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北京的散文
北京,现代的首都,历史的谜园。关于它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描写北京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描写北京的散文篇1:北京,我念你
车从许昌出发,到郑州之后,人一下子涌上来很多,我尚有坐的地方,在车门一侧,再来的人,便挤在旁边站着闲聊,每逢卖东西的小铁车推过,人便被挤弯曲过来,再有些弯曲的躯体发出油滑的声音,让人想到噩梦。
这是噩梦吗?从这月24日到29日,我就生活在噩梦里,无话可谈,无颜能说,触及到自己的工作,被他们指谪不断,况且自己做的不已是那样吗?嗜酒扭伤了脚踝,第二天十点才上班,又一次饮酒过晚,第二天刚开电话,就遭到痛斥。已经四十岁的人,自求共耻。
噩梦并没有结束,自己所作所为难以回顾,昨天出现的近一公分厚的茶几玻璃,从当中裂开,竟然和腿上的青紫有关,青紫有巴掌大小,一定是某个晚上醉后碰上茶几又坐倒所故。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噩梦的细节,无颜回顾。
噩梦的又来,都是自己找的,好像我就是回到了一个怪圈中,正常者不满月,甚至只有半月就开始过把酒瘾,然后才出现问题,如此反复。犯酒瘾的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工作生气,就是家庭纠纷,总之是有气。高兴的事后也犯贱,有理由喝酒,不全部就是自己的错吗?审戒之,慎戒之,否则,不再天日。
如此,我要到北京,到昱弟那里,离开这个世道,忍过这一段弯曲,过正常的生活。北京,大市可隐,我想念你。
上午九点多些,经昱弟要来的一部车,出公主坟,过几条不知道名字的大道,有小孩子说头有些晕啦,就到了目的地。还是他们指出的,他们看到了后来叫做“盘古大厦”的一座火炬形的高楼,和一座天桥。
没有想到会有这样多的人,却只能融入这缓缓的人流,归隐在他们之间。到处是人,人被几条隔离线隔开,成九曲黄河之状。不知道为何有厌恶的感觉,但知道这些美丽的雄伟的建筑,真的面临时,自己被红尘俗事所遮蔽,不加他们的本来面目和真实表情,我只是尽义务的给家人留影,取鸟巢的一角,切水立方的面庞,把玲珑塔降低,避开也许同样与我的人像身影,而且底线一样保持着自己的底线:做一个有公道的游客,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不乱扔果皮纸屑。这是一个不坏的记录。
中午我们原说要到天安门或者美术馆,但走到一段民居所在,大家动原意到此停车就餐。是的,我也盯住了这条街巷的传统风貌,想到传说中的老北京。下车之后,我说有地方要看,便和他们背道而行。随着这个古建筑的临近,我知道他就是久闻的钟鼓楼。钟楼高约三四十米,挑檐飞动,老北京从元朝到一九二四年的春夏秋冬,晨钟暮鼓,处处传扬,和现代的都市竟然混为一体,想到盘古开天的巨响的亿年传荡,却又仿佛一瞬一瞥。
站在新兴桥眺望北京的黄昏,秋阳斜照在翠微路南侧的大道上,路北翠微大厦的碧瓦挑檐,更加庄严典丽。渐渐增多的车流,风尘仆仆来回的不知何许人也,是所谓的北漂?访客?土著?移民?还是如我逃出来者?晚风仿佛刚刚吹起,却又“酷似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今天所去的地方是潘家园旧货市场,那里云集着南来北往的商贩,难道还有逃避的人隐居的人?西域高原,辽东半岛,故土河南,不一而足。但目睹其面,谛听其声,却无半点凄美,反添微微的秽风,在拥挤的人群中肆意冲荡,也有艺术嗜好的人们吧?还真有国宝的鉴赏家?但自己最多的还是以并无别样的常态对待他们。我们知道,艺术的美,甚至“生活”的美,那么朴素的在他们的眸眼中,偶尔划过一线,并不成方圆,而另一个神情,另一种声音要强过他们。你知道。
在归来的路上,昨天实际上已经见过,一个双腿残疾的男子,在长长的地铁甬道上,吉他弹唱这一曲曲旧歌新词。说新词是他曾经出过自己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和着股股生命的血腥,在这条长长的甬道上传荡。在他的铺前制成光盘,孤独的摆放。侄子很快跑过去,投下一枚硬币,而我想到的是伦敦街头莱茵河畔艺术者,但我以为,他是北京和老北京的汉阙词情,天涯诗意,他不愿归隐。
关于描写北京的散文篇2:在北京坐地铁
在北京坐地铁也有种别样的风味。
这次我们到通州去办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韩国茹美女与我们一路同行。因为是下午两点钟,不是上下班时间,地铁里的人不多,我们买票后不急不慢地走向地铁口,排着队等候地铁从前面经过,然后上车,像“土行生”一样从地下穿行,在合适的地方露出地面,换乘另一路地铁,最后乘八通线到达通州的梨园地铁口。时间刚好一个半小时。
前次,我们也是到通州去办事,早晨乘办事处的车子,一路堵车。办事处的同志开着车心里的那个“急”,让人也跟着急,恨不得车子是“双栖”车,能够飞过前面车一路狂奔。可惜不是,只得走走停停,像蚂蚁一样,渐渐地向通州靠近。下午两点多钟才到达通州宋庄小堡文化村。找到林凡大师,吃了中餐已是3点多钟。休息一会儿,再去会见某某,晚上11点多钟才结束一天的工作。那个“累”确实有些受不了,弄得林凡大师身体有些不适,饭没有吃,躺在餐厅的睡椅上休息了好一会儿才打道回府。
两次到通州,两次乘坐的交通工具不一样,花费不一样,到达的时间也不一样。感觉到坐地铁比专车更方便,更经济适用,还不用开导航、也不用担心走错路,免去了不少辛苦。
