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螃蟹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螃蟹,一个横行霸道的主。关于它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螃蟹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螃蟹的散文篇1:可爱的螃蟹

  螃蟹,一种甲壳纲、十足目的爬行类节肢动物,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称其为“无肠公子”。想来颇有意思,螃蟹虽双螯凛凛,横行水域,但几千年来入馔入文,早已成为一道兴味深长的文化风景。

  螃蟹入馔,堪称一种魅力无穷的佳肴。中国人食蟹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周代,《逸周书·五会解》、《周礼·天官·疱人》中均有记载。东汉的郑玄在其所注解的《周礼·天官·庖人》中说:“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对于“胥”字,西晋的吕忱在《字林》中解释道:“胥,蟹酱也。”足见其历史之久。历代文人雅士也不乏爱食蟹者。《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东晋的毕卓曾叹曰:“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其对蟹味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一代文豪苏东坡先生更有“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的赞叹,以至于在《丁公默送螃蟹诗》中有:“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之句。“尖团”即是尖蟹和团蟹,以诗换蟹,且以“吴中馋太守”自况,欣喜之状可掬,更显蟹之魅力。稍后的曾几也对螃蟹情有独钟,他在《谢路宪送蟹》诗中不吝夸赞道:“从来叹赏内黄侯,风味尊前第一流。”不但称颂其风味绝美,还形象冠之以“内黄侯”的雅号。

  但上述诗作,都是对螃蟹美味的喜爱,说到其品行,则简直有云泥之别。或者也可以说,中国人对于螃蟹,基本上是爱其味而恶其行。比较典型的是晚唐诗人唐彦谦的《蟹》诗:“物之可爱尤可憎,尝闻取刺于青绳。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由螃蟹的横向行走,进而引申及人,成为横行霸道的代名词,再加上千百年来文学作品的不断渲染,遂使蟹的声名愈发狼藉。明代无名氏所作的《京师人为严嵩语》中云:“可笑严介溪,金银如山积,刀锯信手施。常将冷眼观螃蟹,看尔横行得几时!”民谣中的螃蟹,活脱脱就是个只手遮天、作威作福的权奸形象。清代李渔《慎鸾交》云:“不戴乌纱官名在,人人见我称员外。任横行似蟹,没人来布摆。”刻画的更是一个蛮野霸道、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形象。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借薛宝钗之口赋诗道:“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也是在讽刺螃蟹虽横行一时却最终沦为盘中肉,所不同的是多了几许嘲笑口吻。

  那么,螃蟹的横行无忌,真就成为其难以洗刷的污点么?当然不是,以中华之大,文化之深,传统的思维方式自然遮不住创新的灵光。晚唐诗人皮日休就发现,螃蟹的横行非但不是污点,反而具有大可敬、大可爱之处。他在《咏蟹》诗中赞叹道:“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很形象地写出了螃蟹的几个特点,一个“早”字尽显螃蟹威名之大,一句“有骨还从肉上生”突出它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点,渲染它骨气在外的品性。后两句则是全诗的文眼所在,别看螃蟹敬畏雷电,即便到了海龙王那里,它也照样横行!这样一写,螃蟹就成了可敬可爱的英雄!令人眼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不禁拍案叫绝,在历代众多的咏蟹诗中堪称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关于螃蟹的散文篇2:吃螃蟹

  不知道为何,每年快到中秋节时就看到大街小巷都是卖螃蟹的。平时孩子要吃螃蟹吧,嘴里也会敷衍着:“等等呀,马上到中秋节了,到时候一定多买一点。”好象中秋吃螃蟹和过年吃饺子一样都成了一种风俗了。看着市场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螃蟹,实在是喜人。对于酷爱吃螃蟹的我真的是极大的诱惑了。还没到中秋,我眼睛就开始瞄着谁家的螃蟹更肥点,谁家的螃蟹更新鲜点,谁家的螃蟹价格更实惠点。所以一到中秋,就直奔早瞄好的目标,买个几百元回家好好吃一顿。几百元看似很多的钱,其实算起来只能买十几个螃蟹,这家伙贵着呢。

  回到家里,把螃蟹放进桶里,孩子们围着桶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都兴奋不已。一会叫:“妈妈,快点,螃蟹要爬出来了。”一会又喊:“妈妈,快来呀,它钳子要夹我呢。”不管它,等中午饭做好,我就把螃蟹洗干净放在锅里煮了,放点姜和葱就好了。有时候老公也会放点啤酒清蒸,那样味道更鲜美一点。我懒,就这样省事,反正是一样吃嘛。这边我们吃着饭,那边锅里煮着螃蟹,惹的孩子们都没心事吃饭了,不住的问我煮没煮好,看他们着急的样子,我不禁乐从心来。一般吃螃蟹都是要吃过饭才吃,俗话说:“蟹过无味。”意思就是螃蟹味道比较鲜美,吃过螃蟹以后再吃什么东西,都没什么滋味了。所以我们一般也都遵从这个说法,等吃过中饭碗筷都不收拾,就把螃蟹给搬到桌子上,大家围坐一起享用着。

  这时候孩子们一般都不理我了,叫着嚷着找奶奶。因为奶奶是最会吃螃蟹的,会把螃蟹的壳慢慢的去掉,去的那么仔细认真,最后拿在手里的是一大块肉,下面和一个蟹腿连着。孩子们争着抢着,奶奶一边弄一边还不忘来调侃一下我:“笨死了,这么大人了,连个螃蟹都不会弄。”“不是有你嘛。”我笑着答。看着孩子们吃的开心,我也乐的清闲,自己拿着一个螃蟹慢慢的吃,慢慢的品,倒也自在。其实我也不是不会弄,只是没有婆婆弄的那么完整,孩子们要是等我弄呀,最后多半是到了我自己的嘴里,因为都会碎掉。婆婆不停手的拔螃蟹,一会递一个给大孙子,一会递一个给小孙子,弄的快的话,还会递一个给我。

  我提意见:“怎么我的蟹腿小呀?”

