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品质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向品质致敬,向青春致敬,向情怀致敬。关于品质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品质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品质的散文篇1:反省,是一种品质

  在中国文化史上,曾子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吾日三省吾身”,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言行一致,成就伟岸的人格。“反省”,为儒家文化增添了靓丽的一笔,成为其精髓之一,影响深远。

  通常情况下,认识自我,比认识他人难。解剖自我,更需要超人的勇气和智慧。而“反省”是认识自我、解剖自我进而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是最重要的一种人的品质。因此,有人断言,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吾日三省吾身。”从字面上解释,意思是“我每天都进行多次反省。”反省,就是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有否失误,哪些做得不好,以便及时地纠正、改进。

  聪明的人懂得反省,愚笨的人自行其是。聪明和愚笨,其实就这点差别。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说的是乌鸦总是受狐狸的骗,一而再,再而三。第一次,狐狸含着一块奶酪,飞累了在树枝上栖息,被聪明的狐狸瞧见了。狐狸心生一计,赞美乌鸦的歌声优美动听,乌鸦一高兴并张嘴唱了起来。奶酪掉下来,被狐狸美美地享受了一顿,乌鸦知道上当,虽气得半死,但也无可奈何。第二次,乌鸦又找到了一块肉,又被狐狸看见了。狐狸故伎重演,乌鸦不为所动。狐狸并破口大骂乌鸦,专拣世界上最恶毒的语言。乌鸦知道狐狸的用意,沉住气,就是不张嘴。但是,随着辱骂步步升级,乌鸦再也忍受不住了,开始反击狐狸。肉从乌鸦的嘴里掉下来,又被狐狸拣了个便宜。如是,乌鸦一而再再而三的受骗上当。究其原因,在于乌鸦的愚笨。如果说第一次受骗,还情有可原,那么,后几次的受骗,完全是乌鸦的咎由自取。明知狐狸的目的就是要骗它口中的食物,却还是中了狐狸的圈套。乌鸦愚笨就愚笨在不知反省。

  聪明人之所以聪明,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他们善于反省,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绝不重复错误。吃一堑,就会长一智。晚清大儒曾国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史料记载,他无论军务、公务多么繁忙,哪怕是在生死血战的间隙,都会记下一天的思想行为,夜晚定时反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挽大清于坍塌,建不世之功业。他的文章道德,才能名垂天下,成为后代楷模。

  学习,反省更重要。会学习的人,成绩优异的人,表现特别好的人,总是擅长反省的人。从学习这两个字看,一是“学”,一是“习”,“学”在先,“习”在后,相辅相成。“学”指的是接受那些不会的,诸如知识、技能、方法、规则等等。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老师的教是信息的输出,学生的学是信息的接收。从输出到接收,信息的损耗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再会学习的人,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接收老师讲授的内容。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必须要“习”。“习”是练习,是实习,是复习。即通过反复的训练,将信息系统化,内化为一种能力。这就像我们吃东西,老师只是给了你食物,你得吃进嘴里,消化吸收,变成身体必须的营养。因此,有人把学习总结为:老师领进门,修行靠各人。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反省的过程。一个内容学习完了,练习就是对你的学习的效果的一种最简单、最低级、最直接的一种检测。学得怎样,在练习中就反映得一清二楚。不会做或做不到的,说明你没有掌握这一知识或没有达到这一能力。作业改错,就显得不仅重要,而且必要。改错,就是要你弄清错误的原因,强化知识或能力。

  常见的学习坏习惯,是知错不改。这样学习的人,基本是无可救药者。这样的人,在学习中,就像用一个千疮百孔的容器接液体,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次一点的,对待学习中的错误,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老师逼得紧,他就改一改,被动地、消极地对待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就像癞蛤蟆,戳一下,动一下。这样的人,也很难学有所成。

  会学习的人,总是慎重地对待学习中出现的失误、错误,如临大敌一般。他们是有错必究,有错必改。他们把纠错、改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是应该履行的职责,乐于去究、去改。因为他们明白,这一过程,是学习不可或缺的,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的必由之路。

  “反省”需要勇气。人无完人,要敢于直面人生的错误,不忽视自身出现的每一点小“恶”,体察错误的因由。同时,“反省”又需要智慧。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又不能“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要辩证地看待每一点失误。这是做人的一门学问。

  关于品质的散文篇2:过有品质的生活

  怎样才算是有品质的生活?是穿着普拉达名牌时装,手提LV时尚新款包包,开着宝马四处炫耀的奢华生活?还是衣着得体舒服的衣服,手拎设计独特新颖质量上乘但是非名牌的包包,时而开车,时而乘坐地铁、公交,也许还会偶尔走路,简单、舒适、健康、自然的生活?

