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中国梦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自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同志首次对“中国梦”这一概念进行阐释以来,“中国梦”逐渐成为街头巷议的热词。有识之士认为,为其鼓与呼是其使命与担当。关致中国梦的最美丽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梦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爱!

  中国梦的散文篇1:陕西人的中国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陕西这块历史厚重的土地上自然生活着可爱的陕西人。说陕西可爱是咱们自己人说的,在外省人看来思想保守和情感丰富是陕西人最大的特点,或者也可以认为这是外省人对陕西人的评价。陕西地处西北,没有沿海发达的经济。但陕西有一批可爱的陕西人。

  陕西大地上的人们时刻都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架构着属于自己土地上的文明。这种文明自然要有一批可爱的陕西人书写,他们是笔者,更是现在文明的使者。在这里有京夫、柳青、杜鹏程一批大作家,还有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这些文学巨匠。路遥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他下煤矿,与工人同吃同住,到最后,他的写作是在与精神在较量,事实证明,他胜利了。贾平凹,乡土文学的传承者,他笔耕不辍,用自己手中的笔将自己家乡商洛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中国读者的心中。陈忠实老先生,是个关中人,我也是关中人,对于他的作品我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大地的揣摩,这种揣摩不是一时就形成的,而是可以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陈老是地地道道的关中老汉形象,他有博大的胸怀。我喜欢看陕西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开坛》,开坛创办于2000年,电视台曾多次采访过陈老。记得一次,当时一同和陈老接受采访的人还有学者肖云儒。肖云儒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精通中国文化。采访之前,记者就跟学者肖云儒说讨论的话题是陕西人的思想。主持人的意见是以西安的城墙为引入,展开讨论。没想到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陈老先生说:“城墙是古代做军事防御用的,跟陕西人的思想保守没有半点关系。”陈老与肖云儒为此事当时差点打起来,这就是陈老,性格耿直,从来不藏着,掖着。

  陈老是个踏踏实实的老师形象,他有敢为人先的情怀。陈老担任陕西作协期间,记得陕西作协在汉中举办一个散文研讨会,他在车上给参加的与会人员说,到了会上,不要啥都不说,有毛病就说出来。对于文学,他要求一丝不苟。担任西安石油大学老师期间,学校给他分的房子,里面全是书,能想象出来,他在夜晚的写作,是如何的认真。对于青年一代作家,他要求青年人要好好写作,要学会找自己熟悉的去写,这句话他也曾对《南边文艺》的主编们讲过。陈老与学生、老乡、年轻作家相处从来没架子,这就是陈老,为人正直,踏踏实实的老师形象,他有敢为人先的情怀。

  陈老是个勤勤恳恳的作者形象,他有壮志凌云的气魄。陈老是作家,但陈老很少在公共场合说自己说自己是作家,他在用自己的作品征服每一个读者,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与他相处的人。50岁,要创作一部“垫棺做枕”的作品,《白鹿原》没有在路遥100万字的《平凡的世界》字数多,但在50多岁开始创作这样鸿篇巨著,的确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关中人说出去的话,跟铁锤一样狠狠地砸在地上,是可以留痕的。矛盾文学奖的获得,证明了陈老是宝刀未老,正值青年。

  一部秘史,陈老用笔去书写,用脑在思考,用心在体会。他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的征程上,时刻都未停止,也未曾疲倦。陈老先生作为陕西文化的一张名片,是否定陕西人思想保守的最好凭证,因为每一个可爱的陕西人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作着不同的努力,而每一个陕西人的梦必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条件。

  中国梦的散文篇2:中医药中国梦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说明西方人开始承认接受中国古老的中医药了。

  前几天,中央台看了《梦在中国》,第二集《机会之城》,一个瑞士的小伙子何傲杰,在中国武汉中医药大学苦读七年,获得了中医博士文凭。

  结局,我不喜欢,何傲杰毕业后却无所事事,在上海找了一个上海姑娘,何傲杰没有从事他的中医事业,而是在武汉汉正街卖上海的生煎包子。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从事他在学校学习的专业,选择从事什么工作,是个人根据就业市场和自己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关键是何傲杰是一个外国人,是来学习中国的国粹,而且是一个就连中国人自己都羡慕的博士生。他不仅仅是大学生,他也不仅仅是研究生,他是数量不多的博士生,而且是一个极其稀缺的中医博士生。

