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妇女节的散文推荐

时间: 超财2 散文

  从二十世纪初至今,妇女节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陪伴着广大女性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妇女节的散文推荐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妇女节的散文推荐篇1:妇女节要不要改

  工作太忙,二月底开头的妇女节文章,快清明节了,还没写完。

  妇女节要不要改?

  当然用不着。

  妇女节,不是一个姓名、别名或曾用名,也不是一个代号或符号。她是一段历史。我们有的是机会和时间去重读历史,或研究、陈述和解读,但历史已然存在、已然过往而不可逆转。历史可以延续,也可以刷新和创造,却无从修改。

  其实这动议和争论,原与妇女节无关的,只是我们不想再用“妇女”来定义女性群体,却歪打正着,焦点囫囵错位。也是这歪打正着,给“妇女”改名终于揭开了序幕。

  我一直不赞成写文章时引用过多的例子和知识,虽然现在的语文老师,总喜欢给这类作文高分,杂志也喜欢有所援引的诸如旁征博引的文章。惶恐,一篇文章多半是摘录、辑录、引用、转述,只有开头的一两句和结尾的两三句是“自己”的,写文章太容易了,发表也太轻松。惶恐。这种写法,无非在用暴力的手段,助长和强迫“天下文章一大抄”而已。我们已被互联网围追堵截,尚没有突围的办法。你要什么资料,输上关键词一搜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这也正是现在的孩子非要上网的主要原因,他们其实很少玩我们担心的游戏,而是用搜索对付和敷衍作业、作文等等我们自以为是的一切教导。这帮可爱的家伙用网络围剿我们,暗地里早把我们搞定了;但这并不是怪罪和责难的理由,不会写东西的大人比孩子要多,许多文章都是网上弄来的,一字不改就敢交卷。惶恐。妇女节的来历等知识,恕我无可奉告,你上网搜吧。

  时下颇流行改名学说,很多“命运不济”的人,以为自己或孩子的名字取坏了,影响了运势,所以不惜重金改名、算卦、求签、看风水,并冠之以“心诚则灵”。其实,这灵验多半来自巨大的心理暗示,唤起了极高的注意力,而勇敢的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直达理想的目标。何必笼络现代的迷信呢?

  妇女节来自固有的历史定义和背景,是一个历史概念、史实、事实的名词解释,在今天也不涉及资源的重组和功能的重建,改名与否无关紧要。就像护士节,是历史上的某一天,为纪念南丁格尔这位护士职业、护理工作的创始人而确定的;这个节日的名称是历史,而非地名,不同于某某县改成某某州或某某城;至于由此节而生发的创意,如怎么纪念,怎么发展,倒是无穷变换的,创意越多越新就越好,和名字两码事。护士的称谓,也可以随着时代赋予这种职业和事业的发展、变化,重组新的概念,比如参照“空姐”“的姐”而改成“护姐”?以显示职业化的典雅与高贵,甚至美丽等等,护士节显然是无须改的。而“妇女”这个词汇,既然已经不再适合今天的我们,是改得有理的;除了历史,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即便“妇女”改名,“妇女节”应与本案无关。

  用“妇女”来做女性群体的称谓,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组词造句的偶然,此概念应该发端于人类的原始分工,以及文字诞生期祖先对女性的认知与认可。在人类的童年期,伟大的象形文字把“男”“女”两“字”做了代表、区分和表述两种性别的符号。当然,这符号不是随便采用的,把繁体字的“妇”,做成“女+帚”;无论这帚是笤帚、刷帚和是扫帚,它的持有人应该是家庭的管理与服务者。激进和敏感者可能以为这个表述造成了不平等,男人在田里出力,女人在家里扫地,这不是小看人吗?其实不然,在那样的生存环境下,男子耕作,女子持家,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正像今天的老公先扛一桶纯净水上楼,再下楼扛一罐液化气,很自然;老公老婆一人扛一个上楼,就是我们要的男女平等吗?笑掉大牙,五千年的文明还要容忍这样幼稚的性别权利之争吗?

