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桃花源的散文
关于桃花源的散文篇1:我的桃花源
我不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可生活中也离不了书。做不到手不释卷,读书也常常毫无心得。可是一旦长时间不读书,又觉得人生毫无生趣,哦,不是那种离了书不能活得人,而是觉得生活无聊,无趣,寡淡无味,就像菜里忘了放盐,对,就是没盐味,没劲。于是就要加点盐,也就是读点书。于是就觉得活了过来,就像久旱的秧苗与点雨水,就滋润了,活泛了。
这两日又拾起《长腿叔叔》,星星点点的看起来。儿子一见:“你怎么又看起《长腿叔叔》,你不是看过了吗?你就喜欢看这样小女孩的励志书!”儿子的话一下让我不好意思起来,我是这样吗?“说明我心里住着个小女孩,心不老,这样才和你有共同语言。”是啊,我和儿子处的还真不错。我反驳儿子,“那我看几遍《康熙大帝》,又如何理解?”儿子不语。
仔细想想,我还真是,看了好几遍可以说年年如此。《绿山墙的安妮》《安妮日记》《长腿叔叔》《小王子》《我的精神家园》等等类似的书。每一年反复。作为中年女子是不是不再适合这类书,我没考虑过。可是时间长了我就想再看看。我这个人头脑简单,面对生活的琐碎,烦闷,虚伪,周旋,甚而龌龊,我常常觉得捉襟见肘,难堪尴尬,有一种不知如何是好的无着落感,可人活着又难逃此劫,于是这类书成了我的桃花源,常常躲进去,借此安放安放我疲惫的灵魂。
儿子现在是学生,正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单纯时光,我负责给他吃好穿好,他负责学好玩好,正是这些书里的好年华。他当然体会不到生活里那些像米饭里的沙子一样硌碜人的不快感。也许是暂时逃避吧,我跑进他的年华里。啊,这样一看,到真是和我的年龄不相称。可是那又如何,偷得半日的欢愉,与他无害,与我有益,何乐而不为?
我还真庆幸我有我的桃花源!
关于桃花源的散文篇2:向往“桃花源”
“桃花源”这个词,我最初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得知的。记得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时,我对《桃花源记》半懂不懂的,就此找到我的语文老师。他马上给我进行了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离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 ,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老师告诉我,陶老笔下的“桃花源”,是古时一群携带妻儿的百姓为了躲避秦时战乱,找到的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也是老陶因厌倦现实生活,虚构的一个内心世界。世上根本就没有“桃花源”这个地方。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隔多年之后再次读一读这篇《桃花源记》时,我想,除了感慨古人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外,而更多的是一千多年来,老陶笔下“桃花源”多么令人深思与向往。
我想,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应该是一种心境,一种淡泊名利、心胸阔达、积极向上的心境。这是因为简约与平静相关,真实与幸福为伴,生活需要简约与朴实、平安和真实,社会需要真诚与守信、和谐和有序。古语有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为人处世,不可汲汲于物欲,保持内心平静是其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事物,不骄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尽己所能而为,平平淡淡而活。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下,方能不为生活中的琐事所扰、所烦;其次要朴实节俭。节俭是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不但能培养一个人正确的理财观念,也能遏制人们对物质生活过分的追求,使人心情平和,历练出“淡泊名利”的处世境界。最后,要有大爱的思想。“天同覆、地同载,同是人、皆须爱。”人和人之间需要一种诚挚的感情维系,只有我爱人人才能使得人人爱我,给宜多取宜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付出大爱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自己的大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了解别人,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们收获的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关于桃花源的散文篇3:桃花源随想
游桃花源,是我小时候就有的一个夙愿。我十多岁的时候,在故乡读私塾,塾师授我《陈情表》、《出师表》,也授我《桃花源诗并记》……那时我就知道了世上有个桃花源,那是,武陵渔人发现的一个“洞天福地”。那里桃花夹岸,芳草鲜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民风淳厚,人们过着自由自在、丰衣足食的生活。那里居住的人非常好客,如有客人来到,就争想迎迓至家,杀鸡温酒以待。
过去,一直俗事缠身,没有时间,加之,桃花源山偏地僻,路途遥远,故一直未去一游,然“规往”之念始终未泯。
今年,惊蛰刚过,院里组织游桃花源,我们便乘富丽旅行社安排的一辆大巴,沿株长、长常高速公路,风驰电掣,不过五个多小时的车程便到了那里。看来,高速公路,把过去感到很远很远的距离大大“缩短”了。现代化的交通条件,给了人们多么大的方便啊!
在桃花源宾馆用完中餐,我们便去游桃花源。门首,矗立着一个高大的牌楼,横额上镌刻着“桃花源”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旁是一幅对联: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导游举着一面小旗,带我们跨进了大门,面前的秀丽景色,立即把我们吸引住了。只见道路两旁,青山脚下、溪水岸边,到处都是连绵不绝的桃树。也许我们尚来早了一些,桃花开的还不多,每树疏疏朗朗,开着十数支花,红艳艳的,如同胭脂。然满坡满岭的桃树上都缀满了灿若朱唇的花蕾。“桃花嫣然含蕾笑,似开未开最有情。”看着这些花蕾,你会感到那个“千朵浓芳倚树斜”桃花盛开的时刻就将要来到了。
穿过桃树林,跨过穷林桥,便进入了桃花源又一景区。这里高山幽谷、古木参天、绿竹依依、鸣鸟啁啾……古老的亭台楼阁掩映在万绿丛中。走进集贤祠,里面墙上书写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