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老家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回家的路,总是那么漫长。车外的一山一水,逆着我的童年,把那梦里的故乡,编织的是如此的真实。关于老家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老家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老家的散文篇1:记忆中的老家

  我的老家是太行山脉狼牙山下一片平原的小村庄,儿时我经常回老家渡过学生时代的寒暑假。那里是我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我对老家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时间的变迁我只记住一些小事,以告慰我的心灵、告慰我的祖辈:我没有忘记你们。在我们村子里姓刘的绝对是一大户,而且都是亲戚。每逢回到老家拜访长辈都需要几天的时间,同辈的兄弟姐妹随处可见,真是其乐融融。

  我家的老宅是一套典型的四合院:两扇高贵的大门打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高大的屏风。正对面的北房三间耳房两间,西房两间是自家的牲口棚,东房两间。从住房来看祖辈是一个比较富有的家庭。

  几十年前的我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小孩,清晨爷爷奶奶还没收拾屋子时,我已玩耍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家家户户的炊烟随风飘动,闻着老家饭菜的味道,听着浓重的河北口音在相互问候……乡亲们极其纯朴,那时与全国一样,生产资料和食品极度匮乏。尽管如此无论你走进哪一家,都可以享受到属于那个年代的美味佳肴,就是现在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中午时分艳阳高照,乡亲们托着疲惫的身体,面目表情略带倦容,手拿肩扛农用工具回到家中。享用与早歺毫无差异的午歺后,会很快进入午睡时间……

  生产队铸铁大钟急促的敲打声,惊醒了刚入睡的农民们,预示着下午的劳作又要开始了。此时的我也会跟着大人们一起到集合地点,听从小队长分配具体农活。年复一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重复劳作。他们经过二百多天的辛苦劳动,换回一年的口粮。丰收的成果就是在老宅子房顶多出一屯子一屯子的包米、山芋、花生。我做为不劳而获的孩童时代真是乐此不疲。每当想起几十年前的老家,仍然激动不已。因为老家的房子记载着很多的故事,老家的水哺育着我们长大,老家的袓坟沉睡着我的袓辈,老家的大山记载着无尽的回忆……

  关于老家的散文篇2:绿树掩映的老家

  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农村老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让我兴奋不已。

  我走近村庄,来到村对面的小山坡上,眺望村庄里的房舍,蓝天,白云,绿树,碧水,交相辉映,俯仰生姿。

  空气里都带着热情,如甘醇的老酒浓香醉人。淳朴的农村,古老的像一个悠远的梦。那种来自大自然的纯净,明艳,温馨和朴素,就像是一首绝佳的田园诗。

  现在的农村生活富裕了,许多人家的孩子在外面打工,挣回了钱,回到家盖起了小洋楼,这在上世纪是想也不敢想的事,也还有极少数的人家仍住着水泥砖墙盖的瓦房,这高高低低的组合,形态各异的房屋组成的村庄,就像是张大千的小水墨画。公鸡带着母鸡,母鸡带着子女“一家人”悠闲地散步,觅食;狗却蹲踞在马路边的树荫下吐舌沉思,对于进村的行人不屑一顾,偶尔也有个别热情的 ,“旺旺”的招呼着客人;蛀蚀斑斑的老槐树一副久经世故的哲人形象,弓背驼腰,向人们诉说着世事的沧桑;还有那不可一世的白杨树,顶天立地的高傲的矗立在村庄里。地里几个劳作的农民热情的和我们打着招呼,述说着我离开村庄后,这么多年家乡的变化。

  我信步走进村庄,有着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夏日的阳光懒洋洋的,却是那么的炽热,烤的大地热烘烘的,微风吹过,热浪嘭脸,高大的杨树叶子也耷拉着脑袋,有几片叶子悄悄地离开母体投向大地的怀抱;村外的田里也是张着大嘴眼巴巴的等待着雨水,地里的劳作的农民也只得提前回家。但房屋周围却仍然绿意婆娑,向日葵飒爽英姿却谦逊的低着头;紫红的月季、鲜红的大丽花红红火火,把农家的院子也装点得的热热闹闹。

