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写苏轼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全才苏轼,他的快意人生吸引多少人去膜拜呀!所以纪念苏轼的散文也极多。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写苏轼的散文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写苏轼的散文篇1:永远的苏东坡

  我在亚马逊定了苏东坡全集,从二十七号算起,七月二号才收到,不免觉得物流有些慢,但是相对于古代那说,那简直又是一个神话了。

  由于没有办电子银行,所以每次我都选择货到付款,但是这样的情形,往往导致一些喜欢的书不能到手。每次下了订单我都很着急,我渴望尽快收到书,书只要到达州市,并且我能问到快递公司电话,我便会自己去领,虽然我知道,只要多等一阵子,货就会送到,可是我想,就算是多花费金钱和精力,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也是值得的。

  千年前,有苏东坡那么一个可爱的人,我感到很幸运。苏东坡到底是怎么的一个人?我只能照我的理解去解读他。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眉山在四川西南,我去峨眉山旅游时,知道峨眉市靠近眉山市,所以便觉得机会不可错过,顺便就去了眉山一趟。眉山市区不算大,市区狭长,市区店面比较整洁,环境优美,交通繁忙,房屋建筑不高。

  眉山市夜市很兴隆,东坡区一带则非常有特色,在靠近三苏祠周围,酒楼和茶馆林立,茶馆茶道高雅大气,伴有古筝乐曲。一些房屋建筑属于传统的木架结构,显得古朴素淡。在祠堂周围,还有卖古籍与金石的商家。

  东坡区通惠大桥左边,则多是一些吃食店面,烧烤和火锅店受欢迎。晚上行人很多,生活节奏显得悠闲有序。眉山市有火车站,但是车次少,火车站周围较冷清。晚上我在东坡区还遇到有小姐,小姐长得非常漂亮,晚上就站在街旁招呼客人,她们都非常热情,但是我最终拒绝了她们.

  眉山市地势较平坦,所以视野宽阔,它不同于巴山这些城市,巴山的城市周围多是险峻的大山。眉山算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那个地方出了一些人物。苏东坡就出生在眉山一个书香世家。

  三苏祠里有两颗古老的银杏树,有人说是苏东坡亲自种的。祠堂里还有莲花池。有人说池塘叫“唤鱼池”,据说当年池塘修成,许多眉山子弟纷纷为池塘命名,最终大家认为苏东坡取的名字最好,青神县的一个大儒,也就是王弗的父亲当时也在场,当时王弗的父亲见苏东坡说话引经据典,很有学问修养,所以才决定把女儿嫁给苏东坡。

  少年时候的苏东坡,在一个寺院静心读书,苏东坡很早就读了《三坟》《五典》《左传》《论语》《诗经》《南华经》等,因为博学多才,少年时候的苏东坡有些骄傲,他曾经在自己院门上写什么“读尽天下书”这类狂言,眉山的一个老头儿看不顺眼,所以便拿出一个帖子让苏东坡认字,因为字实在复杂潦草,难到了苏东坡,苏东坡只好惭愧地说不认识,那个老头儿便取笑他说,连字都不认识,还能算读尽天下书吗?老头儿走后,苏东坡面壁思过,若有所悟,便添了“发奋”两个字,所以院门上就是“发奋读尽天下书”,过几天老头儿一看院门上的字,从此便对苏东坡肃然起敬。

  苏东坡思维敏捷,才华横溢,很小便在眉山出了名。二十岁左右便随父亲苏洵外出,一路上他见过了蛮江的清透,夷中乱山,瞿塘峡的险滩。他的诗文多有意味,有兴叹寄托,也就是有所指,不同于一般诗文的纯客观。苏东坡在长安一考成名,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据说欧阳修看了苏东坡写的那篇刑赏论,以为是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所以将苏东坡那篇文章列为第二,事后欧阳修知道文章是苏东坡写的,便非常后悔,感叹委屈了人才。

  关于写苏轼的散文篇2:苏东坡

  提到苏东坡,很多人便会想到“东坡肉”、“东坡肘子”,推杯换盏间,仿佛一下子就有了一种历史的认同感。其实,比之于“东坡肉”、“东坡肘子”,苏东坡诗词更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异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的轻描淡写,让素有“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蜚声海内外,无论是到过西湖的人抑或是没有到过的人,都能从他的诗句中体味到西湖别样的韵致。