  如果何傲杰是一个中国人,他去从事其他行业还有情可原,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不是也有卖肉,摆地摊的吗。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中国人自己就要淡忘的国粹,何熬杰说:“作为洋中医,我是一个外国人,外国人看中医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医院不要洋中医,难道费了那么大的精力培养的博士就从此埋进历史的博物馆里。

  是的,是金子放在那里都会发光,关键是放在那里最合适,放在哪里才能产生最大的能量。不是现在已经黄金遍地,少一块,多一块,无所谓。现在中国刚刚起步,人们的生活刚刚好起来,人们已经知道要保护自己的身体,不是等到疾病缠身,而是一边工作一边锻炼自己的身体。中医认为“药食同源”,“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注意自己的饮食结构。

  中国每年要外派那么多中医去国外,去宣扬中国的古老文明,用中国的中医中药去医治挽救无数外国人。现成的外国洋中医博士,放着不用,又去国外重新培养当地的医生,那不是在舍近求远吗,国家的投入就这样打了水漂。不是现在的医生人满为患,现在很多边远地方缺医少药,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更是稀缺资源,一个中医博士,可以医治多少病患,又可以挽救多少人的生命,又可以延续多少中国的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在中国延续几千年,它医治了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西洋文化的流入,大部分国人都已经忘记了中医也可以看病,去医院就是消炎,打点滴。是的,现在人们已经离不开西医,西医已经完全融入中国的角角落落。现在还有几个人看病还记得中医,没有几个人会想去用中医药去调整自己身体的平衡,把疾病挡在没有发生以前。

  卫生部门要求安排人们去检查身体,也只是要西医去检查已经发生的病变,从来没有一个人会想到,检查身体是不是让中医看一看,我们的身体是不是已经到了亚健康,是不是已经要抵抗不了细菌的入侵,是不是要用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精华来调理一下身体,使我们的身体重新强壮起来,使我们的身体恢复活力。

  少生一点病,少吃一点药,少打一点针。这样自己可以少痛苦一点,自己不要为看病吃药心疼自己口袋的的钞票,自己的子女要不用为自己病病歪歪而不能安心工作。

  中医有自己的不足,诊断,配药,凭医生的经验,凭医生的感觉。西医对每一种药的成分,剂量,所对应的症状,副作用,都细致的说明。中草药,在外国人眼里就是草根树皮,虽然西药也有从草根树皮中提取,但是他们已经把里面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知道它们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成分,可以起什么作用,做了药物试验。

  中国不是没有能力,上万公里的卫星就可以检测到,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用仪器检测不能实现吗?那么复杂的天气要素可以做出数学模型,中医诊断,处方,中草药的配方,就不能做出数学模型吗?每一种草药就不能提纯,分析出它的成分和相对应疾病症状的用药用量,把古人流传数千年的名方,变成现代人的治病救人的名药。到那时候,西方人就不会再说,中草药只能是保健品了,堂堂正正的成为世界各国人治病用药。

  当然,我是门外汉,我做不出来。只要有政策引导,中国的能人有的是,一年不行,两年,十年不行,二十年,总有一天中医会重新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总有一天全世界都会想起中国的古老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西方文明又是另外一种文明,中医和西医是完全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上的,都是为了治病救人,而且二者各有所长。西医不会离开我们,西医将和中医一起永远维系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

  中国梦的散文篇3:老班长的“中国梦”

  长江黄河哺育了多少炎黄子孙,冰川银河的时代在历史的兴衰浮沉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大河文明串联着多少朝代的更替,而浙能孕育的微光让我从象牙塔的美好生活中走出来,走向生活,走向每一个属于浙能人发光发亮的地方。

  我的班长是我进入班组的第一个导师,记得第一次与他相见,那时的我还是青涩如初,但简单的几句问候,便让我们开始熟悉。只是眼前的他在我的眼里,更多的时候像个大哥哥,而不是所谓的下级与上级的关系。

  他很年轻,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后来在班组实习的过程中,我才发现他已经是个年过40的老员工。“这么年轻,不会吧!”那时听完师兄们的介绍后,我吓了一跳,因为在我看来,容颜是无法经受地住岁月考验的,更何况在这种有着高强度作业的电力企业,那时的我莞尔一笑,开始渐渐地留意这个让我曾经心里喊着大哥哥的老班长。

  尽管看起来如此的年轻,但拥有着丰富经验的他让我们不住地惊讶。他是班里的主心骨,技术上的得心应手,让他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胸有成竹。

下一页更多中国梦的散文等着你

3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