饰词藻,虚拟情感,一挥而就。写完后自己一读,觉得语言优美,构思巧妙,颇有几分飘飘然的得意。拿给老师看,老师立刻当头一棒,指出了这篇文字的华而不实和逢迎虚伪。至今想起,十分羞愧。

  郑老师常教导我的一句话是“文品如人品,学文先学做人。”这话若放到老师身上,则极为应验。老师的文章,正如他的为人一般,平和,质朴,不虚华。

  我想,一个地方如果能吸引人,必定有它特别的地方。一篇文章如果能吸引人,也必定有它特别的地方。郑老师的散文,最特别之处,便是用最平易质朴的语言,记录了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在我看来,平易二字,看似平,看似易,实则最难。平,若没有有从容不迫的气度,则流于平淡。易,若没有岁月积淀的内涵,则流于浅薄。《人间词话》说过人生三境:一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郑老师的散文,便是三境,是经历过了崇山峻岭,低谷险壑后的平和;是高僧百年修行后的顿悟;是文到险处自然平……他写东北特有的悠车子,语言质朴而意味长。“悠车子一般长100cm,宽50cm,高30cm左右,车底下面有横梁和底板。其形状如一条小船,两头微上翘起,悠车帮为椭圆形,是用薄木板经水汽熏蒸后弯成的,车帮的外侧一般都用红或黄油漆涂刷,画有长命富贵、九子十成之类的吉祥文字或画有四郎探母、王小捕鱼、松竹凤鹤之类的装饰图案。高档一点的悠车子是帮上下边缘还画有云彩卷,表示孩子长大了能升官,飞黄腾达。”如此语句,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如果没有经过心灵的洗涤过滤,断断写不出此等韵味。是的,这是一个东北汉子特有的韵味,虽无华丽的语言外衣,虽无张扬的过度包装,可生活的韵味、思想的韵味却沉甸甸地埋伏于字里行间,散发出特有的乡间气息。

  他写景,语气平和却饱含深情。一景一物,一花一草,在他的笔下都有了鲜活的生命力。“稀稀落落的小雨点,在雷声催促中砸下来,落在江面上,立刻在面颊上吻出了一个个小酒窝,如笑靥,煞是好看。“(《大美湿地》)”草甸上的草儿,舒展了紧锁的眉头,将所有绿都拿了出来渲染。一些叫不出来名字调皮花儿,或黄或白,或红或紫,冷不丁地冒了出来,蜂和蝶也有了追逐的情人”(《春雷乍响带花飞》)……对于老师来说,景不再是景,物也不仅是物,而是自己的一部分,二者融为一体。正如老师待人的平易一样,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也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风花雪月固然可以入句:桃花,杏花,丁香花,土豆花,冰凌花……农村的烧火棍,柴火垛,玉米地……甚至于大粪堆,经他朱笔轻转,竟也能施施然妙笔生花。

  老师的散文,另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 “走进了这雾凇里的太阳岛,就走进了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仙境,就步入了一个一尘不染的水晶世界。”“索非亚教堂戴上了白帽子,亮晶晶; 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穿上了雪衣服光闪闪;太阳岛雾凇让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亚布力的滑雪场也渐渐地热闹起来,林中飞翔冰雪健儿。哈尔滨的雪花多情,它们飘来,如翩翩素蝶,飘上你的肩,扑入你的怀,落在你的手心儿里,爬在你的睫毛上,变成一朵清凉雨滴……”每次读老师的散文,总会错认为在欣赏一幅幅国画:走进了美丽的太阳岛、走进了历史名城哈尔滨,走进了一个个秀山丽水的风景区,感觉自己身在东北。东北,这个曾经苍白寒凉的词语,竟然也渐渐有了温度,有了活生生的色彩。

  在郑老师的散文里,用墨最多的当属对本地的风土人情的描写。风情二字是妙的。一个女人,没了风情便没了味道,一个地方,若没有风情,便少了情趣和意思。想知道什么是东北八大怪么?哈尔滨的面包到底有多大?嘎拉哈又是什么东东?知道东北的开江鱼,小豆腐,姜不辣到底有多么美味么?……郑老师在他的《东北风》里,如数家珍般,给我们娓娓道来。可以说,这是一本独俱风味的散文集,亦是一部东北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将以别俱一格的风情,深情款款的姿态,引领我们走近东北,了解东北,爱上东北。