  苏东坡的中举颇具传奇性。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四川眉山的苏洵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苏轼与苏辙离开故乡,不远万里赶赴卞京参加科考。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从众多的考卷中,看到一篇气势磅礴的文章后,“惊喜以为异人”,曾疑心是他学生曾巩所作,为避闲话,他把这篇文章排在了第二名。不久,试卷被打开了,才知道这位才华出众、本该得第一的考生是来自四川眉山的苏轼。接下来,在宋仁宗亲自主持的殿试中,苏轼与弟弟苏辙双双高中进士。欧阳修当时就说此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日后对于中国文坛的影响,恐怕当时谁也没有料想到,不过欧阳修的一席话的确让横空出世的苏东坡诗词犹如天风海雨一般,一洗万古凡空,成为中国文人心目中最为景仰的偶像之一。这为后来他们父子三人成为“唐宋八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一年,苏轼才21岁。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并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读他的词,实在是人生一大享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望。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样的词句不知被多少代人奉为经典,一位历经坎坷悲欢的大才子,居然用最平实的笔触写就了世间最璀璨的词章,令不少人从他的诗词中体昧着“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怪不得千百年来,苏东坡能引发那么广泛、那么持久的心灵感应,这实在是一种无待于外而有待于内的高度修养,也是苏东坡之所以受人推崇的真实原因。

  苏东坡平生的灾难莫过于“乌台诗案”的迫害了。“文字狱”是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最为凶残的“杀手锏”。元丰二年(1079年),言官舒覃、李定、王圭、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诗文中批评时政的只言片语,罗列“罪状”,连章弹劾苏东坡。苏东坡起初并不在意,但到后来连神宗皇帝都有些将信将疑。

  这股强大而邪恶的势力,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纠集在一起,对苏东坡发难呢?究其原因,套用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话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优秀、太出名,他的诗词一出,便有“一览众山小”的态势,令同时代的文人士子有种被比下去的尴尬心理。于是,嫉妒便成为一把兵不血刃的利剑,砍向苏东坡那高贵的头颅。霎时之间,谣言四起,朝野震动。同年八月,苏东坡在湖州被捕,押至汴京,囚于御史台狱中,史称“乌台诗案”。苏东坡也是由于诗词而被迫入狱的第一人。当时的一些元老重臣如吴冲、范镇等上书营救,以及神宗祖母太皇太后曹氏出面干预,加上宋太祖在建国之初就曾经立下“戒碑”,发誓“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神宗皇帝才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黄州安置。

  初到黄州的苏轼举目无亲,生活相当艰难。当时的知州府尹徐君猷对苏轼的人品与学识颇为敬重,各方面予以厚待,令苏轼一生感激不尽。后来,他和家人在城东开垦了一处荒地,每日躬耕其中。他把这块地取名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从此以后,人们都喜欢叫他苏东坡。

  正是在黄州,苏东坡写下了词坛上恒永千秋的豪放派扛鼎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他不知道,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也赋予了黄州赤壁以特有的浓墨重彩,他开始走向成熟,走向更为广阔的人生空间。

  关于写苏轼的散文篇3:苏轼与他的诗词人生

  正如你们所知,苏轼这个人很少有人知道,但是提及到苏东坡这个人大家可能就会有印象了。苏东坡,这是苏轼给自己取的字,因为在为官被贬期间,在自家的茅屋东边有一坡,遂给自己取东坡,意在鞭策自己“向阳”。

  苏东坡生于眉县,也就是现在的眉山市。据不完全统计,眉州两宋间出进士人上千有余,苏东坡就在其中,也是当中的佼佼者。自古有“千古诗书城”,更有“一门三父子”的美谈,三父子中又以苏东坡的知名度最广,成就最大,影响最深。

  谈及苏东坡,此人定是千古少有之人,对于仕途,他谈笑风生,对于爱情,他嬉笑怒骂,对于人生,他从容淡定。性情中人,豁达之人,豪放之人,定当居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东坡一身可谓身世坎坷,难入官人之流,几度升迁,几度贬谪,恍惚如梦,可就是这样的艰难路途也是那个拄着杖,穿着芒鞋的老叟,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浏览大好河山就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西湖就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赤壁就“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大风起兮,乱我衣裙,拂我发髻,也不能阻挡苏东坡,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报效家国,杀敌立功,渴望如公瑾羽扇纶巾,谈笑于千军万马之间。即使身在朝堂之外,遭奸人陷害,生活潦倒也是如此,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做人如苏东坡足矣。谈笑风生,潇洒豁达。

