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季天气的散文
关于秋季天气的散文篇1:天气好个秋
初秋的雨,一连好几天,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独坐在窗前,体验着透过窗棱的凉意,感受这秋的味道;就像郁达夫说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但或许家乡的秋来的会更舒服一些,更惬意一点,不过毕竟书读的少,无力去把这一副秋的画卷用笔墨呈现出来,但身处这样惬意的初秋里,我很知足;知足这个词对于年轻人或许少了些锐气,多了些安于现状的不思进取,有时候我是比较认同这种说法的,比如在当下。
我是一个有点怕麻烦,又有点怀旧的人,在一个地方待习惯了,便懒得大动干戈“乔迁新居”,离开后很久都会怀念那里的一切,熟悉的门卫、快递、商店,拐角处的煎饼果子,经常有表演的广场,一条条走过的街道,甚至是隔壁的医院;上班的时间一只手已经数不过来,但挪过的窝却没有几个,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每每想到又要挪窝,内心便止不住的泛起涟漪。天凉好个秋,不知愁滋味,这秋不同于春日的妩媚、夏日的热烈,澄澈明净美的不可抗拒,虽然这雨还有几日,但倒也不远了,安安静静的享受一下这初秋的惬意与温柔,转眼便是萧瑟风吹,枯叶满地黄。
虽然在我这个年龄里,尚不足以去总结生命,但也在边行走边思考着走向生命季节的高潮,跨越青春的彷徨,去接受生活的酸甜与无奈,收拾好凌乱的心绪,从容的采一弯清水,捡一片落叶,闻一声孤雁,藏一段挚爱,披一席风雨,踏一山云雾,举一杯薄酒,让这秋的曲儿,随着风摇曳出淡淡的清香。
一阵秋雨一层凉,天凉莫忘加衣。
关于秋季天气的散文篇2:等下一个秋天
回来的时候,阳光透过暮霭的天空,小城如梦初醒。伴着夏的余韵,天气变得微凉,汉水明澈,两岸的群山在夕阳的余晖中留下半明半暗晦涩的脸。喜欢这个季节,陈郁而温婉。
层林渐染,远山尽黛。田野里悄悄绽放的野菊花和结籽弯腰的狗尾草相依着在渐浓的夜色里退场。白杨的叶子刚微微泛黄,油桐挂上醉意微醺的果子,寒露们为她们染上初秋的红晕,惊艳下一个天明。
秦巴山地的秋总来的那么含蓄。
洵河两岸华灯初上,闪闪烁烁点缀着小城。伫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来往的路人走近,远去,消失在奔流的人群中。五年了,再次这么近距离的感受故土的秋时,竟有点不知所措。记忆里,秋分过后,天气渐凉,天空变得高了,小院的屋檐下挂满金灿灿的玉米穗和新鲜收获的红辣椒。不多久,远山由重绿泛白变黄,有栌木树和海棠的地方会和晚霞溶成一片绚丽的红。再凉些的时候,叶子都已褪去,厚厚的落满荒芜的小径,偶尔会有松鼠和野兔蹿跳着准备粮食,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
许是回来的太早了吧,小城还没来得及换上秋装迎接归来的游子?或是回的太晚了些,小城的秋早已在离去的日子变成了现在的模样,陌生的只是自己。已然想不起五年前离开的时候这里是什么样子,记忆里是一场稀稀落落的秋雨,身后是白茫茫的雾。时间真是最残忍的过客,将与它有关的记忆带走,不留一点痕迹。我们奋力奔跑,有时候追到的却是风筝的影子。可我明白时间终究是无辜的。它公平的不因谁留恋慢走一秒,也不因谁蹉跎快过一分。只是回首时,不得不感叹时间太匆匆了。它用五年改变了小城的模样,模糊了我关于这里的记忆。用八年陌生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感觉,单薄了本是厚厚的想念。
八年后,再次见面时,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上着班,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和彼此没有关联的嘘寒问暖。晚饭的时候,问了彼此的工作情况,说了些职场里的压抑,简要的说了些分开后的三年高中生活、大学生活云云。忆起一起上学的小伙伴,问了他们现在的状况。你说“在大学里咱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去对方的学校逛逛呢?”我沉默许久:“距离太远了,上学时大家都挺忙的,不太方便”。
时间慢条斯理地走过,很多事情想起来时,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你或许早已想不起小学时我们每次都想得100分仔细地对着每一道题的答案,想不起初中时为了写好作文,在交给老师前先拿给对方相互修改,想不起在傍晚的操场上背过的那些单词,更想不起大学刚入校时我在异乡寄给你那封满是期待的信。因为你不知道初中毕业后你走的八年时光里,我把每一天都看成希望,一种变成和你一样优秀的希望,你不知道为了写那封信,我从网站、朋友圈里一点一点搜寻你的消息,你不会知道因为你的“人生不易、但很美好”我的大学生活变成另外一番模样,你更不会知道因为等不到你我已经学会做我自己。