  关于东北的散文篇2:东北的夏天

  东北的夏天是可圈可点的,夏天的"短",夏日的"长",夏日的"奇",夏天的"凉",形成了东北夏天独特的特点。

  东北的夏天,从六月份才真正开始,这时的南方已是盛夏。像大兴安岭漠河地区,六月飞雪,夏天来临得更晚些。可当人们还没享受够夏日的美好时光时,八月的立秋时节一到,东北的天气骤然变凉,早晚的温度变化更大,人们不得不穿上秋季的衣服。树木也抵不住气温的骤变,叶子变黄,片片逐渐凋落,一叶落知天下秋。紧接是秋雨光顾,一阵秋雨一阵寒,温度更低,天气更凉,两个多月夏季悄然而去,秋天来得也太早了,太快了些。

  东北的夏天很短,可夏日却很长。在黑龙江省抚远县地区,夏日2时左右,黎明即从这里悄然开始。傍晚19时许,夕那才徐徐西沉,昼间的时间达到十七个多小时,东北夏日的时间真的很长啊!

  坐落在黑龙江省抚远县乌苏镇的"东方第一哨”,每年这个时候,都会迎来全国各地大量的游客观看壮观的日出,迎接和沐浴祖国的第一缕阳光。

  "英雄的东方第一哨"驻守着英雄的官兵,英雄的东极官兵戊守着祖国东极边境的和平安宁。在哨塔上,在界江的巡逻线上,我们英雄的东极官兵手握钢枪把一缕阳光迎进祖国大地。此时此刻,官兵们自豪地唱起巜我把太阳迎进祖国》这首歌:"在祖国边防,最东端的角落,耸立着我们小小的哨所。每当星星月亮悄悄的隐没,那是我第一个把太阳迎进祖国……"。

  2008年10月14日,黑瞎子半岛回归祖国,"东方第一团"的官兵在黑瞎子岛我方开始履行神圣职责,黑瞎子岛便成了祖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

  祖国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抚远县,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离抚远县城30多公里的乌苏镇。这里被人们誉为"东方第一镇”。这里虽说叫个镇,早些年只有一户人家居住。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如今已有好几户了,当地的旅游局在乌苏镇还建起了宾馆和餐馆,今后国家对乌苏镇进一步投资开发建设,"东方第一镇"的前景会更加美好。

  在"华夏东极"西北方向大约1750公里距离的"神州北极”有一村镇——我国黑龙江北端的漠河,它地处北纬53°以北,又被称为我国的"北极村"。

  正由于"北极村"高纬度的地理特点,又接连给它带来一些奇妙的称号,其中顶数"不夜城"最为诱人。

  每年夏至前后,漠河村出现了昼长夜短的现象,深夜,片片淡红色的晚霞还留在西北天际,把夜空辉映得通亮。

  由于漠河的纬度高,北极村一带又经常发生一种极光现象,因为发生在地球的北极,又称"北极光"。有时,这里的夜间突然天空通红一片,如同无数把不同颜色的火炬在天际点燃,组成数不清的各种颜色的光带,光怪陆离,变幻莫测,有时呈带状,有时呈孤状,有时呈幕状,还有时呈放射状,干姿百态,令人大饱眼福。

  东北的夏天虽然短暂,但风景迷人,夏天的平均气温27度,最高温度也超不过36度,适合"宜居"。我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来到东北二十多年了,如今再谈起南方的夏天的热,还令人汗颜。南方夏天那个热,是热得好命的,整日在屋里开着空调,吹着风扇,稍微能缓解一丝炎热,但到了室外工作劳动,不一会儿,衣服就被热汗浸湿透了。中午时分,气温更高,有时能达40多度,真是让人受不了。

  在东北生活久了,我感到东北的夏天比南方好。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东北过夏天,不用受南方那种炎热的煎熬。我是否有点"忘根忘本","崇北媚外",可实事如此,不存在"忘"呀!"崇"呀之事呢!

