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回忆母亲的散文精选

时间: 超财2 散文

  天下最好吃的菜都是母亲做的,天下最好的爱莫过于妈妈的笑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回忆母亲的散文篇,欢迎大家阅读。

  回忆母亲的散文篇1:回忆妈妈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总是那么的能干,总是能把家里收拾的很干净,小时候我们穿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做的,还有我们上学带到学校里吃的馍馍也是她半夜起来揉发面做的,她做事总是那么的有计划,还很喜欢美,总是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外婆说妈妈是当时__时初中毕业只有五分只差与她喜欢的中专院校插肩而过的,听奶奶说妈妈刚嫁给我爹的时候,妈妈是很不愿意的,但是我外婆和外公觉得我爹很实在,很会过日子的人,还有当时算卦的说我爹和我妈妈很配,将来日子会很好的,就凭这个我外公外婆说服我那个有文化的妈嫁给了我大老粗的我爹。

  小时候,我奶奶说我妈妈刚过门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做,每天只会看书,也许是因为我妈妈懂文化吧,奶奶教她的很快就学会了,而且她还自学学会了做衣服,村里的很多娘们知道我妈妈会做衣服,她们都来请求让我妈妈教她们,很快我妈妈成了村里的名人。渐渐的有了我,妹妹和弟弟,我们穿的衣服都是妈妈做的,人家看了都说我们的衣服很漂亮,我经常开心的炫耀。

  妈妈在生完弟弟的日子里天天教我看书,识字,我很快就学了好多别的小朋友都不会的,成了那个不大且封闭的小村子里的“小神童”。

  外婆家离我家很远,由于交通不发达, 坐车也要一天的时间,当时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妈妈为了省钱很少回外婆家。

  当时我记得我爹生了一种精神 方面的疾病,一发病的时候就向外跑,而且老是向离村子很远的河边跑过去,妈妈害怕出事就叫来村里的人把他绑在家里照顾,妈妈也不让我们去看爹,她总是担心爹在发病的时候伤到我们,我就记得妈妈每天晚上都会哭,有一天妈妈想带我走,她说她实在受不了了,她给爹做好饭就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准备离开村,奶奶知道了我妈妈想带着我跑,就找我大伯在后面追我们,妈妈一边哭,一边飞快的蹬着自行车,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深沟了,我的胳膊上流血了,我大哭了起来,妈妈抱着我大哭,到现在我的胳膊上还有那会留下的伤疤,那会妈妈的那种无助的哭声一直在我耳边。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妈妈当 时是什么样的坚强才能度过那段难熬的时间。

  后来爹的病好了,对妈妈也特别好,他很感谢妈妈留下来,爹说以后我会努力让你过上好日子的,不会在让你受苦。就这样爹妈一直相敬如宾的生活着。他们的爱情,教会了我们姐妹三个对爱情的理解。

  生活越来越好了,但妈妈还是很节俭,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姐妹三个都特别能 吃,每周回家时妈妈给我们烧一大板的馍馍,那个馍馍连夜接发面做出来的才好吃,妈妈每天白天上地干活,晚上还要揉面,每周都如此,我们三个也很争气,都考上了重点高中,妈妈说他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上高中时我同学都特别羡慕我有那么一个那么会烧馍馍的妈妈,我总是傻傻的满足的笑。

  在我这个能干的妈妈的教育下我们姐妹三个都从大学毕业了,有了自己的工作,这是我才发现时间偷走了妈妈的青春,一缕缕白发什么时候爬到了妈妈的头上,脸上也留下了好多沧桑的皱纹。看着美丽的妈妈不在年轻,我心里像刀割一样的痛。

  妈妈的坚强,妈妈的爱情,妈妈对家的付出,全都是为了我们姐妹三个,妈妈教会了我们很多生活的真理,我想我在妈妈的指引下,以后的路我会走的更宽广,更平坦。祝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长寿。

