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油的散文
关于石油的散文篇1:石油城里尽朝晖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公路上一辆辆解放卡车在松江平原上疾弛,从四面八方驶向一个新兴的油田。每辆车上坐着满满的一车知青,现在他们的身份是刚参加工作的石油工人。他们是来自北京和省城以及当地返乡的知识青年。走出农村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梦想,而第一批大规模抽调知青到大型企业工作,让他们兴高采烈,意气风发。
路上层层薄霜,车上谈兴正浓,轰鸣的马达声丝毫未影响知青们的兴致。从未谋面的知青们很快就熟悉起来。有些知青早就闻名全县,什么“大黑丫”“小北京”都在知青和社员中耳熟能详,传的神乎其神,在这里都对上了号,大家终于看到“真人”了。说起来神乎其神的名人,一看也没有三头六臂,都是肉体凡胎,人模狗样的。来自同一座城市的知青又攀起了同乡,虽然同校不同班,唠起来相知的同学、老师,关系一下子就近了起来。
卡车停在江北岸码头,黑鸦鸦的人群排成一个个方阵,洪亮的口令、整齐的队伍使人们误以为是这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人群的前面是两条过江的轮渡,等待过江的新工人们在寒风中丝毫没有怯意,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
渡江开始了,人群登上渡轮在口令声中整齐的坐下。渡轮在辽阔的江面上缓行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样颠簸,有一种如履平地的感觉。平稳的渡轮给新工人们一种莫名的安慰。但是知青们知道滔滔的松花江将知青们的生活隔成了两个世界。
松花江在松原拐了一个大弯,北岸被冲成一个十米多高的土崖,南岸一马平川几里地远的滩地。发大水的时候,南岸一片汪洋一直到堤坝边,北岸则巍然不动。南岸的码头在江边的一个江岔子里,不大的码头,小小的票房。北岸码头就很宏伟了,有站房有侯船码头。货运码头的货船川流不息,还有几只反过来扣在岸上待修的铁驳船,新刷的油漆发出一股新鲜的味道。
滔滔松花江千万年来靠摆渡过江,主航道的流速使一般的小船转眼间就冲出十几米远。夏天据说大货船走大安可以直达哈尔滨。运输旺季江上运煤、运沙的船只络绎不绝,偶尔还有帆船飘过。冬天松花江封冻后,可在冰面上行驶车辆,到春天开冻放冰排时,将近一个月江南江北不能通航。
松原是由前郭和扶余两个隔江相望的县城合并后形成的新兴城市。前郭的全称是“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七十年代的时候,前郭站前的八角街是市中心,八角街西面是繁华路段,主要商业区都在这里。向北就是松花江,属于人烟稀少的地带,向东只有极少的几家小商店。向南就是火车站了。那时侯火车向西通往大安、白城。向南到长春只有长途公共汽车,不通火车。扶余东大街是商业中心,主要的商店,银行,都在这条街上。
前郭和扶余隔江相望,靠轮渡过江。七十年代扶余油田开发后,遍布城乡的油井,为扶余大地增添了新的气象。到七十年代中叶才修起了跨江公路桥。到了八十年代,扶余和前郭合并为松原市。
过了江,新工人们排成四路纵队,走到距江边不远的一排刚刚竣工的砖瓦房前。一色的红砖红瓦,南面是六扇大窗,背面开两扇门,每扇门外面砌起挡风的门斗。这就是石油工人的“新房”了......
