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心境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世事繁杂,你的心境还能明亮如初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心境的散文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心境的散文篇1:心境、心净

  行走在红尘里,每个人都会遇见暴风骤雨和诗情画意。当岁月的帷幕徐徐拉开,俗世中的每个人都成了人生舞台上的表演者。倘若我们能做好心的三修,那么,毋庸置疑,我们的戏份一定会非常出彩。

  ——题记

  都说生命是一场旅行,一路上,我们会听见花开的声音,会看见花绽的容颜,也会看见花落花谢的惨景,如果我们能时时拥有温暖快乐的心情,拥有从容淡定的心境,一路经历着、感悟着、懂得着、感恩着,如此,我们的生命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永绽不败。

  无论在山水之间,还是在广袤荒野,我们都需要让我们的心如山涧溪水,清澈透明。人间种种烦恼大多皆是庸人自扰,若我们能盈一份博爱与豁达于心灵深处,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是云就在天空中逍遥飘游,是水就在江湖里安逸自在,是风就去吹开百媚千红,是雨就去默默润物无声,这样,相信我们的人生就能风清日朗、四季如画、美不胜收。

  自古以来,很多名人墨客归隐山林、幽居田野,他们绝不是自甘堕落,或是消极颓废,那是他们阅尽沧桑后的一种了悟,也是对世事名利的一种释然。当我们渐渐领悟了生命的真谛,懂得了生活的涵义,知晓了活着的意义,拥有了超脱的心境,不再为名利而劳累,不再为成败而悲喜,怀着一颗悠然的心,在春天播种,在夏天耕耘,在秋天收获,在冬天欢喜,将一份素雅、一份充实写进生命的诗行,那样我们的人生该有多么的潇洒和惬意。

  谁说当局者一定会迷?只要我们燃一盏心灯就不会迷失,只要我们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纠缠于过去,不束缚于现实,不纠结于得失,在喧嚣中能觅得一份宁静、在风雨中能觅得一份坦然、在静谧中能觅得一份幽逸,不管山重水复、不管柳暗花明,我们都能笑谈风云、坐看云起,这又何尝不是精彩的人生?

  红尘漫漫,让我们积点滴成大川,积跬步致千里,把旧的一页翻过去,在喧嚣纷扰的人世间,保持一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非凡境界,走出人生迷局,不去随波逐流,不为流言蜚语所左右,在繁华中沉淀一份稳重,在单调里营造一片斑斓,风骨凛然,淡然面世,以休闲的心去采菊东篱,赋诗清风,给生命赢得更多的明媚和亮色。

  风雨人生,祸福相依,笑泪交织,有淡定,人生就不寂寞;有知足,人生就不空白。有超脱,人生就更丰富;有付出人生就更精彩。若我们拥有了超然物外的至高境界,纵然繁华都落尽,纵然一切成烟云,我们的心中一定仍有花开的声音和美丽的原风景。

  关于心境的散文篇2:心境岁月

  一连几天阴雨连绵,往日清秀靓丽的苏中小城,像一位女子,被雨水打湿得面容清癯,小手冰凉。撑一顶雨伞独步街巷,你的思绪定会在这雨天里慢慢湮开,往日里留下的伤口,亦会在此时隐隐作痛。

  竖起衣领任风在耳边肆虐,像低沉凄婉的洞箫,像女人嘤嘤的哭泣……

  人的一生会有许多相约,可有几次能在目的地心手相牵?与子偕老太过奢望,执子之手已受用一生的美好。

  一起走过很长的路,总以为可以一直走下去,却在一个不经意的岔口渐行渐远;总以为沐浴清风,便可以抱明月而终,却在混沌的梦境里步履沉重。

  有些路只能独行,有些感觉只能珍藏,有些花叶只能摇落,有些梦境只能遗忘……

  人生的伤痛不是缺少,而是拥有后的失去和承诺后的背离。当注视的目光在失落中黯淡,那一抹阳光已在暮色里销遁,拉长的身影在昏暗中飘晃,总也走不出那阴暗潮湿的时光。

  几年前的一场大病,生命在生死之间晃来晃去。当它终于站稳后,我仿佛已在睡梦中走过了几十年。面对灾难,只要你勇敢地从它身上走过,那不啻是一笔财富,它会让你内心强大,更会让你深谙世事。

