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田园风光的散文
关于田园风光的散文篇1:田园风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令无数人心驰神往,而这句诗描写的风景,正是优美的田园风光。
放假到了外婆家,我便大口大口地呼吸格外清新的空气第一声春雷响后,外婆的小田里万物复苏,一个个小生命破土而出,田中绿油油的一片。春末,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夏天,外婆种的玉米成熟了,一个个结实的玉米棒子上都挂着黑黑的玉米须,我会拔一些玉米须咬在嘴里,假装我也有胡子,每当这时候,外婆就会笑着叫我声“小淘气”,我朝外婆做个鬼脸便跑开了。在外婆家,还经常可以看见一只母鸡后面跟着一大群小鸡在竹林里觅食。我们可以到竹林里去捉小鸡,先用大扫把把母鸡赶走,再用一个盒子把小鸡装起来,那小鸡毛茸茸的,可爱极了!我经常会玩到傍晚才满心不舍地把小鸡送回到它妈妈身边去。
秋天,田园换上浅黄色的新装。我和小伙伴就更开心了,因为我们可以在田中捉迷藏,穿上黄色的衣服,他们就很难找到我。
冬天就更好玩了!河中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就向河里丢石头,捞冰块。在冬天最盼望的就是下雪了,我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
外婆家的田园,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我和小伙伴的足迹,我们的欢声笑语一直在田园里回荡,久久不散。
关于田园风光的散文篇2:母亲的田园
仲秋的早晨,凉浸浸的,湿漉漉的。田地上浮着一层水雾。听着小虫们前后左右欢快地叫,跑动的步子也变得更轻快起来。一会儿就跑到了湖堤。跑了五六十米,习惯性地向堤坝下看,惊奇地发现母亲那块小园里土地袒露着沙白的胸膛。母亲怎么让地闲置起来了?这可不是她的风格。情况有点不同寻常啊。
母亲绝对是个闲不住的人。从我有记忆起,除了躺在床上睡了觉,她就一直在忙活。原来家里家外的活基本都让她干了。(我们家真正体现了孟子云的那句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父亲是只管动脑动口,极少动手。母亲恰好相反,在家里很少有发言权。只干活!干活!一辈子!)这两年委实是年事高了,腰腿严重受损,不得已才不那么拼命。但是劳动对她来讲,几乎是已经从迫不得已的责任变成了身不由己的习惯。她根本就闲不下来。于是,她就在身体稍微舒服点的时候,在院子里,胡同里,田间地头的边边角角,开辟出星星点点的园地,点种一些适宜的蔬菜庄稼。我们胡同里,除了中间一条可以容三轮车近处的单行道,路两边种满了梅豆、豆角、吊瓜、茄子黄瓜、油菜、芫荽、小葱,春天还种小笤帚菜,夏天种了棉花。我常说,母亲给我们回家打造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绿色通道。坡地里点几棵金瓜,种几畦高粱,栽几棵杨树。反正她不能看到有可以用却闲着不用的地。因为母亲的这种劳作,我们是喜忧参半。喜得是她忙忙活活开开心心的生活,我们也跟着沾光吃真正绿色蔬菜;忧的是她的身体其实是不适合劳动的。有时我们在一起又生气又心疼地数落她:“你不干活就那么难受么?手痒痒么?”但是,母亲总是笑着说:“我真是干起活来觉不到腰疼腿疼那些事。我就觉得干着活得劲。”也真是这样,无论母亲遇到多么难过的事情,只要她站在她的田地里,看着她的那块土地和上面的蔬菜,庄稼,她似乎就能马上恢复心情,快乐起来。我们都感觉对她无可奈何。有时候,回家遇上她刨土浇水什么的,想给她帮帮忙,她还舍不得:“你可别给俺忙活了。赶紧家去喝茶吧。”但是临走的时候,她总是给我们装上她的“土特产”:比人高半头的金瓜,青嫩水灵的油菜,一袋子小笤帚尖、、、、、、反正从家里来,母亲决不能让我们空手而返。看着她开开心心地摘菜,听她自豪地宣称自己的菜比集上好多了,感觉她给我们的,是她精心打造的艺术品,是她心爱的孩子,而不仅是别人眼里的菜。我们只能无可奈何随她了。
湖堤下的这块小园本来种了一小片高粱,并且高粱已经籽粒饱满,也开始红了。不幸连着两场风雨把即将收获的喜悦化为乌有。农历六月初五晚间一场东来的暴风骤雨把高粱刮了个拦腰折断。母亲一看已经没法站直了,就三五成伙把它们连捆带绑,用绳牵拉拖拽,让他们往地里的树上依靠。我因为跑步,看见她在那里忙活,就劝她:“算了吧,扶不起来了。还费那个劲儿干么?!”“不能让他们往路上倒,要不那些羊能啃净了。”“啃就啃呗,高粱米儿是不能想了,能给人家的羊添点小菜也算是功德一件。羊也会记着你的好。看到你说不定会叫得给唱歌一样儿。”我给她开玩笑。“你这个熊孩子。我可不能让他们吃。我绑上,让它干了我还能削点儿杪子fo笤帚,刷帚。集上要好几块钱一个,还不搁用。”尽管雨后地里连泥带水,高粱叶子还剌人,母亲干得满脸汗满身水。两脚泥,却一丝不苟。我笨拙地给她帮忙,还不让:“你去hao几棵果子吃吧。泥巴水水的,弄的身上乔脏。”“脏了你给我洗,我这也算给你打工啦。要不你就把笤帚刷帚给我几个当工钱。”“呵呵,行,行。”后来母亲好不容易弄好了,谁知没过了几天是一夜风雨——这次却是从西边来的。听说,高粱彻底塌铺了。我回家告诉母亲,别再绑了。再后来可能就砍掉了.....
