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攀登的散文
人活着,就注定要不断的奔跑,不断的超越,不断的攀登。关于攀登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攀登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攀登的散文篇1:攀登杨仙岭
看到过许多朋友写的有关登临杨仙岭的帖子,题目大多是《今日到爬杨仙岭》《走,爬杨仙岭去》《爬上杨仙岭》《和朋友同爬杨仙岭》,读后总觉得有点儿不对劲样:怎么都是去“爬”呢?难道这高高的杨仙岭都把朋友们在登临的过程中给累趴下吗?呵呵,据此,我便拟定了这个“攀登”的主题词……
10月1日国庆节,我到县城参加老同事为儿子举行的结婚喜宴,吃过饭后看看时间还是中午1点多,便约了朋友去攀登杨仙岭,了却自己很久就想去登顶杨仙岭的心愿——杨仙岭位于赣州城郊沙河镇的西北部,紧邻我们赣县县城梅林大桥。这是一座以硅酸岩为主要地貌景观的山体。这片海拔412米、占地4.5米平方公里的山峰,隐藏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山的壮美,水的灵秀,有袅袅炊烟的田园风光,有一代风水宗师杨救贫做风水许多的遗址和传说。对此山心仪已久的我曾借题发挥写下过《杨仙岭抒怀》的抒情诗,在庆祝国庆六十周年征文上获得过二等奖哩。在这国庆气氛烘托下的凉爽深秋的下午能够同朋友一起去蹈履登攀之,自然是兴致极高的哦。
随行的朋友已经多次来过这里,在攀登的过程中显得并不费力气的样子,而我曾有过登上663米高的丫机岽顶峰、登临过864米海拔高度的小武当和海拔1200米的张家界黄石寨等等大山的经历,所以对这412米的杨仙岭就显得“小巫见大巫”而不在话下了。我们漫漫信步只用了20几分钟就到山顶上了,极目峰巅,我看到这杨仙岭南面是赣州龙脉起始处的崆峒山,北面是腰带水环流的赣县县城,西面是三面环水的赣州城区,才得知这高耸的杨仙岭是观察赣州古城三条龙脉汇合的最佳点。但由于我的照相机没有“鱼眼”,加上天气灰蒙蒙一片,拍摄到的照片很不理想,有点扫兴。
之所以说是“攀登”,是带了“高攀”之意的。请君细瞧,这杨仙岭上的杨公庙、 天王殿、观音阁,曾因屡遭雷击等自然灾害而屡建屡毁。现存在杨公庙里的这三尊塑像(杨筠松的及他的两个弟子曾文 、刘江东),系风水文化研究者李定信老先生,于1996年首次开发杨仙岭时重新安放于原址的。杨筠松所处的时代,正是卢光稠执政的鼎盛时,风水师杨筠松也不例外的服务于当时执政者,为赣州的城墙、城门、寺庙、官府均进行了勘测选址,杨筠松在赣南原有风水理论基础上,逐步完善了中国古代的风水体系,创造了江西形势派的风水理论。一介凡夫,能来瞻仰膜拜这高深理论体系的发祥地,能不是“高攀”么?
呵呵,攀登上怪石林立的杨仙岭之颠,赣州古城的整个地形一目了然,武夷山脉从东而来,罗宵山脉从西而来,五岭山脉从南而来……杨仙岭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此时真的是荡涤心灵的极好时刻,你极目追踪那在秋高气爽霞霓中扑棱纷飞的鸟儿隐入山林,就会喟叹道:“风景这边独好”啊,哈哈,再俯瞰那众山,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了……
关于攀登的散文篇2:攀登
生命总在不停的跑着,时光的流逝却等不及这已累了的双脚。明天的路,不会因为身上的伤痕而停下;眼前的山,亦不会因为心里对摔倒的恐惧而降低。
既然无法改变山的高度,那就加大每一步的跨度。与其愁眉紧锁、唉声叹气地诉着苦,还不如现实点,趁早快点爬,攀登上那竖在眼前、生在心里的高山。蜗牛尚且能徐徐爬行,期待着葡萄的成熟,况且我们是人,有思维、有能力的人。
【攀登,把握时机】
时光是不等人的,一旦过去便不再回来。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曾经的芭蕉又绿,樱桃再红,曾经的柳絮灵动,荷叶满塘。时间,过了就是过了,没有一丝讨价还价的余地。盛日不重有,花有再绽时。攀登,请趁着年轻,趁着阳光正好,赶紧抓住这一去不再的时机。念念不忘的是,风景,山那边独好。
【攀登,别怕受伤】
若攀登,谁能保证顺利登顶?受伤在所难免,请记住,风雨之后,阳光更加明媚。
没有一颗坚强不息的心,又怎么能开出美丽娇艳的花朵?绽放的花蕾又何时能为满园光景做绚丽的点缀?
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跋涉,哪能知道平坦大路的可贵?未尝过风雨交加的凄厉,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明媚?未受过失败教训的挫伤,又哪能领会成功的得来不易呢?