  村东头几棵老槐树依然那么刚强,浓密的树荫下几个上了年纪的人正坐在树下闲聊,我信步走了过去,和他们打着招呼,他们中大部分还能记得我的,还有能叫出我的乳名的,连忙起来让座。我说“你们在说些什么呢”“也就是闲聊,说说这些年来我们庄上的变化”一阵寒暄之后,我问起了这些年庄子上的事,这下老人们打开了话匣子,七嘴八舌的说起了我走了以后,家乡的变化怎么怎么大。我家原来的邻居王大爷今年都八十出头了,身子骨还那么硬朗,一时都不闲着,几个女儿家都很富裕,不让老人再干什么,可他呢就是不肯,老人晒得黑油油的,自己种种菜,还喂了几只鸡,说是好下蛋,老人的生活自给自足,怡然自得,多么幸福。刘叔接过话茬说“林子,你到他家菜园去看看,里里外外种满了蔬菜瓜果,菜园四周有向日葵,园子里有山药,大葱,韭菜,黄瓜,茄子,西红柿…..根本不需要到街上去买菜,都是绿色的,比你们在街上卖的那些菜要好多了。”

  看得出来老人爱这片土地,不是因为它有多大,而是他孕育着无数的生命;爱这一片土地,不是因为它有多宽广,而是通过它我可以看到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大爷说“林子,你回来也看到了,庄子里很多人家盖起了两层小洋楼,家家都打了压水井,装上了太阳能,洗澡不用愁,还装上了空调,我们晚上再也不怕热了,老人赶紧起来从压井里压出一瓢水端到我的跟前说孩子你尝尝。”我连忙接过水瓢,那水清澈,甜美,纯净。老人说“我们这井里的水是不是比你们那自来水要好喝呀。”本来不渴,我还是用喝了一口“哇,凉意浸人,还甜丝丝的。”我想它一定会净化我的心灵,洗礼我的灵魂。老人们都说,现在的好生活都要亏党的政策好呀,现在的年轻人是赶上了好时代,我们也搭上了这趟末班车。

  是呀,家乡的山水、花草、树木和淳朴憨厚的人,组成的不仅仅是一幅田园的水彩画,更是我们久久寻觅的“世外桃源”,这里有的是淳朴、善良,没有的是城里人的狡诈、欺骗;有的是空气的清新,没有的是城市的污浊;这里有的是收获,没有的是相互攫取;这里的人没有一丝的遮遮掩掩,没有半点的虚虚假假,没有城里人的那种世故、圆滑,回到故里,与其说是探亲,倒不如说是我对尘世的一次避难。

  我的同事说:“什么时候贫穷与落后都是农村的主旋律。”那你错了,尽管这里没有城里的灯红酒绿,没有城里人的醉生梦死的娱乐天地,但是,这里的人们比我们活得充实。现在的交通发达,村村通工程,连接了千户万家;卫星接收器取代了往日的天线,和城里人一样看上了有线电视;宽带进万家,农民在家里就可以国内外大事,农民们再也不用愁,坐在家里就可以把农副产品给出售了。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李大爷还饶有兴味的告诉我“林子,我家那个小孙子经常闹着要回来和我们住在一起,说我们这里空气好,吃得又都是什么绿色食品,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哈哈……”老人的脸上绽开了花。家乡人们的生活简单而又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的确,城里人忙忙碌碌而又紧张的工作,加之都市的嘈杂,让人心烦意乱,经常走出家门来到农村,感受村庄绿树环抱、小溪潺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生活,享受淳朴的民风、和谐安宁的农村新天地,那将是一种多么令人惬意的事啊。

  午饭后,小憩了一会,带着乡邻送给我的农副产品,依依不舍的告别了老家,离开了那个曾给我许多梦想的村子。走到村南的山岗,回望绿树掩映的村子,我想起了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画卷又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一定还会回来的。

  关于老家的散文篇3:老家味道

  我电脑的桌面更换了很多次,但这一次的用了很久,到现在也不舍得更换——这张照片是老家的全景,每当工作闲下来的时候,静静地看着照片发呆,想着曾经在照片上每个地点发生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却又变得那么遥远。

