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散文
孔子,万世师表,先秦圣人。关于他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孔子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孔子的散文篇1:谈孔子仁学中的“德”
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节欲观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然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与孔子的思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为儒家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变更,与孔子原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出入,在所有儒家经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学思想的莫过于《论语》,其中出现“仁”的章节多达五十九处,而每次孔子对“仁”的解释又不尽相同。孔子强调士人要积极出仕,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强调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德治。他认为统治者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同时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伦理思想为统治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伦理体系,孔子的仁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德”字的使用溯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但孔子“德”的含义是什么呢?在孔子的观念中,“闻道”难,“知德”不易。《卫灵公》记载: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孔子既然说“知德者鲜矣”,可知,孔子是把“德”的范畴当作一个高、难、深的学问看待的。“德”字在《尚书》中频繁出现,至春秋时代使用仍相当普遍。但孔子认为,真正“知德者”很少,这就说明,孔子之所谓“德”与当时该字的普遍使用义有所不同。搞清孔子“德”的使用义,当从“德”字的造字意义和使用含义的变迁谈起。
“德”字从其象形义看,是“按直道行事”的意思。后来,又有把“德”写成“餿”者,如《说文》中说:“餿,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心。”亦即“直心而行”的意思。再后,才演化为现代文字的“德”字。对“德”字义的注解,有从其音释者,如《礼记·乐记》中说:“德者,得也”。但如何解释这个“得也”呢?《释名·释言语》中说:“德者,得也,得事宜也。”这似乎与“义者,宜也”中的“义”的含义差不多。段玉裁注《说文》“外得于人,内得于己”的“德”释义时说:“内得于己,谓身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意思是说:“德”是发自内心的或由衷地向别人传送幸福的行为。
现代人对“德”的普遍理解多是“外得于人”的那层意思,而对于“内得于己”这层意思则常常忽略。段注以“身心所自得”来解释“内得于己”,有模棱处。末学认为,真正合乎哲学伦理学意义的一则注释,当是《礼记·乐记》中所说的“德者,性之端也”。“端”是端倪的意思。“性之端也”,应当是性发用的行为表现的意思,即是指那些本质的、反映着现实人性的行为表现。“性”与“德”的关系,在哲学上是本质与能够反映它的现象的关系;在心理学上是心理基础与能够反映它的行为表现的关系。我国传统哲学爱谈体用关系,依此来看,那就是“性”为“体”而“德”是“用”了。
《论语》有“德行”一词,顾名思义,即是指符合“德”的范畴的行为。由于古代文言的简约,又往往把“德行”简称为“德”,如“民德”、“君子之德”、“小人之德”等。
由于学者们的学术思想不同,“德”的使用义常常不同,在春秋时代已有许多种。即便是最善于“正名”的孔子,因语言环境不同,在使用“德”字时也有内含义和外延义的区别;如“小人之德草”中的“德”是无褒义的,而“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中的“德”则是指具有褒义的美德。
孔子向仲由说“知德者鲜矣”,是想让弟子懂得,仁学中的“德”在哲学伦理学中的意义是与当时普遍使用的“德”的含义有区别的;隐意说只有全面掌握仁的学说,才能准确地把握仁学中的“德”之范畴意义及通常使用义的区别。
关于孔子的散文篇2:浅谈孔子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们比之普通人看的更远,更深。
有时候,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或许以普通人的看法,孔子的弟子做了好事却收了好处,这未免有些贪心。
但是,孔子却夸他的弟子做的对,这正是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圣人们看待问题往往更加深入,无论那个弟子是否因为贪心才去收下那头牛,他造成的影响都是好的,因为这样可以告诉世人,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就可以收下好处,就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可以看出孔子对人性的理解,利用了人性的贪婪来鼓励人们去救人,让这世上少了无数见死不救的事件,救了更多宝贵的生命,呵...也许这才是以毒攻毒,以人性特有的贪婪去应对人们见死不救的冷漠。
或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这种有违人性本善的做法,这种不是出自真心实意的救人,真的有意义吗?
