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陪伴家人的散文
同父母共处的时光使我懂得陪伴是最大的孝顺,有儿女陪伴,父母是幸福的。关于陪伴家人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陪伴家人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陪伴家人的散文篇1:陪伴就是最好的孝心
昨日晚饭后,我们来到运动场锻炼。
锻炼中,先生问:“今晚我们去不去医院看母亲?”看着他,我心里想:下午我已见着父母了,父母是在家吃过晚饭才去医院的。于是我便回答:“随便。”接着又说:“听说医院刚死了人,尸体还摆在病房里,我有些害怕!”先生伸手搭着我的肩:“怕什么?有老公在呢。”我正笑着,先生接着说:“既然医院死了人,我们就更应该去一下,母亲肯定也有些怕!”
就这样,我们一行三人锻炼完便来到医院看望父母。妈妈正坐在病房的靠椅上认真看着中央3台的电视节目。先生一见面,就对母亲说:“今晚你坐得还算标准嘛!”平时妈妈在家看电视,总是歪着身子坐在沙发上,多次告诉她不要这样,她总是说:“这样舒服!”可今天晚上,母亲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竟没有丝毫不舒服之感。
先生站在父母面前,仔细端详着母亲,然后开口问:“现在感觉怎么样?”妈妈笑着回答:“感觉好多了!”接着又问妈妈:“今天在病房外走了没有?”妈妈回答:“走了!”然后先生又转向父亲,问道:“在医院睡得好吗?”还未等父亲开口,妈妈抢先回答:“他倒睡得好哟,在哪儿都睡得那么好!”语气里多少带着一丝不满。
我这母亲啊,心思细密,但心事特重,凡事都往心里去,放不下也看不开,所以睡眠常常很差。这不,刚住进医院的第一晚,就要父亲去找医生给她开安眠药。医生递给父亲一张安眠贴,并告诉父亲:“30元一张。”我一听,有些埋怨父亲,认为价高不该要,但转念又想:只要对母亲的睡眠有帮助,也没什么。第二天问妈妈效果,母亲直摇头。
于是当天下午在回家路上,我就在附近诊所比较熟悉的医生那儿开了10颗安眠药交给父亲,要父亲每晚给母亲一颗安眠药吃。没想到当天晚上,母亲的觉是睡好了,可早上醒来头晕沉沉的,仿佛还在梦里。医生说:这是药力所致。于是母亲再也不敢吃那个安眠药了,安眠药也因此被我丢进了垃圾袋。
就这样,父亲每天都要去找医生给妈妈开一片安定。妈妈呢,也在药物的作用下勉强入眠。
一直以来,父母就和我们居住在一起。一起的日子,家里总是热热闹闹。父母也习惯了这个家,习惯了和我们一起居住,总是不愿走出家门。母亲总是说:还是家里好!偶尔出去几天,他们总牵挂着家里,要不了几天,他们一定就会风风火火返回来。
和父母一起的日子,我也懒了许多,享受着父母的付出与宠爱!如今他们老了,该是我孝敬和“宠爱”父母了。母亲时常对我说:你心肠好,一定会有好报的!
其实孝敬父母,是为子女的应尽之责,何谈什么回报?每天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看着父母笑,看着父母生气,那就是当儿女的心中最快乐的一件事!只要父母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就好,其他的别无所求!
关于陪伴家人的散文篇2:陪伴母亲
前两天,听说四哥从云南回来接母亲,想让母亲去春城玩几天。
我从外地马不停蹄赶了回来,可还是没有遇到四哥一行。本来好久没有和母亲说说话了,回来就是想大家和母亲团聚。当我到达贵阳的时候,他们开车已经走了。一种失落的感觉,有种小时候离开母亲怀抱一样的眷恋。
母亲年纪大了,很多时候我们都常常不在身边。但母亲生活的分分秒秒,都会被我们兄弟相互牵挂着。或者就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或者是一种舔犊情深的眷念。
几十年来,母亲含辛茹苦,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都在她的心上牵挂着。如今母亲已经老去,我们确实应该回过头来让母亲过一过清闲的晚年。当我们兄弟姐妹遇到的时候,总有这么一个期待,大家也在生活中慢慢落实。可有时,母亲也会念念有词,“跑来跑去的,多麻烦你们”。母亲的淳朴,有时总一直在她的内心里。
小时候,陪伴母亲,我们是对母爱的一种依靠,停留在母亲的身边,就有一种家的温暖,也有一种找寻亲情停靠的休憩。累了,我们就会往家里赶,寻找一种相依;倦了,我们也会面对着母亲唠叨。可母亲从来都是那样的亲切,一如既往的相信着儿女所做的一切。当我们受到伤害,母亲会难过,但常常不会表现出来,当我们成功了,母亲也会一边暗自高兴,不时也会对我们说“人生路,要慢慢走。”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亲对我们的要求,渴望和爱。
然而,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也慢慢和母亲天各一方。似乎生活总要这样把我们安排开去,几年难得一见,甚至为了工作,我们都只是通通电话,过节过气只能相互问候一声。
有人说过,母亲是一场场绵绵的春雨,孕育着千千万万埋藏在泥土中的种子,激越起一条条河塘中的金烂烂的鱼儿,滋润着一朵朵绿枝头的花骨朵儿。