  这张照片在别人看来毫无意味,却常常勾起我回忆。一条路蜿蜒曲折,从老屋开始盘旋而上到炎山村,然后又盘旋着通向昭通城市的方向。照片上,路的末端消失在大山和蓝天之间。这条路原来是土路,坑洼不平,很难走,如今已经是柏油路。从炎山村到老家的那个村,原来是没有公路的,现在已经修通两条公路,并且都在硬化中,很快就会有路便捷的通往集镇、通向城市。看着照片,很多时候不得不感叹社会发展快速,也感慨时光流逝,很多人很多事也都永远的留存在了过去,过去出行难的问题也很快会一去不复返。想当年交通不便,进城读书至少要花一天多的时间,头天就得赶到集镇上住宿一晚,第二天一早还得耐心的等候一天一趟的客车。客车来了,拼劲挤上车,运气好的时候能有个座位,运气不好还得站着。如今,多次回去,从城里出发,自己驾车不堵车的话,到老家也就三个小时左右,好几次回去办事往返也都只是一天时间。

  当年从集镇到家没有公路,读书走的那条路很窄很陡,但那时候走得习惯了,健步如飞,一天读书或是到集镇办事跑两个来回并不觉得怎样。那条路沿途又很多的大核桃树,走累了可以坐下来歇歇,时常会有不少的人聚集在大核桃树下,打牌闲聊或是静静的休息。读书的时候,每天奔走在路上,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后回去才发现,原来人们经常聚集休息的地方,大核桃树不见了,地方也变了样子。原来人们经常聚集的两个地方,一处修公路砍了大核桃树,另一处是去年“803”地震后接连几天大雨导致塌方,上面滚落的巨石直接砸在大核桃树上,毁了。在自然灾害的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弱小。当年的那棵大核桃树,多少孩子放学归来的途中在那里憩息,顽皮的孩子还爬到树上,倚靠着巨大的树叉睡觉呢。为此,早就有人建议树的主人砍掉大核桃树,以防止顽皮孩童摔伤,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棵树一直保留着,也不曾听说哪家小孩从树上摔下来的事情发生。倒是秋季学期开学时,核桃挂满枝头,放学归来饥肠辘辘的孩子们经常“偷”食果腹。善良的老乡们普遍认为,凡是能生吃的东西,孩子们偷吃一点无关紧要。

  “803”地震后的那次塌方,彻底的阻断了刚修好不久的公路,后来政府出面再次修通,但塌方滚落的巨石,漫山遍野全是,早就不是印象中的样子。记得几年前回去,和生活在老家的一个朋友说,我发现老家的地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说那是我记错了,历来都是这个样子。不忍说他错了,常年生活在那里,每天变化一点,细微的变化逐渐改变了他的记忆,还以为历来如此,这大概也能算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佐证吧?我不知道我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但我知道我从这里出发,我深刻的记得这里原来的样子,在这里生活那么多年,很多很多的记忆,可能都已经随着时光流逝,早已经没有了记忆,谁也无法回避遗忘的事实,谁都不可能带着全部的记忆走向未来,谁都不可以完全的忘记过去。岁月提纯后,绝大多数都是美好的过往,因为那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过去。

  在外工作的老乡们,为了交流感情建了一个微信群,大家聊聊工作,偶尔吐槽一下时弊,最多的却是谈论老家,有时候,大家谈论自己小时候的种种经历和遭遇,有时候,大家对家乡的建设发表一些看法,提出一些建议,同时,大家也会畅想未来老家的发展。大概最具有诱惑力的是:每到时令,恰好在老家的老乡就把时鲜水果、小吃和土特产照片发上来,引得在外老乡的嫉妒羡慕恨。这最大的诱惑在于她勾起了大家的回忆,这一回忆不要紧,紧接着大家马上就会联想起一连串的事情来,感叹一声,都怪那熟悉的味道。其实,我们都深切的知道:关于老家,耳畔的乡音能勾起回忆,熟悉的场景更能让人感怀,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老乡情结,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了。

