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李煜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李煜是中国词坛上极为特殊的一位词人,作为千古词帝,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昏聩无能的末代君主,这就赋予了李煜太多不同寻常的特质。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李煜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李煜的散文篇1:南唐后主李煜

  一首《虞美人》传唱于中国词坛,写尽了一代词帝的兴衰荣辱。对于身为皇帝的他,从无鹤立鸡群的心思。但历史却偏偏向他开了这样一个天大的玩笑。李煜—一个顶着词中之帝的头衔的偏偏君子,在历史的路途里给我们留下了又会是怎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词帝的内心世界,用它当年的文字去遐想一代词帝的兴衰荣辱!

  10世纪不是承平的年代。

  列国如林,谁也不承认彼此间有过的统一,却又分明做着各自统一天下的大梦。后人站在曾经被恣意涂写过的历史前慨叹,历史也许很快会被重新改写。北温带和亚热带季风破碎的平原。历史,在南唐这一章定格。

  南唐升元元年七月初七,诗国里的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了,古中国在夕照里优美的抖动起暖湿的季风,一个宁馨的婴孩呱呱坠地。在这乞巧黄昏时分,在这雕栏玉砌的华殿里未来中国的词帝灿烂无比的诞生了。

  这个乞巧之子名唤李从嘉,是南唐中主李景通的第六子。按照常理,从嘉是没有资格被选为一国之主的。但命运的枷锁却牢牢的将他铐在了帝王之路上。种子般光润的额头、丰满的双颊、骈齿、双目重瞳的非凡长相,散发着不仅仅是一股奇异绝美的身影,那更是帝王之相的象征。非凡的相貌是上天的恩赐,但也将这位风神俊秀的少年推到了风口浪尖,从嘉从此成为了太子弘翼的劲敌。不喜争斗的他只能逃,逃向书屋,逃向他的精神家园。一首《渔父词》渐渐地打消了弘翼心中的担忧。“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也许这正是一代词帝所真心向往的生活吧。但命运的轨线并没有因此而偏颇。弘翼没了,自翼以下的五个兄长,也在不知不觉中,早早的夭亡了。以此推进,只剩六子从嘉,茫然而无奈地面对庄严辉煌的红地毯,这是怎样的历史错位?

  人生的悲哀,莫过于别人和环境替自己选择,莫过于得到不愿得到的。虽是至高的帝位,也不是人人都愿意选择的。艺术天国里,李煜是最优秀的驭手。他那敏锐的目光,能够识辨琴棋书画各途登堂入室的经迹;他的思维,宛若五代十国深邃天空中缀满的星河,网捕并绽放着知识之光;他渊默而静谧的心境,仿佛上帝的作坊,涵蕴着天才的创识;他全部的才情,足以是他抵达人类艺术最辉煌的巅峰。

  然而在帝国之中他却是一个十足的失败者。25岁的李从嘉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可惜,从一开始,他就不预备问鼎中原。从一开始,他预备的只是做好附庸国主。他一次次向赵匡胤纳贡,无数的牛羊珠宝从江南运送到汴京。他竭力报效、不遗余力、逆来顺受、丧权辱国。他以为无限的妥协就能换来当前的享乐,但赵匡胤统一中原的决心并没有因为它的示好而减弱。

  终于,国库空了。李煜,彷徨了。他的人生到底该走哪条路?奋起挽回国运颓势,做一个角逐五代十国的霸主?他不能。他只是一介书生,风流文人。他不能设谋,又不能治军。他根本无法与那位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宋太祖相抗衡。于是乎,便有了他听信谗言,误杀忠臣林仁肇的悲剧。是他亲手把自己一步步往死亡的边缘上推。于是乎,懦弱的他选择了逃避、逃向佛堂、逃向诗歌在晨钟暮鼓膜拜顶礼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但英明的佛祖并不能保佑他偏居一隅。于是乎,城门破了。李煜,这位不幸王国的最后一位君主,肉袒而降于军门之下。懦弱的他没有履行自己与宫娥的诺言率即先殉国。在他走出城门的那一刻,他的帝国、他的皇朝、他的国主命运,也宣告结束了。即将等待他的是漫长幽暗的圈禁生活。

  乌云依然远近的峰峦间,泪水和雨水长流。从君王道囚徒,从人生的巅峰到命运的低谷,一切只在一瞬间,一切恍若隔世。幽囚的岁月,伴随他的,从此便是一壶浊酒,两行清泪。也许是上天的特意安排,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李煜,在北地幽静的小楼中涅槃成了原我——-一个词中之帝。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有了质的飞跃。也正是因为一首《虞美人》,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而引来了杀身之祸,结束了他42岁的生命。