  办了这么多年报纸,读到的好东西足以受用一生;读到的谬误、偏差和不尽如人意的文字表述,也实在不少了;尤其在终审时,每天要读二三十个版,一本书的样子。偶尔,会发现“妇女”“群众”概念的错位;比如,“一名围观妇女对记者说”“一群众向记者反映”等等。“妇女”是一个广义的泛指,不能指一位女子;在宏观表述阶层、群体、部类,以区别他类时才用,比如“妇女干部”“妇女地位”“妇女工作”等等。

  虽然多年来“妇女”概念表述的不规范,也加剧了女性和部分男性公民对这一概念的反感,但这个概念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像英语的“习惯用法”一样,汉语组词也有约定俗成。尽管一个“女”字,有着足够的独立含义,但在遣词造句写文章或者口语表达时,一个独立的字,尤其是一个字的名词或动词,需要另一个词做语境、语感的包装,才能实现完美表达。比如“请给我一个杯子”,就比“请给我一个杯”要完美;虽然后者并不是什么错误,却是有缺陷的。“杯”就是杯子了,“子”在这里没有词义,只是个搭配与衬托。而“妇女”两字的并列,也为汉语解决了不少尴尬,“妇女干部”就是对一个群体的完美表达,虽然“女干部”既可指群体,也可指个体,而前者更郑重、规范些。“妇女地位”“妇女工作”在表述时则受到限制,“妇干部”或“女地位”都是有欠缺的。

  “妇女”概念是在如火如荼的妇女解放运动中诞生的。它不仅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中,承担了文言向现代语言过渡的神圣职责,也吹响了身受剥削、压迫、歧视和凌辱的女性群体向往尊严、平等、自由、权利并为之抗争的号角。

  在文言文中,“妇”指已婚女性群体和个体,不包含未婚女子。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中,创意“妇女”概念的人,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女”完全可以概括全体女性,而用一字表述又显然是有缺陷的。所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用“妇女”这个前所未有的词汇做女性群体的概念,是非常时尚、前卫、进步和积极的。这个概念的确立,唤起了人类解放和关爱最底层群体的觉悟和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营造了优秀和高尚的人文环境。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在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等范畴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独一无二的。但是,在创意“妇女”概念时,专家犯了挂一漏万的常规性错误。提出“妇女”概念,本身标志着妇女解放的开始,而妇女解放的理想境界和终极目标,是男女平等。只为女性创意了“妇女”概念,却没有为男性群体取一个相应的名字;致使这架天平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倾斜,使“妇女”概念埋下了片面和孤立的隐忧。随着这一概念的迅速推行,“妇女”也成了始终在找平衡的“弱势群体”;仿佛正是因为“弱”,才老想着解放、平等、发展。这不仅让广大女性始终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公平,也助长了女权运动的偏激,“大女子主义”就是其中的鲜明代表征候。如此,理直气壮的对平等的谋求,遭到消极的抵抗、冷遇甚至反对,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而言,妇女政治地位在优越的社会制度中得以明确以后,势必进入徘徊期,甚至低谷;再加上女性像男性一样固有的性别弱点,反倒强调了这一群体的劣势,惹得另一个性别阵营的少数分子,坚决的以为只有男尊女卑才能太平。

  在想当初,创意“妇女”概念的同时,应该同样给男性一个统称。你看,女性/男性、女人/男人、女子/男子、女士/男士、女生/男生,而“妇女”却不能用“妇男”或什么什么男与之对应;好像一说平等、权利、地位等等,就只能描述女性,这在两大性别部类,就显得不够和谐。因此,要出手平抑一高一低、一长一短,才是解决的办法。我在团代会、党代会、政协会的小组讨论和其他有名册的会上都曾提出,既然男女平等,请不要在女性与会者后面加括号和性别;她们的权利和义务与每个人都没有什么不同,这样标注并不是很妥当。大家听了,总是善意的笑笑,事后就都忘了。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要想体现女代表的人数、比例,可以在会前、会后或会中的其他文件里出现,名单上就免了吧。就像一个旅行团队,导游只需给落地酒店一个男女游客的人数,便于分配下榻居所就足够了。因为,男女游客也是平等的,也只有区分一下类别。

  谋求平等,是一件全方位的事情。有天就有地,有阴就有阳,有正就有负,只强调另一半,会矫枉过正的。这些年,医院里设男科,甚至设立男科医院就非常好。妇科、产科都是老学科了,那个貌似强大的纸老虎,不会因为自己的性别偶有小恙吗?男科病也有一百多种呢!有了男科,妇科患者就不再是权利地位上,以及特殊性别上的弱势群体,而仅仅是一位患者。至于商场、超市提供的“老公寄存处”也是很有创意的,它在区别性别特点、特长和弱点的同时,平等的关爱了女人和男人的利益。陈述女性的弱点,也同样对待男性的弱点,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平等吗?所以,单枪匹马、孤注一掷的事物和行为,在人类这个大群体中,永远找不到北。

  为什么不再喜欢这个称谓?