  关于东北的散文篇3:东北的雪

  一觉醒来,得见对面的屋脊瓦片上沾染了薄薄的一层雪,半数已经四向晕开,霎时间给我一种错觉:“开春了”。

  这是天津的第一场雪,由于气温不够低,很难得见全活的雪花。这已经是我在这里的第四个冬天了,老实说这里的雪让我这个东北人很不爽,如酒痴滴饮美酒般不足尽兴;落地即化好似昙花一现,且湿脏难耐。

  于是乎,思乡,思雪。

  在东北,一冻半年是很多南方人不能体会的,一年中半数的光景是在寒冷中度过;在东北有一种雪花叫“鹅毛”,更有一种天气叫“烟儿炮”。刺骨的寒风裹着羽毛般大小的雪片儿铺天盖地而来,那场面直叫一个壮观。

  在清剧中我们常能听到“发配苦寒之地宁古塔”这样的话语,宁古塔即是牡丹江,只一句便可知东北的天气是何等的恶劣。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这点寒冷于我们而言不过是家常便饭,至于那寒冷的美也不是什么人都敢于去触碰的。

  回想小时候,那会儿全球还没有变暖,海平面还是正常的,东北的雪将更为壮观一些。随随便便就是零下三四十度,隔夜的大雪封堵门窗的情景很是常见。

  一觉醒来的剧情将是这样的:门推不开,拼命地推也只不过是一条细小的缝隙,大风来回碾压下的雪早已不是柔软的初态,而是坚实无比。于是拆开糊得紧实的木窗子跳出去清雪,爸爸也会带着我去解救别人家,玩耍一般的乐此不疲,这也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助人为乐。

  严冬虽苦却也带给了我们不少的乐趣,在这个雪越来越小的世界我愈发的怀念那些小时候的一幕幕。除去大家熟知爬犁、陀螺、冰刀,我更喜欢挖雪洞,每逢大雪,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带着小铁锹便浩浩荡荡的向村口的深沟进发。

  村口的深沟是挖雪洞的圣地,深三四米截面面积少说几百平米,当然了这个大小也是我凭着脑海里的记忆估算的。深沟的连通着绕村小河,我们从河道进沟处开始动工。事实上挖雪洞跟挖窑洞的道理是一样的,留出足够承重的立柱,其中要做出足够多的房间供伙伴们“居住”。

  如今看见电视上那些“煽情”的奶粉广告我不禁想笑,若真如他们那般暗示,我们这些小伙伴岂不是早成了结构建筑师了。挖雪洞的技能没有人教给,完全是凭着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你若问多粗的柱子承重多少我只得摇头,所谓经验就是这么一回事,实战而来。

  现在想想,现下我还真不敢让我的孩子去玩我玩过的那些项目,着实危险。三四米的雪一旦坍塌,天王老子也救不得你,于此我曾多次后怕。

  可是什么又叫农村的孩子呢,就是要比温室花朵皮实才行,够野才能适者生存。我身上的好多伤都是那时候留下的,老人常说淘气的孩子有出息,可农村的孩子哪一个是不淘气的呢!很小的时候学骑自行车,二八的车子甚至比我个头高,为了学它如今我的脸上还留着半圆型的疤;农村的狗凶的很,时常被狗咬的我会想方设法的去出气,甚至还跟比自己重的狗扭打在一起;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即便如此我的爸爹还总是嘲骂我“囊吧”,这就是农村人的教育,虽然我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欣赏,但却心存感激。

  前段时间看电视有个《演说家》的节目,有个人讲大东北精神听得我出了神。东北人开垦北大荒称得上是“艰苦卓绝”与“开天辟地”,那是一段艰辛,更是莫大的荣誉。

  令我自豪的不止于此,世人皆言我东北人脾气暴躁,实则是实在豪爽,我们不是见人就咬的狗,我们更像是东北虎,不需多言又何必墨迹?直截了当方显男儿本色。

  东北人讲究一个“义”字,大丈夫坦荡荡,不需那些个弯弯绕,我们东北人不是傻到不会绕弯,而是打心眼里不屑,这也就是我们东北人的傲气。老爹这个粗汉子从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他却用打骂的方式把东北人的精神完整地传授给了我。我想,今后无论我身在何方、处于何种风俗中,都决计不能丢失这种精神。

  伫立在狂风暴雪之中,那坚毅的眼神、那铮铮的铁骨,任谁都折不了东北人的脊梁。东北人生于斯、长于斯,早已与这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对于这一片黑土我始终怀有敬畏的态度。

  再回过头去看雪,它还是雪吗?滂沱大气的,那是东北人!

  
看了“关于东北的散文"的人还看过:

1.关于大东北的散文

2.我的家乡东北城市哈尔滨散文

3.东北农村的散文

4.冬有关的散文

5.描写东北的春节的日记作文

27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