很快,太阳穿过晨雾升过树梢。阳光洒满这块园地。看着母亲专心致志地干活,我想:这块土地一定不会辜负它主人的殷勤的!一定!
关于田园风光的散文篇3:田园牧歌
我们家前后有园子,巷口有水塘,路边还有几棵既大且老的柳树,大约两三丈高,一两抱粗。说它老是形容枯槁,行将就木,头上的“头发”越来越少了,快成秃顶了。每每看到这些柳树,总有一种悲壮的凄凉,特别是太阳快要落山之前走在回村的大路上,风吹来,哗啦哗啦,衣裤鼓起像风帆,略感有些凉意,看着老柳树头上那几根“毛”,瑟缩着,颤抖着,那种悲壮的凄凉填满了你的胸膛。
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头桥旁边那几亩田是专门用来培育秧苗的,叫秧田。每年开春以后,村里专门有人去播种。把秧田的泥耙得平平整整,放满了水,再均匀地洒上稻种。过一段时间以后,秧田里就长出了绿油油的秧苗。村里寻一黄道吉日,开始本年的栽插,我们当地叫开秧门。
刚插下的秧苗有点无精打采,一株株耷拉着脑袋,我们这里不用插秧机,全部是人工插秧。插秧的时候,人们一字排开,边插边往后退,一人所插的宽度大约一米左右10株秧苗。左手分秧,右手插秧,用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夹住秧苗插到泥里,如果你是五个指头一起把秧苗插到泥里,别人会笑话你。插秧的时候大家的速度要一致,步调要均匀。插秧熟练的人,比插秧机的速度还要快。你只听见“嗒、嗒”的把秧苗插到泥里,手指的入水声,那感觉就像郭晶晶跳水一样,完全是在欣赏手指的舞蹈,秧苗在插秧者的面前均匀地、齐刷刷的排列起来。如果谁插得慢了,插得快的会把上岸的口子给封了,让后来的人上不了岸,引得大家一阵阵的欢笑。我虽然生在农村,我基本没有干过这些活。栽插完了要举行关秧门仪式,吃完秧果,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什么是完秧果,可能那只是一种象征吧。生产队也会买头猪回来杀了,煮一大锅,全生产队的人饱餐一顿,打打牙祭,庆祝栽插完成。
几天以后,耷拉着脑袋的秧苗昂起了头,蔫黄的秧苗变绿了,开始分蘖了。雨水也开始多起来,有时候一两场大雨,河水满了,沟汊的水满了,田水也满了。河里、沟里的鱼也拼命地往上游抢,这时候也是打渔的最佳时机,可以在沟汊里用网兜捞,但更多的是在稻田的出水口,安上一个须笼,一种用竹子编制的捕鱼的工具,鱼从入口处进去就出不来了。这时鸭子也开始在稻田里撒欢了,不见鸭子只看见稻秧摇晃,“竹喧归浣女,帘动下渔舟”,与这种景象十分的类似。八九月份天气比较热,雨水也相对要少一些,水稻也开始扬花,这时候的雨多是阵雨,一边出着太阳,一边下雨,我们把它叫谷花雨。你行在路上,猝不及防,说来就来,全是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还有点生疼,就算你拼命地跑呗,等你跑到避雨处,雨也早停了,不禁想起刘文正的那首经典的《雨中即景》。
水稻扬花了,慢慢地灌浆了,稻穗像是怕了羞,渐渐地低下了头,沉甸甸的。风吹过,泛起阵阵金色的稻浪,送来稻穗的清香,直钻你的心肺。近了看,你才发现,那稻穗完全是头重脚轻啊,像是喝醉了酒,东倒西歪,须相互搀扶着才站得稳脚跟,如果有谁一不留神摔倒了,那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割谷子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围秧鸡。秧鸡是稻田里的一种鸟,有鸽子那么大,大约是在水稻分蘖的时候就飞到稻田里产卵繁殖,在稻杆上做了一个个的窝。在割谷子之前先在稻田的一边,安静一点地方,先割出一个突出的部位,就像是一艘船的船头,沿着船头向纵深扒出一条道,在这里挖一个坑,把从腰上开口的须笼支上,周围用谷草密密实实地围起来,把这的光线搞得有点暗,在放须笼的谷穗上边还要覆上鱼网。从一边割着过来,唰唰,唰唰,割下来的稻子整齐地铺在谷茬上,这叫撵秧鸡,在这个过程里时不时有秧鸡扑腾起来又扑腾下去,就像在池塘里围鱼。在快要接近鱼网覆盖的地方,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下意识地放慢了收割的速度,屏住了呼吸,人们嘻嘻哈哈的插科打诨变成了手语,这时会派一个身手敏捷的小伙子钻到鱼网底下,把秧鸡往须笼里赶,然后起出须笼,秧鸡全钻到笼子里了,多的时候十几只,少的时候两三只,一只没有的时候也有。偶尔也有漏网的,当掀起鱼网,秧鸡一下就飞出去,但秧鸡不善飞翔,有点像连飞带跑,飞出几十米就一头钻进刚割下的稻子底下。这边的人,就像百米赛跑听到发令枪声一样,大家都是鼓足了劲,使出吃奶的力气,狂奔过去,因为刚收割后的田比较软,跑起来很费劲呢。谁逮到那只倒霉的秧鸡,谁就像英雄一样,大家向他投去羡慕的眼光。笼子里的那些,宰杀以后用盐巴腌一下,等全部收割完了,炒了全生产队的人一起吃。那味,唉两个字:好吃!想起都要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