可是,实际母亲没有这么幸运,我们母亲的青春也只有一回,人生也会慢慢老去。当他们老去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就像褪下色彩的浮云,他们慢慢就会在我们生活中飘远。或者是因为我们的存在让他们不得不远走,也或者是因为我们的出现只能陪伴他们一个旅程。他们就像我们的生活片段,每一段留下的,也只能是一种过去的岁月。
陪伴母亲,或者就是我们的一种借口。我们只能在珍惜中陪伴,也只能在记忆中陪伴。当我们忙于工作的时候,总会忘记还有一双牵挂的眼睛;当我们沉侵在生活的琐琐碎碎,我们也会为母亲的一个电话而责备。可母亲随时对我们的爱,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深情。
有时,哪怕仅仅陪母亲吃一顿饭,我们都会是一种幸福;有时,哪怕只是陪母亲聊一聊天,我们也会感觉母亲无限的笑靥。或许母亲需要的就是那么一点点,可我们给予确是少得可怜。
曾经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件事。他说,这一辈子他觉得欠下最深的一种感情,就是没有为母亲带来一天生活的美好。为了她读书,母亲日夜牵盼,可因为还在学校的时候,母亲生病他都没有得到好好照顾,母亲在这个期间就走了。每每听他说,他都会有一种悔恨和遗憾。
其实,生活也不是每个人能够选择的,亲情的选择也是一样。我们每个人不是圣人,也不是孙悟空可以七十二变,但有一点,抓好生活的每一天,至少不能让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也许就会是一种美好的生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陪伴母亲,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可有时,这样的责任我们往往不能达到。虽然父母也不会有想法,但在我们的心里,真的能够达到陪陪父母,也许每个人都不会真正达到十全十美。
其实,生活里,我们不管对于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能够陪伴着我们的人,母亲、妻子、还是儿女,亦或是朋友,大家都是一种缘分。也许我们要求很高,也许我们也付出很多,但对于生活来说,也只不过是一点点。这些人每天陪伴在我们的身旁,他们总会给我们带来欢乐,了解我们的内心。对于我们来说,早就是一种满足了。
陪伴母亲,不能等一等。
关于陪伴家人的散文篇3:陪伴母亲
题记:父母在,不远游。
母亲有高血压并糖尿病综合症,身体越来越不好。近几年,我总是找著名的老中医给她开方抓药,每年吃上几服,基本没什么大碍。这一次去深圳前,母亲的脚因糖尿病而溃烂,我仍旧找了中医开方拿药,不想会有什么事情。
到深圳学习的第二天,外甥女给我手机短信,说母亲的病比我想像的要严重。我征求做医生的外甥女的意见,她建议住医院监测血糖什么的,以便随时进行治疗并控制病情。我给爱人电话准备好住院费用,让我姐姐陪同母亲住院。
虽然安排妥当让母亲顺利住了医院,而我内心去并不安宁。
近两三年来,由于我到外地工作的原因,跟我住了十多年的母亲,开始在我几个姐姐家轮流住。在母亲的心里,只有住儿子家,才是正事。住我姐姐家,母亲总是有些寄人篱下之感,觉得不自在。去年,我又回到县城工作,打算把母亲重新接回家住,但是因她年迈,饮食起居已需要有人打理,姐姐们都在农村带孙男娣女,顺便照看母亲自然方便些,所以母亲还是住我姐姐家。我隔三差五去看母亲,每每看到母亲无奈的样子,内心也总感觉欠缺些了什么似的。可我总不能丢下工作方面的事情,自然难以顾全母亲,这让我即歉疚又心烦。
安排母亲住了院,我的手机就在游泳时进水而不能用了。想到住院的母亲,我安慰自己道,住院费用我出,姐姐们照顾母亲,也算合情合理吧。不料又隔一天,妻子打长途电话到我房间,说母亲的病很不乐观。我说,先保守治疗,一切等我回去后再做打算,极力掩饰着不耐烦之心情,之所以到千里之外的深圳学习,是因为内容对我确实很重要的。
所谓的学习,说得好听些,是给老师做助教,其实是用这样的身份免费蹭大师的课程。这次是美国的琳达老师讲的心理学专业课程,对于提升我个人的专业能力及自我成长能力都很重要。在带领小组过程中,我自然很用心很努力,但第二天我带领的小组还是出现了冲突。小组成员把对于选择助教的愤怒指向了我,并在次日提问中展现了出来,搞得主办方跟大家伙儿都有些措手不及。
琳达老师就像母鸡护小鸡一样信任并保护她的助教。并恰当地处理了学员们的愤怒情绪。
花些时间去觉察,发现在带领小组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甚感仓惶。在愤怒的组员面前,用的是讨好的姿态,企图安抚某成员却激起了其它组员更大的愤怒。我总想要满足别人的期待,讨好地压抑着自己的愤怒,却没有得到组员的认同。
正如琳达老师对我所说的,觉察自己,继续针对小组工作。小组内部的冲突转化成为心灵撞击,在次日的小组分享中,透过“冰山”,我引领大家都更加真实地看到自己,增进了组员间的理解,加深了相互间的连接。
我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之所以说起组员间的事情,是因为我觉察到自己是身处压力之下的,而那种讨好的姿态更似乎是深入灵魂的。而至所以讨好,是因为身处压力之下的。虽然我放下母亲的事情不管,却难以全我地专心投入到学习当中。用种种“合理”化的想法安慰自己,却难以让我从根本上安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