  随着时代的变革,一个概念是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的。

  今天的中国女性,已然走过了争取平等最艰难困苦的斗争阶段;她们从心底对平等的决然认知,以及对平等权利的享有,已成为胜利的显著标志。虽然在很多角落,还有人守着男尊女卑,但历史潮流是无法阻挡的,无论里程会多么漫长。可以说,给“妇女节”改名,是新阶段、新时期女性维护男女平等,维护妇女权益的新的里程碑。改不改这个节日的名称,并不是她们最想要的;她们真正的主张,是用更有时代特点的概念来命名这个群体。而改名说,也只是她们的新主张对一个名称的必然撼动。

  “妇女”这一个词汇、两个文字,还是让人一看到就想起笤帚、家里的、屋里的、内人甚至旧中国男人谦辞中的“贱内”。正像“男”字,你看上去就是“田里的劳力”。它们都彰显着遥远的文字演化历程,但是,象形文字的本身并不值得侧目,焦点怕仍是男女权益中对平等的量化、矛盾、归属的纷争。

  搁置争议、退而求其次,未必不是好的办法。

  新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应该可以通过一个倡议或决议,科学的、历史的、发展的看待妇女这个概念,即只在纪念、表述“妇女节”时使用“妇女”概念。在其他范畴,使用和男性对等的女性、女人、女子、女士、女生、女孩等称谓,坚决废除可能侵害、妨碍女性合法权益的表述。

  出台纲要或规划,将妇联工作、女性事业置于全人类、全社会范畴,不再刻意区分领域;凡倡导女性支持、实施、履行的责任与义务,同样倡导男性公民履行和自律;不要老翻旧账,搞忆苦思甜,而是从现在起就置身平等局面,从根本上遏止和消除男尊女卑;在社会、单位、家庭中,一切从和谐出发,直面性别差异和性别特殊福利待遇,防止偏激、冒进的权利主张。这是非常直观的道理,成年人都没时间学法律,一搞普法就去学校;我们曲解了“从娃娃抓起”的精神实质,却把责任和义务堂皇地推给了孩子。需要男人和女人共同肩负的,却让给女人扛,不是同样的窘况吗?乒乓球会有男单、女单,而混双必是两男两女,让马拉松和短跑较量,会是什么结果呢。

  有些误会,是可以存在一万年的。比如给了我们粮食的石头和金属的镰刀,就用了漫长的马拉松,才跑到收割机面前;而发动机被装在收割机上,也算得上马拉松了。

  我们必须感谢历史的良苦用心,但我们今天的不用心,就不要再容忍了。

  关于妇女节的散文推荐篇2:三八节有感

  网络上、微信圈里关于“三·八”节的各种礼物的往来,各种祝福、反思、调侃以及商业资讯已经铺天盖地,热闹非凡;可是,在农村,我看到的却是青年妇女无奈无助的眼神,看到的是大妈大婶们满脸的苦焦、一身的疾病。一个以国际名义命名的节日,基本上与她们没有丝毫关系,属于她们的只有凄苦与贫穷。

  回来为的是扶贫。“扶贫”,一个奇怪的字眼,给人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觉得是,本来两不相干,现在我来拉你一把。尽管如此,乡下的农民却也不会太计较。假如真能拉一把的话,那倒也不错。

  可是,这一把要怎么拉?

  第一个家庭,一位瘦弱的、脸色枯焦、头发蓬乱、眼睛大大的少妇站在我面前,眼神里满含着忧伤和散漫的让人轻易难以察觉到的虚无。她说,丈夫今年32岁,得了癌症已经好多年了,做过几次化疗,丧失了劳动能力。她说,上面还有一个多病的婆婆,下面有一个年幼的女儿。她说,自己在附近浙江人办的校服厂里上班,一个月有一千块钱的收入。她说,“没办法,挣不来钱,就这样混着吧!”