  看惯花开花落,聆听岁月的梦呓,生命中的每一个脚印已变得无足轻重。一支笔,几尺宣,一台砚,在淡淡的墨香里追踪汉魏风骨,唐宋意蕴……“得一日之闲静,可以抵十年之尘梦”。

  牛背上的牧笛,是一种悠然,一种纯粹;东篱下的采菊,是一种超脱,一种心境。行走于喧嚣与繁杂之中,梦里总出现那一片明静而湛蓝的天空——隐于蓬蒿下,游于山水间,“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于是,总想在漫长的岁月里裁剪出一段纯净如莲的时光,总想在纷繁的尘世中找寻一块心灵安睡的地方。

  雨还在断断续续地下,这个雨季好像漫无边际。但我知道,我所期待的晴朗与天气无关。独倚轩窗,看黄昏细雨打湿梧桐。旧时相识的雁,已匆匆飞过,了无踪影。曾经期待的故事也在合起的那本旧书里慢慢泛黄……

  静静地让岁月沉淀,慢慢地将记忆抚平。我深信,阴霾终究会散去,阳光注定会在某一个早晨不期而至。静观尘事沧桑,淡看云聚云散,心里的那片天空便会波澜不惊,雁过无痕。

  关于心境的散文篇3:诗的心境

  中国的文学从一开始就是雅文学,并非来自民间的草根文学。

  那就有反驳的了,诗本源于《诗》,《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一百六十篇多出自“民间”,然而这“民间”未必就是真正的底层。

  “《诗》不云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当时社会民间其实际生活状况,易尝能有琴瑟钟鼓之音?”

  《诗》多数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民间无关,即便是来自社会底层也一定经历过一个加工整理润色的过程。

  周代的社会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集体劳动,上至天子,下至贫民都要劳动,不和西方的奴隶社会一样的“只流血不流汗”,劳者歌其事,这里指的劳者也并非就是现在人们所理解的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但凡《诗》中的诗,多有比兴,多见文字技巧,多有背后的意思,话说的隐,若是普通的歌谣也估计到而今难见。

  如果诗在贵族上竟也不会有什么再新的花色来,历史的车轮前进谁也无法阻挡。

  春秋末期,一个瓦解和重构的时代,一个全新的阶层的崛起,从此知识和美的内在的浇灌,诗的新时代来了。

  他们凭着知识和美,构建诗的王国的基石。

  成为诗人,要成为这诗的王国的基石之上的一砖一瓦,要传承高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这个和身位没有关系。

  高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艺术审美是从骨子里洋溢出来的,那些形式主义的作为只会让人觉着恶心,更为低劣。

  诗人有高的信仰,有独立的人格。

  有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狷介之个性,类如:“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在独立的境界中思索,在自由的思索中时而沉睡,时而惊醒。一切文学经典都是有病的不正常,有病的呻吟,正因为如此不正常才让正常人折服。当屈原行走在那江边的时候,风一吹头发就乱了,他依然昂着头,向着没有目的的方向,如果你不知道我,天地之间一个人含着一腔热血投入江中,就是死也要干净利落,遗世而独立,横而不流,这就是真诗人的态度。

  诗人要有悲悯的情怀,不要多么的惊天动地,在一支笔尖的墨是血和泪的凝就,这就足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永远把全人类的苦难当成自己的苦难,那湘江上的破船上,一轮明月,一根孤独的桅杆陪伴着一个头发稀疏的老人家,秋风一起,他胡子就掉了。

  诗人惟余心之所善也,于国于家于人为善。我不知道什么是“善”,只知道即便是僵卧也要尚思为国戍轮台,即便是已经失去了,沈园的柳花还是一年一年飞舞,门前的镜湖水依旧泛着清波。有着十分强硬而又激烈的执着,“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

  诗是心语,是诗人内心激情外在表现,都有着冲动命令你用笔尖来写,用纸承托你的心灵的重量。诗根源于心“诗着,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反复吟咏这句,也以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社会本身不是诗的源泉,也只是感触心灵的作用。

  

3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