  仕途不行那么总有一些有所得吧?有人不禁要如此说道,比如说情感方面,自古都是才子佳人。但我能够明确地告诉你,情感方面苏东坡亦是“不在行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江城子》里面的悼念亡妻的句子,苏东坡与妻子王佛可以说是伉俪情深,情到深处自然真情流露,如此重情之人有超过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又有比过元稹的“曾今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即使后来苏东坡另取他人,但是对亡妻的那份情一直埋在心里,不然怎么会写出那样动容的千古佳句。性情中人,敢作敢为,敢爱敢恨。

  苏东坡的人生,有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是可以与李太白媲美的豪放派大诗人,有杜子美悲天悯人的情怀,有辛稼轩敢为人先的魄力。在岭南,也是逍遥自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置身于残春里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闲情逸致。

  后人评价苏东坡有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也有袁枚:有才而无情,多趣而少韵:由于天分高,学力浅也。有起而无结,多刚而少柔:验其知遇早晚景穷也等等很多。倘若我来评价那便是:平身不识苏东坡,读尽诗书也枉然。

  苏东坡歌起《赤壁赋》,正向我们述说着,他自己的诗词,他自己的人生。

  关于写苏轼的散文篇4:苏东坡永远的西湖

  前年的冬天,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就客居岭南了,岭南的惠州古为瘴疠之地,是苏东坡被贬后流放的地方。惠州有一个城中湖,叫西湖,有八十平方公里之阔,是杭州西湖的两倍,其五湖六桥八盛景都因留有苏东坡的痕迹而久负盛名。因为景仰、猎奇,我慕名去了惠州的西湖,觉着这岭南之地的西湖有着与杭州西湖一样的韵致,同样的苏堤、孤山,同样的一湖碧水,但惠州西湖苏堤两旁、沿湖岸一溜溜的榕树遮天蔽日,咋一看,就比杭州西湖的妩媚多了一份难得的厚重与古朴,而且因为地域之优,它的绿,绿得更肥、更腻、更长久、更可人,我不由得更喜欢惠州的西湖了。所以,去年孟冬时节,我从中原来岭南躲冬,惠州成了我寓居的首选之地,于是,我得以有大把的时间游走在惠州西湖的角角落落,体味一个文化巨人与两个西湖的文化因缘。

  据说,中国叫西湖的湖泊有三十六处之多,最为有名的当属杭州的西湖、安徽颍州的西湖和惠州的西湖,这是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的“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为三个西湖排下的座次,但这三足鼎立之势是否真的盖住了其他西湖的奇美,或者就是彼此真有高下,未必见得。除了这三大西湖,其他大大小小的西湖我去了五个,在我的眼里,它们的自然景致并不逊色于上述三处西湖,只是这些名不经传的西湖少了附着在古代名人身上的风雅而风流不在。事实上,中国的许多名山名湖,除了自然姿色外,多以名人取胜,杭州、惠州的西湖就因苏东坡而名满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大自然的人文景观。

  所以,若说杭州、惠州西湖,苏东坡是一个无论如何绕不开的人物,他的为文为政、仕途风光或者落魄,都与这两个西湖的青山绿水有着解不开的情缘。也许苏东坡当初带着一身豪放之气走出眉州故土的时候,没想到故国山河中的两个西湖竟然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两道文化刺青,他或是仕途通达的三品宦官,或是贬谪蛮野的小吏,或是恣意文坛的泰斗,苏东坡之于这两个西湖,仿佛就是它们的真命天子,他的韬略、文采、肉肥骨艰的墨迹,都是上帝赐予它们的最丰厚的馈赠。

  古时临安府边的这一汪湖水原本叫钱塘湖的,是苏东坡在《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中始称西湖而沿用至今。惠州的西湖早先叫作丰湖,因其景色好似杭州西湖的情状,而且又位于惠城之西,丰湖之美让流放到此的诗人想到了念兹在兹的临安府边的西湖,在酒后微醺之时,提笔挥就了“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丰湖便由此而易名成西湖了。好一个“西”字啊,传神而风情!方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尤其在文人的笔下,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指向,西窗含黛、西楼望月、西厢房里的缠缠绵绵,缠绕在“西”字周身的是缱绻、诗情画意、温情脉脉。在诗人苏东坡的眼里,两湖相较,只是地域不同罢了,无所厚薄,若说江南烟雨中的杭州西湖是一个雍容华贵的贵妇人,那么岭南朗日下的惠州西湖无疑是俊俏的美少女,它们都有一身俊山丽水的罗衫,各自有其独到的韵味,只是它们太幸运,是苏东坡的道德文化介入,让帝国南北的这两汪湖水演变成了充满生命气质的文化山水。

  

3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