  一位还算年轻的女人,一个重症病人,一个收入一千元的四口之家……人们对坚强有很多种理解,我觉得,站在我面前的这位不起眼的女人,她是坚强的。至少她没有逃离,她依然在坚守,依然在靠着自己瘦弱的肩膀撑持着这个行将破碎的家。

  第二个家庭,迎接我们的是一对老夫妻,已经满头白发,老妈妈花白的头发在这个以灰暗为主色调的、早春的、仍稍显阴冷的下午,显得有些刺眼。他们说,自己没有儿子,有两个女儿,一个在北京打工,另一个招了上门女媳,女媳是陕西铜川人,现在也一起出去打工了。院子里倒也整洁,有含苞待放的牡丹在干瘦的枝头冷冷清清的擎着头颅。他们说,日子也还算过得去,就是身体不好,成了孩子们的拖累。村支书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老俩口原本是有一个儿子的,那孩子学习特别好,前几年突然得了一场怪病,去西安大医院做的手术,可能是手术过程中出了问题,撞到了娃的神经线,他回来之后就人事不知了,过了没多久,人就没了。支书的声音很平缓,我听起来却如同炸雷。一个年青而优秀的生命,俩夫妻生命的寄托,说没就这样没了,他们是以怎样的心境抹去了对这个儿子的记忆的,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抹去。老大伯还在一遍又一遍,把手头的香烟发给那些已经多次声称不抽烟的我们,大妈站在台阶上嗫嚅着,听不清她在说什么,但我分明地看到了她充满血丝的眼睛里的泪花。

  第三个家庭好像与女人无关,但却也与女人有关。一个颓废的老头,他说他六十九岁了。但是,他说,按照农村的讲究,不能说六十九,所以应该说是七十岁了。他衣着破旧,脸色黝黑,眼睛,在提到家里有几口人的时候,突然充满了愤怒。他说,有一个儿子,到南方打工去了。儿媳妇,他说,前些日子把他打了,所以他恨她,现在也不理她,不知道跑到那里打工去了,连同孙女也寄养在媳妇的娘家。或许是他未经控制的怒气一下子破坏了小院里原本也算和缓的气氛吧,或许是他说的故事让大家有点摸不着头脑,毕竟媳妇打老公公的事情不常见,再说也算得上很私人化的问题,是家丑,我们,也许有人后悔问他这个问题了,一下子全愣在那里了,气氛一时很尴尬。为了缓和气氛,我说,你家房底子砌得真好,哪来的这么好的石头,全是四四方方的。无人按话,但空气总算是缓和了一下。不知道是怎么走出那个有些散乱、布满了灰尘的子的。刚一出院门,随行的村干部就急不可耐地轻声对我说,老汉的儿子和儿媳妇全被逮了。他说,那个儿媳妇不是个好东西,原本也是附近农村的女孩子,后来可能成了风尘女吧。后来,他说,可能是以那方面的事为借口,他们向西安的一位大官索要四十万,结果被公家逮走了。原来是这样,但是,何至于此呢,一个年青的,尚有几分姿色的农村女人,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长大的,没有见过世面的女人,她走过了怎样的道路啊,真是,何-至-于-此呀?

  大概是八十年前吧,丁玲,一个有才气的共产党员、从白区奔赴陕北的女人,写过一篇影响很大的文章,《三八节有感》。那篇文章带来了不少悲怆的故事,那些故事,在这里就不说了。在这里想说的是,八十年前,落后封闭的陕北,妇女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节日,可是,八十年后,在今日的陕南,在我们走过的几个地方,你若问问村里的妈妈们,当然不能说全部,她们未必会知道这样一个让妇女扬眉吐气的节日,更不知道村子以外会有多么盛大的场面。

  在这样的节日前夕,我们见到了几个人,听闻了一些事,感知到了人生的一些面目,需要思考的,仍然是怎样来“扶”她们。

  关于妇女节的散文推荐篇3:三八妇女节

  春节远远地离我们远去,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在向我们招手。今天,是国际三八妇女节,我在这里向全世界的已婚女性,祝你们三八妇女节快乐!

  今天,是我亲爱的母亲的节日;也是我们班老师的节日。

  早晨,我从鲜花店里买了一只粉色的玫瑰花送给了老师。老师笑了一下,并把玫瑰花给用花瓶给养了起来。

  妈妈呢?我下午帮助妈妈干活。因为妈妈晚上5点半才下班,我并不伤心,因为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嘛!妈妈的工作真得很辛苦,不怎么能坐着。

  从今天才发现,原来她们在过节的时候,也很辛苦的。所以他们管教我们的时候,也不要顶嘴,因为她们对我们好!

  
看了“关于妇女节的散文推荐"的人还看过:

1.歌颂女性文章

2.母亲节赞美母亲的散文

3.2016年三八妇女节演讲稿3篇

4.三八妇女节励志演讲稿3篇

5.感恩三八妇女节演讲稿

2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