  回忆母亲的散文篇2:回忆母亲

  母亲的童年是非常凄惨的。在她6岁时,母亲病故,7岁时父亲被土匪打死,其后她的4个哥哥相继去世,只剩一个五哥带她去了哈尔滨。日本侵占东三省,他们在逃亡中失散了。东北沦陷后,国民政府设了很多接待站,安置东北的难民。她随东北的流亡学生到了关内,先后去了北京、桂林等地,最后流落到重庆,当时她才17岁,接待站把她安置到一所无线电技术学校学习,这是公办免费学校,生活有保障。她不知道,这其实是一所国民党招收秘密特工的预备学校,进了这个学校,就掉进虎口,再也难出来了。母亲的五哥去了国外,他没忘记妹妹,不断托朋友、同学在国内寻找,一个姓刘的朋友在重庆找到了她,托关系把她从这所特工预备学校营救出来,送进另一所免费学校——新闻专科学校继续读书。然而,这个营救是有条件的,朋友代她填了一个参加国民党的表格,我母亲就这样稀里糊涂成了国民党员了。

  毕业后,她成了陪都电台的播音员。重庆解放后她先被送进西南革大学习,继而先后在西南人民广播电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和编辑,在50年代她采写和编辑了很多反映新重庆革命和变化的文章、报道,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女记者之一。随后,为了家庭和孩子,她放弃了所热爱的新闻工作,与丈夫一道开始了30多年的动荡生涯。她经历了解放后的各种运动,__期间曾被作为历史反革命劳动改造了10多年,78年才获得了彻底平反,恢复了干部身份,重新安排了工作。

  __期间,父亲也受到了牵连,被安排到工地当锅炉工,可人身还是自由的;母亲就不同了,必须早晚按时报到,听候安排。有时我回到家里,看到她被工宣队的人带走,心里感到一阵阵的酸楚,可她心态很好,总是淡淡地对我们说:没关系,这种处变不惊、随遇而安的勇气,令人非常钦佩。母亲对所有的人都很谦恭和关心,一直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开批斗会时大家会暗暗保护她,工地上的工人们,见到她依然亲热的称她孙大姐。有一天,工地柴油机突发大火,火势很猛,很快顺风卷向了居住区,大家都急忙回家抢救财物,可母亲却奋不顾身帮助抢救工人们的财产,结果身体多处烧伤,自己家的东西也全被烧光了。直到晚年,很多接触过母亲的人都还对她的人品、才气赞叹和惋惜不已。

  跟所有母亲一样,我的母亲也非常爱我们,但她把这种爱深深地藏在了心里。小时候,她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从不对我们娇生惯养,一直要求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我从小就能自立。读小学时我要带着妹妹吃饭、上学、回家,读中学时我和妹妹一起在远离父母的学校住读,我们都能很好的安排好生活费,从不乱花钱。__后期,我们兄妹和最小的一个弟弟,都下乡当了知青,母亲非常思念我们,在我们的面前总是说她的问题影响了我们的前途。可我们能抱怨母亲吗?她不就因读书时被人代填表格稀里糊涂成了国民党员一事而成了反革命了吗?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想想刘少奇、陆定一,想想更多那些被冤屈迫害而死的人们,可喜的是,我们都坚强地挺过来了!

  退休后我与母亲度过了最美好的十年时光,在朝夕相处中,我时时沐浴于母爱的关怀,母亲则安享晚年天伦之乐的幸福。忘不了我们一起在南滨路散步,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感慨万千,它见证了整个时代的变迁,从旧时的陪都、到新中国的重庆、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直辖市,我们生活的每一步足迹,都深深映入那涛涛江水之中。忘不了我们一起漫步在鸿恩寺公园,在那曲折蜿蜒、开满鲜花的石板路上流连忘返,听母亲娓娓讲述年轻时的故事,体验亲情的温暖。更忘不了母亲在85岁高龄后股骨头骨折,大家都认为她躺在床上再也不能起来了,可她硬是挺过了手术,坚持不懈的锻炼腿部肌肉,坚强地重新站了起来,甚至丢掉拐杖,也能像原先一样自由走动,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母亲通过她一生的言行,不断地传递出她的爱意,像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灵,像甘泉灌溉着我的肢体,像微风吹拂去我身边的惆怅,像军鼓鞭策着我迎难而进。有太多的情怀还在心头缭绕,有太多的记忆还在脑海魂牵梦萦,有太多的话还想对着母亲说,可母亲已经离我而去!就让儿子的思念,融入你那绵绵爱意中去,永远伴随着你,将生命延续。

