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的散文
关于长城的散文篇1:万里长城
如今,长城已失去了最初的防御功能,更多的时候是发挥旅游景点的作用,姑且不去论它修建的功过是非。上下数千年,蜿蜒几万里,的确是世界奇迹!
八达岭一段已成旅游胜地,每天迎接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肤色各异的人,当他们登上高台做着胜利的手势时,长城唯有静默。
长城真正的主体是那些盘桓在高山峻岭戈壁荒滩之间无人管理的残垣断壁。然野草经年不断,朝迎初露、晚送霞归,生生不息,延续着长城坚韧的生命力。
昔日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长城依旧巍然屹立,见证了奸臣的投敌卖国,忠烈的喋血沙场;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分分合合,多国争霸与江山易主。《孟姜女哭长城》、《击石燕鸣》……长城有着多少凄美的传说与令人扼腕的战争故事。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长城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直至今日万里长城仍承载着中华儿女的梦。当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登上长城并题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时候,他的心里定生出许多的豪迈与悲壮。
万里长城是能在月球上看见的人工建筑之一,它的修建至今还是一个谜,人们猜测纷纭的感叹之余有一点是能够肯定的那就是——万里长城是古老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
关于长城的散文篇2:心中的长城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涛涛”。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侠霍元甲的名字伴随着歌手叶振棠中气饱满的歌唱,传遍了祖国大地的大街小巷,飞进了黄色土地的万户人家。
长城,这座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动工兴建的工程,建建停停、停停建建,工程的工期竟然缠缠绵绵的延续了2000余年。对这种国防工程迷恋的最后一个家姓王朝,它的姓氏是朱,朱氏王朝倾尽全国之力,修建的长城的长度达到了8000余公里,即便如此,朱氏王朝也没凭借他们心中坚信不已的国防工程,阻挡住八旗铁蹄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最终还是让那女真族的后裔,统治了华夏大地,其时间竟然长达300多年之久……
现在我们所说的万里长城,通常指的就是明长城,明朝之后,再没有人动过修建长城来抵御外族侵略的念头。长城,从此消退了它的国防功能,转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存,其唯一的功能,就是供后世登临感慨,凭吊兴怀。
这座人类历史上历经2000余年才告完工的工程,其跨度横跨了华夏大地15个省份,总长度近2.2万公里,最终成为了世界文明的八大人工奇迹之一。可是,在沧海桑田的大自然面前,“永不倒”也只能是歌中的慷慨激昂,现实中的长城和其它人类辉煌一时的文明一样,最终也抵御不了大自然的日晒风吹、雪浸冰消,在时间的长河里,它们终归要在漫漫的风沙中,倾覆消弥。
如今,嘉峪关外,衰草枯杨,寒风凛冽,一派萧瑟荒芜……
关于长城的散文篇3:看长城
到北京,最想看的地方之一,是长城。
小时候,不知是从什么人嘴里听到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凄婉感人,就记住了。孩子的心,总是最善良、最柔软、最敏感、最富同情的。那时,就觉得秦始皇真是个大坏蛋。具体怎么个坏法,也说不清楚,只有拿作威作福的生产队长来比照,想象他的样儿,想象他的威风和霸道。
读书后,从各种各样的书上读到长城,也从影视作品中见到了长城的庐山面目。有关长城的功过是非,恩恩怨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剪不断,理还乱。管它呢,长城,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和我都距离遥远。但是,还是想去看看。
像我这样的生活在贫困山区的教师,多少年都在贫困线上挣扎,哪有闲钱游山玩水。做了教师,也只好认了。我们这个社会其实还是挺幽默的,舆论上把教师说得是如何如何崇高,可就是没人真愿意做一辈子教师,特别是现在稍稍有点才华的年轻人,要他到山区教书当孩子王,不说对他是一种侮辱,至少也是一种轻视。有个笑话,不知真假,说有个教师因为孩子不听话,就恶狠狠地训斥:不听话,长大了就让你当老师。当老师的,十个怕有九个穷,那一个不穷的,不是老婆单位效益好,就是有第二、第三职业。穷教书的,穷教书的,实在没有喊错。
穷,仍然有梦。如果穷了连梦也没有了,这日子也就真没法过了。
孩子到北京上大学,沾孩子的光,我终于在四十五岁这一年走进了北京。我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
如果我是一个农民,我会像我儿时的伙伴一样,走南闯北,到北京不过和进趟县城没有两样。如果我是政府公务员或者是别的事业单位的职工,公款、自费,进趟北京城想来也不在话下。但是,我是老师,却没有这样的福分。一家老小,都眼巴巴看着我手里那点工资,用胡屠户骂范进的那句话说:养老娘老婆才是正经。
到了北京,经年累月积攒的那点血汗钱,像忽然长了翅膀一样,不断地从口袋里飞出去,有一种被打劫的感觉,心疼得直打哆嗦。但天要下雨,有什么办法。心一横,心想反正是受穷,干脆就潇洒一回,也给咱山区教师挣一回脸。大不了,回去后再节衣缩食来填补亏空。于是,决定在京城停留数日,打一逛,留点纪念。京城的名胜古迹太多,比较来,比较去,觉得还是应该先去长城。
跟着一个旅行社,天不亮就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然后,乘车直驱八达岭长城。
金秋十月,北京的金太阳,果然是光芒照四方,比山区的太阳明朗、灿烂。看来,有人说,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未必是崇洋迷外。抬头看,通往长城的山脊上,游人如蚁,络绎不绝。横亘在山顶的长城,蜿蜒如龙,见首而不见尾。我和妻子、孩子,在游人的裹挟下,向上攀登。
好久不登山了,不几步,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孩子见我有些气馁,给我打气说:“老爸,加油啊!不到长城非好汉!”我只有苦笑。说这话的伟人,早已躺在水晶棺里了,他的话却还在影响着活着的人们,就如同那位修长城的君王,几千年过去了,长城仍刺一样地戳在我们的意识里,哪怕如我这样来自“化外”的子民。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我自认为不是好汉,也过了想当好汉的年龄。但到了长城脚下,再怎么也要爬上去看看,圆一个梦,不然这钱就真花得冤了。流了一身汗,长城总算触手可及,可是,却不能登上长城。长城正在整修,许多地方浆砌一新。即使可以上去,我也没了兴致。访古嘛,想看的就是那种破败,那种沧桑。古迹一旦刷新,就没了那种历史感。就像酒里兑了水,茶过分地稀释,还有什么味?
游客感慨: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上了当。我笑笑。我是还愿,人到心到。
下来的时候,在半山腰,我看见了一只骆驼,是游人照相的道具。我是第一次看见这种动物,不知怎么的,油然而生好感。或许,我和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挨着它,我让妻子给我留了一张影。
回北京的途中,旅行社安排的还有一个景点:看十三陵。记不清是孝陵还是乾陵,要下到地宫去。我觉得欣赏生前再风光再伟大的死人,也没有看卑贱地活着的人有意思,因此,我只是在陵园四处看了看。皇帝的奢侈,真是难以想象,死后尚且如此,生前就更不用说了。也难怪那么多的人想做皇帝或准皇帝的。
离开十三陵,我如释重负。长城是离我愈来愈远了,它由模糊而清晰,清晰了再模糊。我知道,这是拜访也是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