晚饭后的街道,风吹过丝丝凉意,我们沉默着走在河堤上,在嘈杂的车水马龙中那条路显得格外的长。街道的路灯映射在日复一日东去的河水里,渔夫拖着网和傍晚的收获在干燥的路面上留下带着水的鞋印。
“回来吧,大美旬阳欢迎你”,“或许吧,但不是现在,等哪天混不下去了也就回来了”。
月光如水,将小城拥揽在无垠的光辉里。灯光下瘦瘦长长的身影一前一后的逶迤在回家的路上。
几天后的一个午后,逛书店时,意外地发现了《追风筝的人》,一件我挚爱的宝贝,是我去年工作闲暇之余含着泪读完的一本经典小说。我拿起了那本书,一番思想挣扎之后,还是买下了它。剩余的几天时间里,我温习了一遍熟悉的故事,见证了哈桑千千万万遍的追逐已经断线的风筝。临行前,在书的扉页上,我完整的写下“人生不易,但很美好”。
“前两天逛书店时遇到的一本书,内容不错,有时间你也看看”我说。
“很久没看书了”他说,“‘人生不易,但很美好’感觉有点熟悉”。
“嗯,是吧?五年前你送我的名言,现在也送给你”。时间真快,一晃五年,八年。
当远去的列车启程时,我还是没有看到油桐的叶子变黄,变红,晴了好些天的小城细雨霏霏,身后是白茫茫的的一片雾,这里的秋许是真的来的,可是它又走了。
关于秋季天气的散文篇3:北京城的秋天
北京城最值得留连的秋天景色,依我看不在香山山里而在山外,在燕山山脉逶迤而西的沿山一带。这时候乘坐汽车在八达岭以北的公路上行驶,车窗外就呈现出不断变换画面的自然景观。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米勒,再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马奈。色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个个都活蹦乱跳,都有生命。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就连天上的白云也卷曲如鸡毛状,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中飘荡。坐在车里的人们不由得兴奋起来,带着淡淡的伤感:“好个秋天呀,怎么如此仓促,还没把你看够就要走了呢?”时序已进11月,难免会生发出这种眷恋的伤感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之所以发生,倒不是由于经历了太久的夏季单调绿色的浸泡,也不仅是由于秋阳下大自然呈现出来的美丽色彩和对于温暖秋季的眷恋,而是因为眼前的和谐与美实在令人销魂,在于这些似乎未曾见过的灿烂色彩是如此丰满、充足,它们在特定的角度里因阳光的照射而扩散出来的乡土情调和文学韵味竟然如此深沉、如此浓烈。因此说秋天是色彩的世界或者说秋天是色彩错杂光影幻动的世界就都远远不够了。
为什么呢?因为生命才是最可宝贵的,没有生命的世界总是僵死的。我们说某人画得好,那是因为他的画有灵气,而所谓灵气也就是生命。秋天并非平静如水,秋天也非只闻虫吟。秋天是炽烈的、喧闹的、跳动的。生命在这个季节唱出了它的全部美丽,唱出了它最高亢的生命之歌。而且愈是接近秋与冬的交界处,生命愈是顽强地表现自己,竭力要在大自然的美景里面挤进或者留下自己的一滴颜色、一种声音或一份韵味,就像一位老画师在他的晚年把毕生功力都画到画布上去一样。
请看公路两旁的白杨树吧。白杨树已经老了,虽然树叶开始脱落,有的已经老得不成样子,枝桠毕露,依然昂首向天。这白杨树生性倔强,就连它掉在地上的叶片也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即使干枯了残破了,依然蜷曲身姿翘出坚硬的不规则形状,倘若有人踩上去,那金黄色的看似绵绵的绒毯定会发出抗议的叫碱。
在金色的秋天的阳光下,坐在车里的人们心头颤动了,即将或正在逝去的秋天使人们沉默无语,都沉入对于生命的伟大力量的赞叹。蓝天、白云,近处的白杨、远山的红树、山坳里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杂树乱草,车子真好像驰进印象派画家的油画里来了。色彩是如此调和,画面是如此丰满,汽车的发动机醉意朦胧地哼着,人们都不说话,好像也醉了,好像这一切,山、石、林、树、人,以及钢铁制成的车身,都有了生命,都在表现,都在使自己成为这些风景画中不可缺少的宝贵组成部分。于是车子里的人们开始坐不住了,都在心里问自己,怎么住在北京城这么多年却从未见过真正的秋天,怎么平庸到把北京的秋天只局限于楼顶碧空下盘翔的鸽群和夜晚天上被两棵枣树刺得眨眼的星星和苍白的月亮了呢?
原来在北京的一角,在这不知名的不起眼的也没有名目的沿山公路一带,平凡、偏僻、普通到不值得提起的山区,竟然蕴藏着北京的秋天,蕴藏着秋色之美的真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