  回忆母亲的散文篇3:回忆离去的母亲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她“?”型的背和那张布满皱纹的脸。

  我小的时候,家是村里当时出名的特困户,兄弟姐妹较多,劳力又少,日子过的特别艰难,常常断了炊烟,经常用野菜充饥。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母亲养的几只鸡下蛋来维持。

  母亲是外地人,不会织布纺线,生产队里分的棉花,拿到集市去卖,然后用卖棉花的钱去供销社买棉皮布〈棉秆皮织的粗纱〉给我们做棉衣服。棉皮布实际上是一种粗硬纱布,价格便宜,主要用来做棉衣里子,这种布做的衣服穿在身上人感觉到硬、扎、痒怪难受的。母亲在家最苦最累,家里九口人,穿衣吃饭全靠母亲一人操劳,母亲白天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全家人缝补衣服。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母亲把我们换下来的棉衣拆、洗、缝、补。待来年冬天我们全家人又换上了温暖的棉衣,尽管衣服破旧,布满了补丁,但很干净,有了它我们可以抵御寒冷的冬天。

  由于家里很穷,受当时迷信思想的影响下,她很早就信佛,而且很虔诚(希望能得到佛的保佑,她忌了口,不吃肉、不吃鸡蛋、不吃葱、蒜和韭菜)。她用‘心’来敬佛,他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佛的身上,希望佛能保佑全家大小平安。

  由于长期的劳作,母亲的脊梁被家里沉重的生活担子过早的压垮了。她的背驼得很厉害,侧面看起来就像一个大大的“?”,但正是这弯曲的脊梁承载了全家人的生活与冷暖,有了驼背的母亲,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幸福,我们兄妹才得以健康成长。

  关中这块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历史上周、秦、汉、唐十几个封建王朝,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蹄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让关中人有了优越感。外地人受当地人歧视,甚至欺负和侮辱,他们把甘肃人称作“甘谷蛋”,河南人称作“河南蛋”,把山里人称作“南山猴子”,把四川人称作“四川jiu子”。母母亲是四川人,与人为善,从不与人计较,母亲为了和当地人缩小差距,操着浓郁的四川口音,学着说陕西话。在我小的时候和别的孩子发生纠纷或打了架,他们骂我“野种”、“杂种”、“四川jiu子”,在外边我受了别人的欺负,回家后还要受到母亲的责备或巴掌。后来我当了教师,获得了师范毕业文凭,至今不会写“四川jiu子”的jiu,也不懂它的含义,但我知道它是骂我,侮辱我的。

  母亲信佛以善为本,乐于助人,在邻里口碑很好,在外边人缘很好。母亲勤俭持家,从不浪费一粒粮食。她是一个穷人,但更乐于帮助比她更穷的人,有时候家门前来了讨饭的人,给他们送吃的又送衣服。

  由于长年劳作,积劳成疾,他老人家过早的离开了我们。1991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七岁。从此,我再也看不到慈祥、可敬的母亲。母亲走了,但她那正直善良、与世无争,与人无怨、勤俭持家的高尚品德留给了我们。母亲走了给我们留下绻绻的思念,她脸上的皱纹隐藏着慈祥,隐藏着对儿女们的爱,显露着岁月的艰辛,人生的坎坷。母亲走了,但她的音容相貌确时刻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永远爱我的母亲。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像一根草,默默无闻,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忍辱负重,无怨无悔。在那“困难时期”特殊的年代,她同全国亿万的母亲撑起了共和国的半边天,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的日子好了,希望我们的儿女不要忘记她们,不要忘记他们那一代,更应该善待特殊年代今天还活着的“母亲”。

  天下所有的母亲她们是伟大的,是她们孕育了整个社会,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她们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我们应该孝敬她们,让她们的晚年生活的更好。

  

33278