但我想说,世界上没有神仙,没有谁能够做到至善至美,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由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再加上伟人毛主席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这种情况下都时常有丑恶的事情发生,人性的冷漠显示的淋漓尽致,更不用说孔子那个时代了。
在那种时代下,这种做法也就显的合情合理了。
生命是每个人最为珍贵的东西,在孔子那个战乱的年代,这样珍贵的东西却显的一文不值,到处都是因为打仗而导致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
那时候,鲁国政府有过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之后再到政府报账。
然而,孔子的一个弟子把人赎回来后却没有报账,孔子听闻后严厉的批评他。
为什么呢?孔子为什么要骂他的弟子呢,他的弟子做错了吗?并没有,孔子弟子的做法并没有错,只是他却忽略了这时的时代,和这件事情所造成的影响。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那种大公无私的圣人,更多的都是一些普通人,他们有着自己的家庭,虽然他们也有同情心,也想帮助别人,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不损害他们自己生活的基础上。
假如人们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会使自己蒙受损失,更严重的会使家庭分崩离析,但若是报了账,又显的自己的品德没有孔子弟子的高尚,所以这种情况下,视而不见就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这个社会是由普通人组成的社会,考虑问题一定要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上去考虑。
所以说,孔子的弟子没有做错,同时也做错了,只能说他还是思虑不周,没有站在大多数人的角度上去思考这个问题。
关于孔子的散文篇3:孔子论狗
孔子周游列国时,带着他的弟子子路颜回等被一只狗所欺,子路问:"为什么不打狗,或找狗主人论理?"孔子云:"狗乃狼训化而来畜生也。一个知书达理之人,怎么能同狗相斗?且狗的主人正或不懂养狗之道,致使狗乱咬乱叫,为我等之过也。"
子路说:"弟子更加迷惑,愿问其详!"
孔子说:"养狗为了看家护院,且这之狗却半道袭人,此养狗人之过也,而狗本性是见阔人摇尾巴,见穷人乱咬。我等正在不得志之时,此狗那有不咬之理?我等如若打它,也许更加激起畜生的性子和我拼命,吃亏的还是我等?岂不惹世人耻笑?加之如若是条疯狗,还有狂犬病等着,留这个后遗症岂不是因小失大?"
子路曰:"老师说的对。"
孔子曰:"狗也会思维,此时扰你、咬你,也许是被主人或那个富人看不惯踢了一脚或者没有吃饱。咬主人、富人、占不了多少便宜,便有怨气没有地方发泄,找个人来发泄一番,也委实可怜。如果我等成名之后,这条敢咬我等的狗也许会占了一些炫耀的资本,大便渲染,到处宣扬,坏了我们名头,一条畜生怎知礼仪仁和?重要的是养狗之人如果懂得这些道理,也就不存在这野狗咬人了。这也是我等要教化的啊。"
子路曰:"如此说来,再遇狗咬我们,我们该如何是好?"
孔子曰:"问的好。狗咬人是本性,看家护院的狗你不可能招惹,它不会咬你,更何况这钟狗在这个位置吃饱睡足,狗主人也一定懂得利义仁和,此类事情不可能发生。今天这条狗你还得从中吸取教训,一是躲开,二是不理,实在不行,先记它的特征,如皮毛,眼睛上有无明显标志,见那种人咬,见什么人摇尾巴,待有能力之时再痛打,落水也要打,必须有痛打落水狗精神准备,关键是时机!"
子路又问:"如果它非和你较劲又该怎么办?"
孔子曰:"那就奋力还击,不必顾虑,不是狗死就是被狗咬死。若被狗咬死,你还有何颜面?所以面子也不能不要的。"
颜面所得津津有味,若醍醐灌顶,半天才说:"老师一席话确是精辟,论语又有一番精华所载了。"
孔子曰:"不可!万万不可!!和狗争斗,载入典册,不雅至极也!记住,最好不和狗斗,狗若咬你一口,你能咬它一口吗?”
众大笑……
看了“关于孔子的散文"的人还看过:
1.有关儒家的散文
2.写孔子的文章
3.谈孔子的一些思想
4.关于孔子的作文范文4篇
5.我眼中的孔子 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