  很显然,大多数新一代中国人就会选择奢华气派的富豪生活。不管是从“高富帅”、“白富美”、还是“土豪”等流行词汇就可以窥见一二国人对于金钱、名牌的奢想。手机要用iPhone的,手提包要用LV的,衣服要穿普拉达或者其他名牌的,小车要开宝马、奔驰、法拉利······在他们眼中,过有品质的生活就意味着全身名牌,珠光宝气,各种奢侈品遍身环绕,恨不得让别人知道自己一身打扮价值连城。但在我看来,这无疑是粗俗、低级的追求,是很土很out的行为。还记得《小时代》吗?相信许多看过这个片子或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崇尚消费、迷恋名牌、向往奢靡的时代。许多90后对郭敬明描绘的生活充满真诚膜拜,不难想象,当一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光芒逐渐暗淡,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成为风潮的时候,还有什么“过有品质的生活可言”。他们已经先入为主的认定,名牌、奢靡、金钱就是最好的生活。而令我难过的是,郭敬明竟然公开表明自己享受这种奢靡生活,追求名牌、崇尚消费思想被他大肆宣扬,甚至不以为耻,以此为荣。我不知道是否有很多人如他一样,但我心想,应该会有很多他的忠实粉丝追逐着他的脚步,不加选择地踏上这一条道路吧。名人效应是如此显著,很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我还是欣赏欧洲人对高品质生活的理解。他们喜欢简单舒服自然健康的生活,并且认为,这才是有品质的生活。欧洲人对这一点是很有品位的。在家时穿最舒服最柔软的的睡衣,用最好的毛巾,最舒服干净整洁的床单,穿最舒服的鞋子;出门在外,打扮得体,舒服,简单大方。不必是名牌,只要质量好,最舒服就是他们选择的原因,他们在这一点上是没有办法妥协的。你很难想象,欧洲人宁愿花好几千块钱去买一件质地非常好但却是我们不知道的牌子的衬衣,也很难想象,他们愿意买很贵的笔记本、笔、以及一些家居饰品却不舍得花钱买一些名牌奢移品,他们认为舒服才是最重要的。而买一个LV包包,足够他们买好多笔记本、衣服、家饰用品了。

  这就是观念的不同,意识的深浅,当然也是,品味层次的高低。很明显我们还停留在拜金主义、炫富水平上。以为昂贵代表有品位,高品质;奢华代表上流社会、高人一等。这是错误的观念,也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次意识。我不清楚欧洲人是怎样看待这些奢侈品的(当然他们中也会有人热衷于购买奢侈品牌,就像电影《穿普拉达的女孩》中的很多女孩以此为荣一样),但我总觉得我们不应该被网上、报上、杂志上的词汇所蒙骗,前卫、时尚、并不代表奢华享乐,开放、大气并不代表花钱如流水,无所顾忌。在对待名牌方面,很多人更乐意于抢购打折衣服,而不是甩手几万或几十万就是一个LV包,一件普拉达时装。在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学习。

  过有品质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舒适的衣物用品,简单的房屋装饰,独特的家居饰品,自然的生活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安静宁和的生活态度。昂贵和质量,名牌和无名,比比就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穿好的日常衣物,用好的生活用品,喜欢创意设计的小饰品,喜欢简单的家具摆设。不浮华世故,不奢华享乐,不矫揉造作,不喧宾夺主,不随波逐流,不以讹传讹。有所追求,但不过分强求。当然,还要有一颗匠心独运的心,一双独具慧眼的眼睛,这样才会发现好的东西,欣赏美得东西,然后才会心满意足地带回家,认真装饰自己的小家,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多也不少。

  关于品质的散文篇3:我最欣赏的一种品质

  早晨,空气里溢着花香,眼睛不携一缕惺忪,望向窗外,一大片云儿被阳光染得通红,有的时候,多云,天空便是像被画家用红墨挥洒而成的杰作,打开窗户,那是晨起的第一缕空气,那样凉,那样静。

  然而,当第一声汽鸣声响穷我的耳际时,我的心随之一紧,我的每一根神经也被无情地拉进现实的生活中去。我不用残酷形容生活,亦不用乏味描述生活,因为世上有趣之事何其多,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小小幸运又何曾吝啬过,只是,我想说的是,在我们打开窗户之时,还有多少人能真正感受那一袭微风,等待那一缕阳光 ;在我们这个为物质生活奔逐,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还有多少人的心中能留一方净土。

  我最欣赏的一种品质是在浮华前能够淡然自足,不失浪漫,在财富面前不失道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面对浊世喧嚣,贪官污吏,宁可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他安贫乐贱,热爱劳动,在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中,他获得了有些官吏一辈子也难以寻觅的自足与恬淡。

  著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这一句诗之所以脍炙人心,被人们千古流传,不正是因为他那颗淡然,那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所撼动得吗?

  从古至今,这种事例举不胜举,钱学森冲破美国的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他宁可抛弃美国政府给予他的在这有利条件,也誓死回国,最终为中国“两弹一星”作出巨大贡献······

  回望往昔,我不紧感叹时间的力量,它将那些干净的经典清晰地印刻在人们的脑际,而将那些污秽涤荡的清晰可“鉴”。

  然而,当今社会自苏丹红鸭蛋事件算起、孔雀绿鱼虾、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甲醛奶糖、地沟油、、瘦肉精等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官员受贿事件更是不胜枚举。这一件件关乎生命与生活,人品与道德的事件中,我们还能不认真得看待名利,金钱吗?

  一个人的价值,绝不在于他创造了多少财富,而在于他有没有一种值得我们欣赏的品质。

  正如我眼前所看到的那破篱笆中的一堆杂乱生长的青草一样,起码他们没有背离他们的职业底线,守着一方土地,为空气注入他们自己的一份努力。不得不说,蓦地我对他们萌生敬意。

  

2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