  关于李煜的散文篇2:谈李煜与其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首《虞美人》,写在了多少人的心中,多少人因此为李煜的词给折服。可是又有多少人了解,这首词李煜是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写下,此中道尽了他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无尽的哀愁,更是为他招来了一壶牵机毒酒、成了他的绝命词。

  25岁的李煜给命运捉弄了一把被推上了皇位,而这个“德轻志儒,又酷信释氏”的太子实在并非主人才,“性娇奢,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生于帝王家,他本无心争权夺利,却一心向往归隐生活,可惜事与愿违,做了薄命君主。在位的十五年,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他是昏庸无能的亡国君,但对于热爱文学研究的人来说,他却是词坛之帝。

  42年的一生,如果前半生是为帝王家而生,那么后半生就是为自己而生。当作为君主的李煜死了之后,那作为词人的他就真正获得了新生。后主的词,超逸绝伦,而又虚灵在骨,芳华胜过空谷芝兰,清怨却又不逊瑶天笙鹤。前半期的的词,虽多为风花雪月、怜香惜玉、闺阁哀怨所做,但每有吟诵,无一不是由情而生,由性而发;虽难脱“花间”习气,却不是一般花间犹伤促碎所能至及;虽为男女情事,却又情味隽永。像“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这首《菩萨蛮》,如此偷情之作,经他之手却是超乎了生活的某种境界,难怪陈廷焯曾说后主之词,非词中正声,而其词无人不爱,是以其情胜也。

  说道情胜,我觉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点到了极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李煜后期的词,是写在亡国的基础上,是写在软禁的牢房里,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以一首首泣尽血的绝唱,成为了千古词坛的“南面王”。亡国之后的词苍凉悲壮:《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后主期之词意境深远:《清平乐》“雁来音信全无,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后期之词性情真切:《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无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此等词作之就,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了。作为花间词派,李后主之词却不以委婉迷丽见长,却以自然奔放为名,更兼刚柔之美,别树一帜。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有言: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这等厚誉,可谓是充分认可了李煜的词坛地位。

  《南唐杂咏》里这样写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君王和词人的双重身份,使李煜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我却认为,是君主的遭遇才成就了词坛的地位,只有身为君主,他才有“粗头乱服不掩国色”;只有身为君主,他才能“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只有身为君主,他才会“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如此番番,李煜被称为词中之帝,毫无愧色也!

  关于李煜的散文篇3:李煜该不该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许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从李煜的心底而发,且哀怨情愁,荡气回肠,人人读之,为之而潸然泪下。这首词也是李煜的经典之作,奠定了李煜在中国五千年璀璨的历史文化银河中的光辉地位,被冠以“千古词帝"之美誉。

  然而,李煜到底何许人也?他的人生,他的命运,他的为人,他的处世又将几何?又有多少人去真正论证过?

  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五代十国南唐的灭国皇帝,字从嘉,号钟隐,莲蓬居士, 天祚三年七月初七出生在金陵,公元961年登基,开元八年降宋,被俘至汴京,赵匡胤封其为右千牛卫上、违命侯,之后被赐牵机毒杀。

  简单地看,李煜的一生是坎坷的,且令人同情的,李煜算是历史悲情的产物。但我们知道,读人要读心,不能只停留在其表面,通过虚华的东西而武断地评判。我们应该深入骨髓地去研究他,去解读他。历史已成为过去,我们不可能面对面地探讨,我们只能通过历史残留的片段跟其遗留的文学作品来分析。文章本发于心,李煜笔下流淌的那些令人潸然泪下的文字跟不可更改的历史现实是最能解析他的本质的。

  李煜早期就已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可算是才子,且才情横溢。也许就是这些蒙蔽世人眼球的才华出众给南唐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他的文采让李璟很是欣赏,既然才情横溢将来肯定会治国有方,然而有人却是清楚的很,此人就是钟谟,他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从善为李璟第七子】。当时已是翰林学士的钟谟可谓是道破玄机,然而却因此而惨遭横祸。钟谟早已看出李煜没有帝王之才,然而因为李璟偏执,李煜也就顺理成章地做了皇帝。

  文用以治国,武用以安邦。然而李煜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在李煜早期的文学作品中,花粉之气浓重,大多描写宫廷深阁,男女情爱,思想狭义,没有什么大的艺术成就可言。一个帝王的文风是最直接代表当时社会整个文坛的艺术走向的,也是最容易引起朝野上下乃至整个社会文学的效仿跟追捧的。在当时的南唐,李煜的低迷文风会直接引导着南唐文学走向萎靡。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的一生戎马倥侗,叱咤风云,诗作词作杂文论文无所不精,大气磅礴,激扬斗志,毛泽东的《虞美人、赠杨开慧》是仅有的一篇不带政治色彩的文章。拿毛泽东在此跟李煜做对比有点牵强,或者说本就牛马不相及。但这么说,紧紧是说李煜作为一代帝王,他有他的责任,他有他的历史使命。这种男欢女爱的文气是最不应该在李煜的身上出现的。