【攀登,心中的山】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那是什么?是挫折,是困难。对于这座陡峭,险峻的高山,很多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因此,他们丧失了扬起理想之帆的勇气,丧失了战胜挫折和困难的信念,丧失了为心中的理想而不懈追求的执着。一辈子只能生活在挫折的阴影中。因此,他们无法欣赏到山那边波澜壮阔的大海,更体会不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满足。
我们总在努力的跨越那座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日出日落花开花败的等待,而在我们的身后,坚实的足迹已消失在记忆中,未来的路,已蜿蜒到远方,我们仍然在坚持边走边播种,一直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颠覆不破的真理。攀登,是一定要付出不少汗水的,我想一定也有不少收获。
跨越那座山,这或许已成为了我们的信念,柳絮的灵动飞舞已陪伴我们度过了整个春季,而如今,它们又在路边洋溢着浓郁,这美好的景色在像你招手,难道你不想去看看山那边的风光吗?
攀登,不仅仅是和山在对抗,更是在和自己的懦弱在对抗,赢了,你便是强者,拥有执着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输了,你只是一个被光阴淘汰的庸人。
关于攀登的散文篇3:忆攀登华山
几年前到西安游历,知道离华山不远,便强烈地想攀登向往中的华山,领略它的秀美、险峻的风光。
在那次攀登华山之前,华山的秀美,险峻是从书本和电影上得知的。特别是年轻时看过《智取华山》的电影,更让我对华山之险峻、奇绝,有了初步的印象。从此,对华山的向往久蕴于心,它挺拔的雄姿,奇绝的景观,无限的风光,常常在脑海中映现。
那次登山是在一个初夏的季节。我们从西安乘车来到华山脚下时,便感到多年的梦想就触手可及了。北方初夏的阳光,似乎更加炽烈,但那片灿烂金色流泻下来,洒在崔巍的山体上,将华山的瑰丽映照得魅力四射,更加激发起人们攀登的激情,
我们在山脚下稍作休息后,便乘坐大巴沿着弯曲的山路上升到达了攀登的起点。这里既有上山的索道,又有徒步登山的道路。同行的许多人都想近距离接触华山,目睹沿途的风景,表示出徒步登山的想法。但听导游说这样颇费时间,没有几个小时攀登不到山顶。因时间关系,我们打消了这个念头,选择快捷的缆车。通往北峰景点的索道,据导游介绍,是当时亚洲第一索道。顺着山势往上看,索塔坚如磐石地嵌于峥嵘的山体上,银光闪闪,高大雄伟;挂在缆塔上的缆线粗壮锃亮,有力悬千均之势,径直向上伸往山的远方。但到了远处,那缆线看上去却细若丝线,微微下堕,让人生出它是否能承受缆车之重的担心。
尤其是挂在缆线上的缆车,在远处的空中移动,就像吊在瓜藤上的葫芦,一线牵挂,险悬半空,轻盈飘浮,摇摇欲坠,让初看者不免心惊心胆战。我们在缆车站只等了会儿,便有揽车旋转而至停在跟前。坐上缆车,透过玻璃俯瞰下界,只见山峰突兀,壁立千仞,峰壑弥眼;登道渺远,时隐时现,陡若云梯;路上攀者,模模糊糊,小如蚂蚁,缓若蠕虫,一切景物都变得小而遥远、模糊。而我们人悬半空,感谢觉身若浮云,有空悬无依之感。有胆怯者心生恐惧,不敢俯瞰,惶惶瑟缩一缆车的一隅。缆车很快地把我们送到了海拔1600米的北峰。走下缆车,顿感寒气袭来,人不禁打起了寒噤。但在高处景色的召唤下激情还是盖过了寒冷,我们急不可待地随着人流向着高处的景点攀去。攀到景点,风更大,天更冷,但鱼脊一样狭窄的景点人头攒动,嘈声起伏,激情涌动。有的忙着购纪念品;有的在举起相机对着景色拍照;有的醉于景色,坐于石头上大饱眼福,更多的人是继续沿着山脊向最高峰—南峰攀登。
我们在北峰一边小憩,一边观看周边的景色。放眼四望,只见山峰突兀,山势峥嵘,巍峨群峰,景色连绵。华山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不同于其他的名山大岳,有着丰腴饱满的体态,层恋叠翠的葱茏,峰回路转的幽深,它更像一个无比高大的瘦骨嶙峋的巨人,突现的只有骨头,除了广布的巉岩就是壁立千仞的悬崖。但就是这样峥嵘的山体中,谷壑间林木茂盛,危崖边大树参天,悬崖上灌木攀附,绿色的树木和灰褐色的岩石交织在一起,使整座山看上去灰绿相间,驳杂有趣,沉稳庄重,
我们小憩了会儿,便向主峰攀去。由于人多,鱼脊般突出的山路更加拥挤,有的地段仅能容一个通过,有的一边是陡峭的山崖,一边是万丈深渊,如果不是供攀爬和护卫安全的铁索帮衬,真有坠崖之虞。但攀至宽敞处,却有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或立于路边,或建于路中,供游人从其间穿过。古朴典雅,各具特色,沉积着厚重斑斓的华山文化,既可供人观赏,又能驻足歇息,让游人在放松间,享受到浓郁悠久的文化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