关于石油的散文篇2:石油人的梦与痛
一群飘落远方的石油人,在加纳这个国家已经两年了。都说石油人的生活单调。在没有来加纳这个国家之前,对这句话没有什么感觉,而现在通过两年的体验,才真的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单调只是表面的生活现象,在深入到石油人的心中去探寻一下,你会发现他们的生活绝非单调而已,他们都是活在自己的梦与痛的交集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这个梦都被悄悄的埋葬在心中,石油人也是,他们是卑微的,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梦也是卑微的。他们不远千里来到海外,就像加纳淘金者一样,每天苦苦的支撑着,无非是想多赚一点钱。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梦,这个梦的实现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是改变不了的现实,石油人要为之付出的会更多。他们想要更好的生活,但同时付出了自己的大好时光,等回头想想他们已经不经意的付出了自己的生活。他们永远都是这样矛盾的生活。说不清,道不明。常常感觉生活在捉弄着自己,常常感觉自己就是生活在这种滑稽的生活哲学中。他们不愿在去多想,白天让忙碌占据一切时间,晚上在酒精的麻醉中飘然睡觉,试图不去想生活太深的哲学。而卑微的梦却还是时时来侵袭。梦见自己终于存够了买房子的钱了,梦见自己找到了自己姑娘,并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梦见自己终于做了爸爸,梦见自己的孩子终于读了好的大学……。请不要取笑,这些就是石油人的梦,这就是他们为之而甘愿付出的梦。
大的梦想,他们从不敢想,只是每天不停的忙碌,不管黑天白昼,都在兢兢业业的干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他们来说这是实现自己梦的方式,其他的他们在不愿意多想。就是这样每天默默无闻的工作,成就着加纳的燃气长龙,成就着中国的梦。这其中的意义他们很难深刻体会,这其中的喜悦他们很难感受。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是卑微的,他们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干好手头的活,自己的梦还差多远。
石油人中的大龄青年很多,也成为石油人一大特征。不要和他们提爱情,这是他们的痛。成家对于石油人这些大龄青年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他们常年漂流在外,岁月将他们的年轮不断变得老化,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的大好青春早已经逝去,他们甚至都来不及思考,就已经过了恋爱结婚的最好年龄,岁月最终没有给他们留下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想爱情。他们真诚,对家的认识比其他人有更深入骨髓的认识,漂流久了,对家的渴望也更炽烈。忙碌的工作占据了他们太多的时光,工作的性质制约了他们太多,每天和一帮难兄难弟吃睡在一起,女孩的出现对他们来说就如天上掉馅饼砸在自己头上一般。这是他们的痛也是他们的梦,请不要对他们提及。
请不要对石油人说离别,他们承受不起。对于石油人来说,离别是他们最受不了的痛,不管是与爹娘的离别还是与老婆孩子的离别,都不要对石油人谈及。由于工作原因,很多时候石油人都在新婚不久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很所时候石油人在孩子出生都近一年了还没有回家抱一抱,很多时候在父母病卧床上时都无法前去看望……..。这样的时候太多了,他们只能独自将这分痛藏在心里。他们深爱着这个家,他们自责,每每想到这些,他们的眼总是模糊,在黑夜中独自痛哭。不是他们想离别,只是在现实的面前,很多美好的画面都只能存活在幻想中,他们的青春早已经去了,现在又有了责任和负担,他们渐渐的被生活压着,也学会了忍受,因为青春不会在倒回,因为他们仅有的梦需要他们去实现。
石油人的生活始终是如此的单调,他们始终都活在自己的梦与痛的交集中。请不要对他们提及这些梦,也不要对他们揭开这些痛。毕竟他们的默默付出也换回一个个中国的荣耀,只是他们已经忘却。
关于石油的散文篇3:从石油娃到石油人