  李煜的前期一味地吟花诵月,一味地纸醉金迷,在他的《破阵子》里如是说:四十年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只隐身在花天酒地,笙歌艳舞的美梦里,却不过问百姓疾苦,这个皇帝已经失去了他本来存在的价值,这也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了沉重的伏笔,跟作为俘虏身家不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很多人会说,李煜本不应该生在帝王之家,他本一才子而已,只是生错了地方。我想并不紧紧这么简单吧!在李煜自己看来,自己有几斤几两比任何人都清楚,既然做不了皇帝而为何没有让贤给七弟?这也许是那招风唤雨的帝王霸气跟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让其舍不得丢掉吧!再说,就算换个角度让李煜做个平民,他也不应该这么消极地处世吧!因为文本服务于社会,一个文人尤其懂得才对,更何况一代帝王!然而李煜没有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可恨?

  可恨倒还不怎么要紧的,可恨的是李煜可恨到该杀的地步。973年,赵匡胤派遣曹彬攻打南唐,李煜一面消极抵抗,一面求和。975年12月兵至金陵城下,败局已定。李煜仍不忘吟完最后一首唐诗才奉表投降,战巷士们死的死亡的亡,几万人乃至几十万人的性命不低李煜一首唐诗来的重要!当后来李煜忆及兵败时说: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呜呼哀哉!李煜的心里眼里只有那些唐诗宋词歌舞女人,哪有那些为其拼命厮杀的将士们的性命之忧?

  李煜的文风在被俘之后陡然发生转变。是当时的处境,寄人篱下的愁闷生活给了李煜沉重的打击,悲凉的心情改变了李煜的文风。此时李煜的文风凄凉而悲惨,篇篇让人读之而心生怜悯之心。这个时期的李煜文章亡国之痛加以自己的感情而作,艺术成就大大有了提高,远远超越了从前。《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晚》、《乌夜啼》、《望江南》、《子夜歌》、《破阵子》皆出于这个时期,也奠定了李煜在词坛的地位。

  然而此时的李煜虽然在文章的内涵上远远超越了从前,但还是让读者读之后出于更多的同情之心。第一个方面:在他的文章里大多是亡国之痛以及自己的凄凉心情,几乎看不到南唐灭亡的原因跟自己失败的触点,看不到李煜的远大志向跟抱负。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了志向跟抱负就不算是一个男人,最起码不是一个好的男人。他永远不会是越王勾践,卧薪而尝胆。假设南唐会复国,李煜经受了几年或是几十年的炼狱之灾之后,仍然不会是一个好的皇帝。赵匡胤是一个勇者之王、智者之王,赵匡胤在960年就发动了陈桥驿兵变,登基封皇,961年杯酒释兵权,969年再次消除了盘镇割据的混乱局面,赵匡胤在位期间,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赵匡胤气量宽宏,也不会以杀戮服人,又对文学很是尊崇,这也是李煜能安逸地活下去的重要原因,假若赵匡胤不是惨遭不测,李煜还是会多活几年的,尽管李煜心情满是愁闷。

  第二点,文学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会同政治基础同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一个时代的文学走向特别是一个有着影响力人物的文风也会间接地影响到一个时代的进程 更何况,李煜的《虞美人》丰富的情感怀念故国跟自己的愁苦之情酣畅淋漓地尽情表达,是最容易激起前朝旧将跟子民对故国的感怀,会对大宋的人心起到分离涣散的作用,此时的赵光义比赵匡胤更有心机,一个如此智勇之王又怎会允许在自己的国家蓬勃发展之际有人消极地阻碍自己的进程?杀你,是必然的!

  其实赵光义杀李煜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李煜的老婆小周后珠圆玉润且娇憨动人,一直被人面兽心的赵光义所垂涎,多次强暴且没有厌倦之心,一直妄图杀死李煜而将小周后独揽其怀,这次的《虞美人》也恰好被赵光义抓住了把柄。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李煜被杀,李煜的死都是必死无疑的,在当时赵光义大权在握的情形之下,从红颜祸水导致被杀,是可怜的,但从文字的角度出发,又是该杀的。好在赵光义是善于假情之人 ,怕用牵机毒杀李煜之后会对自己的名声造成影响,抑或是安抚南唐旧民之心,又或者是在故意做给小周后看的,将李煜葬于邙山,辍朝三日,以示哀悼,让李煜死的有其所。

  
看了“关于李煜的散文"的人还看过:

1.精美的关于李煜散文

2.描写李煜的现代散文随笔

3.我看李煜散文

4.关于历史的散文

5.关于历史人物的散文

2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