回程,我们没要韩国茹美女陪同。我们慢慢地将事情办完、办好,两天半后,才不急不慢地返回北京。
北京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城市,东、西、南、北分得很清楚。它自从1969年10月建成第一期地铁工程、1971年试运行后,北京的地铁成为中国最早的地铁。这里的地铁线路很有特色,除了几条向外延伸的线外,基本上是环线,错过了也不用怕,再转一个圈又到了原地,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那天,我们6点多钟从梨园出发返回北京,因为通州有不少人赶到单位上班,地铁比较挤,上车是没有座位的。车厢里很安静,少男少女们大都一只手抬起拉着拉钩,另一只手拿着手机,两眼叮着手机屏幕,或看新闻、或读电子书、或梳妆涂脂抹粉、或听电话、或轻轻地安排工作;坐在椅子上的人也手里捧着书,专心致志地学习。听到到站的提示时,有人便从里面挤到车门口等候下车。一拨下去了,另一拨又挤上来,人挤人、人挨人,谁也没有什么怨言。我们各自拖着一个箱子,前面或者后面总是留着一个空间,不至于太挤还可以透几口气。越近城市中心,地铁上的人越多,拥挤的程度越高,但是没有发现争吵现象,也没有发现扒手,要是有什么碰撞,也还是平心气和地说声“对不起”。首都还是首都,首善之地,人都文明一些。
到换乘车站,都有指示牌、地铁运行图。随着人流走,注意看指示牌,一般都不会出错。如果你不放心还可以在附近的运行图前站几分钟看看线路,再不放心问个路也挺方便,没有人会存心不良为难你。
地铁是城市的地下交通网络,虽然它在地下悄悄的运行,但它大大减轻了地上交通给的压力,大大方便了人们出行。到北京,还是体会一下地铁的味道,成为城市乐章中的一个音符吧。
关于描写北京的散文篇3:在北京骑自行车
北京,去过好几次,天安门、故宫、景山公园、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在脑海里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人多拥挤,匆匆而过,大城市里的生活太悲催了。
终于有一次我发现在北京换一种方式生活,也不是很忙碌、很拥挤,那就是静下心来,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之中,节奏就变得慢板起来。譬如坐地车,譬如骑自行车。
星期六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到恭王府去参观,那里的人很多。我们参观府邸和花园,悠闲自得地转了大半天。出来吃了点饭,又来到郭沫若纪念馆,这里人烟稀少。工作人验了我们的票后,让我们进去自己随意参观。有一个小伙子伏在桌子上写东西,我走过去一看,原来他在写留言,字写得很漂亮,大意是:有才华但没有骨气,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些片面。
我们看了“冰火两重天”的地方,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便到恭王府附近的老百姓租车点,租了两台自行车穿过胡同到后海、什刹海附近转了一大圈,经过宋庆龄故居。由于对历史不够熟悉,缺乏导游的介绍。尽管这里曾经发生了许多载入史册的大事,但并没有让我们发思古之幽情,走进历史的光影里回味那些历史的行踪。这里道路平坦,护栏随岸而建,垂柳依依,行人悠闲,垂钓的垂钓,叫卖的叫卖,喝茶的喝茶,一片和平时期慢节奏生活,有些让人羡慕。
后来,我们又赶到故宫后面的护城河拍夕阳余晖,想体验一下故宫角楼在苍茫夜色中走进午夜的情景。问路的时候,警察告诉我们串胡同、走近道,很快就可以到故宫博物院的后院。确实是的,我们在专门的自行车道行走一段距离后,穿过人行横道,再穿过恭俭胡同、景山后街、景山东街,很快就到了故宫博物院后门。本来我的脚特别经受不起长途行走,这下好,骑着自行车倒不觉得疼了,相反心情更加轻松。
到这里来拍摄故宫博物院后院景色的人特别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长枪、短炮,长焦、广角,相机、手机、电脑,都派上了用场,他们都在等候夕阳落山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夕阳照在红墙上,拂在垂柳边,映在角楼旁。那些景色倒影在轻轻荡漾的护城河水波上,景色十分苍茫。一位老人将拍摄的图片在电脑上处理,图片从不清晰到清晰,从无景深到有景深,画面亮了,清晰了,立体感强了,不仅弟子们佩服他的高超技艺,不停地叫“老师”,我这个局外人也看呆了,坐在护栏边的椅子静静地欣赏。路人经过这里也免不了停下来驻足观看。
这时,天空飘来了几缕白云,好像在擦拭西边的天空。太阳附近的云嵌上了金边,大家开始“咔嚓”起来。但是太阳还没有落山,街上的路灯还没有次第亮起来,大家还是守候在这里,扶着护城河的栏杆。我们也不急,因为我们有自行车,我们记住了来时的路。
直到夜色吞没回家的路,我们才骑着自行车往回走。晚风轻拂,路灯淡淡,还有偶尔的行人从身边走过,自行车留下一串串铃声。
确实,骑自行车在街道间穿梭是游览北京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它环保,它可以让你悠闲地从一个景点骑到另一个景点,也可以让你游览古老的胡同,和别人一同在自行车道里,感受一下北京的车水马龙。
看了“关于描写北京的散文"的人还看过:
1.关于北京的经典散文
2.关于北京的名家散文
3.关于北京的散文3篇
4.关于北京胡同的散文3篇
5.歌颂北京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