“集输管道维护”、“油井扶躺控躺”、“修井监督与管理”……又是一个工作日的开始,我和同事们一起开始了又一轮的紧张忙碌,看着电脑屏幕上映现的一个个早已烂熟于心的名词以及被一个个数据记录下的身后这个这片油田,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生于胜利油田的我从降生的那刻起似乎就注定了与石油的不解之缘,作为一个自姥姥姥爷那辈人起就献身在石油战线的“油三代”,我无时无刻不在见证着石油人高尚品格、石油事业的蓬勃发展。油品化验工、定额员、管道护卫工、综合计量员……成长在这个扎根油田半个世纪、全部由石油人组成的家庭里,我对一个个与石油密切相关的岗位早已是脱口而出、如数家珍,目睹着身边最亲近的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一言一行也就读懂了那被重复、颂扬了无数次的石油人品质究竟是什么。
从我孩提时代起,母亲就成为了油品化验员,我关于石油工人的印象和感悟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了。在那段充满着艰辛与考验的岁月里,为了更好地照顾年幼多病的我,需要通宵值班的母亲不得不时常把我带到岗站上同她一起工作。夜色渐深,困意愈浓的我轻轻地把头靠在母亲的怀里、再次怯怯地问一声:“妈妈几点下班,回家吧。”母亲暂停了抄写化验报表,将一件军大衣铺在旁侧的长椅上,我就在这临时的床上安睡、听母亲唱着“月儿明风儿轻”的儿歌。“跟我去取油品样了”不知几时,酣睡之间的我被母亲唤醒,穿上冬衣随母亲向着储油罐的方向走去。偌大的油库在落雪的冬夜显得愈发寂静,没有路灯的小路上月光是我们唯一的指引,母亲在油罐前打开了阀门、将取好的原油样品仔细封存、牵起我的手回到岗位,或许只有在这时、这里我才能感受到那脚步声传达的信念与坚毅。
“臭小子和我去加班吧”父亲一边收拾着文件一边招呼着周末不愿安分在家的我,我又一次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后座上、向着胜利石油管理局的方向前进。车棚早已停满了自行车,办公楼的走廊静得令人窒息,两侧的办公室皆是俯身案头忙碌的身影。父亲在电脑前坐定、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我好奇地在办公室里寻觅着有趣的画报和书籍,无奈所有的资料上都印写着“工程预算”、“井位分析”等许多极为深奥的文字,走廊上,进进出出的员工们谈论的也都是与石油相关的话题。在石油造价领域知识渊博的父亲一面审核着钻井工程预算资料一面与施工方代表进行交谈,谈话中父亲在生产经营、成本控制、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些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在令对方深表信服的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了父亲常念的那句“干一行精一行”究竟是怎样的分量。
从每一次一丝不苟的油品化验到每个数据、每张表格的精准分析,从全面周密的规划设计到从严从细的落实完成,父母就是这样用最平凡却也最深刻的方式为年幼的我解读了一种属于石油人的高尚情怀,母亲荣誉证书上那句“爱石油、做主人、争第一、多奉献”的宣言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2012年,带着父母的梦想和期许,走出象牙塔的我来到了陇东高原、成为了石油队伍光荣的一员,从穿上那身火红色的工装开始,我知道自己完成了一次从石油娃到石油人的华丽蜕变。“热爱工作的最好方式就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进入单位的那一天,父母就把这句朴实而深刻的箴言告诉了我,而我也时刻用这一条准则检验着自己。走进了工作岗位,我才更加理解石油人“战天斗地为石油”的誓言饱含着怎样的雄心壮志,更明白是怎样的拼搏和坚守让这句誓言永不退色。为了完成好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身为宣传干事的我将汗水和努力奉献在了每一篇稿件、每一个文字,每当写到“石油”二字心里总会感慨万千,母亲采样品走过的夜路、父亲通宵不眠编写的预算书仿佛就在眼前,回首投身石油事业的三年时光,与其做一个漂亮的总结不如将信心和力量奉献给明天的拼搏和翱翔。
2013年正月初七,休假期未满的我因为工作需要不得不提前归队,“那是我离开你爷爷奶奶在山东过的第一个年,我带着队员们去完成年前的最后一次修井,偏偏就在这时下起了雪,车在颠簸的路上抛了锚……”出发前的晚上,父母用一桌家常菜为我送行。在返回单位的汽车上,看着车窗外尚未融化的积雪,我会心地一笑,告诉自己“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