  “两个大蟹腿肉给我两孙子吃了,你不吃小的吃啥?”婆婆哈哈笑着说。

  “就是呢,谁让你自己不会呀?”大儿子也笑话我。

  我瞥瞥嘴:“什么嘛,我自己来,就不信不会。”

  可是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婆婆弄的那么整齐,那么的利索。婆婆得意的笑着:“姜还是老的辣呢。”边说边把一个拔好的蟹子腿递到我碗里。看她面前蟹壳堆的跟小山似的,自己却几乎一口都没吃,弄了半天都到了我和孩子们的肚子里,我 心里面感动,嘴上却还是有一嗒没一嗒的和婆婆开着玩笑,互相调侃着。听着一屋子的笑,老公走过来最孩子们说:“你们让让妈妈,让她多吃点,就她小。”我可不管他的话有多嘲讽的意思,我还是和孩子们争着,笑着,闹着。我喜欢过节时有如此浓浓的气氛和亲情,无关金钱,无关利益,就一家人围坐一起,聊聊家常,说深说浅谁都不会在意,也不会生气,简单而快乐。

  不过说起吃螃蟹,我最喜欢的还是盘着腿 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着电视节目,一边啃着蟹腿,不时的蘸点醋。把蟹腿放在嘴里慢慢的嚼着,那滋味真的很香,很香,回味无穷。最好还有一两个人陪着,边说话边吃,那感觉美死了,我想过去的皇帝可能也就如此吧,哈哈。

  关于螃蟹的散文篇3:秋凉好吃蟹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又到了吃蟹的季节。每年九十月份正是螃蟹黄多油满之时,所以有食家言说“秋天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

  吃蟹自古有之,我们常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形容那些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创新的人,其实历史上真正第一个有记录的吃螃蟹的人是远古时代的巴解。相传夏禹治水时,授命巴解督工。每每秋粮收获在望,总有八足双螯的水虫“袭禾伤人”,夜间营地举火照明,那“夹人虫”更是“若紫云压城”。巴解设谋除害,筑城挖濠,并灌以沸水。水虫再来时,“越濠而尽皆烫死”,尝后味道鲜美,“夹人虫”就成了珍馐。后人为了纪念巴解,在解字下面加上“虫”,称之为“蟹”。到了后来,品蟹成了一种文化,被文人雅士视为高雅闲适的情趣。再后来,甚至后来发展到吃蟹、饮酒、赏菊、赋诗四位一体,成为金秋的风流韵事。

  秋深,菊瘦,蟹肥,于是,持螯赏菊,饮酒作乐,成了别的季节所没有的一种人生优雅享受。“无酒不欢,无蟹不宴”不仅被江南民众所熟知,如今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俗,大闸蟹也成为中秋餐桌上的必备珍馐。很多文人雅士写诗作文在赞美这一风趣。《红楼梦》里就专门有吃蟹的那一段戏文,薛宝钗的咏蟹: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顺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诗仙李白更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的感慨。

  螃蟹这个东西应该不是南方所独有的,历史上北方人吃蟹的记载也有很多,应该不是全从南方运过去的吧,但却是南方人的最爱,尤其是上海人。

  螃蟹是个高大上的美食,刘姥姥都说:“一顿螃蟹宴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是没有机会品尝的。现在到了南方,倒是每年都有机会吃蟹。

  吃蟹是很讲究的一件事,吃蟹的步骤冗长琐碎让人无法想像,吃蟹的工具精益求精让人瞠目结舌。据说最有逼格的吃法需要各种专用工具,包括蟹盆、剪刀、签子、长柄勺、腰圆锤、长柄斧、蟹钳、剔凳,统称蟹八件。有这样一个笑话,话说一个上海人要坐火车到北京,上车之前买了一只大闸蟹,在车上开吃,火车每靠一站,他就刚好吃完一只蟹脚,一站一站的过,终于到了北京,上海人这才把手里的大闸蟹完全消灭干净。一个上海的朋友告诉我:“如果你认为这过于夸张,那么只要一个可能——就是你还未足够了解一只大闸蟹。”

  螃蟹有很多吃法,有人专门写了螃蟹的二十一种滋味吃法,但是最经典的有两种,一是清蒸,一是面拖蟹。文人雅士都喜欢清蒸,这种做法主要突出螃蟹原汁原味,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大闸蟹的色、香、味。把蒸好的蟹端上桌,色泽橙黄,肉鲜香甜美。翻开底盖,连着把蟹背也一同剥开,蟹背里金色的膏黄就展现在眼前,仔细地把膏黄剥下来,浇上醋,放进嘴里,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是“蟹肉上席百味淡”。吃蟹不能和其他菜一道吃,要单独吃,这样才更能体现蟹的鲜美,丰子恺《忆儿时》里就有描写他父亲吃蟹的情节,说蟹是至味,吃蟹时混吃别的菜肴,是乏味的。当然,蒸也不是随便蒸一下就可以的,有很多讲究,比如蒸之前要用线扎牢,蒸时宜用蒸笼而不宜用盆子,蒸蟹的水里要加一些黄酒,特别是蒸的时间长短,火候大小,老了就不好吃了,太嫩自然对身体不好。

  古人形容蟹味“美如玉珧之柱,鲜如牡蛎之房,脆比西施之舌,肥胜右军之脂”,文笔有限,实在是形容不了,只得自己体会了。

  

2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