  不久前,炎山中学陈大忠老师等人拍摄了很多溶洞的照片发在群内,非常漂亮,于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陈老师都说是老家某村的溶洞,大家都很惊讶,视为奇观。紧接着,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周兴旺庭长带着几个摄影爱好者,受一家旅游公司的委托也去炎山溶洞,从照片上看,他们一定是手脚并用匍匐着才勉强的爬进洞里,拍摄了很多照片。前段时间我刚好去过大关黄连河溶洞,从照片上看,炎山的溶洞景观远胜于黄连河溶洞,听说炎山有溶洞的地方还有好几处,可惜山遥路远,旅游开发还有不少困难,更遗憾的是当地不少人,不懂得珍惜肆意破坏。世事总是很奇怪,正如堂堂佛教圣地的敦煌石窟,相当一段时间内就是由道士来掌管,面对不经意间打开的洞窟,王道士根本不以为然,随后终于被人、被外国人轻易的“买”走。所以,有价值的东西,需要有价值观念的人去发现、去发掘、去发展、去守护,落在常人手里,就毫无价值,而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更需要长远的眼光才行。

  我老家所在地庙湾村,整村处在一个滑坡体上,好在近些年来政府大力扶持,退耕还林的效果也还不错,老百姓种植了很多的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一到夏天,放眼望去,蓊蓊郁郁的满是绿色,房舍基本淹没在高大的树林之中。好几次我傻傻的想,这里的老百姓,真正的出路还在于整体搬迁,虽说故土难离,但那也不过是情感上的原因,从利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还真应该走出去。如果真能这样,这里经过几年或是十几年的保护,一定会成为一个原始森林,人类曾经在这里活动的痕迹,很快就会在时间的长河里磨灭。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一件事,韩国的一名检察官,曾经因为违法被判入狱一周,在那一个星期里,他深刻的思考了自己的过失,也有充足的时间反省人生中的种种迷茫,于是他得到一个启示:浮躁的时代,很多人都需要一个认真静下来的时候,认真思考人生得失,平静一下喧嚣闹市不曾安宁的心。出狱后,他辞掉检察官职务,办了一个收费的“监狱”,不少的富商和官员都可以报名缴费在他那里安享一周的“监狱”生活,从而让更多的人理解生活的美好,反思自由的珍贵,珍惜拥有的生活,据说生意火爆。对此不必考证真伪,但是我想,老家离城市那么远,又有一些不错的旅游资源,还积淀了着不错的历史文化,如果可能,向韩国的检察官学习,建设一个“宁静人心远离浮躁”的体验馆,让来这里的人有机会感受和参观这里的自然人文景观,然后再用一点时间,断绝与外界的任何联系,面对大山,完成一次深刻的生命与自然的对话,反省以往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必要,那应该是个不错的主意。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说,现代人,尤其是生活在喧嚣城市的人们,真应找个时间和机会,远离现代文明,找个僻远的地方,真正切切的感受和体验一下。也许,短暂停留带来的思考,会真切和深刻得多。小时候,面对巍峨的高山,我认为,世界也就那么大,至少不会超过我眼睛所能看见的地方,后来才知道,世界那么大,那时候真是愚蠢至极。但回头又想,以我现在的认识,是不是也想孩提时代一样,同样愚蠢的认为世界只是自己看到的样子,同样也是狭隘的。现代文明给了我们很多的迷惑、困惑和疑惑,而真正给我清醒思考和认识的就是儿时记忆中的大山,千百年屹立于斯,历经风吹雨打,耐得寂寞忍得苦寒,如今依然苍凉原始、平淡如常。真正久远的东西,也都是平凡的东西,真正不轻易改变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东西,真正不容易被开发的地方,才能蕴藏深远的意义。所以说:“平凡简单,安于平凡真不简单。”

  
看了“关于老家的散文"的人还看过:

1.关于歌颂家乡的散文

2.关于故乡的经典散文

3.关于怀念故乡的散文

4.关于描写故乡的散文

5.关于家乡变化的散文

2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